作者:龐君華
首先,有別於過去以建立「關係」作為重心或以「事工動員」式的學生工作模式,我們將調整為以「理念」作為學生工作的主軸。因為大學生正植於思想最奔放及可塑性最大的人生階段,我們應該向他們提出更高的人生視野與理念,這個更高的視野或理念其內容絕對不應只是教會以本身壯大作為目標的理想;而是應該要與我們所在這片土地與文化相有關聯的理想。我們相信在校園中的教職員或學生當中不乏有識之士,他們亦會有同樣的理想性的關懷,他們會從我們的理想中認識到基督信仰,知道我們是一個對周遭有關懷的信仰,不是一個自我中心的信仰群體;不但如此,我們的信仰應該為他們的關懷提出更具深度的視野,帶給他們更委身的與勇氣。當他們深究我們的理想或關懷時,我相信他們也會深深體驗到人生的侷限,對信仰也會發出深入的提問,這樣他們對我們信仰絕對不會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層次。這個模式在他們還是學生的時候進行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再者,有別於過往只集中在佈道會一戰決勝負的模式,我們採取的是一種尊重「人格」 person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意味著我們要尊重校園中人都是有「位格」活生生的人,他們有他們的歷史經驗、人生閱歷。他們是根據這些背景來了解外在的世界,追尋他們的價值系統中,覺得對生命有意義的東西。
由於我們是在基督教的大學中,所以我們可以耐心地及持續地在校園中經營基督教的文化氣氛,幫助他們體驗到基督信仰中那些難以用文字表達的信仰傳統。將這些經驗,融入他們的背景中,這些經驗就會成為他們日後了解基督教信仰時的重要基礎。或者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些經驗,對了解基督教的深度而言是一種損失。
所以在這次的聖週活動中,當我們刻意地營造基督教的文化,如基督教的藝術展覽、基督教特別節期的崇拜、基督教節日的慶典活動…等時,就是將基督教的傳統、文化也帶到他們的經驗背景之中。讓他們可以從一個新的經驗角度觀察世界、從一個新的視野去尋找意義,這個新的世界有助於他們對基督信仰的理解。如果沒有這層面的營造,就硬生生地把基督教的信息向他們宣告。那麼他們也只能根據他們的「背景」來理解我們的信仰,或是否定我們的信仰,這都是很可惜的事。
我們相信當人們真正有關懷,誠心地去找尋意義的時候,在我們的信仰中他們都不會失望,他們的關懷會更深入,他們會追尋更終極的意義。這就是我們衛蘭團契所揭櫫的理念「文化取向的宣教」的一種實踐。
4/11中午:主恩四重唱在小望星廣場,受難週歌謠露天演唱。
(*趁中午人來人往之際,以男音四重唱的露天演唱,
進一步提醒,受難週的意義)
4/12 晚上七點整:在實習法庭舉行受難日(或聖週四)黃昏崇拜。
(*以詩歌或故事及哀樂來將耶穌的受苦,與現代人的苦難
關連起來,這是本週活動的高潮,衛蘭團契及衛理公會相關
牧者均邀請一同參與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