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而活

作者:龐君華牧師



經課:詩119:137-144;哈1:1-4;2:1-4;帖後1:1-4,11-12;路19:1-10

前言

  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我們到底如何生活?

  在這價值混淆的時代,我們如何過信心的生活?

  先知哈巴谷看見經過迦勒底人蹂躪的家園,不禁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義人受難,惡人得逞?為什麼社會的秩序如此的混亂-─法律(社會正義的有形工具)與公理(社會正義的無形規範)都不顯明?那個在混沌中,創造法則的上帝為什麼沒有出現?那個執行這個法則,賞善罰惡的上帝為什麼沒有干預?

  這個紛擾的世界,價值混淆的處境,使先知環繞在由聖潔的上帝與選民關係所建立的價值系統、與生活規範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的問題上,甚至有崩潰之慮。

無法解答的奧祕

  這種對上天的質問,在古今中外皆有例子。約伯在苦難中亦曾如此;中國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亦如此,他的《天問》,就是這種從現實困境的困擾中,進一步質問傳統以來的宇宙觀或價值系統。屈原到頭來並沒能得到答案。約伯卻在沒答案中跨越了問題。因為上帝在旋風中向約伯反問:他對上帝及其工作又能參透多少?要了解苦難的問題,特別是苦難與上帝的關係,我們必須先了解上帝本身。然而「苦難」與上帝,對約伯或我們而言都是奧祕。在這點上,基督教無法像其他宗教般提出理性的答案,如因果報應,或前世因果等等,這些都是對苦難非常合乎邏輯的答案。然而,基督教的信仰卻正正不可能提出合理的答案,因為我們所揭櫫的正是一位人所不能測度的上帝。祂在人之上,更在人類歷史之先,「祂在萬物以先,萬物是藉著祂造的,也是為祂所造。」對我們而言,祂永遠是奧祕,人類理性的限制使我們無法圓滿地回答上述「為什麼…?」形式的問題。

義人必因信得生

  在無法想透「為什麼(why)…?」形式的問題下,先知登上守望樓,在滿目殘垣與不解的情況下,先知開始等候,面對此刻會有「什麼(what)?」樣的指引,「上主會向我說什麼話?」、「我可以什麼話申冤?」。他從現實處境的困境中,得到這樣的結論: 「惟義人因信得生。The righteous live by their faith」這是什麼意思呢?惟義人因信得生;告訴我們上帝仍在工作,一切破瓦殘垣中,恩典仍在進行。惟義人因信得生;告訴我們,上主看重的不是我們能在什麼,而是我們對祂的態度。惟義人因信得生;告訴我們只有在「信靠中」,我們才能進一步體察到恩典的滋味。

亞伯拉罕的典範

  這句話也是保羅對亞伯拉罕的評價,他說「因為信,上帝就稱他為義。」稱他為義,也就是說算他做對了。綜觀亞伯拉罕的一生,他一再地受到信心的考驗。他被召出來離開吾珥,他的父家、他的故鄉-─他所熟悉、活過大半生的地方,要往一個未知前途的遠方。亞伯拉罕之可貴,不只是他對上帝信靠之心,更是即使已活過大半生,他仍然對生命有所期待;他不留在原地以為滿足,他仍在信心中把自己的前途交給上主。

  亞伯拉罕的被召出來,成為了信心的典範,成為信心族群的開始。所以上帝必須要熬煉他,讓他從各樣困境中,將信心顯明出來。其實,基督徒豈不也是如此,被召離開我們原來所在的地方,成為天國的子民-─信心的族群。上帝也要我們在生活上學習信心的功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亦會有各樣信心的考驗,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像蒙受上帝恩典的人」如同保羅所勉勵的。「配得所蒙的恩」,也就是說是一個信心滿滿的人。

  什麼是信心滿滿的人呢?信心滿滿的人並不是說,我們要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信心滿滿的人是讓人感覺到上帝影響了他整個生活,他的價值觀?他追求的是什麼?他的行事原則是什麼?什麼是有所為?什麼是有所不為?他如何面對逆境?對苦難的態度為何?他的安全感在那裡?

  與蒙召的恩相稱,就是在這些事上顯出他的信心。蒙召的人與所蒙的恩要相稱。也就是說要「名實相符」。以上福音書的經課,就是講到一個人如何名實相符的過程。

成為義人的撒該

  撒該的名字原文是「純潔」或「義人」,然而事實上卻非如此,在路加的記載中,他不只是個稅吏-─幫助異族向族人收稅的人,他更是稅吏長,亦即他在這方面表現突出,令他的上司刮目相看。或許在剛開始時,五短身材的他覺得這是一個引人注意的好方法,但是久了他就發現這樣的引人注意並不好受;因為注視他的眼神顯然並不友善。也因此他必須更要靠自己的實力才能保護自己,他必須要把自己的安全維繫在所擁有的財富上。越是斂財,就越不受歡迎,但是他似乎是身不由己了。他內心的深處隱約也在找尋著某種出路。當聽說那個有名的夫子耶穌要到耶利哥城來時,他也忍不住要看耶穌是怎樣的人。

  當耶穌主動看到他之後,他的生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儘管在桑樹上葉子可以幫他遮蔽來自同胞不友善的眼光,但是一個陌生的眼光及聲音向他發出:「撒該,下來!」他來不及思索下去之後的結果到底是羞辱,還是…?但他仍不由自主的下去了。結果耶穌不但是要與他說話,還要到他家作客。眾人都覺得奇怪,耶穌怎麼會與一個明顯是罪人的人在一起。因為一般人看到的是撒該是人中的「罪人」,而耶穌卻看到撒該是在這群罪人中的一個人。

  所以當耶穌不只是和他打招呼,更要住到他家去的這個動作,引發他後來償還四倍給他曾訛詐過的人這個舉動看來,他已經明白到他所凝聚的財富並不能為他帶來真正的安全感;他找到了真正的安全所在,那不是他所聚集的財富或背後的勢力所能比擬的。他的舉動說明,他已經徹底的改變了。

  最後耶穌更稱讚他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也就是信心的後裔,他真的與他的名字相符合了,因為他信心的行動,他成為真正的「義人」。路加更給了一個註腳:「人子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結語

  道成肉身的主,住在人中間,就是要更新人的信心,使人因著信而活。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我們可以無法解釋所有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但是我們卻可以在信心中,感受到仍在工作的主,我們因此可以過一個信心滿滿的生活。
其實,在每一次的聖餐中,主的身體與寶血就是透過這個行動來更新我們,讓我們在信心中回應上主的呼召。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