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靈的洞見

作者:郭曜郎



經課:耶 32:1-3,6-15; 詩 91:1-6,14-16 提前 6:6-19, 路 16:19-31

不義的財主

   路 16:19-31 的經文讓我們看到一幕景象,兩個男人的一生,一個是財主,財主沒有名字,所以也是針對所有的財主,一個是討飯的乞丐,他名叫拉撒路,意思是「有神的幫助」,財主穿戴的是最好質料的外袍,在當時,紫色顏料要從某些貝殼類提煉出來非常昂貴,穿的裡衣是細麻布質材,細麻布衣服在新約聖經中只出現在耶穌安葬時穿,因為有錢有勢,所以過著夜夜笙歌的日子,交際生活多采多姿,另外一個叫拉撒路的男人,是個社會邊緣人,有人怕他餓死,就把他丟在財主的大宅院門口,看看可不可以撿東西吃充飢。狗在一旁舔他身上的瘡,這表示他在當時的社會是個不潔淨的人。

   兩個生活在完全不同世界的人。耶穌說,在他們死後,情勢有了大逆轉;似乎在死後,有另外一種評估與標準,即使是科技昌明的世界,當我們思想到人有限的一生,要面對死亡的生命,許多事情我們會用一種新的眼光來評估,有人說:「人死如燈滅」,死後的世界是一片未知的漆黑,我們不知道人死後還有什麼,似乎什麼也留不住,一個人意識自己將會死亡,他對死亡的認識是什麼,也就決定他將要如何渡過這一生,因為「死亡」對每一個人都很公平, 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事實,不論生前擁有什麼或缺乏什麼,這一切都擋不「死亡」的來臨。

  對基督徒來說,死亡不等於進入虛無,因此我們說一個人睡了,表示他肉身的功能雖然已經暫時停止,他與上主的關係不因為死亡而中斷,在死亡彼岸等待著我們的是我們的上主,因此,把信仰當一回事的信徒不畏懼死亡,也不擔心死後的世界,他知道那是他終極的安慰。

  耶穌常常透過「死亡」這個強烈的象徵以及每個人無法逃脫事實來提醒門徒一些重要的功課;路 16:19-31 告訴我們,死後,拉撒路到了亞伯拉罕的懷中,這個財主卻在陰間受苦。上主給這兩個人完全不同的評價, 但原因是什麼呢? 用我們的標準來看,文本中的財主可能跟許多人一樣認真工作,不偷不搶也聚會也讀經,甚至於也參與服事,而且以人的標準來看可能還滿成功的,但在死後,拉撒路到了天堂,財主卻在地獄受苦。 到底財主犯了什麼錯,以致於要受到這樣的懲罰?從經文中看不到有什麼明顯的線索。

  在這段經文故事之前,耶穌講了另一個比喻,他講到天國的宴席是給每個人的,上主願意慷慨給予,但成為天國的子民也應該要有天國子民的特質,接著繼續講到作門徒的代價。

  為什麼財主死後,耶穌要給這個財主的嚴厲審判,判斷他應該在陰間受痛苦?其實跟耶穌之前講的比喻息息相關。以色列人與上主有種特別的關係,他們是上主重價揀選來的民族,這種特殊的身分,所有以色列人都引以為自豪,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上主特別鍾愛的一群人,萬國要因亞伯拉罕得福,他的後裔要繁衍得多如天上的星與海邊的沙,「舊約」就是記載上主與以色列百姓立約的文件,討論以色列人與神應該有的關係,上主如何介入以色列人的歷史,拯救他們、保守他們,因此,猶太人以為人死後,要回到亞伯拉罕這個民族的根源,他是所有猶太人的「父」,是上主與以色列人立「約」的開始,整個民族都在這個約的規範之下。

  財主之所以落入陰間,就是因為這個財主生活在「約」的規範之外,拉撒路一生在門口討飯,在上主的眼中是「不合法的」,因為經濟與社會地位的懸殊,造成人與人之間無情的割裂與分離,是上主不喜悅的。

  舊約中記載,若你的弟兄貧困.....你就該如何如何(利25),永無止境的貧困是舊約中禧年條款所極力擺脫的,但財主的一生確無視拉撒路的存在!看不見別人的需要,是一種心靈的盲目,也是財主的盲目,生活越安逸越舒適的人,越容易有這樣的危機,人們總是很容易以為,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好運,都是理所當然,我們的財富與學識是自己的努力,我們有好的健康是遺傳好天生高人一等,這不是說擁有財富與優質背景的人一定不道德,而是這樣的人是心靈盲目的高危險群,很容易落入非常狹隘自私的生命格局,看不到我們周遭人的需要,也沒有任何的承擔力,我們擁有的一切反而成為生命的攔阻,以為上主只要祝福我們就好了,耶穌的教導卻不是這樣。

  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 神。其次、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 上主立約是與整個以色列民族立約,教會這個新的團體也是耶穌重新選召的一群人,每當我們領聖餐的時候,彷彿聽到主在對我們說:「他的血是為我們而流,他的身體是為我們這一個群體而捨的」

  活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我們不太習慣從團體的角度來看事情。但新舊約一貫的傳統都堅持,不要只看自己,要看顧周圍的人,我們是一群在上主面前做見證的百姓。信仰不再只是個人的事,信仰也是關乎我們如何看待身旁的弟兄姊妹與這個世界,教會如何在社會中體現基督教精神。

  今天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工作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有太多的宣告與膚淺的運動,卻太少深刻的反省與不帶功利色彩的福音策略,因此我們很難改變別人對教會的刻板印象。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我們只是一群社會邊緣人,講一堆別人聽不懂的屬靈術語,除非他們先接受我們的語言,要不然,完全聽不懂基督徒在關心什麼,但基督卻不是這樣教導我們。讓我們來看看保羅如何勸勉提摩太。

敬虔的僕人

  保羅對提摩太的勸勉也是同樣主題,他告訴我們這些屬神的要逃避這些事,逃避什麼事呢?要逃避那種想發財的慾望,想用別的東西來取代上帝的企圖,要把這些不是上帝的東西當上帝,好讓我們覺得有安全感,奧古斯丁說:「我們的心為神所造,直到安息在主裡面,我們的心永不安寧」。聖經說,把不是上帝的東西當上帝是拜偶像,拜假神只會讓人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淪在敗壞和滅亡中。

  保羅勸勉我們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要有一個更高的眼界,以致於我們眼前所追求的東西不會反過頭來轄治我們,使用錢財而不成為錢財的奴隸,使用權力但卻不被權力腐化,要能夠跳脫這一切,唯有我們把上帝當上帝,把信仰當作一回事。有屬靈的洞見作判斷。


先知的見證


   耶利米就是這樣的一位持守信仰的先知,他所處時代是列強環繞,北有亞述帝國,南有埃及與巴比倫,夾在中間的以色列人,往往只是強權武力競爭下的旗子,因此猶大國的政治局勢在耶利米作先知的年代很不平靜,耶利米在當代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他傳講神要審判猶大的信息,勸百姓要降伏於巴比倫,因為上帝藉巴比倫人的手要刑罰猶太人,當時許多人把耶利米當叛國賊,猶大王西底家將他囚禁在宮中,不准他說話,就是這個原因。但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圍攻耶路撒冷。

  過了十年,西底家王以為靠著埃及可以打敗巴比倫王,公開反對尼布甲尼撒,要讓猶大國獨立,巴比倫同樣的部隊在公元587年,再度讓耶路撒冷陷入戰火,耶利米的表弟哈拿蔑在這時後來見他,請他把亞拿突的地買回去。

  亞拿突是在耶路撒冷北方不遠的一座城,耶利米的本家,那時已經被巴比倫大軍攻佔了,這塊地已經無法再耕種,所以耶利米的表弟哈拿蔑請耶利米把這塊地贖回去!!但耶利米買回這塊地,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即使他沒有被囚禁在監牢中,他也不能使用這塊地,當然也賣不出去,更何況,他當時還被監禁在囚牢中。

  耶利米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用十七舍客勒銀子把這塊地買下,而且在公開的場合下處理這次的交易,當著眾人的眼前畫押作證,用十七舍客勒銀子買了兩張地契,當耶利米買這塊地的時候,巴比倫的軍隊正要大舉入侵耶路撒冷,他手中的那塊地契的所在地早已淪陷,以商業邏輯來思考,這樁交易簡直是笨蛋才會去作,一點都不划算(用人的眼光來說,是兩張廢紙),想一想,如果我們也跟在一旁觀看這筆交易的猶太人一起見證這筆交易,我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們也是覺得耶利米很蠢,還是被他那種對上主的信心所感動?相信上主仍然要救贖他的百姓。

結語

  信仰常常無關划算或不划算,特別在關鍵的時刻,可以看出信仰在我們生命中的優先順位,看出一個信徒的承擔力;以前我有個研究佛學的老師告訴我,耶穌實在太笨了,才傳道三年就被釘在十字架上,如果他活久一點,不就能影響更多人,讓教會更茁壯嗎?

  乍聽起來還滿有道理,跟耶利米一樣,好像做了很不明智的決定。 但是耶穌傳道初期就已經講得很明白,他所傳講的天國,不是世上的國,與汲汲營營的權力邏輯無關!他是那位受苦彌賽亞,十字架的道理,在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林前1:18)。

  透過耶利米的眼睛,讓我們看到,在買賣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法則,這塊土地不只是一件商品,土地不只是土地,他象徵上主的同在與祝福,耶利米深信,在將來,這地必有人再買房屋、田地,和葡萄園。上主要重建他們的家園。雖然一定有人覺得耶利米瘋了,準備逃難都來不及,幹麻還花冤妄錢去買兩張廢紙,但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不會被表面的事件模糊生命的方向,如同上文的路加福音,財主被迷惑了,以致於看不到別人的需要。越有價值的東西,需要我們用信仰的眼光去了解,透過屬靈的洞見,作明智的抉擇,盼望我們都有屬靈的眼光,幫助我們過一個充滿鬥志與生命力的生活。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