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節期第一主日證道主題:植根與過去的未來以賽亞書2:1~5羅馬書 13:11~14馬太福音24:36~44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楊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將臨節期的第一個主日,我們聖台佈置的顏色也轉變了,由過去常年期的綠色轉變為白色(上禮拜為基督君王節),到今天進入紫色的階段,紫色代表等候及警醒。因為將臨節期同時也是為聖誕節預備與期待,其實,我們有一個雙重的期待,一方面期待聖誕節─一個過去的事件的紀念;同時也期待未來,希望聖誕節所代表的意義在未來能夠終極地實踐。 在一個以期待為主題的節期裡,我們還是要問「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的期待是可以期待的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憧憬、不同的嚮往,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所期待的是可以期待或有可能實現的呢? 公義與和平的期待 整個人類自古以來,不同的文化都會有不同的期待,特別是對人類的幸福及遠景,就好像今天讀的舊約經課-以賽亞書,先知發出對人類未來的期待,這期待是對人類幸福的憧憬,其內容與其他文化所期待的事情很多相同的地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和平、一是公義。和平(peace)也翻譯成「平安」,這兩者有同樣的意義,從字面上看來,最簡單的定義是沒有戰爭的狀態,其意境就是沒有衝突;在個人的層面沒有內在的衝突,在社群的層面沒有擔心害怕及仇恨的對象。很多群體或團體常常是為了對立於另一個對象而結合的,當有一天仇恨或針對的對象消失,團體本身也就失去自身的方向及目標,因為他們所對立的對象,成了他們團體唯一共同的意義。 然而,有一天在人類的整個社區裡沒有對立,不為對立而對立,整個社區也就沒有仇恨的對象,人的內心裡面沒有敵意,自己也就沒有內在矛盾了,這是一種平安的達成,也是人類的嚮往。 「公義」-依字面上解釋是公平分配,公平地對待他人。在個人的層面,通常對自己都比較寬大,所以在行事為人時,要依自己的角度去對待他人,不虧待自己同樣也不虧待他人;不操縱、不剝削他人。不把與我們來往的人當作工具。 此外,要能在制度上公平待人。在整個社群的層面,我們希望有一個公義、公正的制度。一個社會有公義、公平的制度,才有可能做到整個社會裡,沒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角落理,有群永遠見不到光明的族群。弱勢的人們不會被其他人所排擠,而能得到應有的照顧。 然而,公義與和平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公義的制度、公平待人的心態,就不可能有長久的平安及和平。如果平安只是每天安靜幾小時,讓心靈平靜下來,還不能說是真正的平安,真正的平安是除了心裡有平靜外,最終極是整個外在都沒有衝突。 如果一個公正、公平的團體或社會,不是透過和平的手段所建立的公義制度,這公義則不會長久,且不會給人類帶來福祉。我們常常提到「聖戰」、「為正義而戰」,這種透過戰爭的手段,所得到的往往並不是很好的結果。看看現在膠著中的伊拉克,就可想像,為了要享有一個長久的和平,用一個不公義的手段;為了要建立一個公義制度,而用了非和平的手段,這都不能為伊拉克以致整個人類帶來美好的結果。 公義與和平之間,關係到人類的福祉,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區的人民,社會都有自己幸福的想像,所有都跟和平、公義有關,而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上主的統管 聖經怎樣看「公平」及「平安」,如何可得到呢?在今天的啟應文(詩篇122篇1~9節)提到兩個象徵的地區,一是「錫安」,也稱錫安山是上帝的山;一是「耶路撒冷」常被稱為上帝的城市(上帝之城),這兩個地方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以色列的地方?外國人的地方? 聖經經過長久以來,當的詩人寫這首詩時已離這山(錫安山)、這城市(耶路撒冷)很遠了。這山已經被寓意化了,代表了上帝所祝福的地方,或上帝所管理的地方。 在上帝管理的地方,公義、公平最終可完全達成,能夠充分的發揮,使人類活在裡面有最大的福祉,這就是上帝所管理,有上帝主權的地方,就好像錫安山、耶路撒冷一樣這兩個個象徵上帝的統管的境界。 一個真正的公義與平安,不只是要一套好的政治理想,或完備的政制架構,或者加上一套完備的律法,仍然不夠(任何法律法似乎都有漏洞,都可按照人的方式作不同的解釋。)當然也不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以為透過教育的社會化使所有人都成為好人。 一個真正公義平安的實現,是需要「上帝的祝福與上帝的管理」。上帝成為眾人信仰的對象,真正地信靠上帝的管理,真正接納上帝所指向的方向。當人類的社群與上帝有一個和諧的關係之後,和平、公義才有可能達成。因為,當人類的目的、企求,能夠與上帝創造這世界的目的達成和諧的時候,人類才會有一個更高的發展,公平及公義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在人類的歷史上已看到了,靠著人類的方法,公義及和平是很難持久的,我們都期盼長久之平安與福祉臨到我們。 類的處境 可是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與世界是怎樣的情況?「到底這是否可以期待的呢?」,我們常常以現在的狀況來看將來:「期待人類會更進步」,「過去許多戰爭都可結束了」,「人類應該進入更理性的對話,創造和平機制的時候了」,可是一踏入廿一世紀時就發生恐怖事件-911事件,這事件給人類帶來很大的挑戰及反省,因為它是一個新的戰爭型態,把過去累積的不公義事件一次爆發出來,它比過去其他戰爭更讓人覺得恐怖,不知道下一次要發生在那裡?它沒有一個特定的戰場,可能在人多的城市裡面,在最發達、最想像不到會有戰爭的地方,這種戰爭使人感到恐懼。 我們也看到人類社會的分裂。最近國內的選舉、烏克蘭的選舉及其他地方政治的發展,我們都看到嚴重的對立及分裂,原本以為透過民主的機制、理性的對話,經過民主的實踐及投票可以解決事情;過去我們對民主是很有把握的,可是現在發現在這制度下仍有很多對立及分裂。 我們也看到大自然的反撲。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山地裡,作了許很多建設,開發些有經濟效應的景觀,讓人去觀賞,但是一次地震、一次颱風災害之後,我們體驗到整個大地是不同意我們的做法,因而有很大反撲,也讓我們深深地了解生態的保育是多麼地重要。 最近看到一個統計,台灣的自殺率在亞洲是排行前幾名,自殺率的提升,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好像是某些人的脫序行為。但是從另外一角度來看,我們的抗壓性並不因為我們的生活物質條件豐富,教育更普及而能提高。相反的,在經驗上我們往往感到人類顯得更加脆弱,無法承受外在的壓力,高自殺率及大自然的變動居然發生在台灣,其實這與世界各地的情況也大同小異。 根植與過去的未來 人類社會對公義、平安、幸福的憧憬到底可不可以期待呢?從現在的條件來看,我們似乎不樂觀,但是我們在這將臨節期的時候,再一次提醒,我們不要放棄希望,我們仍要有所期待,放棄希望就不再有活力,在信心中期待則會帶來生活的動力。但是我們憑什麼來期待呢?在這些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憑什麼說「總有一天人類福祉能夠達成!」。 將臨節期有一個「過去的向度」,就是回顧過去,紀念一個重要的事件(接下來的聖誕就是紀念),就是耶穌的事件。在過去的歷史中,耶穌降生在人世,而且最重要的是耶穌作為一個完全沒有勢力的人,祂在世時建立一個完全沒有力量的團體,祂自己本身沒有顯赫的背景,祂不是生在帝王將相的家庭,也不是生在有名的哲學門派,所以在當時的世界裡面幾乎是寂寂無名,跟隨祂的都是一些漁夫,一些受教育不高的人,沒有社會真正的影響力。可是,我們在紀念聖誕時可看到,如果整個西方的歷史,把耶穌事件抽離的話,則無法想像這歷史的演變會如何?是否能夠像現在一樣是大有疑問的。發生這麼大的影響力,不是建立在力量及勢力或是各種樂觀的條件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祝福及統管上。 所以今天我們仍期待,因為我們看到過去在人類的歷史中,耶穌作為上帝關愛人類的標誌,上帝把平安(以馬內利來臨)帶到人類的中間,就像許多種子一樣,它會慢慢的成形。 有一則寓意故事說到,有一位老太太,她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人很好,內心也很平安,待人處世也很好,有一天這老太太去逛街,突然間看到耶穌在玻璃窗裡面,於是她進入店裡,對耶穌說「我要世界的和平,我要平安,我要社區平安,我要我家人….,也沒有欺詐制度,沒有受苦的人…….」,耶穌說「等一下」,老太太懷疑地問「真得可以實現嗎?」,耶穌彎下腰去,拿起一袋種子給她,說「你剛才所求的東西,世界和平、人類沒有衝突、好的社會制度….,不是不可能達成的,但卻不是一蹴可即,它好像一顆種子,讓人散播到各地,終有一天這些理想必定可達成」。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耶穌來到世上,就是把上帝所賜的平安公義的種子放在人間,經過這千年來的歷史,我們看到上帝的關愛,上帝的價值、平安在人類中不斷不斷的發酵。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紀念聖誕節時,雖有不同的方式(雖然現在略有商業化),但都有一個重點,就是付出、給予、期待,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能夠繼續期望未來的一個基礎,這個未來是根植在我們過去的世界中所發生過的一件特別事件。因此我們可以期待我們的未來,是根植在過去的。 結語:期待中的日子 今天的經課提醒我們等待當中還是有所作為的。在一個社區裡,突然,外來一位老先生,神秘地過生活,從未告訴他人他自己的過去,許多小孩則踹測他可能是……,這些小朋友就決定要整整這位老先生,於是他們敲老先生家的門,老先生開了門,小孩們手裡抓了一隻小鳥,然後將手放在背後。他們問老先生說「你猜我背後拿著什麼東西」,老先生明瞭他們的動機,說「你拿著一隻白色的小鳥」,下一問題則更狠,小孩說「是啊!我是拿著一隻小鳥,是活的還是死的?」,這問題為什麼會這麼刁鑽呢?因為,如果這老先生回答「活的!」,小孩則可能用力一捏,小鳥則死掉;如果這老先生回答「死的!」,則放出來是活的;因而老先生對這小孩說「是活的,是死的,在乎你的決定」。這小小的生命決定在這小孩的手裡,同樣的,我們期待未來,不是隨波逐流,也不是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突然間發生在我們的生命裡。 「種子已經撒下了!」,生命的抉擇在你的手裡,你必須去決定怎樣生活、怎樣的去發展人類的社會、怎樣去發展個人的家庭、你抉擇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今天的經課,羅馬書13:11~14特別談到「我們就要脫去暗昧的行為」,暗昧的行為特別強調的是「放縱私慾和自私」都是不正確的對待自我的態度,我們不能這樣生活。 我們要「要穿戴」,在基督教的文化裡穿戴與象徵是有關的。牧師主持聖禮時要穿上袍子,受洗的人受洗時要穿上袍子,事奉的詩班要穿袍子,其意思就是重新披戴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披戴耶穌基督」。基督是表明上帝對人的關愛,表明上帝對人類無限的付出,表明人類需要互相承擔,表明一切的成就不是來自勢力,不是來自強權,不是來自成功的操縱,而是來自真正地接納對方,為對方付出,這樣的話,人類的社會才可能有盼望,才可以有所期待。 這期待的未來是根據過去的事件,所以將臨期是很矛盾、很有張力的節期,它既是回顧過去,也是展望未來,它既是紀念耶穌過去的再來,也期盼耶穌最後完全的實現上帝的公義與平安的再來。 我們要不斷地脫去自私與私慾,我們要立志時時穿戴基督,永遠懷著希望。不時地祈禱:「主啊!願你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