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1

大齋節期第四主日

 
  
 

經課:約書亞記 5:9-12、哥林多後書 5:16-21、路加福音 15:1-3,11-32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黃冬玫姊妹

前言
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四個主日,通常第四個主日也來到大齋期的中間。如我們過去所提出大齋節期好像是一個旅程,像耶穌往曠野走的那個旅程一樣。從旅途來看,這時候好像是來到了旅途的中點,我們坐下來,休息片刻,我們需要重新得力,我們需要重新上路。大家都知道,有些事情過了一半是一個關鍵點,如同我們看一本長篇小說或大部頭的書,雖然你對這本書很有興趣,但是剛開始時總有猶豫,這本書又厚又重,先姑且看看吧,心態上隨時都可能放棄,可是當這樣看過一半以後,閱讀的動力就不一樣了,心態上肯能更積極,這本書要是吸引你,你會下定決心看完為止。如果他仍無法吸引你,你可能認真的考慮,是否要繼續看下去。

我們在座很多學生,在寫論文或寫報告的時候,大概都有這樣的心情,一開始的時候會想,怎麼可能寫得完,所以很多人開始的時候等待下筆的時間是很久的,然而,寫著寫著,當論文寫作超過一半的時候就發現好像靈感就出來了,寫作的速度更快,很快的你的論文就完成了。你就會發現原來前面等候很多的時間。在中間點是一個很關鍵的時刻,是要我們在這個時候更加得警醒,有時候我們要停下來稍微想一想,稍微重新整頓一下,繼續的上路。

續奔前路的轉捩點
今天剛才所讀的經課,其實今天的經課都有這樣的意味。在舊約《約書亞記》裡面,講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的百姓,從埃及出來到了應許之地。他們不只是來到中間點,他們過了兩條重要的河,一條是紅海、一條是約旦河。他們來到吉甲這個地方,經文說他們停下來,他們不是立即往前走,他們腳上所踏的就是一個應許之地。此時,上帝要他們先安靜下來,在得到禮物之前先沈靜下來,想一想我們要得到的是什麼,應許之地是上帝應許給他們的,是恩典是流奶與蜜之地,可是同時又是充滿著挑戰。經上記著說,嗎哪就是這時候停止的。他們要開始吃這地上的土產,他們要面對另一個更真實的世界。上帝用另外一種方式要帶領他們,不是直接把嗎哪賜給你,讓你的身體得飽足,而是讓你經過挑戰,在迎接挑戰當中得到力量,得到恩典。我們所面對的應許之地,同時也是充滿了挑戰的地方、充滿艱難的地方,要靠著我們與主同在的經歷,使她成為我們真正的應許之地,真正的福地。

今天書信的經課也是如此,他講到一個新造的人-new creation。這是個得到上帝寬恕的人、與上帝和好的人,他就好像是一個新造的人一樣。他得到上帝的恩典,他繼續在世上的生活,繼續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當然一個新造的人,並非從此只能留在教堂裡面,而是要從此帶著上帝的恩典上路,面對我們人生繼續要走的路程。

今天我們所讀啟應詩篇,詩人也同樣的表達了一種被寬恕、被赦免、得蒙上主赦免的人他是何等有福啊!這被赦免也就是被寬恕、被憐憫、被接納,他就不再背著沉重的包袱,感覺上帝的憤怒常在他的身上,或者活在一個四面楚歌的環境裡,而是上主的慈愛圍繞著他。

如果你的生活,常常覺得四週都是敵人,所有的人都對不起你,所有的人都要算計你,那麼生活是何等的沉重,這樣的路是多麼不容易走!但是在這旅途中暫停片刻,認真的知道自己是被接納、被赦免、是有恩典的。我們彷彿在中途有一個轉捩點,帶著祝福重新上路,從四面楚歌到四面恩典環繞。

今天的福音書是更加的生動,這福音書,耶穌說講的這個故事-浪子回頭,千年來傳頌不已。每年的講道無論在任何的年節,都會提到這個故事。這故事非常得感動人,首先,人最注意到的就是這個浪子─小兒子,他跟父親提出了要求分家產。在當時的習俗裡面,向父親分家產是父親死了以後的事情。父親過世了,那把家產分給他的子嗣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小兒子卻在父親在世時提出分家產的要求,這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彷彿在說「父親你去死吧,你已經沒有用了,其實我可以當家做主,我可以做得比你更好。我不願意留在這裡,你把東西給我,我會做得更好。」於是,他父親經不住他的要求,可能他又耍賴、又禁食的,父親就把財產分給他。從此他就離開了父親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開始尋找自我的滿足。這樣的離開家是一種帶著帶著決裂的離開,這是和父親的一種決裂。他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是很有能力,可以應付他前面的道路。但是結果他迷失了,他在沒有恩典的地方嘗試找到喜樂,嘗試找到他的幸福,他就會迷失了,而且迷失得很慘。他的家產用光了,流落在豬舍裡,他的朋友能給他最大的恩典就是給他一份工,讓他在豬舍裡跟豬爭食。這時候他突然間醒悟過來,我為什麼迷失在這個豬餋裡面呢?我的父親家裡不是有很多的傭人,有很多的食物,我為什麼會在這裡?他腦筋一轉生了一個念頭,「我去向我的父親認錯,那怕是他讓我做一個長工,也比現在在豬餋裡面要好。」所以他就動身回去找他的父親。

這個故事第二個顯著的人物就是慈父,其實有更多的人覺得這段比喻的重點要擺在這個慈父身上。我們看到這個經文記載這個慈父不是在家等他回來,好像突然聽到兒子回來了就說:「好吧,叫他進來」,然後聽他懺悔,然後再重新接納他。不是的!父親遠遠的就看到兒子,跑過去接納他。可見這個父親常常盼望著兒子回來,可能常常去看看田裡的人在工作在做莊稼、在做畜牧,他也看看遠方的道路,兒子有沒有回來的一天。

誰曉得這個小兒子回來會有怎麼樣的遭遇,大兒子的傭人可能就覺得,你這個敗家子,你回來做什麼,你已經把父親的財產揮霍了一半,你還回來做什麼,有可能會他們會給他羞辱,讓他沒有顏面得歸家,於是就會回到世界去。

但是這父親跑上前去,抱住這個兒子,和他親嘴,然後接納他。接納的象徵就非常重要,他重新要人把他的外套給他披上,恢復他兒子的身份。把戒指給他戴上,他仍然有做兒子的權力,將來還是可以繼續繼承他的財產。至於那些損失的財產呢,在父親來講跟本不值得一提,因為對他來講,更重要是有一個生命回來!這裡父親是全然地接納,使這個浪子再重新變成兒子,完全是基於父親的仁慈。這種的接納,使得他能夠回轉。當這個兒子跪在父親面前,想要說我就做你的長工吧,他回來的時候充滿著各種的焦慮,就好像雅各要回到他的故鄉的時候,要見到他的哥哥,他也在渡口充滿了各種焦慮一樣。所有的人要回家都充滿了不同焦慮,當這父親主動的接納、主動地把他抱住,主動的表達一種徹底的接受,徹底的寬容,這個兒子終於可以在他迷失的路上回到了正軌。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曾經覺得自己滿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然後有一段時間你發現你迷失了,你是不是也在回家的途中?是不是願意回到上主的恩典中?願意接受上帝所給你的寬容,並享受他對你全然的接受。

這個浪子和這個慈父的故事千古以來給迷失的人得到安慰,常常有人聽到這個故事或聽到類似的詩歌會想到要回家。但是故事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兒子,大兒子的表現令人詫異。當他回來聽到父親在為小兒子慶賀的時候,他覺得很奇怪,怎麼父親今天無端端地要慶祝。當他知道是為這個浪子在慶祝的時候,他非常地不滿,於是他就不肯進去。這時候我們就看到這個慈父走出來,他不是在房子裡面說把老大叫進來跟他講幾句,很多父親是這樣子,但是這個慈父走出去跟他談。父親聽他的抱怨說:「我常常在你的身邊,我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令,但你從來沒有為我宰殺過一隻羊羔,今天這個浪子回來,敗家子回來家裡,你竟然為他宰殺牛羊,這樣公平嗎?」

大兒子向父親提出了抗議,對父親的不滿是可以想像的。可是父親告訴他說,你在我身邊,你常常有我,我的一切也就是你的一切,那你還抱怨什麼呢?

這裡其實反應了很重要的事情,常常在父親身邊的大兒子,是不是真的能夠了解父親的仁慈呢?是不是真的像他所說,我遵守你的一切命令呢?至少有一件事他沒有做,他沒有去找小兒子,他如果真的明白他父親的心意的話。雖然他的父親叫他做這個做那個,他都做了,但這還不夠,一個真正孝順的兒子,應該是看到父親愁眉不展、常常望著遠方,他就應該去找這個小兒子回來,找他的弟弟回來。可是事實上他並沒有,他只覺得我該做的都做了,我應該得到你的仁慈。此外這個故事也顯示一個非常令人警惕的地方,就是常在父親身邊的兒子,常常享受父親所有的,竟然沒有感受到父親的仁慈與恩典!不然他不會對小兒子這樣嚴厲、要求標準是這樣的高、毫無寬容的心。這個故事讓我們繼續去思想的是,故事就停在這裡了,耶穌沒有再繼續講,大兒子後來怎麼樣了,留給我們去思考。如果你是其中的大兒子或小兒子甚至父親,你會如何?

大兒子可能會跟父親道歉,然後去抱著小兒子,抱著弟弟一同來慶祝。也有可能這大兒子就轉身而去。不知道,因為這故事還在發展,耶穌講這比喻時的稅吏、罪人、法利賽等都可以在比喻中找到他們自己。今天在你我,在教會內、在教會外,故事仍然繼續的發展。這個故事重點是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父親的仁慈、寬容。

猶如父親的仁慈、接納、寬恕,改變了浪子的命運。上主的赦免也改變了詩人沈重的生命,上主的愛也改變了我們的生命成為新的創造。

仁慈比智慧更好
其實在猶太人的民間留傳著一個小的故事和這個節期有關,故事提到到所羅門王。話說所羅門王是很有智慧的君王,甚至在民間的傳說中所羅門王是可以跟鳥獸講話,他可以通曉動物的語言。他非常聰明,掌握了天上、地上所有的知識。

有一天這個所羅門王的愛妃生日,他就對愛妃說:「妳要什麼我都送給妳。」這位愛妃說:「我要全世界皇后、嬪妃都沒有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希望要有一個用鳥嘴做的宮殿,因為各式各樣的鳥嘴讓人家看起很漂亮。」

所羅門王就答應她的要求,他用超凡的智慧就叫所有的小鳥全部都集中到他的宮殿來,準備要跟他們宣佈說我要做這樣一件工程。這些小鳥都不敢違抗他的命令,都來了。只有一隻戴勝鳥沒有來,所羅門王就非常生氣,這隻平常都很聽話小鳥,今天怎麼不來了呢?過了許久,大家都等的有點不耐煩了,這時戴勝鳥才慢慢飛來。「豈有此理,叫你來而為什麼珊珊來遲,」牠說:「國王,對不起,我在路上被一些事情困住了,所有我遲到了,請你饒恕我吧!不然的話,我出三個謎語給你猜,如果萬一你沒猜中的話,你就放我一馬吧。」非常自信的所羅門王,就答應牠:「你就出謎語給我猜吧」

戴勝鳥說:「世上有誰是不生也不死的,沒有經歷過生死的?」所羅門王就笑一笑:「這很簡單,是至高的上帝從來沒有經歷過生跟死」,戴勝鳥再問:「那世上有什麼水是沒有經過天上也沒有經過地上就掉出來的?」國王回答說:「這很簡單,這是淚水,沒有經過天上沒有經過地上沒有經過河流就掉流出來。」這時候,這些小鳥們突然間眼中都含著淚水,戴勝鳥再繼續問:「世上有什麼東西是能夠柔軟到能夠喂食給幼鳥,不傷到牠們,又能夠堅硬到能啄破樹幹把蟲抓出來?」所羅門王說:「當然是鳥嘴。」

所羅門王突然間若有所悟,他知道戴勝鳥要跟他表達什麼了。他就在那裡嘆息:「唉,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沒有鳥嘴、這些鳥嘴能夠生存得好嗎?只是為了他愛妃的宮殿,看起來很體面,但是這些鳥卻失去了他的嘴,這是很殘酷的事!」所羅門王自己嘆息的說:「原來,仁慈比智慧還要重要。」仁慈比智慧還要重要,仁慈包括了寬容、包含了寬恕、包含去同情去了解。這些比你擁有天上、地上的智慧還要來得重要。聰明一時的所羅門王竟然不能體會到小鳥沒有嘴,生活是多麼地悲慘。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容易是這樣子,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人,所有的標準都在我們身上,我們算起別人的毛病可以如數家珍。我們在談話之間常常毫無寬容,這是值得我們去反省的。

一個真正感到自己有限、真正感到自己需要被寬恕的人,其實他就是離上帝最近;那些覺得自己不需要寬恕,覺得自己能力滿滿,自己是世上一切標準的人,這個人是離上帝最遠的人,即使他滿有智慧,且常常在教堂裡。

感到虧欠是生命的轉捩點
最近我有一個失散很多年的同學,突然間來找我。他說跟我分別這二十多年間,他生命經歷過很多生命的艱難。他提到他妹妹受洗的時候邀請他到教堂觀禮,他說到當講員讀了一句聖經,要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時,他非常感動。這經文我們耳熟能詳,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我們都知道,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的重點不是次數,而是徹底得饒恕別人。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或聽到講員的重點在饒恕他人。但是這位朋友他所感動的是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真好,因為他感覺到他說有生以來得罪別人不只七十個七次!他的父母、配偶、他的小孩,他所愛的人、甚至認識不深的人,都因他受過傷害。我們在教會的人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經文!

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信仰的人,能如此敏銳地感到自己的限制,知道自己是需要赦免的人。我們常常聚會久了,常常和一群同背景的人在一起久了,忘記寬恕,忘記去接納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忘記去同情那些歷史經驗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忘記去接納去寬恕那些看起來好像是十惡不赦的人。

結語:慈愛改變我們的命運
讓我們仔細想一想,在浪子的故事裡,我們有時候是大兒子,有時候是小兒子,有此我們也扮演著慈父的角色。無論是浪子、是初到應許之地的以色列人,是詩篇裡的詩人,或書信裡提到的「新造的人」,改變他們命運的關鍵是上帝的慈愛,也就是祂的接納與寬恕。我們如浪子般感到上帝的擁抱,我們才能擁抱周圍的人。我與他人的命運才能得到改變。

今日是我們選舉剛結束的第二日,無論這次的風波會如何的發展,但是台灣艱辛的命運,不是靠那一個人擔任總統,那一個黨執政,台灣需要的是我們感到自己的虧欠與有限,需要更多的彼此接納、寬恕,我們的命運才能改變。

我們希望在這個旅途的中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讓我們帶著上主恩典與慈愛,繼續走前面的路程。!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