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7

大齋節第二主日--我在那裡?

 
  
 

經課:創世記15:1-12,17-18;腓立比書3:17-4:1;路加福音13:31-35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個二主日。大齋節期讓我們想到一個數字,就是四十。因為大齋節期扣掉主日,距離到復活節共有四十天。這四十遙遙相對著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以及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禁食和遇到試探的四十天。四十這數字不是意味著我們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每一天在曠野的路上,好似在一個旅程中我們遇到的、反省的、回顧的事,都化成了我們的經驗,幫助我們更認識上主,也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當我們要更認識一個人時,不只是要從這人過去的背景認識他,但這些只不過是個參考,要完全地認識這個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前面的方向、目標是什麼;把過去和他前面的目標加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認識這個人。在曠野的路程中,一方面要總結過去、回顧過去,一方面確定上帝擺在我們前面的是什麼,確定我們的方向、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清楚這些我們才能更認識自己。

在曠野的路上,不是靜止不動、不是只有回想,而是常常有試探。試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使命模糊,讓我們對前方的路感到不清楚,讓我們忘記了自己在幹什麼。有的時候忙碌起來,我們會自問:「我在這裡做什麼?」別人讀書,我也讀書;別人考研究所,我也考研究所;別人做什麼,我也做什麼……。「到底我在做什麼?」過去我好像很有方向,突然間我好像沒有了方向。這時候生活就有了某種程度的混亂,這就是對前面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目標不知在哪裡。這不只是前途的迷失,也造成生活的混亂。

我不見了!
以前看過一個荒謬劇,講到古時候在中國一個縣城內有一個楔官,平時沒什麼大事發生,沒什麼事做。突然有一天抓到一個江洋大盜,縣府要求這楔官把犯人押解到省城去,因為地方小沒辦法審理這犯人。縣府為楔官請了一個挑伕,三人就開始了這段旅程。挑伕是個?子,楔官本是個糊里糊塗的人,所以他出發前家人為他感到很憂心,怕他無法完成這任務,一再叮嚀他,不可丟三落四,帶了什麼東西,就一路唸著。因此,楔官出發前就數著:「?子、囚犯、包袱、我」,就這樣一路唸著。

其實,這挑伕是大盜的內應,想找機會救大盜,但看楔官長得身材魁梧不敢輕易下手。結果一路上看見這楔官口中喃喃自語,仔細一聽才知道他不過像個白癡;於是在一天晚上,挑伕說好話把楔官趁機灌醉,把鑰匙取到手將囚犯的枷鎖打開,之後加在楔官的身上,把他頭髮都剃光了,然後他們就跑掉了。第二天楔官醒來,就數著:「?子、囚犯、包袱、?ㄟ 我呢?我到哪裡去了?我不見了!」他跑到街上大聲喊:「我到哪裡去了?」這個諷刺的荒謬劇,聽起來很好笑,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這情況;但是這戲裡面其實是有寓意的,它要呈現的是「我」的迷失的可笑。我們以為我是最不會失去的,可是想一想,有時人是會失去自我,會失去方向,在旅途中可能會發生很荒謬的事而不自知。「我到哪裡去了?」這就是進入大齋期的時候,我們要思考的主題--我在哪裡?

亞伯拉罕踏上新旅程
今天的舊約經課,講到亞伯拉罕,當時他還叫做亞伯蘭。亞伯蘭之所以在舊約的歷史中出現,是因為上帝呼召他離開本鄉本土到一個新的地方去,於是他開始了一個重要的新旅程。在創世記十二章,是他來到旅途的一半之處,他要到上帝所應許、他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這是信心的一個大起步。當時亞伯蘭年歲已大,他人生有了一個新的方向;當他起程的時候,他已是一個新的人,因他有一個新的目標、新的去向;他對自己有新的定義,他是一個要去開拓新疆土的人。在十二章開始,是上帝與亞伯蘭立約的一段,上帝透過古代近東的獻祭儀式與亞伯蘭立約。這是這段經文的重點——上帝與亞伯蘭立約。

創世記前十一章叫做「上古史」,是一片混亂的情景,有洪水、巴別塔、所多瑪,以及很多一大堆混亂的圖畫。創世記的編者彷彿要讓我們看到,創造初期是一個混亂的情況,這個混亂很可能危及整個上帝的創造。可是上帝從一開始就預定了一個長遠的計劃來建立次序,祂先從揀選一個人開始,發展到揀選這個人的後代、整個家族,發展出一個新的方向、新的次序。這個人就是亞伯蘭。

亞伯蘭回應了上帝的呼召,要往一個地方去。上帝對他說:「你離開這裡,我要帶你到一個流奶與蜜之地,那個地方是應許給你的,在那裡你的子孫要眾多」。亞伯蘭是有使命的人,他是被呼召的人。最重要的是,他是有方向的人。他開始這個旅程,離開吾珥,往應許之地去,開始他人生的一個旅程,也是他個人的旅程。這同時也是上主最重要的計劃的一部份,是祂永恆計劃的一部份。當你順服地走在你的旅程當中,你認清楚這是上帝的旨意時,不要忘記這不僅僅是你個人的旅程,這也是上主永恆計劃的一部份。亞伯拉罕就是這樣子,他的一生?頓流離,好幾次被迫要否認他的太太,好幾次遇到飢荒、遇到打仗,他到了流奶與蜜之地,也不見得好過,他整個生命雖然是長壽的,但不見得是我們所期盼的那種福樂。但是希伯來書講到亞伯拉罕這些偉人時告訴我們說:他心裡也知道,這個具體的應許之地,到現在還是戰亂不堪,這應許之地不是那終極的上帝所要給他的禮物,而是通過這個旅程,讓他知道上帝為他所預備的終極的禮物。

這就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的立約。一方面這是上帝對自己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亞伯拉罕自此只有一個方向。當你回應對上帝的立約時,其實就是你人生再一次確立你的方向。你可以有很多的方向,你有無窮的選擇,至少在理論上是如此,你可以選擇做這個,你可以選擇信那個,你可以選的很多;亞伯拉罕也有很多的選擇,他可以留在家鄉,他可以不往迦南走,他可以往埃及走,他可以往很多地方,但是當他與上帝立約後,他的生命就受到限制,就好像上帝也限制祂自己一樣,你就只有一個方向,也只有一個去向。你的整個人生過程中別人怎麼衡量你,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上帝要給你一個很清楚的方向,是你個人的命運,但也是上帝永恆的一部分。亞伯拉罕與上帝立約是這麼嚴重的事情,也因為這個立約,他成為新的族群的先祖,人類新的歷史一頁的開始,因為上帝給了他新的方向、新的旅程,他是與上帝永恆的計劃息息相關的。

耶穌邁向耶路撒冷的旅程
今天另外一個旅程是講到耶穌的旅程。上禮拜我們講到耶穌在曠野受試探,魔鬼所用各樣方式去試探耶穌,其實不外乎就是讓他不要走十架的路,而走一條捷徑的路。魔鬼用的技倆,就是利誘他:「你不要這麼辛苦嘛!地上的石頭就可以變成食物嘛!你不用經過十字架走那麼遠的路;從正殿的頂上跳下來,天使就托著你的腳,你根本就不會受傷,也不用付任何代價,馬上就能吸引萬人來歸你。」這是條捷徑——不用付代價,就可以得到榮耀。我們為什麼要經過旅程才去得到禮物呢?重要的不是那個禮物而已,而是這個旅途的過程。耶穌很清楚這點,所以他不受利誘,不去走這個捷徑。

今天的新約經課看到,試探不因耶穌走出了曠野而停止,這試探其實還持續著。有幾個法利賽人,帶著好意又非常強硬的警告說:「希律王要殺你,你不要再往耶路撒冷去。」這種警告與上禮拜所講,耶穌在曠野受到的試探是不一樣的。如果突然間遇到危險馬上就過了,那也就算了;可是若告訴你前面幾天還有個危險、前面幾年還有個危險,那種危險的壓力就非常大。人告訴你:「今天沒事,到了下禮拜一會有個大災難。」你這個禮拜一定會非常不好過,因為這種壓力是無形的,而且一個禮拜中,你會一直不斷想像各種災難的可能性,它就在折磨你,折磨你的意志。有人說要使悲劇成為事實,有時候要害人家,就告訴他將會怎麼樣、怎麼樣,結果他真的就會往那個方向想;本來沒有那種痛苦、是虛擬的,也變成真實的苦難。今天法利賽人就告訴耶穌:「你再往前走,希律王就要對付你」,可是耶穌沒有被他們所攔阻,他當機立斷馬上就斥責他們回去,堅持的告訴他們說:「我們要往耶路撒冷去」。這個耶路撒冷是先知必須要在那裡犧牲的地方,這是他對自己的任務一個很重要的認定。

最近在美國有部電影,由Mel Gibson梅爾吉勃遜所導的耶穌最後的「Passion」,中文譯做『耶穌受難記』。這導演是一個很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把耶穌最後的受難描寫得栩栩如生,引起了美國很多猶太裔人士非常的害怕,擔心反猶太的情緒又會起來。耶穌是已經知道前面有個苦難在等著他,他仍然堅定立場,堅持往十字架的方向而去,這是不簡單的。如果說明天就去受洗那很容易,但如果一路上朝那個方向走,要面對那個折磨,就需要超人的意志力。我們從試探的角度看到耶穌在行程中間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天這個試探也是耶穌再一次展現他堅決往十字架的路上去。上帝並沒有應許跟隨耶穌的每一個人,只有平坦的道路,因為耶穌說「你們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隨」。不是每個人跟隨主,來到教會、團契中就只有坦途一條;就好像今天詩篇所講的,在這路程中,四面都是仇敵環繞,每天都有各種可能性阻擾你去走這十架道路的試探。

假如有人說:「沒有阿,我從來沒有試探啊?哪有試探?」這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已經出神入化了,一種是你根本不值得被試探,不需要試探你了,因為你根本不在那條路上。如果你認真的想,有意識的想「我要走這條十架的路」,那麼你必然會遇到試探,這試探可能是依據你的軟弱而設計的。耶穌在路上時,魔鬼就用各樣不同的方式,要讓他停止在路上,或者是轉移他的目標。但是今天經課讓我們再看到,耶穌堅持不只是要走上十字架,而且他就跟亞伯拉罕一樣,與上帝永恆的計劃息息相關。

我們自己的旅程
今天讓我們去思考,大齋節期就好像一個旅程,從第一天一直到復活節,教會在靈修材料、禱告會的設計上不斷的提醒我們,要進入一個旅程,有意識地去反省、禱告、面對自己。在我們生命中、在過往的一年、在這春天的時期,我們認真地想一想我們從其中認識上帝了多少?認識我們自己多少?我們有沒有離開我們的道路?我們有沒有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我們的身分?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大齋節期的旅程,豈不也是我們人生的旅程的一個縮影。

我們在這過程當中,是要戰戰兢兢的,也要透過教會;教會不只是大家來崇拜、或者來交際的團體而已,教會是要提醒我們是在路程當中。教會不是終點,教會是指向那個目標。讓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透過教會的團契、禱告會的安排、各樣的崇拜,不斷的刺激、提醒我們不要靜止在那裡,我們要繼續往前走。在這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路途上,我們不斷地去發覺上帝的恩典,也認識我們自己;也不斷地持定我們的目標,不迷失在各樣不同的試探裡面。我們不要走捷徑,不但個人如此,教會在歷史中也是走在這樣的一條路上,教會也不能失去身分。我們不要忘記教會不只是一個機構,並不是誰有辦法使人凝聚最多,這教會就成功了;教會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但不是一群人坐在那裡形成一個互相關心的團體而已,更重要的是一群肯背十字架的人;這是團契的意義——一群肯背十架的人,一群肯向著十架的方向而去人,很意識到自己是走在條路上、時時不失去方向的人。

這世界每天都給我們不同的挑戰,但是我們卻因為知道自己在旅途上,不讓我們的生命形成一片混亂,就要時時把握住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怎麼樣讓我們的人生跟這永恆的計劃結合,就不會混亂,不會像那荒謬劇一樣「我」迷失在路途上。

結語
今天的福音經課最後一句,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句經文用在今天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這句經文在傳統教會是用在的聖餐禮的時候。我們早期衛理公會的聖餐禮也有這一句:「和撒那、和撒那,榮耀歸於在天上的,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句經文常常是用來做聖餐禮結束的一個禱告。今天正好是我們聖餐禮拜,願我們到台前來領受聖餐的路上,就如同一個短短的旅程,在這過程當中,我們有如在實踐到上主面前,來領受祂的恩典;也在這過程當中反省我們自己,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旅途當中,重新得力。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