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2

諸聖節後主日崇拜--上主之民

 
  
 

經課:路得記1:1-18,34-41;希伯來書9:11-14;馬可福音12:28-34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今天這個主日我們已經漸漸地接近我們教會年曆的尾聲,通常在教會11月的第四個禮拜以後,新的禮儀年就要開始,在這段常年期間,也就是我們綠色主日的期間,每個主日我們都在反省個人信仰的生活,現在我們不再只是從「我」做為出發點,我們現在也從「我們」這個信仰的群體、信心的群體—我們教會中人,去思想我們如何處在這個時代,顯出更有力量、更讓人感受到上主的憐憫和慈愛,進而覺得這是一個值得人們可以抉擇和委身的方向。

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中,提供人生答案的地方很多,很多人都可以從人生的各個層面、不同的角度給你意見,你要找尋什麼?你只要上網,你只要肯去找,都有人會給你答案,就像唐先生的花瓶一樣,只要能上網的話,再難買的東西,你都可以買到,再難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你要尋找就必尋見,你疑惑的都有答案;你要減肥就有妙方,你要心靈自在就有很多講習班,處處都提供著各種不同的生命的答案。有一天中午我在這附近的生機飲食店吃飯,當我坐下來時,那個老闆娘就說:先生,你的臉色看起來不大好,接著他就拿出一本冊子來對我說:其實你需要調理,接著就拿出一堆食品擺在我的面前,說:這不是藥喔,但是你第一步先要這樣做、接著第二步要怎樣做、第三步要怎樣做,保證一年之後你的身體狀況、免疫系統都能改善,我覺得真是奇怪,就問他說:你是受過醫學的訓練嗎?他說,沒有,是我們這些傳銷商開會的時候,特別請營養師來講解的。

每天看電視、看報紙、上網都會收到很多的訊息,都會告訴你:無論你的問題是什麼?都有管道能替你解決。那麼我們這一群信仰的群體--基督徒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怎麼向人家說我們是活得有力量的?怎麼向人家表達我們是充滿著活力的,而且我們的生命有一個更高的標準?

基督信仰實踐的核心
今天馬可福音引導我們進入一個信仰的核心,讓我們再一次透過文士和耶穌的問答來思想,馬可福音的記載很特別,這些文士在這裡不是故意去詰難耶穌,去找碴的,他們是看到別人和耶穌在辯論的問題當中,感到耶穌對問題的回答所言甚是,覺得他講的很有道理,文士最關心的就是律法。

以色列這個族群,他們的任務就是要把上帝的律法活出來,所以他們就進一步問耶穌:這個律法有十條誡命,透過五經Toura,從十條誡命衍生出六百多條的生活規條,到底那一條誡命是最大的呢?是最要緊的呢?耶穌就回答他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阿、你要聽,主我們上主、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主。」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答案。其實每一年,我們做基督的群體都要提到的經課,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主。」「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耶穌在這裡的回答,在馬可福音的記載是用一個古典的形式,採用了申命記第六章的格式,一種很特別的講法,「聽啊,以色列…shema Israel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主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

「聽啊,以色列Shema Israel」表示這個誡命從一開始就不是給所有人的,就是給以色列人這一個特殊的群體的,這個特殊的群體來到西乃山下,摩西把十誡的律法給他們,根據申命記中所記載的「十誡」這段已經被猶太人忘記的律法綱領,被耶穌重提出來,意即:聽啊,以色列!你們這個新的群體來到西乃山下,你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你們的共識是什麼?就是要「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主。」「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這是以色列這個民族,或上主選民的記號,這是基督徒群體被人家分別出來的區別。記得小時候我們上學讀書時都要穿著制服,當你穿上這個學校的制服的時候,人家就認出你是那間學校的學生;此外,在學校裡,往往在特定的節日,都有一群很令人羨慕的人,他們穿著特別的制服,被別的小朋友們投以羨慕的眼神,他們就是學校童子軍。他們的制服把他們從人群中區別出來。

今天以色列人是被列國認出他們是不同的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以色列好像是神的王子,就是因為他們透過這十條的誡命,要活出這兩個生命的向度:「愛上主--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上主」和「徹底的愛人」。

愛是一種委身
「愛上帝」絶對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我們中間有很多基督徒在聚會或一起查經的時候,久而久之我們講「愛」,有時候都講得很空泛,要不然就是把「要愛上帝」講成一項教條或者變成一種功能:因為你愛上帝,所以上帝就會愛你、就會賜下很多福份給你,我們常常把「愛」講到這個層次,但其實其內容不只如此,「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上主」這個經文一再的強調說: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愛。

人和人之間有不同的關係,我們對父母有不同的愛的表達方式,對配偶有不同的愛的方式,對兒女也有不同愛的方式,但我們對上帝應有一種特別的愛的方式,就是要全然的愛!

愛是要經過一個抉擇、一個委身做為開始,今天所講的路得記的經文就是談到路得一個抉擇、一個委身,這個故事非常的感人,路得記就是在一個士師時代,在一個亂世,他們所住的地方自己的家鄉發生了飢荒,必需跑到異族的地方--摩押地去,這個家庭到了那裡,成為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去世,二個兒子也相繼的去世,剩下了一群寡婦,這幾個寡婦本來是在一個很沒有盼望的場景,因為拿俄米這個母親對這兩個媳婦講,到了這步田地了,你們倆人的先生都過世了,按照猶太人的習俗和法律,寡婦的先生的兄弟可以繼續娶這位嫂嫂,為他的兄長立後嗣。可是拿俄米說,我年紀都這麼大了,就算有人娶我,我也不可能生小孩了;就算我生了小孩,你們也不可能等到他長大;而且他們也未必娶你;所以好像是沒有指望了。在這個時候,路得和另外一位媳婦俄珥巴,她們已經跟著這個家庭很久,對這個家庭的信仰耳濡目染,但是還不是屬於他們的族群,但這時候路得做了一個決定,她說,她要跟著拿俄米去,拿俄米往那裡去、她就往那裡去;拿俄米的國就是她的國,拿俄米的上帝就是她的上帝。於是就展開路得記一連串奇妙的過程,由一個完全不信、絶望的,轉變成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到後來大衛就是從路得這個系統生出來的,而路得也就載在耶穌的家譜裡面;拿俄米從一個苦轉變為甜,就從路得這一個委身開始,就從路得這一個生命的確立,做為這一個故事發展的起點。

我們談到愛,特別是對上帝的愛,我們拿什麼去愛上帝呢?愛別人,我們可以依不同的對象,獻上不同的禮物,對上帝的愛只有一種,就是「委身」就是commitment;就是在祂面前願意獻上或願意立約,這是對上帝愛的回應唯一的一個表示方法,先確定我和上帝的關係,然後我們才能正確的對待我們自己,我們才能不會看我們自己過高,也不會看我們自己過低,當我們和上帝有這樣的關係的時候,我們才能去愛別人、去愛我們的鄰舍。

愛是不止息的
我們要將愛由一個對特定群族、特定關係的愛延展到對外面不同群體、不同的個人,因為這個鄰舍不是只有以色列人,更包括了外地來的人,包括了那些孤兒寡婦,像今天的啟應經文所描述的,包括那些弱勢的群體,包括我們周圍所能夠接觸的人,上帝也都眷顧。

我們要能夠使自己和上帝有一個正確的關係,才能把這個正確的關係向外去延展,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學習的,委身只是一個起點,在這過程當中,我們因為委身,然後感受到與上帝有一個特別的經歷,你才會不斷的回應、不斷的委身,這個愛是永不止息的、是活生生的、是不斷的發展的。愛如果只停留在起點,這個愛就不是一個活生生的愛,愛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面對上帝,除非我們先和上帝有個具體的經歷和關係,否則我們是沒有辦法發出具體的愛。

澳洲有部的著名小說刺鳥,這本小說曾拍成電影,非常的轟動。故事中談到在澳洲一個家庭裡面母親是個懂音樂、很優雅的人,可是因為在婚前她因故無法和情人結婚,但卻已經懷有身孕,所以不得不下嫁給現在的丈夫,一個牧羊人。因為是在不得已的婚姻關係中,所以母親很憂鬱,一直忽略她的丈夫、兒女。很消極、被動、憂鬱地活著。她的長子很像他親生的父親,他感受到母親憂鬱,他一輩子也很憂鬱,他不曉得怎麼樣去讓母親快樂成為他生命的一個難題。所以後來故事就演變到這個長子離家出走,後來妹妹得到消息說,她的哥哥在酒館裡面和人打架,結果把人打死,坐了牢。

其中這一段對話蠻吸引人的,這段對話就是她到監牢裡面去探望哥哥,在對話中妹妹無法理解哥哥與母親的感情,哥哥就對妹妹講一段話說:「你有沒有發現愛比恨還要難?」因為他哥哥是個拳擊手,所以他說:「當我恨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只要猛烈地攻擊我的對手,一拳拳地落在他們的身上;可是愛卻很難,因為愛是永遠不間斷的,愛永遠在受苦,而且愛不是出氣在別人身上,而是自己要不斷地去承受、不斷地要去犧牲、不斷地為你愛的對象憂心,一切為要讓他們快樂、讓他們幸福、讓他能夠得到最好的;愛使人沒有辦法脫離,愛使人折磨。」因為他愛他的母親,他不可能和母親脫離母子關係,愛就可以結束了,所以即使他離家出走,也不能讓愛中斷,這愛真是把他折磨得比關在監窂的生活還要更慘。

愛的確是比恨有時候還要難,但是這是一個層次的愛,不見得完全正常,但是至少這個作者點出了一個面相,愛對人的影響是很具體的。我們先正確的對待自己,我們才會曉得怎麼樣愛別人,而且這個愛不是一時的,而是長期的、健康的,而且常常為別人著想。唯有我們能夠全然的去愛上帝的時候,我們才能正確的、成熟的去愛我們周圍的人,這也使「愛」成為我們這個信仰的群體的一個特色、一個記號。

活出真愛的群體
回到我們最原初的問題,我們這個信仰的群體怎麼樣在這個時代能夠顯出我們的力量?顯出我們的活力?怎麼樣讓人感覺到我們是一個活生生的團體,有一種愛的力量?首先,我們要有個宏觀的角度,先認清楚我們這個群體的使命。我們的週報上寫著今天是諸聖節後的一個主日,什麼叫「諸聖節」呢?「諸聖節」原來是在教會歷史上主後第六世紀才開始的一個節日,剛開始只是紀念一些殉道的聖徒,有一點像教會的清明節,大家都知道前幾天晚上是很有名的萬聖節Halloween,第二天接著就是諸聖節,到後來諸聖節是紀念所有的聖徒,包括所有的信徒、包括了所有在耶穌時代的使徒、也包括了耶穌以後的那些早期教會的教父、護教士們、還有那早期教會的信徒、也包括了在中世紀時期的各地的信徒、也包括了改教時期的信徒、也包括了約翰衛斯理時代的信徒、也包括了現代的不同地方的所有信徒,這幅圖畫要怎麼看呢?在諸聖節的時候常常要讀一段經文,在啟示錄的第21章,講到將來在天上有個崇拜,將來這個崇拜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歷史經驗中,全體的信徒都要一起,在同一個新天新地裡,一起敬拜上帝。

我們先要對我們所屬的這個群體有這樣的想像,我們才不會覺得我們在這個社會是弱勢的,儘管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是我們是比較少數的一群,然而,我們卻不一定要去做很多很急切但沒有長遠眼光的事情,或者我們就採取很多激進的手段引起人一時的注意。其實完全不必如此,我們是一個具有宏觀的群體,把我們綁在一起的關係是我們不斷的學習去經歷上主、去委身於上帝,這是從對上帝的委身,然後在這中間體驗到上帝的愛,進而有能力愛別人。

我們這個群體也透過崇拜來見證主,崇拜是所有信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就是透過崇拜來確立上帝的主權,確立我們是屬於上帝的兒女。

結語:以愛的行動回應上主
當年的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他們雖有很疏離的血緣關係,但血緣關係不是他們成為一個群體的必要條件,他們要成為一個群體是他們要一起立約,願意過著上帝所呼召的生活:「聽呀!以色列...」接著今天我們提到的信仰的核心,是要愛上主、愛人,全然的愛。我們這個群體一方面是有宏觀的想像;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忘記要非常具體的回應上帝的呼召,這具體的回應不是抽象的,只顧我們自己而已,而是沒有忘記我們在社會中是光、是鹽,仍然要發生作用的,要和上帝一起努力,使這個社會成為上帝所期待的那樣,也就是天國的縮影。希伯來書提供了一個真實與影子的比喻,也就是現在教會只是將來那個大的崇拜情境的一個縮影,真正的真實的超越時空圍繞在上主座前的崇拜是到將來「那個時候」才完全的徹底的實現。

所以這些經文提供我們一個信仰的方向,我們做為一個信仰的群體,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從這個角度出發,重新的立志、重新的立約在上帝的面前,先從崇拜開始、從我們的周遭行事、我們待人接物,從最小的事做起,然後,全心全意地實踐愛。

我們整個信仰的群體在這個時代所作的見證,成為歷世歷代的信心群體見證的一部份,我們鼓起勇氣一起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待會我們從領受聖餐讓我們再一次的回顧、再一次的委身,向上帝說:「你是我的上帝,你的國就是我的國。」我們要再一次成為一個上主的子民,我們要成為一個體驗愛、而且實踐愛的群體。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