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6

聖靈降臨節後第二十主日崇拜--重見光明

 
  
 

經課:約伯記42:1-6,10-17、希伯來書7:23-28、馬可福音10:46-52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這個禮拜當我們打開電視看新聞時,我們一定會感到感受到一種氣氛,一種過去的歲月有重新浮現的感受。這禮拜最重要的新聞,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蔣宋美齡女士在睡夢中與世長辭,她以106歲的高齡,跨過了三個世紀,她傳奇的一生,在這禮拜後面幾天的新聞裡,在公視所製播的紀念專輯「世紀蔣宋美齡」中,一再地播放。這幾天裡還有另外一個事件引起我們的回顧的話題新聞。也一再地從當事人的訪問中,讓我們重新憶起我們走過的年代,就是「美麗島事件」。

這個禮拜的這些新聞讓我們有一種感受,我們透過這些新聞影片的回顧,就好像回顧我們在座大多數人所曾經經歷過的日子、回顧這個國家或這個地區的人民經歷過的事件。當年我們曾經活過的那個時代,如今我們再重新回顧的時候,感覺歷史與我們有一點距離,不像我們當時的感受與情境。當時我們看不到有這樣多的意義,看不到有這樣大的影響。

當我們重新回顧這些歷史事件的時候,才又燃起了一些特殊的感受,也引起我們對當時那個時代中的社會事件具有更宏觀的意義與感受,當我們對那段歷史時間的回憶被喚起時,我們也聯想到我們當時在做什麼?在過怎麼樣的生活?當歷史、時間和當時的種種事件與我們有一定的距離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有些事情是我們在那個時候所看不見的,有些意義在那個時候是沒有辦法顯明出來的,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才會感受到原來這個人物為了國家做了那麼多的事情,原來那個時代有那麼多人做了那麼多的事情。

總之,要有了距離的時候,我們才會看得清事情的意義;同樣的,我們活在現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想看清楚我們前方的方向或者周圍所發生的種種事情的意義,有時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常常被許多我們週遭的事情所蒙蔽。我們想要看清楚現在我們所做的工作或者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在將來會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如果看得透的,這些人往往就是所謂的先知,往往就更能掌握現在所要做的事情的意義,也更願意付出。

有一個盲人歌手一個男高音叫做安德烈•波伽利(Andrea Bocelli),波伽利他是一個義大利人,長得非常高大,滿臉鬍子,是一個盲人男高音,在很多演唱的機會中,他都有機會唱些感人的詩歌,他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前幾年出了一張CD,其中有一首歌叫做「禱告•The Prayer」他這樣說:「我們祈禱,願祢成為我們的雙眼,看顧我所行過的每一個腳步,當我們渾渾噩噩無知的時候,願祢使我們有洞視。當我們迷失方向的時候,我們願如此的禱告:願祢以祢的恩典引導我到達那個地方,就是那個安然無慮的地方,我們祈願能夠尋找到祢所賜給我們的光明,願祢所賜的光明能夠常停留在我們心間;當星光乍現的夜晚,願祢保守我們,成為我們永遠的星光!這是我們的禱告。」

一個看不見的盲人,他放棄了他的學歷,放棄了本來可以去做律師,可是他卻不顧家人的反對去唱歌,成為一個出色的男高音,在他的詩歌中,他彷彿認為:不管看得見、看不見,我們都好像在一片黑暗當中,我們對於當下所感受的,對於現在所發生的林林總總、五光十色的事情,其實我們不容易看穿真正的意義,我們看不穿裡面非常豐富的上帝的恩典,所以我們會迷失,我們希望上帝賜下的光明能夠真正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能夠看見週遭所遇到的無論是苦、是樂、是順利、是逆境,其實這裡面是充滿了恩典。

看到什麼?
講到「能夠看見」,今天的福音書就記戴著瞎子巴底買的故事,這個瞎子在耶穌帶領著門徒和祂的追隨者來到一個大城市--耶利哥城時,可能他們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這個佈道團到了這裡,可能有很多人要見耶穌,這時候瞎子在人群中大聲喊著:「大衛的子孫,救我!大衛的子孫,救我!」當時這些門徒可能嫌這個人聒噪,叫他不要講話。再者,他大聲呼叫耶穌是大衛的子孫,這容易讓人引起誤會,因為強調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意謂著有一點政治的意涵,似乎就是宣稱是彌賽亞,好像來這裡做政治的宣傳,為了不要模糊了焦點,當他大喊著「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時,門徒就去制止他,可是耶穌突然間回過頭來說:「讓他到我面前來。」他們就把這瞎子領到耶穌的面前,耶穌問他說:「你要我能為你做什麼?」他說:「我要能看見!」對一個瞎眼的人,對一個長期活在黑暗的人,「能看見」是他最大的福份。我們在座的都看得見,假如我們到耶穌的面前,耶穌問我們說:「你們要什麼?」或者是耶穌會問:「你們有眼睛、想要看見什麼?」你的回答是什麼呢?

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她天生就是又盲又聾,可是她是非常有名的作家,她的作品鼓舞了許多的人心。有一年她在紐約時報的專欄裡面寫了一篇文章,她說:「假如有三天讓我能看見-three days to see,我希望第一天我能夠看見關心照顧我的朋友,我只能在黑暗中觸摸他們,但我希望我能看見他們;第二天我希望能夠看到大自然。」因為她在點字書籍、在別人的傳述裡,發現大自然好像很神奇、美好,她希望能看得見;「第三天我希望能夠看得見紐約這個我所居住的城市,我要看見這些熙來攘往的人群和這些人為一天所做的種種努力。」在這篇文章結束的時候,她就提醒大家說:「我以一個盲人給你們這些看見的人一個忠告,我希望你們能夠用心的看、儘量的看,放大眼睛看,就好像你的眼睛明天再也不看見一樣。」因為我們常常視而不見。我們從事牧職,有時候有一些機會在一些場合關顧一些失去親人的家屬,在親人過世了一段時間,悲傷的日子也漸漸的過去了之後,他們在整理親人的遺物時,才想起:當初爸爸、媽媽在世的時候,我只記得以前相處時他們很嚴厲的一面,在整理東西的時候,有些記憶突然間才恢復起來,原來他們那時候是那麼樣的關心我們,一直用他們的方式去表達關懷,可是在那當下的我卻視而不見。

有些孩子們去住校,住校以後才發現:原來我在家裡的時候受到的照顧是那麼的好,有人去當兵,入伍離開家後才發現,以前在家被照顧好像都是理所當然的,被子也幫我疊好了,衣服也幫我熨好了、摺好了,離開家後這才真正發現父母親或者是身邊親人的愛心和關懷。其實,我們會發現我們當時常常是視而不見的,過了好久以後,我們才會想起感受到,這麼清晰的記憶,在當時竟然視而不見。

親眼見主
「你要看見什麼?」上帝讓我們自己回想,其實我們在座的人眼睛都是明亮的人,可是我們到底看見了些什麼?有一個最大的福份,就是今天經課講到的約伯,約伯在他本來家大業大的時候,他只能風聞上帝,他是個按時獻祭的人,以現在的眼光來講,他是個定時做禮拜的人,他用信仰來教導他的子女,他好好的來經營他的財產,他不訛詐那些和他做生意的人,從信仰的任何角度來看,他都是很正直的人。我們前幾個禮拜每一次的經課都提到他,約伯在經歷了一連串的苦難之後,他一直在問:為什麼苦難臨到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這樣正直的人會遭遇到這樣的事情?當上禮拜的經課中講到上帝在旋風中向他顯現的時候,就問他說:「你要知道那麼多答案,那我就先問你,你有沒有能力去明白我怎麼創造天地?」祂問了好幾次,約伯終於降服下來,許多事情其實是我們不知道的,許多事情其實是我們不能明白的。雖然約伯沒有得到他所問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卻滿意了,因為他說:「我從前風聞有祢,今日親眼看祢。」

我們想想看,在他所遭遇的苦難裡面,他失去了他的兒女、他失去了很多的財產、他失去了很多的尊嚴,很多的不幸、一連串的打擊臨到他,這時候回過頭來看,約伯認為即使身在患難之中失去一切,讓他得到的是他能夠親眼看到上帝,親自的感受到上帝對他的憐憫和慈愛,即使在患難之中,那麼比起他所失去的,就算不得什麼了!雖然約伯記後面的經課裡面,記戴了約伯又重新得到了很多的東西:加倍的牛羊,且他的女兒們都是他們所在地區最漂亮的,人家都重新的羨慕他,這些親人都重新的再回到他身邊,但是經文隱含的就是:即使在重新得回這些,也比不上他曾經親自看見上帝,親自和上帝有一個面對面的機會。我們是不是有機會這樣的去感受到上帝的臨在呢?約伯記在這段記戴接著就說,約伯就在灰燼中懊悔,為什麼他見了上帝又要懊悔?這是很多人面見上帝的表現,因為你越接近上帝,你就越認識自己的有限,越認識自己在過去竟然有那麼多事情是看不見的,很多人接近上帝都有這樣的反應,以賽亞書第六章所描述的以賽亞,他在異象的時候,說:「主啊!原諒我是個罪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身在嘴唇不潔的民當中。」當我們越接近上帝,越有機會感受到當上帝的臨在的時候,我們就越感受到自己的有限、自己的缺乏,如同約伯他在灰燼中懊悔。

如果我們生平的經歷能夠讓我們有機會去感受自己的有限,認識上帝的奇妙工作,雖然我們無法了解每一件事情的答案,但我們面對這位奧秘的上帝,我們的心便能夠開了,我們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所看不見的,那麼將比得到更多財產還要有更好的福份。我們要看的是什麼呢?

看見人的需要,看見上主的憐憫
在今天耶穌幫助這個瞎子的經課裡,也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上帝的憐憫,在場的很多人都是熱心跟隨基督的人,而且是耶穌的門徒,當他們和耶穌來到這個城市,就是要去幫助別人,可是他們帶著這麼高超的使命,卻沒有聽到這個瞎子的呼喚、卻沒有看見這個瞎子的需要,他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啊!」這種發自心靈的缺乏,在場的許多人都沒有看見,只有耶穌說:「叫過他來。」

我們看到自己有限的同時,我們多麼需要上帝的憐憫,我們多麼需要一個長期永遠的上帝的保護。今天希伯來書的經課所指示給我們的這一位大祭司,他不是冷冰冰的在那裡主持禮拜,不是冷冰冰的在那裡獻祭,或者是他獻完祭之後也陷在各種有限的當中,他自己必須先解決自己的問題。今天的希伯來書讓我們認識的一位更偉大的祭司--耶穌的角色,祂成為我們和上帝之間的橋樑,祂帶著更深的憐憫,當別人在一片熱鬧喧譁當中,雖然耶穌的跟隨者簇擁著祂,許多人所看不見的,耶穌還是能夠看得見、聽得到這些人的需要,當巴底買來到耶穌面前時,耶穌問他說:「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同樣的,耶穌也同樣的問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有限,若一個人是覺得完全沒有需要的,完全沒有有限,完全沒有什麼可求的,那時我們要想一想,我們到底是不是在一個像波伽利(Andrea Bocelli)的「禱告」的詩歌裡面所說的:「我們其實在渾噩無知當中。我們需要看見自己的需要,看見自己真正的需要和軟弱,來到這位永遠的大祭司面前,向他說:我要什麼?我要看見什麼?然後成為一個「看得見」別人的軟弱與需要的人麼?怎麼樣的看見才能使我們這個人一生即使得到再多的財富,也覺得不足惜,再多財富也比不上這樣的看見和耶穌的憐憫,也比不上我們經歷上主的臨在。

在這常年期中,讓我們一同省視,「我們看見了麼?」「我們看到了什麼?」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