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9

聖靈降臨節後第十九主日崇拜--發現上主

 
  
 

經課:約伯記38:1-7,34-41;希伯來書5:1-10;馬可福音10:35-45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在這一連串的季節裡面,我們一起不斷的去反省我們的信仰以及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有時候會感到有氣無力,好像在信仰中也沒有值得我們追尋的動力?什麼原因使我們落入這種景況?在這個常年期時常思考的課題。

我們每個禮拜都來教會聚會,許多信徒都會感到一個禮拜、一個禮拜的過去,覺得日子過的很快,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例如:新入學時,學生們感覺到日子燦爛,大家都搶著要新生們去參加社團活動、接著開始選課,每個人都有一個新學期的期待,可是不久就會發現接下來的是一科科的期中考,還有期中的報告,好像進入另一個階段,我們不再容易感到新奇感,一下子的新奇往往很快的就會失去。為什麼我們感到平淡無味呢?常常是因為我們沒有去發現我們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現我們周圍非常熟悉的人,其實他們都有我們不了解的一面,只要我們用心去等待、用心去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周遭的人、事、物裡面都有變動的痕跡,都有上主的工作。

不斷地發現
所以今天我們的題目是:「發現上主」。其實「發現上主」的這個發現是個進行式,discovering 是指我們不斷不斷地發現。

本土作家廖輝英女士的一本小說《油麻菜籽》,相信許多喜歡本土小說的人都會熟悉這個故事,因為這本書也改編拍成電影,她講到一對母女纏連半生的日子,這個母親對女兒非常的嚴厲,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嚴厲得過頭了,從小就對這個女兒要求特別多,當她讀書的時候只能讀書不能交朋友、不能談戀愛,甚至女兒的生活,她都有很多的管束,所以母女的感情一直都不好,甚至在家庭中,父親也保持沈默了,母親讓人家感覺到好像是非常霸道的人,他們感情沒有辦法好起來,直到有一天,這個女兒要結婚了,當她穿上嫁衣的時候,這個母親站在他旁邊還是繼續嘮叨著,還是一樣的母親,可是在那時候,這個女兒突然靜下來一看, 她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景象,她看到她母親從小也是一個受害人,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裡面,女性好像一個油麻菜籽,只是散播許多的種子。猶如當時許多人只是把女性當做娶到家裡來傳宗接代,看她可不可以生出個兒子來奠定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她的母親從小在這種背景環境下長大,以致於她沒有安全感,特別有一個女兒在身邊,所以她更是對她的女兒特別的要求;生活了好幾十年,同樣是這個母親、同樣是這樣的嘮叨,可是當她在出嫁的前夕、當她靜下來,可能因為新的經歷,她突然間對母親有新的發現、有新的認知,知道母親也有一個活生生的背景,有一段歷盡滄桑的故事。

另外有一本書是大陸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蘇曉康先生,在1987年左右,大陸一個非常震撼的影集在中央電台播出,名字叫做《河殤》,記得當時台灣還不准播,只能在地攤買翻版的。這是因為這部影集在過內造成極大的轟動,所以我在香港的時候,學校裡特別放了這部影集供大家研討。《河殤》是蘇曉康主筆的,文筆寫得非常的好,他是一位電台的記者,他邀集一些學者一起思考:中國為什麼會這麼慘?中國到底為什麼在歷經不同的朝代之後,還要面對同樣的命運?也因為當時河殤這部影集打動了當時很多人的心,使得當時的政治氣氛就不得不更加的寬鬆,後來六四事件發生了,當局逮捕有關的人士,所以1989年他就不得不隻身先流亡海外,過了好些日子,他的妻子才好不容易輾轉到了美國。

真正的故事是發生在後半段,因為前面只是一個文筆很好、文謅謅的蘇曉康,只是一個感時憂國的蘇曉康,後來他到了國外,好不容易和他的妻子相遇了,結果一家人卻發生了車禍,他的妻子昏迷了好長一陣子,這時候他在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中連載。後來更集結成書《離魂歷劫自序》,彷彿在寫他失魂落魄的日子,他的妻子在昏迷的期間,他想盡辦法喚起他妻子的記憶,初期都沒有成果。這時候他的岳母好不容易也到了美國,和他們相遇,在過去和他們只是維持很禮貎的關係,他從來不了解他的岳母,可是在這患難之中,就更認識他的岳父、岳母,所以後來他也把那本書就獻給他的岳父、岳母。

在這過程當中,他的妻子恢復記憶的歷程非常奇怪,大家可能認為她首先恢復記憶的一定是他們談戀愛之類的事情,其實不是!其實她最先恢復記憶的是她懷孕生小孩的過程,所以原來作母親的角色與印像是他妻子最深刻的記憶。然後接著是她為人女兒的經歷,最後才是恢復她為人妻子的經歷,在這個過程當中,蘇曉康過去的婚姻關係都很好,如果沒有發生這個故事,他們只是千百對夫婦其中之一的故事而己;也可能是一對對流亡海外學人的家庭其中的一個故事而已,但是在這些經歷裡面,因為他所連載的一篇篇的散文,讓我們看到他對他的妻子、對他自己、對他的家人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

在經歷中發現上主
在人生的過程中無論發生了任何事情,當我們靜下來想一想、認真的看一看,你會有新的發現,發現你周遭的人、發現你自己,甚至發現上帝的作為,今天的經課就是指向這一點,在約伯記前幾個禮拜的經課裡面,約伯遭遇了苦難,剛開始的時候他還很堅定,他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沒有什麼可惜的,然後他還是對上帝保持著信心,倒是幾個好朋友來探訪他,說,不對啊,你受了這麼大的災禍,一定是你犯了什麼錯,上帝懲罰你,一定你做錯了什麼事,你要好好悔改啊。於是約伯就很努力的悔改、很努力的想,想了半天他發覺我並沒有嚴重到那個地步啊,為什麼我會遭受到這樣的事情?於是在上禮拜的經課,大家應該都有注意到:他就到處去找尋上帝,為什麼要找上帝呢?要申冤,要問我為什麼會有今天的遭遇?!在今天的經課,在旋風中上帝出現了,約伯期待上帝回答他的問題:我為什麼受苦?可是讀今天的經課你會發現,上帝怎麼回答呢?奇怪,好像在講創世記一樣,上帝問他說:「我立大地的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你怎麼知道我是怎麼量度這大地的尺寸?你怎麼知道我是怎麼樣餵養這田間的走獸?你知道我怎麼樣去經營這個大地?上帝一直叫約伯想一想:要了解苦難,不是期待上帝給我們即時的答案,因為要完全了解苦難的整個因果關係、因果交織的網絡,除非能了解整個創造的構造。

有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在馬路上堆了些石頭,讓開車路過的人非常的生氣,生氣以後回去就罵太太,然後太太就罵小孩,小孩第二天又做錯事,於是就離家出走…如果我們一直追這個故事往後的結果,追到後面是不能再追了,因為層層的因果關係不是我們有限的理性可以計算出來的,我們人就生活在這個層層交織的苦難的網裡面,上次我講到「苦難」臨到我們是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苦難」臨到我們時,從聖經上,我們卻看到上帝應許與受苦的人在一起,上帝聆聽受苦的人。所以約伯問的時候,上帝雖然沒有給他答案,但在旋風中彰顯的上帝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讓人知道上帝是與受苦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安慰。

我們要了解苦難,苦難的答案是不能幫助我們的,但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卻是我們最大的安慰。約伯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可以肯定的是他對他的信仰、對他的生活會有新的發現,約伯失去的,他永遠也得不回來,許多人講約伯記的時候就說他失去的,最後上帝又給他,其實是賞賜不回來的,他死去的兒子,上帝怎麼再賞賜給他呢?即使再多生幾個還是不能替代他先前的那一個,但是約伯得到的卻是他先前沒有經過患難永遠得不到的。因為他在這個過程當中,更發現上帝,他也更發現自己,原來自己也是容易發怒的人,原來自己也是會在心裡感到不平的人,「苦難」有益於我們更認識自己,「苦難」也讓我們在認識自己和認識周遭環境的時候,都更加的認識、親近上帝。

上主在歷史中的伏筆
今天的希伯來書是講到上帝在歷史中有個伏筆,講到耶穌是位大祭司,這是在新約時期,教會常常對人講的重要的信息,在猶太人的時期,大祭司就是代表人民獻祭給上主,然後也代表上主宣告赦免、宣告安慰,大祭司是個中保,規定大祭司只能在聖殿裡面而且只能是亞倫家族,那耶穌怎麼可能是個大祭司呢?希伯來書的作者他有新的發現,他發現耶穌不是照著過去猶太人的系統,在聖殿裡面做為一個亞倫家的後裔的這種祭司,這只是一個形式,更重要的是內涵,上帝的作為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麥基洗德這個人物在聖經被埋沒了好多好多年,結果被詩篇的作者和希伯來書的作者 發現:原來耶穌做為一個大祭司,即使沒有聖殿、即使沒有大祭司的血統,但是他就是上帝和人之間一個真正的中保。

在使命的承擔中發現上主
耶穌能夠真的認同歷世歷代的人,認同他們所受的苦,今天的福音經課也讓我們對自己和對上主有更新的發現,我們從這個經文跳到後面作者的回憶,馬太福音的作者在回憶這一段情形的時候,他是帶著一個新的了解,當時這群門徒在耶穌面前,在爭將來如果耶穌可以得到榮耀的時候,誰可以做他的左右手,站在耶穌的左右是表示地位崇高,所以他們那時候所了解的「耶穌要得的榮耀」可能是想到耶穌要建一個國家,他們那時候所想到的要成為耶穌的左右手,是享受別人的尊敬。這些門徒在回憶的時候寫下這段經文,雖然耶穌當場講過他們,但我相信在當時,這些門徒並不一定能夠真的了解耶穌所說最有名的這句話,我們非以役人仍役於人,就是我們不是要做眾人的領袖去支配別人,而是去成為眾人的僕人,這句話當時耶穌跟他們講的時候,相信他們印象並不深刻,可能還在生氣,這西庇太的兩個兒子怎麼那麼厚臉皮啊?怎麼敢到耶穌面前這麼直接就向耶穌要求啊?早知道我就先問了,這些門徒可能還在那裡惱怒,還在那裡爭大小,但是當他們在回憶的時候,我猜想寫這個福音書的門徒那時候可能是教會領袖了,他們開始做牧師了,他們開始做教父們的老師了,他們開始在牧會的時候,才認識到耶穌的教訓是那麼樣的真實,你要成為領袖,你就先要去服事所有的人,所以在他們新的職位裡面,他們對上主有新的發現,他們在艱難的時候才想到耶穌曾經給他們這樣的教訓。

永遠期待發現
以上的種種告訴我們,其實在生活中不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新的職務,無論是人生新的階段,都有你可以去期待、可以去發現的,如果你有這樣的期待和發現,你的生活就不會平淡無奇,你也不會失去生活的動力。

有個故事講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三顆小樹,那三顆樹彼此在交談著,第一顆樹就說:「其實我的願望很小,我真希望趕快長大,長大以後我只是希望成為做揺籃的木頭,好讓我能夠呵護、照顧一個新的生命,我就心滿意足了。」;第二顆小樹就說:「我希望能成為一條大船,能夠行駛在汪洋大海當中,透過我所帶來的交易貨品,給這個土地帶來新奇,人們可以坐著我去開拓他們的視野,可以看到更遠的境界。」第三顆小樹則說:「我希望我可以不斷的長高、不斷的成長,一直不斷的長到最高,能夠讓人抬頭看著我指向上天,為上帝做見證。」這三顆小樹的志向都非常的好,我們很多人都有很多不同大大小小的願望,人越小,願望越大;人越大,願望越小,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觸。結果這三顆小樹慢慢都長大了,可是有一天突然間來了一批伐木的工人,把這三顆樹都砍掉了,也砍掉了它們的夢。

第一顆小樹被送到工廠裡面去,就做成一個馬槽,就是在馬廄或牛棚裡用來餵牛、羊用的一個食物槽,他的願望似乎沒辦法實現,然而巧的是這個馬槽後來被用在伯利恆耶穌誕生的馬槽裡面,它本來想做揺籃,可是沒想到耶穌竟然在馬槽裡面出生了,它無意中孕育的不只是一個新生命,因為耶穌誕生在這個馬槽裡面,使得更多人得到新的生命,它意想不到有這樣的願望,但是上帝以這種不同的方式來滿足它。

第二顆小樹被砍下來,送到工廠去,它想做成了一艘船,果然做成了一艘船,但不是那種駛向汪洋的大船,而是一艘捕魚的船,這艘船後來被西門彼得用來捕魚,他們在捕魚的時候遇到耶穌,後來耶穌也曾經站在這個船上和眾人講道,雖然這艘船沒有把這些人帶到汪洋大海去看一個新的視野,可是耶穌在這艘船上,因為人太多,他退到船上去講道,使得大家看得更遠,使得許多人看到一個上帝的國度。第三顆小樹希望高立聳天,能夠讓人看到上天的的榮耀,可是不幸的,它被砍下來,送到刑場去,我們許多人都知道它被做成十字架,耶穌被掛在那裡,這顆樹陪伴著耶穌,當然當人們在仰望十字架的時候,仰望那被高舉的人子時,人們看到上帝的榮耀,在受苦中的上帝,就是上帝的榮耀。

我們都有不同的願望、有不同的期許,對自己的命運有不同的安排和嚮往,但是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對生命充滿期待和新奇的時候,上帝常常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引領我們認識上主,其實也就是認識自己,也就能對自己的命運有所掌握。

永遠期待,常有發現,信仰的生活就不會平淡無奇。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