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課:箴言22:1-2,8-9,22-23;雅各書2:1-17;馬可福音7:24-37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詹秋惠姐妹前言:小提琴的故事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是聖靈降臨節之後的第十三主日,意味著聖靈降臨節之後的綠色主日已經來到了一個中間的階段,讓我們一起思考怎麼過一個充滿活力的信仰生活。 我在打開e-mail信箱的時候,常常會收到朋友們寄來的一些故事。今天我就引用其中的一則「小提琴的故事」與大家分享。故事說到一位澳洲音樂家在例行的散步後,剛進家門時,就聽見樓上的臥室裡有輕微的響聲,那種響聲是音樂家所熟悉的,是那把有名的小提琴「阿馬提」發出的聲音。音樂家想:「有小偷!」一個箭步衝上樓,果然不出所料,一個大約12歲的少年正在那裡撥弄著小提琴。這時,他看見少年眼裡充滿了惶恐和絕望。他問道:「你一定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魯本,聽說你很會拉小提琴,這把小提琴是你的吧!」聽見他的話,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醒覺到這是一個下台階的機會,於是就接腔說:「我舅舅出門了。」他邊說邊走下樓:「那我就先到其他地方轉轉,晚點再來找他吧。」 黃昏,音樂家的妻子回來,他就將當天中午的遭遇告訴了她,妻子不解的問道:「那不是你最心愛的小提琴嗎?你怎會送給少年?」他講述了一個故事給迷惑不解的妻子聽:「當我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我整天和一幫壞小子混在一起。有天下午,我從一棵大樹上翻身爬進一幢公寓的某戶人家,因為我親眼看見這戶人家的主人駕車出去了,這對我來說,正是偷盜的好時機。然而,當我潛入臥室行竊時,突然有一個和我年紀相當的女孩半躺在床上,我一下子愣在那裡。那位女孩看見我,沒有害怕反跟我聊起話來,她索性將那把阿馬提小提琴送給了我。說來這把小提琴也算是偷來的,只是她沒有大叫捉賊,也沒有把我這個現行犯送交警察處理。」 三年後,在墨爾本市高中生的一次音樂競技中,這位音樂家應邀擔任決賽評委。最後,一名叫梅裡特的小提琴選手憑借雄厚的實力奪得了第一名!評判時,他一直覺得梅裡特似曾相識,但又想不起在哪裡見過。頒獎大會結束後,梅裡特拿著一隻小提琴匣子跑到他的面前,臉色緋紅地問:「布裡奇斯先生,您還認識我嗎?」我搖搖頭。「您曾經送給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著,直到有了今天!」梅裡特熱淚盈眶地說,「那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把我當成垃圾,我也以為我徹底完蛋了,但是您讓我在貧窮和苦難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變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無愧地將這把小提琴還給您了!」 以這個故事來說明今天的主題很恰當,它講到「心存憐憫」;這並不是叫大家遇到小偷都做好人,就把東西送給他,不是這個意思。在故事中讓我們看到幾個方向,其中一個是:這位音樂家和他所闖入家庭的女孩在當下所做的反應——他們在當下的情況中沒有以小偷來看待處理,更沒有認定這人是沒藥可救的;他們不是看到當下所做的行為,乃是這個人在做這件事情的背後,他可能有些苦處和需要,他有些軟弱,而且也看見這個人當下所做的事雖然軟弱卑劣,但仍然有機會、有潛能。這是個憐憫。在當下憐憫軟弱者,並引發另一個人心中也點亮了憐憫之心。 不要以貌看人 我們從今天的課題雅各書看到第一個主題:「不要以外貌看人」,不要以那時候的當下來看待對方、或現在所看到的人、或現在所服事的人、或我們所接待的人、工作的對象,我們不要把他看扁了,或許他現在最好、或許是他現在最差,我們寧可看到這些人無論是風光的或處於困境,他背後一定有他的故事與生命歷程,而且也有他的潛能。雅各書寫得很清楚,第一句話開頭就說:「信奉基督的人不可以外貌看人」,這是很重要的。「信奉基督的人不可以外貌看人」,特別是對像箴言書今天所講的弱勢的人;因為特別是弱勢的人,我們容易會欺負、瞧不起他們。所以,雅各書說不可偏心待人。記得我在香港唸書時,我們把剛出生的孩子寄放在一位工友的家裡,請他太太幫忙帶小孩。有一天,在聊天時他問:「龐先生,你在這裡唸神學,是不是將來要做牧師啊?」我回答:「是啊!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是做牧師。」他說:「如果你做牧師的話,千萬不要大小眼。」我問:「這話是怎麼講呢?」他告訴我一個親身的經歷。在他曾任職的一所基督教的學院裡,校牧常扮演的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常常辦些活動使學校的教職員間能和諧相處。有一年這位很紳士的校牧辦了一個旅遊,租了一艘遊艇出遊。大家上了船後,這位校牧宣佈說:「所有的高級主管請到A艙,其他人請到B艙。」當場所有的人都很尷尬,然而這在早期的香港是司空見慣的事,教職員有教職員的俱樂部,學生是不能進到裡面去的;這時候這所學院的院長,卻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他一躍就跳到B艙去了,所以全體的人也都到B艙去了,結果那趟旅遊全體的人都在B艙玩。這院長很快的反應免除了大家的尷尬。試想,被人家劃分為B艙的人,心理一定很難過不好受。所以,我們不要以外貌看人,不要一開始就把人的等級訂下來,以致讓這些人感到我們的行為和信仰不相稱。 要憐憫別人 今天的經課提醒我們「人要憐憫別人」。憐憫這詞不是我比你高,我就可憐你,不是這個意思,它跟另外一個經文有關,就是「愛人如己」。因為,雅各說所有的律法不是一條條的律法,只要守這五條或另外兩條,或者馬虎過去就算了,而是其中有條律法沒有守,就是全都沒有守了。其實我們知道律法的總綱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第二個就是要愛人如己,以及愛我們的鄰舍;這兩個絕對不是守了一個就好了。沒有人會說:「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但是我卻不愛我的鄰舍,完全沒有憐憫的心。」這是不可能的事。絕對沒有一個人說:「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但是我對人毫無憐憫。」雅各說,「如果你有這樣的信心,就要有這樣的行為,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我們基督徒很容易流於這種毛病,人家常嘲笑信徒有「舌頭的服事—『為你禱告,交給主』」,沒有真正的關懷和用行動去支持、分擔苦處和難處。所以有人就笑,這些是「不著點墨盡得風流」的事。其實我們憐憫別人的基礎是什麼? 憐憫別人的基礎是「因為上帝先憐憫我們」。我們的上帝是個憐憫的上帝,舊約的先知就常講「耶和華喜愛行公義,好憐憫」,何西阿書也常講到「上帝是慈愛(憐憫)的上帝」,祂有種特別的慈愛,對人們特別的關愛,也就是上帝把人當人看。 人一方面有軟弱,有可能會跌倒;另一方面人有上帝的形像,有潛能,上帝總給人機會、給人後路,讓人能夠回轉,一個能夠明白上帝給他機會的人,就明白到自己是蒙憐憫的人,他自然也就會去憐憫別人。他絕不會說我蒙憐憫了,結果對別人卻毫無憐憫之心,因為在登山寶訓這樣說:「那憐憫人的,上帝也必憐憫他。」這句話其實有很深的含意,因為一個不能憐憫別人的人,其實他自己也不好過。你想他對人吹毛求疵,不放過別人,其實他下意識裡看自己也好不到那裡,他的心理無論怎樣的偽裝,或怎樣的若無其事,其實都很不好受。 上帝是憐憫人的 上帝是憐憫人的,其實也反應在今天的福音經課裡面。外邦的婦人這段經文,常常引起困擾,因為耶穌對這希臘的婦女好像有種族歧視,耶穌說:「我的餅留給自己的小孩吃都不夠了,怎麼還要留給妳呢?」耶穌好像跟當時的猶太人沒有兩樣。中國人很喜歡把不是漢族的人形容為犬類、蠻、夷、番,猶太人也有這樣的毛病,以外貌取人。 可是,這個經文的重點是這個婦人的回答。耶穌給這婦人考驗,也給門徒機會教育。外邦婦人說:「即使是上帝的恩典給祂的小孩,狗也能吃桌面的零碎吧!」意思是說你們猶太人所講的上帝一定是個憐憫的上帝,就算我是狗吧,也可以吃到祂恩典的零碎,何況我不是狗而是人呢!耶穌說妳女兒的病好了,耶穌要給門徒一個機會教育,這個婦女比門徒們還了解上帝是憐憫的上帝,上帝對人是絕對憐憫的上帝。 上帝對我們的憐憫不是空泛的,祂對我們的憐憫也彰顯在耶穌的身上,耶穌來到世上,即是上帝憐憫的最佳表現。上帝不是以為這個世界有很多的污穢,就換一個,或更換人的軟體或遠遠的去處理它,上帝藉著耶穌親自道成肉身到人間,就是彰顯著上帝對人的憐憫, 這就說明了上帝的憐憫。 在另一個經課中也看到耶穌的憐憫。耶穌醫治了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後,耶穌有個特別的動作——「仰天長嘆」。「仰天長嘆」是聽不到但可以看見的動作,耶穌用這人能體會的行動來彰顯上帝的憐憫臨到他,祂按著這人的需要和狀況,耶穌不只有說你的耳朵開了,並且多了一個動作讓耳聾的人看得見的,並能體會到上帝的憐憫。從這裡我們也看見,其實我們的崇拜禮儀也是在彰顯上帝的憐憫。上帝的憐憫其實不需要我們每個禮拜來、不需要唸這麼多的禮文、不需要這麼多的動作,這些動作是因為我們眼睛看不見上帝,需要藉由這些禮儀我們才能體會感受到上帝,所以上帝才設立了這些禮儀,設立崇拜也是讓我們感受體驗祂的憐憫。 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人 憐憫對我們是重要的,憐憫不只是同情心而已,約翰衛斯理說:「憐憫是一個重生得救的人,以上帝的眼光來看世界,看他人。」蒙受上帝的恩典和沒有蒙受上帝的恩典一定有所差別。不同在那裡呢?不同在於你之前和之後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上帝看這些人是應受憐憫的、這些人如同沒有牧人的羊;不是一群亂七八糟的、可惡的、卑劣的軟弱的人,祂看到的是這些人的需要。各位如果你說自己是信奉基督的,你說你是跟隨主耶穌的,你有沒有從這個角度看世界,從這個角度去看周圍的人,看你的鄰舍、看你的同事、看你的同學、或看你的老師?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當有這樣的憐憫之心存在裡面的時候,就會產生憐憫的行動。我們衛理宗很強調信仰之後有個行動、有付出責任的表現,負責任的表現會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事情。上帝所關心的事就是我們的任務,這個世界還不完美就是我們的任務,心存憐憫去看這個世界,我們周圍的人不一定完美,或者各有不同的需要、甚至看起來沒有需要,我們可以從上帝的角度去看對方,看到他背後靈性的需要。他人生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種不同的背景故事,他需要我們的聆聽、他需要我們的安慰、他需要我們去了解、他需要我們去支持,這就是憐憫行動的開始,先從上帝的角度去看世界,帶著憐憫的心去看這個世界,然後有所行動。在個人的行善中有所規劃,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鄰舍、周遭的人、我們的社會,有所行動,對整個社會、世界就有意義;因為有我們在,這個世界不是冷冰冰的,是有希望、有人情的。 結語 今天是聖餐主日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個信息,今天整個經課有非常大的要求——信奉主的人不能以外貌看人,要愛人如己,要心存憐憫。當領受聖餐的時候,我們就回應這信息,因為一個重生得救的人,一個號稱跟隨主的人,他必然要有這樣的表現,讓我們藉著這個憐憫的禮儀,再一次更新我們憐憫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