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31

聖靈降臨節後第十二主日--形式主義下的信仰危機

 
  
 

形式主義下的信仰危機

經課:雅歌2:8-13;雅各書1:17-27;馬可福音7:1-8、14-15、21-23

證道:龐君華牧師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謝謝詩班帶來這樣令人振奮的詩歌,今天我們的主日仍然是在我們一連串綠色的主日當中,提醒我們在信仰和生活上仍應繼續的反省,如果稍微敏感留意到我們經課變化的會友,一定可以看到我們這禮拜的經課和前幾個禮拜的經課已經稍微有所變化,也就是我們的書信經課,現在已經從以弗所書進入到雅各書;我們的舊約,從撒母耳、列王紀進入到智慧的文學,所羅門的雅歌;福音書則從約翰福音又原歸到馬可福音,這是要求我們進一步的扣緊著我們的信仰以及我們的生活實踐,兩者要能夠緊密的結合。

      講到信仰和生活的實踐,我想到過去曾經讀過莊子裡面的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去魯國見魯哀公,大家都知道魯國是孔子的家鄉,他去見了魯哀公之後,魯哀公不耐煩的對他說:「難道你不知道我們這裡全是儒生嗎?很少有方者來訪問我們。」莊子就說:「真的嗎?你們這裡都是儒生嗎?」魯哀公就回答說都是啊。莊子就說:「穿著儒服,所戴的帽子像個盤帽一樣,表示他們應該懂得天時;他們穿的鞋子有一點掛勾,表示他們應該懂得地形;他們的腰帶上掛著碎玉,走路時會咯咯的作響,表示他們會決斷;我看你們國家不見得都是儒生。」魯哀公的表情有點不悅,他想我國王講的還會假嗎?他說:「不然就這樣好了,從明天起下令,幾天之內,凡是國內不懂得天時、不曉得地形、不會做決斷的人,如果穿儒服的話,殺無赦。」結果幾天之內,國家剩不到百分之五的人敢穿儒服。這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指:這穿著儒服的人不見得都是儒生,其實莊子所講的儒家也不是單指那個內容,可見得大家根本就不懂,認為穿儒服就像是代表著一種身份,你穿、我也穿、大家都穿,所以外表穿著儒服,並不等於你就是儒生。

      這故事是要引導我們去了解今天的經課,馬可福音裡面耶穌的故事或者是雅各書裡面所講的,都是要求我們要有表裡一致的信仰。耶穌的門徒被當時的法利賽人批評他們說:「吃飯不洗手。」我們批評小孩子吃飯不洗手是因為衛生的習慣,可是在當時不一樣,吃飯之前洗手,和他們早年游牧民族的衛生習慣有關,也和他們的禮儀有關,有宗教的向度,洗手代表無論外面多煩躁,我們放下一切、洗濯的心境,享受上主所為我們所預備的種種的餐食。可是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吃飯要洗手,不只是衛生也是一個信仰的禮儀,但是大家雖然去洗手,心卻沒有潔淨,洗了手在餐桌上用餐,可能心靈還沒得到潔淨,所以,法利賽人要求的很嚴,當他看到耶穌的門徒用俗手吃飯,表示沒有好好的洗手就吃飯,他就開始批評這些人都沒有禮儀,耶穌就趁這個機會責備他們,耶穌常常利用這種機會教育,故意去衝撞律法的外表習慣,故意去質問他們或者是去逼問他們、使他們去想在這個形式裡面是不是有更深一層的涵意?!因為外在的形式,像洗手、各種禮儀,常常指向一個更深的要求,比方說:心的潔淨,像崇拜、聖餐的時候,我們要唸的禮文,我們有心中潔淨文,我們要心靈仰望主,這些都不是唸唸而已,是我們心裡要從這些禱文、從這些禮儀的過程當中要求我們的內在、我們心裡有真的潔淨,要求我們心裡真的是去仰望上主。否則就好像魯國時代那些穿著儒服卻不是真的儒生的那群人一樣。

      所以今天我們所讀的經課要求我們要從外在的形式到內在再一次的去思考,無論我們信仰的種種態度,包括我們個人的靈修或者我們公共的崇拜、我們的團契生活等; 或者是我們基於信仰所發出來的種種外在的實踐,例如:憐憫人、救濟別人等等,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而裡面內在實質的要求卻是要求我們心裡有真實的轉變,我們有沒有真正擷取到其中的意義?!每一種信仰都一定有其外在的形式,但是,每一種信仰也一定有一個內在所不可取代的要求,也因此,信仰有一種危機,有時候會陷入只注重外在的一種形式,就變成一種形式主義,什麼叫形式主義呢?就是我們去遵守一些容易遵守的,但是卻忘記有一個更深的要求,那要求就是內在的轉變。有時候我在想:我們在讀使徒信經的時候,當然我們會唸:我信上帝,全能的父…但有些人會想:上主是不是全能的呢?無所不能的呢?以前當我唸這句的時候,心裡毫無猶豫的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主!

      當我們在學校裡面時,哲學系就常常出一些難題給基督徒說:我們來個辯論吧,看上帝存不存在?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宗教的辯論裡,有一個讀邏輯的人就問一個基督徒說:無所不能的上帝能不能創造一個他手搬不動的石頭?大家就說這是詭辯嘛,大家想過這個問題嗎?如果他能夠創造的話,他搬不動就一定不是無所不能;那如果他不能創造一個他搬不動的石頭,那他一樣不是無所不能。這雖然是詭辯,但是在我牧會這幾年,我仔細想一想,真的發現上帝是有所不能,至少上帝是有限制的。

      講到這裡,大家會不會皺著眉頭想,龐牧師休假回來是不是有問題?!不是的,不是上帝有限,而是他自己約束他自己,因為最難改變的是我們人的內心,上帝可以創造天地萬物,上帝可以把山隆起來,可是上帝卻沒有辦法一下子改變我們的內心,祂必須要經過很漫長的時間,從各種外在的形式去訓練人,必須要靠耶穌親自道成肉身,到這個世界裡面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去感動人。轉變人心對上帝來講是這麼難,上帝絕對不是說今天要求改變,馬上就要改變。雖然有些人做見證,去參加佈道會就馬上舉手決志就信了,從此以後就改變了,是有這樣的情形,但是那也是預備了很久,有很多的經歷在他的裡面。

      改變人心真的很難,我要把家裡改變一下很容易,但是我要想改變我兒子的習慣是不容易的,改變我自己更難,信仰的種種外在形式,其實是要求我們每一次來禮拜、每一次來參加各種聚會儀式、每一次我們來參加團契,在我們內在深處裡能一點一滴的改變,這在信仰是無可避免的。要我們由衷的去頌讚、去遵從上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天天來聚會、每個禮拜來主日崇拜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常常保持遵從上帝的心,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常常洗手容易,但是要我們常保持內心的潔淨並不容易;我們唸禮文容易,但是要我們唸完禮文之後,帶著懺悔的心去領受聖餐不容易;我們去救助人、捐個發票容易,但是我們真正由衷去覺得這是一個憐憫人的行動不容易;我們知道要傳福音容易,因為現在的教會很容易注重這種形式主義,怎麼傳福音呢?整個教會大家一起拉大隊去中正紀念堂大喊大叫一頓,說是我們在宣傳福音,或者我們到處去宣告、拿著十字架到處去巡行,讓人家知道有十字架,這些都容易,但是,要讓人家知道基督教精神的真諦就不容易,是需要我們長期的去做見證。

      這個社會其實本來就是講究形式主義的,我們的教會不免也受到感染,最近選舉快到了,我們知道選舉喜歡製造人氣,不管候選人講什麼,講完之後,你會發現一句問話是:「好不好」,「要不要」,不管候選人前面講些什麼?只要那個鼓聲一響,大家就跟著喊、跟著叫「好」,叫「要」。我們也常常養成這個習慣,我們常常要有大復興,大復興是什麼?人們最喜歡的大復興是一堆人常常在那邊喊叫,最好是人越多喊得越大聲就是大復興,其實大復興是什麼呢?大復興是我們教會裡面的人大大的覺醒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不足,大大的覺醒自己在生命在方向上應有所轉變,大復興是基督徒的覺醒,不只是大喊大叫。我們的禱告會越來越變得很奇怪,我們帶領禱告的人把要禱告的事項一一報告完之後,我們就為這些事一一禱告,接著請大家同聲開口禱告,然後結束禱告的人又重頭一一禱告了一次,我們都禱告了,我們每個月也都有禱告會,但是我們知不知道我們禱告的內容是什麼?!要求外在的形式容易,但是內在真心的、由衷真誠的關懷真的不容易,講到這裡,我也必須平衡一下,外在的形式也不是完全沒有用的,我們不能沒有形式,常有另外一種聲音說:「只要有心就好了,禮拜天太熱、颱風可能會來,我們在家好好的安靜,其實自己讀經也是一種禱告啊。」或者是「小孩子讀書太累了,在家好好的養養精神,回去好好的為主讀書也好啊。」若是我們不去重外在形式,那其實也是一種不平衡的聲音,因為其實內涵和形式在信仰上都是一樣的重要。

      談到內涵和形式在信仰上都是一樣的重要,有幾個方面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因為第一、外在的形式是讓我們內在有所表達。可能我們有很好的心,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顯出來,所以雅各書到後來告訴我們:你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拿給我看。所以行為雖然是一種形式,可是也要求你要有所表達,你的內心有一種好的狀態要有所表達,而這種表達不是只表達一個外在,而是你的人格特質總要有個出口。

      第二、這種形式有種神聖性,我們每個特定的時間約在這裡一同公共崇拜,其實給我們一個機會,把我們裡面那種尊崇上帝之情,我們一起集體來表達,所以我們來參加禮拜時候,不是來禮拜之後我們變得神聖,而是來禮拜之前,我們就預備好心,我們平常就有預備來到這裡,我們一起來表達我們對上帝尊崇的心,我們把這個時間分別為聖,這個形式本來沒有神秘感,但是因為我們都遵從、因為我們都分別為聖,所以這個形式就有了神聖性,如果完全沒有形式的話,這個信仰是很難表達的,還有當我們在那裡崇拜的時候,形式會帶給我們一種類比的想像。

      今天我們讀的另外二個經課:一個是詩篇第45篇,還有一個是雅歌。詩篇第45篇是一個王室的詩篇,歌崇一個類似王室的婚禮或者是王室的就職場合所用的詩篇,是從一個現世的王者的婚禮或者其登基,讓我們去想像一個更榮耀的境界,代表著形式有這樣的作用。雅歌則講到男女之間談情說愛的經文,雅歌在舊約猶太人的社群裡面,他們也在討論這首歌要不要擺在聖經的正典裡面,可以還是擺進來了,因為雅歌還是有其涵義,例如:在談到男女之間的愛這件事,常常到情人節的時候,才再猛訂餐位,讓餐廳猛敲一筆,沒有愛,只是有浪漫、鮮花、只有蠟蠋,而沒有真正的心,這是不夠的,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形式有時候是會帶給我們一種類比的想像,講到這裡,我們要強調、我們也要仔細去想,怎麼樣才有一個表裡一致的信仰,不要落入一個形式主義的危機,讓我們的信仰形式和意義脫節,所以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外在的形式一定是有一個更深的意涵,甚至有時候直指我們的內心。所有外在形式的崇拜不只是表面而己,我們做禮拜和聽演講是不一樣的,我們去崇拜上帝和去參加張惠妹的演唱會也是不一樣的,在形式上一定是指向一個更深的意涵,形式要求的是我們人格的特質表現或者是內心態度的呈現出來,讓我們內心態度有個抒發,讓我們在崇拜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有所轉變,我們的內心形式不能沒有內涵,形式一沒有內涵就變成所謂的形式化。如果參加禮拜,我們有口無心的唸哈利路亞像念經依樣,就好像是在唸咒語一樣,是沒有用的;而內涵也不能獨立沒有形式,如果我們只強調內心,而說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表達也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所表現,那個表現就是外在的形式。所以形式和內涵不能單獨存在,缺一不可,是二者要相輔相成。所以在這裡我們再仔細想一想,我們的信仰狀況是怎麼樣?我們的信仰在接下來的的幾個主日,我們以雅各書做為我們新約書信的一個經課主題,我們會繼續的思考,信仰和我們實際的生活,到底其關連是怎麼樣?而我們有沒有想到: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只是一個形式,還是真的帶給我們有一種實質的意義?真的是一種神聖的感覺,還是真的帶給我們一種類比的想像?讓我們嚮往那更高超的一個神聖的境界?所以我們還有我們當盡的本份!讓我們用詩歌 第189首:本份歌來回應我們今天的信息。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