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斯理,討神喜樂的僕人
使徒行傳8:26-40;約翰一書4:7-21;約翰福音15:1-8;路加福音15:25-32
證道:李昇坤牧師;整理:郭秀齡姐妹
前言:約翰衛斯理的擔心 從前有一位宣教士到韓國宣傳福音,過了3年之後,他覺得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韓國的信徒從家裡出發到教會門口很快樂,一進到禮拜堂則非常嚴肅、不講話,所以他們所相信的耶穌可能是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他們仍然沒有聽過復活的耶穌。雖然這是開玩笑,其實當我們到上帝面前敬拜,應是歡喜快樂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經歷過一個美好的潔淨。今天我們紀念主耶穌復活的日子,我們歡喜懇求主親自在我們當中,讓我們能夠恢復喜樂的靈,一同喜樂的歡唱,而不是僵硬的表情,因我們的主是寶貝的同工。
兩年前我曾經參加韓國衛理公會的年議會,每一年的年議會當中,我們要為一群退休的牧師慶祝。他們過去牧養教會30~40年,退休後用不同的角度來事奉上帝,他們在退休時,心裡有許多的感受。所以在年議會中,就儘量撥時間讓他們在聚會中多講幾句話,剛好當時有25位牧師退休,所以如果讓每一位講5分鐘,那聯誼會的行程便會受到影響,於是便推派一位曾經在衛理公會很有貢獻的牧長代表致詞。當他說了差不多3分鐘的時候,忽然流下眼淚,大家覺得可能與他無法再繼續牧養心裡難過有關,可是這位長輩說了一句話,讓我到現在為止仍感受很深,這句話是說:「各位弟兄姐妹,我們韓國的衛理公會終於與約翰衛斯理所擔心的事情越來越接近,換句話說,我們韓國的衛理公會看起來是蠻復興,可是我們今天可能已經接觸到約翰衛斯理所擔心的事情。」
很多人不了解這位長輩話中的涵義是什麼?這位長輩解釋說:「約翰衛斯理在臨終前對著他的同工講了幾次他的感受,他說:『我心中有很大的困擾,求上帝幫助、憐憫我們,這樣的事情不要發生在我們當中。』這同工便問他說:『你到底在擔心什麼?』約翰衛斯理當時便說:『我不是擔心我所建立起來的衛理公會會慢慢沒落,我心中最擔心的是沒有衛斯理精神的衛理公會越來越發展下去。』」這位長輩應用這句話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韓國衛理公會算是衛理公會嗎?」就結束了。突然間整個容納三千多位牧師的衛理公會會堂,將近5分鐘鴉雀無聲。韓國衛理公會很復興,可是這位長輩卻說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韓國衛理公會算是衛理公會嗎?
衛斯理的經歷
今天我用這句話來開場,一起來紀念衛斯理所建立起來的傳統。1738年5月24日晚上9:15 歐洲一個小小巷口裡面的聚會場所,衛斯理經歷到很奇妙的事情,當天晚上他在寫日記時,寫道:「其實當天他因情緒不好、身體疲憊並不想去參加聚會,可是很奇妙的,過了一段時間他便到摩拉維亞派弟兄所舉辦的聚會,當時他閉著眼睛坐在最後面,忽然間有人朗讀羅馬書註釋的一部份,當時衛斯理心裡火熱,他當天開始發覺到他的生命的意義、服事的態度或是他的一些生活態度逐漸轉變。」可是這個聚會經歷之後,衛斯理仍然不斷地遭受挫折並得罪到別人。我們每一個人在5月24日紀念衛斯理的方式,有的是以重生,有的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衛斯理的轉變。我們不了解當時衛斯理所經歷到的心靈火熱的感覺為何,他所講的、他所想的,我們都紀念。可是有時候我們發現有的人講話,講得非常了不起,但他不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什麼才是了不起的人呢?就是他所講的、他所想的,都能夠在生命中把它活出來,他就是個了不起的人。
今天我們所紀念的衛斯理,他不是理論家,不是思想家,他是一個實踐家。他講什麼、想什麼,都願意把它活出來,在衛斯理生命的轉捩點中,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他以前很願意、很盼望、認真的遵循上帝的話,他一直說:要相信,要相信。我們也一直說「要相信!」,這樣「要相信!」的模式常常讓我們承受了很大的挫折,因為越要相信越挫折,越要相信越覺得很大的壓力。可是衛斯理當時經歷後,他感受到美好的經歷是:他不是「要相信」,乃是透過上帝的幫助「得以相信」。「要相信」和「得以相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很多人來教會,參加查經班、參加禱告會,參加事奉,說「要相信」,對台灣人而言,這個「要相信」有一種心理作用,可是衛斯理不只一次的經歷到這個信仰不是「要相信」,乃是透過上帝的幫助、引導而「得以相信」。
我常常用這樣的訊息來鼓勵弟兄姐妹要相信;越要相信,越挫折,可是有一天很奇妙的經歷到上帝的幫助,上帝親自來解開我們的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然而然、不可抗拒、難以形容的「得以相信」,這就是衛斯理在18世紀的時候,用基督福音來拯救英國的美好動力。衛斯理的革命不是流血的革命,他的革命是沒有流血、沒有衝突、沒有爭戰,用福音來拯救英國。再次回到我們的原點,我們所面對的衛理公會是否就是約翰衛斯理的衛理公會?我們今天台灣的衛理公會算是衛理公會嗎?那什麼是衛理公會?今天要把握一個重點,衛斯理是用他生活的模式來見證主,他不是用講話來見證主,他不是用思想來見證主,他是實踐家,他不是理論家、思想家。他到底實踐什麼?他到底付出什麼?
不體父心的大兒子
今天透過路加福音第十五:25-32,我們重新來思考,為什麼值得來紀念約翰衛斯理?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信息中有三個比喻:第一個是失羊的比喻,第二個是失錢的比喻,第三個是浪子的比喻。可是我們常常漏掉了另一項比喻,因為這第四個比喻是隱藏在第三個比喻之中,所以常導致我們不太明白這第四個比喻,第四個比喻的目的是第十五:1-2。耶穌為什麼要將這些比喻反覆的訴說,特別是第四個比喻,我們一同來看約翰衛斯理當時他所做的事情,路加福音第十五:25-27,「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第四個比喻是從25節開始,裡面有個大兒子從外面回來,他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他覺得很好奇家裡發生什麼事情?他的僕人說:你的兄弟回來了,所以因著你的父親得著兒子回來了,大家都歡喜快樂。在這個時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在28節中提到「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這個光景是大家都很歡喜的時候只有一個人不高興,這個人是他的哥哥,他很生氣且埋怨,在第29節中所提到「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他埋怨,他埋怨的內容是他提出自己的功勞、自己的義,說了上述的話,父親便安慰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今天我們所要想的是耶穌為什麼反覆的用四個比喻、花這麼長的時間來針對某人說明這故事,耶穌為什麼當天說出那麼長的比喻。在路加福音十五:1、2中法利賽人和文士議論,他們心裡不高興、心裡納悶,他們埋怨耶穌為什麼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所以耶穌講完三個比喻後,第四個比喻是隱藏的,因為耶穌用這樣的比喻才能讓我們慢慢的明白,這大兒子到底是代表什麼樣的人?可能是當時的法利賽人和文士,議論耶穌為什麼要接待罪人並和他一同吃飯呢?當時大兒子對父親所講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大兒子在第十五:29中,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在第29節中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這大兒子指的就是文士和法利賽人,文士和法利賽人覺得我們敬拜上帝,服事上帝,我們是完美的,這些罪人、這些稅吏根本不遵從命令;嚴格來講,我們和他不一樣,我們什一奉獻、事奉上帝,禱告、敬拜上帝,這些稅吏和罪人是比不上我們的信。
這時代很多基督徒,包括我都認為自己是愛上帝,沒有違背過上帝,真的為主做了很多事情,服事主、為主做工,大家覺得自己是非常愛主的,好像29節裡面的大兒子一樣,如同第1、2節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所以我們跟那個大兒子一樣很生氣。我們的生氣是用別的方式來表達,他從來沒有違背過父親的命令,可是他卻漏掉了一個命令,這個命令就是「大兒子,你這麼愛我嗎?大兒子你從來沒有違背過我的命令嗎?你真的是都為了討我的喜悅嗎?這樣的話,你去,你去把你的弟弟找回來!你這麼愛我、你這麼看重我的命令,你這麼敬畏我、體貼我、事奉我,那麼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那麼你去,請你去把你的弟弟找回來。」可是很奇怪,他這麼愛父親,卻因為小兒子回來父親很高興,他反而很生氣。所以耶穌講完前三個比喻,第四個比喻就是「你真的愛我嗎?事奉我嗎?你懂聖經這麼了不起嗎?你真的會禱告嗎?可是你為什麼漏掉一個—把你的弟弟找回來!你沒有找回來沒關係,可是你的弟弟主動回到家裡時,你反而很生氣。」
今天衛斯理主日我用這段經文來思考上帝對大兒子的一個期待,大兒子也知道,可是大兒子不願意。第一個很簡單,父親的心意是把你弟弟找回來,可是大兒子從來都沒想過這件事情,他一直都認為自己是愛主的,愛父親的,為了父親付出一切的代價。上帝對大兒子的心意是:「我每天為了你的弟弟都睡不著,你有看到我因為思念你弟弟日漸消瘦的身影嗎?因為我所愛的兒子—你的弟弟已經離開我。」大兒子也知道父親的心情不好,他可能是為了事情煩心,也知道父親掛念著弟弟,但他從來沒想過出去將弟弟找回來。主耶穌留下給我們的最大的使命,我們都知道是馬太福音二十八18、19:「天上及地下所謂的權柄都賜給我了,你們要出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所以你們到地極做我的見證。」路加福音十五章中的三個比喻都是只有尋找、尋找,尋找羊、尋找錢、尋找兒子的心。可是這三個比喻不是重點,第四個比喻才是真正的重點,耶穌當時對法利賽人和文士講的,也是耶穌今天早上針對我們所說的。
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上帝所做的美好事工就是尋找世上的靈魂、尋找人,尋找祂已經離家出走的孩子。法利賽人的問題是他們自認為非常愛主,很會禱告,我們也很會禱告;法利賽人及我們都非常認真的什一奉獻;法利賽人及我們都非常喜歡參加聚會,可是法利賽人看到耶穌接待罪人的時候,他們的心中非常不高興的議論著,當大兒子看到小兒子回來時也非常的生氣。今天我們的問題是:如果一個基督徒,他認為自己是愛主的,說:「上帝啊!你看到我了嗎?我每日早晨、中午、晚上都為了上帝的國度禱告,我也很願意什一奉獻、我也很願意事奉主,可是我不太願意思考我父親最想做的事情。」因著這些事情,父親晚上睡不著、常常流著眼淚,但這大兒子卻認為從未違背過父親的心意。馬太福音五: 20中說道,「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入天國。」我們沒有資格批判法利賽人,因為法利賽人愛主的心非常的強,法利賽人為主的奉獻很認真,法利賽人為主的國度非常認真的禱告,我們無法和他們相比及批判,但法利賽人的錯誤是什麼呢?耶穌用比喻說,一個法利賽人跟稅吏進到聖殿中禱告說,「主啊!起碼我不像這些罪人,所以感謝主。」可是從來沒有想到這些罪人其實是我們的朋友。
因此,讓我們衛理公會的會友,以及目前在地上的基督徒第一個要順服的是:把你的弟弟找回來,讓父親早些安心,不是你要耕田、不是你要牧羊。可是大兒子、法利賽人包括我們,都從未想過。星期天喜樂的上禮拜堂,從來沒違背過上帝的旨意,可是他漏掉了把二兒子找回來,如果我們對這樣的旨意仍然無動於衷,那我們就是大兒子!教會的危機是什麼?傳福音的危機、法利賽人的危機是他們讚美主,可是他們沒有想到為了父親早些去把二兒子找回來。約翰衛斯理的特質是實踐家,你傳過福音嗎?15%的基督徒都會說我很忙,15%會說我沒什麼榜樣、我沒辦法來傳音,28%會說我不知道怎麼傳福音?50%的基督徒因著傳福音受到很大的挫折感和恐懼。今天台灣的衛理公會算是衛理公會嗎?
1996年在美國的一個小鄉村的一個學院中發生了一樁兇殺案,有15位高中生被槍殺,有2位高中生有著黑社會的背景,在某天因為心情不好便帶著槍到學校狂射,其中一位17歲的女同學 幸運的活下來,當時這位攜槍的同學問這位女同學說:「你相信上帝嗎?」女同學答道:「是的,我相信上帝!」這時攜槍的同學用槍抵住女同學的胸前,又問了一次,但女同學仍很堅定的再回答一次:「是的,我相信耶穌,願你跟隨上帝。」這時同學便開槍自戕,後來這件事震驚全美國,過一個月之後,校園裡發生了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每到中午時便會有同學到升旗台前禱告,後來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大都為了國家來禱告,其中有很多當時仍未是基督徒,但他們聽到這位女同學的見證之後,後來也都相信上帝,這個消息後來也成為頭條新聞。很奇妙的,後來那個學校許多的同學都成為基督徒,有一天他們穿著相同的衣服上頭寫著YES I BELIEVE GOD,過了一年後,在美國有23個州的學校,許多的同學在中午會在升旗台前禱告,所以有個新聞報導說:美國有希望了,因為我們的青少年中午在禱告。雖然我們沒有要求在死亡危機面前堅持我們的信仰,但我們在生活當中,能不能開口說出YES,I BELIEVE GOD!生命的主,祂是愛我的,而且祂在我的心中仍然活著,如果是這樣,我們真的會情不自禁的非去傳福音不可;如果沒有這樣的信,我們就不能以此在主面前說:「主啊!我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我們要討上帝的喜悅,討上帝的歡心,我們要出去找到世上的靈魂。我們無法超越法利賽人的認真,可是耶穌警告不能遵守他的旨意,不能進入天國,可是他們的問題和毛病仍然是不願意去傳福音。目前我們的信仰生活已經有5年、10年、30年,我們是否仍然對傳福音沒有負擔,當有一天若有個衣衫襤褸的人進來,是否大家是都搖頭說:「給他點錢,叫他趕快離開吧。」
父親對大兒子說的第一個命令是你要去把你的弟弟找回來,第二個命令是你要愛他,你要接受你的弟弟。你們要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自然就會是我的門徒了,耶穌說這是新的誡命:「你們要彼此相愛!」這二件事是約翰衛斯理最看重的使命,我們要出去傳福音,而且我們要和他們一同建造出的美好的教會,如果我們對這二件事沒有興趣,只是你好、我好,每個星期日見面、握握手,這樣我們並不算是衛理公會的人。路加福音十五:30及32,「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30節大兒子說你這個兒子而不是說我這位弟弟,有個神學家說:「我們基督教的罪惡是從那裡來的呢?是把上帝當作對象化」。你對上帝說你的時候,我們人是墮落的;我們對某某人說你的時侯,就不是我兄弟了,30節這個大兒子就說:「你這個兒子」,不是說我的弟弟,態度已經不對了。
我們和法利賽人、文士覺得對常常去廟裡面拜拜的人,還有嚼檳榔的人,還有穿短褲、拖鞋的人沒有興趣,這些人不要進到教會,起碼進到教會是有水準的人,因為我們覺得這些人是「你的兒子不是我的兄弟」。32節說:「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30節父親說:「我這個兒子」32節說:「你這個兄弟」很多基督徒星期日以為上禮拜堂就好了,除了這事以外,其他的我沒有興趣。我們認為這些不管是離開父親逃亡的人或者難得可以到我們當中的人,我們對他說:「我仍然不願意把這些人當成我的兄弟。」很多民間信仰宗教常常犯罪,我們覺得他們沒有水準,我們對這些人儘量不要接近,我們排斥、拒絕,沒有辦法愛人如己,無法討上帝歡喜。
結語:把另一個兒子找回來
在美國中部有一位高中老師,他的名字叫MARVIN。剛開學不久,有一位同學一直缺席,學校於是要開除這位同學,但老師認為不能這樣,於是便親自家庭訪問,發現這位同學竟然在吸毒,他有一位酒鬼父親,他的母親則已離家出走了,Marvin老師便對Jimmy說:「Jimmy,老師對你有一個盼望,有一天當你來學校點名時,答道:Yes I am here。於是老師便離開了,過了三天,他在點到Jimmy時聽到Yes I am here,老師高興的不得了,但隔天之後便不見蹤影,又過了幾天,老師在上課時,忽然有一通電話找他,是Jimmy的鄰居打電話給老師說:Jimmy正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老師下課後趕到醫院,看到了Jimmy的雙親,接連幾天,老師每天都到醫院去向Jimmy傳福音,有一天Jimmy突然對老師說:「老師,明天起您不要再來了,我已經沒希望了。」老師卻對他說:「是的,每個人都會死,每個人也都有失望的時候,但每個人都需到上帝的地方去接受審判,我們希望你能在離開之前信仰耶穌。」老師對Jimmy說:「有天當你離開時,到耶穌那兒點名時,你能不能說Yes,GOD I am here?過了幾天,Jimmy已呈現昏迷狀態,突然間 Jimmy睜開眼睛對老師說:「老師,當上帝呼召我的時候,我可以確信地說 Yes,GOD I am here。」我們看聚會幾點結束,我們可以去做些事情,可是今天我們的父親最大的盼望只有一個,因著這個弟弟,我們的父親茶不思飯不想,因為他盼望著他的兒子能夠回來,約翰衛斯理要出去尋找上帝的兒子,我們一年一次紀念主的聖誕,一年一次紀念主的復活,一年一次紀念約翰衛斯理,沒有意思,我們怎麼樣來認識及感受到父親他臉上的眼淚?主啊!我什麼時候違背過你的命令?可是我們漏掉了最重要的事情--把主的另一個兒子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