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9

聖靈降臨節第三主日-蒙悅納的群體

 
  
 

蒙悅納的群體

經課:撒母耳記下1:1;17-27;哥林多後書8:7-15;馬可福音5:21—43

證道:龐君華牧師;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今天是我們聖靈降臨節的第三個主日,讓我們一同繼續思想在整個下半年,我們靈性生活的靈程,今天的經課特別在哥林多後書,提到要蒙主的悅納,到底要怎麼樣在生活上顯出我們的生命是蒙主悅納的生命呢?這個信心的群體要怎麼樣才是一個蒙主悅納的群體呢?這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一個課題。


關懷耶路撒冷

      在哥林多後書第八章及第九章,保羅反覆提醒著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哥林多教會要去救助在耶路撒冷受飢荒的難民,這是保羅常掛念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在好幾卷書信裡,保羅都提到這件事情,甚至在這書信裡面,我們也約略看到他呼籲其他他有關係的教會注意這事情,比如說像馬其頓、像加拉太、像在羅馬,而且羅馬書中也提到他呼籲他們趕快把這些捐款收集好送到耶路撒冷去。保羅為什麼在那麼多書信中提到這件事情呢?


福音傳播的關懷

      保羅在羅馬書也好、在加拉太書也好,他對福音的傳播有一個想法,他說福音是從猶太地、從猶太人傳播出來的,大家都知道耶穌是猶太人,使徒都是猶太人,他們從耶路撒冷、撒瑪利亞,然後到外邦、直到地極去,保羅又是受託做外邦使徒的,他就在把福音帶到外邦人裡面去,的確在外邦的教會是非常的興旺,他走過之處都建立了不少的教會,保羅在他的書信裡面提到將來福音的進展和發展有一天會是這樣:外邦的教會不要以為猶太人被上帝所棄了,當外邦的教會興起的時候,這福音會傳回到猶太人那裡去,這福音就是有個Circle,就是猶太人到非猶太人的地區建立廣泛的教會之後,非猶太人的地區又把福音帶回到耶路撒冷,帶回到猶太人的地方,這有什麼意義呢?其中當然不免有保羅他自身民族的感情,他是猶太人出身,他是非常熱心的猶太教的領袖,他當然非常重視自己的傳統,也希望他的族人得到福音的好處,但是這其實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他看到教會以及人類的合一,保羅一再講基督的福音是使人復活的、使人和好的,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隔離被打破、中間的牆被拆除掉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有什麼是不能復合的呢?還有什麼是不能團契的呢?猶太人的教會和非猶太人的教會,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的民族終有一天當福音真正發揮果效到極至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會被消除,這些隔膜都要被消滅,整個人類要成為共融的團體。

      此外,保羅自己是做一個外邦的使徒,他專門對這些非猶太地區宣傳福音,他也會看他帶領的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教會呢?這個教會是不是真的了解福音呢?這個教會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呢?如果是的話,他們一定也會關心他們的母會或者關心其他的弟兄姐妹,教會如果被建立起來只是在教會內彼此關懷的話,表示對福音還不夠深切的了解,上帝的恩典還不足以真正的打動教會會友走出教會的藩籬,以上是他對福音發展的一個考量。


實踐上主的憐憫

      另外一個保羅重視捐輸到猶太人救災工作的原因,是考慮到我們對信仰中「憐憫」的實踐,大家都知道耶穌說:律法的總綱就是愛,愛上帝、愛鄰舍;我們要憐憫人,因為上帝憐憫我們。上帝愛世人,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我們看到上帝愛,接著就有行動,耶穌道成肉身就是反映了上帝的愛的行動。 所以當我們說教會是一群跟隨主的人,那麼我們很自然的就有憐憫,有憐憫就有行動,所以我們說愛人不只是在理念上,或者是在主日學,或查經班裡面才講愛,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就要有愛的行動。曾經有一個人因家裡缺乏,他就向隔壁的基督徒說:「請你接濟我一點麵包,將來我有麵包就會還你。」結果那個基督徒就說:「來,我為你禱告,請你回去吧。」結果那個缺乏的人就說:「其實你不用麻煩上帝了,你直接打開冰箱就可以了嘛。」所以「憐憫」不是只用嘴巴講講,是要有實際行動的。上帝也藉著我們的手去打開冰箱的門,去接濟那些有需要的人,上帝也藉著我們的行動、藉著整個教會的行動去將關懷送給有需要的人,讓他們感受到真的有上帝之愛。這種憐憫人的行動也應該反映在我們佈道的態度,不只是去接濟窮人而己。帶著憐憫的佈道和鐵石心腸的佈道是不一樣的。以前有個牧師對我說,他非常努力的在社區裡工作,他常常探訪,只要社區有些什麼事情,他都儘量參與,社區的人對他印象都很好,覺得牧師很有愛心。後來有一群人非常熱心,老遠從外國來要把福音帶到世界各地,他就背著一個大的喇叭對著社區大聲講:「上帝愛世人,再不悔改,天國近了,你們就要被滅亡了。」這一個佈道就把他所有的努力全部推翻掉了,這是一種很不尊重社區民眾的佈道方式。對那些背著擴音器、走遍天涯海角傳福音的人,他們覺得只要我傳了,我只要講了,信不信在你,不信你就可能滅亡,信你就可能上天國,這是非常冷酷的佈道,沒有一點憐憫,無法讓人感受到悲天憫人的氣息。那什麼是「關懷」呢?我們舉幾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去想想,「關懷」也是聆聽,關懷不單是一直對人家傳福音,而是當接觸一些和我們信仰不一樣的人,我們要常常聆聽,不要一見面把東西講完,任務達成就走人,這是不尊重人的。

      「關懷」是真的關心,對一個人,我們平常就關心他是一個人,他不只是一個傳福音的對象(object),或宣傳的客體而已,而是真的是一個我關心的人。

      「關懷」也是一種尊重,要留給人空間,我們不是設計一套佈道材料,逼得別人不得不在最後回答Yes。我們福音行動的安排是讓人感到有空間、有自由,在自由下去做決定,這是對人的尊重,相信他是一個可以做決定的人,這樣好過我們對人很強力的逼迫、讓他覺得不自然的行動,其實是在否定他是一個會做決定的人。

      「關懷」也是代禱,就是在我們的禱告事項裡,我們常常為這些遠方的人代禱,我們常常為這些我們不知道的地區代禱,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信仰是要擴充我們的眼界,打破我們的藩籬,讓我們可以為遠方不知名受難的人禱告,這就是到底上帝的憐憫有沒有充滿你的心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所以我們在崇拜的時候,我們不忘記我們自己享受到上帝的恩典、享受到上帝的平安,我們也去紀念那些在遠方受難的人,代禱也是一種關顧,一種真正實際行動的關顧,有時候要照顧到別人的需要,以上就是一種將上帝的憐憫反映在佈道,也反映在我們平常對人的關心、反映到我們教會總體怎麼樣在社區中,把上帝的憐憫具體活化在我們的周圍,這就是見證。

走出自我為中心

      保羅這麼關懷教會、賙濟耶路撒冷,除了福音的考量、除了實踐憐憫之外,其實福音帶給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人走出自我為中心的生命;自我中心是人的一個常態,我們考慮事情很自然的是以自己為中心來考量,這有時候是無可厚非的,只要不要過度的自私自利,但是當一個人真正學會付出的時候,就代表他是成長了,越能夠付出的人就會看到他越成長,小孩子小的時候,認為玩具是我的,別人不要動,小孩子不會隨便付出的,昨天我的小孩子第一次在家裡請客,他請了一些小朋友到家裡來,第一次做主人,他感到特別的開心,我中午特別趕回家看一看,早上出門的時候,他還說中午要回來喔,他要介紹他的朋友,他學會付出、他學會做主人,我相信他比上禮拜又進步了。當我們成長中曉得付出、曉得感受別人為你付出,那麼就表示你是成長了,福音可帶給我們生命成長。如果這個教會群體或者一個個人仍然只停留在自我的層面,這種自我有二種:一種是個人的自我,只停留在想這上帝到底靈不靈?禱告有沒有馬上蒙應驗,這個教會的人好不好相處?

      因為如果還是只停留在這樣的信仰層次,那麼我們就是還不了解信仰的真諦,還不了解基督本來是富足的,卻為我們成為貧窮的,使我們能成為富足。假如我們只停留在這個層次,那信仰還不夠深度;你進到教會還沒有嚐到福音真正的好處。

      有時候自私、自我中心可能是群體的,如過去教會喜歡以人數來設定我們教會的目標,今年 100人,明年200人,公元2000年前1萬人、1萬間教會、2萬個傳道人…,我們把教會的目標全部定在數字上,我們絕對不是反對教會增長,教會增長是重要的,有生命就一定成長。但是,當你把所有數字作為教會目標的時候,就顯得我們目標很貧乏,看不出這個信仰的團體有什麼理想性?看得出來這個團體還是很自我,因為以自我壯大做為教會發展的目標。

      因此我們要深思,越是面對現在教會弱勢的時候,我們越不要受引誘,好像我們要極速把教會的人數增長作為教會唯一的目標;我再說我們不是說不重視增長,而是不會把人數的增長或自我的壯大成為教會目標唯一的內容。

      我們如何真正的去想體現上帝的憐憫?怎樣將上帝的使命、恩典在我們的生命、生活中能夠呈現出來?相信聖靈會工作。一個教會學會付出、學會關懷,這個教會才是成熟的,才是一個真正的有靈性深度的教會。這樣的教會自然會成長;保羅講道不只是關心教會的宣教而已,他叫教會去賙濟耶路撒冷飢荒的窮人、難民,他在教會募集捐輸不是去給耶路撒冷的教會發展教會、開拓教會而已,他是要他們去賙濟那裡的窮人,所以教會不但要走出自己堂會的藩籬,也要走出自己教會的藩籬,將上帝的關懷能夠帶到那些在社會的底層、真正深陷在困境中的族群和團體或者個人。另外保羅這麼關心耶路撒冷窮人的舉動也是讓他們有機會知道這個教會經過教導,聖禮、團契、及各種教會功能和活動之後,是能夠發展出一個有深度靈性的表現。


愛與行動

      當一個人能夠感受到上帝的愛的時候,是會用行動來回應上帝的愛,所以保羅特別向哥林多教會說,馬其頓的教會比哥林多教會條件還差,可是他們在捐獻的事上一點都不落後,哥林多教會是非常有恩賜的,所以在今天的經課一開頭就說:他們有各種的恩賜,有先知的、有講道的、有各樣的人,這教會是非常多元的,各種恩賜的人都有,因為他們位於港口,是個大城市中的大教會,越是這樣的情況,保羅越是要告訴他們,他們必須要活出上帝的關懷,因為這個教會大,不是只有一群人很自私的在那裡,而是一群人將上帝的愛能夠呈現出來,在教會中,我們看一個屬靈的生命,整體的靈性表現,不是發一份問卷去調查出來的,而是看這教會怎麼規劃財務、這個教會怎麼規劃社區行動、怎麼規劃對周圍的關懷。這些捐輸的錢從那裡來?就要靠信徒的奉獻了。有關什一奉獻,我們要有一種管家的觀念,在今天的經課哥林多前書的最後一句是非常有意思的,「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種心靈不受帳面數字影響的狀態,有些人抓了一些錢,其實帳面多來多去只是一個心理的安全和安慰,所以我們只是把安全感寄託在金錢,但是金錢的運用反映了我們信仰的狀況。當你力行什一奉獻的時候,就是一種信心的表現,教會不只有什一奉獻,也有仁愛捐,管家的觀念就是這些原本我所得到的,我的房子、安定的生活、所有的福份都是上帝託給我的,讓我在世上仍然有任務,既然做管家,主權就不在我,我就按著我的分配來實行我財務的規劃,在信仰中我去履行當納的奉獻。

      教會也是一個管家,當信徒把這些什一奉獻或仁愛捐捐給教會的時候,管家也是代理人,教會不能亂花,必需要把這個錢做最好的規劃,透過教會的執事,或公會的傳統去運用,使其發揮最大的果效,按我們的法規,負責財務的執事稱作「受託及財務管理委員會」主席;仁愛捐要保證能夠到需要的人手中,我們整個集體的力量是能夠規劃出做一個管家的機制,把金錢做最好的運用,讓這些金錢能服務更多的人,在我們同工中「社會關注委員會」要發揮這個功能。

      在現在的社會裡面一切都需要管理,我們不是隨便看到路上有人有需要,我們就給多少錢改善生活,這樣做有時候不見得能夠真正幫到人,有時候可能害了別人,我們透過一個管理、管家的機制,也就一個代理方式,把這些信徒的捐輸做一個妥善的管理。


結語

      保羅最後就是把捐輸親自帶到耶路撒冷去,交給那裡的窮人,也因此受了一次牢獄之災,所我們呼籲教會能夠重視在財務上支持及關懷非教會內的需要,因為愛心要有具體的表現,我們不是叫大家要多多奉獻好讓我們教會多多去花用,而是我們認真的去思考,作好管家的職份,教會也作稱職的好管家,一起將上帝的愛呈現給我們周圍的人,所以今天我們看到哥林多後書講到保羅呼籲他們去耶路撒冷,賙濟災民所顯現出來的意義,不只是一個救濟行動這麼簡單而已,而是反映出一個基督徒的真正的生活深度,也就是教會的個人和教會的群體走出自我,不再只顧自我的目標。而且教會的個人和群體感覺到他們能夠真的關懷與付出,然後教會才真的體驗到:因耶穌放棄祂的富足,為我們成為貧窮,以致於我們成為富足這樣的恩典,唯有這樣,我們個人才是一個蒙悅納的信徒,我們的教會才是一個蒙悅納的群體。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