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3

大齋節期第六主日--跟隨苦難的腳蹤

 
  
 

跟隨苦難的腳蹤

經課:以賽亞書50:4─9;腓立比書2:5─11;馬可福音11:1─11

龐君華牧師證道、郭秀齡姊妹整理


前言

      今天是棕樹主日,我們看到詩班帶著棕樹枝,帶領我們一齊來紀念這個日子。今天也是大齋節的最後一個禮拜,下一個禮拜就要邁向一個新的節期,就是我們要迎接主的復活,這一週我們又叫做受難週,或者聖週。接下來這個禮拜我們每天都有一個默想的主題,因為耶穌在復活節的最後的這個禮拜,有非常多的行程,每個行程都值得我們去深省。

聖週的默想

      比方說,星期一,我們會默想耶穌為什麼要咒詛無花果樹,耶穌為什麼要潔淨聖殿。禮拜二,我們來看耶穌要怎麼樣來回答在聖城裡面許多人對他的一連串的詰問。禮拜三,有一件教會史上永遠被紀念的事,就是有一個女人用香膏來膏抹主。禮拜四,我們都知道這個日子,就是主設立晚餐的日子,所以有逾越節晚餐的崇拜。禮拜五Good Friday就是耶穌的受難日,所以這個禮拜我們教會的禱告會從禮拜四改到禮拜五,晚上我們有一個受難日崇拜。禮拜六是受難之後復活之前,一段寧靜的日子,我們一齊來面對這一整個禮拜。在耶穌復活前的每一個主題,都和我們息息相關,希望這個禮拜我們都能有一個很深省的默想。

人們的期待

      棕樹主日的主題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因為它混雜各種相反的主題,比方說它圍繞著羞辱與榮耀。我們讀到福音書經課中提到耶穌凱旋式的進入耶路撒冷,可是不久他就受到了極大的羞辱,他遇到了支持與反對,本來喊著「和撒那、和撒那」歡迎他的人,過不久就喊著:「釘死他、釘死他」。他受到君王式的接待,不久就成為階下囚;他受苦但要堅持。今天經課講到「虛己」,也談到「被高舉」,所以棕樹節的主日的經課以及他的節日本身,令我們非常困惑,好像很多相反的事情擺在一起,但這個相反的事情擺在一起的時候,也正好想出了這個節期和耶穌使命的一個複雜性。大齋節期好像是一個曠野之旅,我們走到這個時候相信已經略帶疲乏了,我們看到耶穌面對的疲乏、憂愁、孤單,但是他仍然要昂首進入這個聖城,來履行他在世上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講到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的事件,讓我們不禁想到幾個問題,就是耶路撒冷的居民怎麼看一個成功的領袖呢?耶路撒冷的居民怎麼看耶穌,反應出他們期待的是一位怎麼樣的領袖?因為這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他們拿著棕樹枝歡迎他,他們把衣服舖在地上,讓他的驢駒踏過去,這都是歡迎一個王者,歡迎一個領袖,想想,這時候的百姓,他們對耶穌的期待是什麼?他們一定期待著耶穌是帶著很龐大的勢力、他帶有很震撼的力量要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困境。這些百姓期待彌賽亞已經很久了,在當時的時代,各種彌賽亞的運動都有人從各個角度說:「我就是大衛的後裔,我要幫你們解脫一切的捆鎖」,所以要帶領人們解脫當時整個世界最大的勢力羅馬帝國的人,一定不是等閒之輩,他即使沒有千軍萬馬,也有一種氣勢,能使當時的人都被震懾;當他登高一呼,大家都能夠馬上響應;這個人一定人氣很旺,這個人一定說話帶有權力,這個人一定是非常成功的人,至少是要這樣的一個領袖,才能幫他們改變他們的現狀,這是他們對領袖的一個期待。所以耶穌凱旋入城的時候所受到的歡迎,就好像讓他們想起約書亞過了約旦河,第一次進入耶利哥城時,整個猶太人、以色列人第一次征服這個土地的轉捩點。又好像大衛,本來猶太人的君王制度一直都沒有定型的,從來沒有父親死了兒子要做王的一個固定的制度,大衛在掃羅王去世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他也不過是停留在希伯倫做王而已,可是他後來受到萬民的擁戴,變成整個以色列的國王,就是因為他有一件非常彪炳的功勳,就是他攻克了最難攻破的耶路撒冷山城,還一路歡欣跳舞的進入城中去,這都是以一個凱旋者的姿態進入一個城門。


耶穌進城

      今天耶穌沒有選擇白馬,沒有像當時羅馬帝國那樣的一個征服者,進城帶著他招集來的群眾或綁著那些被他俘擄來的囚犯進入城門。他是騎著驢駒,在戰場上不可能被用到的交通工具,慢慢的步入聖城,這些人期待耶穌來,所以即使他騎著驢駒要進城,他們照樣歡迎他,看看他能夠變出什麼的把戲,或者看他能夠帶領他們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境界去,大家都有所期待。可是在這個禮拜,他們逐漸逐漸的失望了,他們沒有看到耶穌登高一呼,好像要聚集他們一齊來起事,相反的耶穌常常展現他軟弱的一面,或者展現出「我就是沒有勢力的一位」。其實從猶太人的失望或者期待,我們也想想在我們心目中,我們成功的指標是什麼?成功的標誌,不外乎是有權位、在某個位子上很有份量或者他有財富,使他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或者這個人很有人氣,所以在選舉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能冷場,一冷場大家一想這個人大概完了,那個效益就會越來越發酵,一次冷場後就越來越冷場,所以每到選舉的時候總是有一群固定的人馬幫助扥住這個場。成功的指標就是很多外在看得見的事物,好像這些事物會使我們感到成功,感到安全、有影響力可以改變世界。可是耶穌所呈現的卻不是這樣的,這些外在之物似乎不是耶穌要用來改變世界的方式。

      也有人不靠外在事情而走另外一個方式,他們靠內修,最近幾天有很多宗教的活動,其中有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媽祖巡行;還有一個就是在靈鷲山有上萬人的禪修活動,上萬人點著蠟燭禪修,難得佛教有這麼盛大的一個活動,這麼多人一齊坐在那裡安靜,我看到記者訪問這些人說:你來參加禪修的心得是什麼?那些人回答:「其實我不一定有什麼信仰,但是我覺得從來沒有感受到像今天這麼安靜,使我內心非常的清明,我可以好好的思想我人生的問題,我可以想想我自己的潛力的那裡。」這些人來參加禪修,不見得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不需要有教義,也不需要有任何的要求,他們要的是怎樣激發能力,怎麼樣能夠安靜下來,看到自己的本相,做出對的決定,其實說到最後還是怎樣擁有一個理想的人生。所以,有一部份人是有宗教向度的,但有更多人是來求一個心靈上的安靜,這個心靈的安靜是靠著如果我有一個清明的內心,我可以做出對的決定,我就不會走錯,以致於我能夠步向成功,或者我這人生不會被攪擾,這是另外一種靠內在的自己能夠怎麼樣的安頓,來開創一個成功的指標。

以耶穌的心為心

      在腓立比書所談到的卻不是這樣子,腓立比書說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不只是靠我們內在清明,或者是我們自己去努力想,而是我們要怎麼樣將耶穌的態度變成我們的態度,把耶穌的思考模式、耶穌的成功標準,做為我們的標準。耶穌在腓立比書非常有名的虛己論,是V字型的,耶穌本與上帝同等,但祂不以自已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祂不去爭奪應該有的地位,祂反而虛已,取了奴僕的形象,祂願意把自己的主權交在別人的手裡,祂成為人的樣式,受了各樣的限制,人類各種人性種種的限制,祂也會軟弱,祂也會憂愁,祂還為這個付了最重的代價,最後為此受死,最後被上帝高舉到最高的地步,所以一個是虛己、一個是下降,最後一個被上帝高舉。

      這樣的情況要做為我們的一個借鏡。意思就是我們做為祂的跟隨者也要付出代價,在這個禮拜最重要的一個核心、默想的主題,就是我們到底要付什麼代價?為了這個信仰,為了一個有見證的人生,我們到底要付出什麼代價?這代價是要根據我們不同的情況去思索的。

完全跟隨?半個跟隨?

      有這麼一個故事講到鄂圖曼帝國,有一個國王叫做蘇丹,有一次他的大臣向他說:「我們國內有一個導師非常受人民的擁戴,而且他每次出來教導、訓示,就有很多人出來聽他、跟隨他,這是你帝國潛在的危機。」因為有一個人這麼受別人歡迎,會不會有一天他登高一呼,就把你推翻了,蘇丹就講「不會啦,那個人講講道而已,沒什麼了不起。」可是這些大臣為了盡自己的責任,就再次向蘇丹說:「你看這個人越來越危險了,你看他講道,這麼多人去捧場,越來越不得了。」所以一次、二次蘇丹開始被動搖了,他就約了這位老師到沒有人看到的沙漠見面,他要測試一下他的忠誠。他一見到蘇丹,馬上就跪到地上,額頭伏在沙漠跟蘇丹說:「我的主,我的國王,有什麼吩咐?」國王說:「我的大臣告訴我說,你的人氣越來越旺,將來搞不好會背叛我。」他說:「不會的,這些跟隨我的人其實就是跟隨你的人,而且你的大臣錯了,根本沒人跟隨我。」蘇丹就火了,說:「你把我當傻瓜啊,明明這麼多人跟隨你,怎麼說沒人跟隨你呢?」這個導師回答說:「其實我最多只有一個半的人跟隨我。」蘇丹就更生氣說:「來人啊,把他捉起來,竟然當著我的面說只有一個半,你每次講道都這麼多人聽你的。」

      結果蘇丹就把他捉去做了一個實驗,他就宣布這個人從此不再得到國王的信賴,這個人我給他的榮譽全部都解除,然後就把他捉到刑場上去,旁邊放了一個帳幕,蘇丹就跟這些人說:「誰是跟隨他的人,請到前面來,因為這個人國王已經否定他了。」過了很久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終於有一個人出來了,他說:「我是跟隨他的人。」國王說:「好,你確定嗎?」他回答說:「確定。」國王就命人把他捉起來,送到帳幕裡面去,緊接著聽到帳篷內傳出聽一聲慘叫,接著就有血流出來,大家看了都覺得很殘忍。接著又問:「有第一個跟隨者,第二個誰是跟隨他的人,請站出來。」就有個女人站出來了,她說:「我是跟隨他的人。」「確定嗎?」「確定」又把她捉起來,然後蘇丹就問說:「還有沒有人?」沒有人再出來,蘇丹就告訴導師說:「看來你說的對,我是錯的,因為真正跟隨你的人,只有一個半。」因為在他們伊斯蘭或者猶太人,女人只算半個人,所以他說:「果然跟隨你的只有一個半,所以你還是對的。」可是這個導師就說:「不不不,你講錯了,那個男人是半個,那個女人是一個。」他說怎麼回事呢?這個導師回答說:「前面這個男人,他是有點勇氣帶點自負,但是你又沒說出來的一定死啊,所以他是出來試試看,那個女人出來就知道必死,所以要算跟隨者,那個女人才是一個,那個男人只是半個。」

結語:跟隨苦難的腳蹤

      在這裡我們講到跟隨主,這個禮拜思想主耶穌的整個過程,無非是要我們想代價是什麼?我們不是很浪漫的跟隨主,喊著哈利路亞,跟隨主,不是這樣子的。做一個門徒還要在世上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不是像耶穌一樣一次就受死,到底我們要付什麼樣的代價呢?今天的以賽亞書經課,讓我們感覺到好像是一個學校,耶和華賜我受教的舌頭,使我怎樣用語言去輔助疲乏的人,好像是一個學校,要去教導別人怎麼經歷苦難,每個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都要付出代價,沒有捷徑隨便去超越的。在亞洲的教育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有補習班;西方小孩子補習不多,因為學校有學校的教育,無論是南韓或是香港、台灣,補習教育非常的風行,我在想其中的理由是:大家都覺得學校的教育步調太慢了,當然他們可以指責教育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基本上他們覺得這樣的教法太慢了,最好是有一個更快的方式就是補習。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每一個階段都是可以超越的,其實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很多時候是不能省略的,每一個階段,做信徒的有每個階段所應該要面對的責任和代價。

      無論你剛成家或者你成家很久,或者還沒有成家,或你是學生,只要是基督的跟隨者,你就無可迴避每個階段所應該要面對的責任和代價。不只是教你怎麼做,而是你必需要在這個禮拜靜下來想一想這個問題,這個禮拜耶穌會向我提出什麼要求?會要求我應該付上什麼樣的代價?要有一個好的家庭,要成為一個有見證的基督徒,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教會要成為一個有見證的教會,要我們集體來付這個代價,這個禮拜我就把這個思考的題目交給各位:「耶穌會向你提出什麼?」當你知道代價的時候,再說:「我是耶穌的跟隨者。」那麼你就是一個完完整整的跟隨者,而不是只有半個。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