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6

大齋節期第五主日--活生生的基督

 
  
 

活生生的基督

耶利米書31:31-34節;詩篇:51:1-12希伯來書5:5-10;約翰福音12:20-33節

龐君華牧師證道


前言

      今天的主日是大齋節期的第五個主日,按節期的時序,也正好提醒我們現在距離復活節還有兩個禮拜,今天的經課已經開始引導了我們開始紀念基督的受難了。

      接下來的兩週所要紀念基督生平中一段重要的部份─基督的受難與復活,這個部份可以說是我們基督信仰中最關鍵的部份了。

受難與復活的亮光

      基督的受難與復活,影響著我們對基督的教訓的看法。在受難與復活的亮光中,我們才能明白何以他的教訓如此不同於一般的教訓以及帶著權柄。基督的受難與復活,也影響著我們對他的使命的看法。在受難與復活的亮光中,我們才能明白他如何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實踐彌賽亞的任務。特別是耶穌那時對彌賽亞熱烈期待時代。基督的受難與復活,也影響著我們對上主的了解。

      在受難與復活的亮光中,我們才能明白上主奧妙的旨意如何在歷史中逐步地展開。他是如何向人顯示他的關愛。所以這段時間,我們不能將之等閒地度過,或者若無其事地讓他從我們的漫不經心的閒談或口號中過去。我們要設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體察基督的苦難,才會在復活節時,擁有那種絕處逢生的喜悅。

基督的人性向度

      今天福音書與書信的經課都指向了基督受難前的描述,耶穌在面向耶路撒冷前進時,顯出了極大的憂愁 “My soul is troubled” ,他的內心裡感到極大的不安,甚至一度求天父使他脫離這種遭遇。這樣的情境也記載在其餘的三卷福音書中,不過其餘的福音書都是以我們熟悉的客西馬尼園作為場景。然而四本福音書都相同的是基督都選擇了順服上主的旨意。

      基督面對受苦時的憂愁,顯示了基督人性的一面。這點與世間許多偉大的人物不同。這些偉大的人物多數喜歡與人保持距離,像電影「英雄」裡的秦始皇,他所到之處都要與人保持相當的距離。無論政客或娛樂界的公眾人物,都喜歡受到人們的擁戴,但不希望與人距離太近。

      此外,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政治人物,他們都希望在人群中隱藏他們人性的一面,他們希望人們聯想到的都是他們神祕的一面或神性化的一面。所以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對彌賽亞─救世主,也有這樣的期許。他不可能是無名小城的市井人物,他一定有非常神祕的一面。由這個角度,耶穌似乎不能符合他們的想像。

      不但如此,福音書所記載的耶穌,有許多人性的一面,他會疲乏,會飢餓,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他對於即將受的苦難,並不是完全無動於衷的。約翰版的記載,耶穌說他極其憂愁,其他福音也記載他汗如血滴的落下,幾次想要叫醒沈睡中的門徒,希伯來書的作者更指出他大聲的哭泣,流淚的禱告。

      因為他知道往耶路撒冷去,所要面對的是被出賣、受屈辱的審判、身體要承受暴力、最後還要承受羅馬帝國最痛苦的刑罰之一─釘十架。如果沒有上述的反應我們才會感到奇怪。正因為耶穌是活生生地,也完全展現他人性的一面去承受這些苦難,所以他才會有如此反應。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非常的自然。


基督的體恤

      也正因為基督有這樣的經歷,基督有如此人性的向度,所以他能體諒我們人性上一切的軟弱。人們形容不能體驗百姓痛苦的政府時,人們都會用大革命時期法國皇后的例子,她聽說人民沒有麵包吃,就問道「為何不吃蛋糕」。有時候高高在上的人是無法體會民間疾苦的。但是經過對苦難的憂愁的基督,是可以明白我們苦難的根源。

      如果你說耶穌真的能夠了解我婚姻上的痛苦、或喪失親人的痛苦,…各種形式的人間疾苦麼?其實外在種種事件之所以令我們痛苦,因為我們是「會痛的人」。這是活生生的人的共同寫照。基督的人性向度使他在這個共通點上與我們產生共鳴,並且體恤會痛、會軟弱的人。


基督的順服

      基督在恐懼與不安中,卻學會了或選擇了順服,這是他提出一種人性最高的典範或一種特殊生命的特質。因為順服意味著,從自我走出來,許多人在恐懼下,會作出很多的自我防衛,為了自我防衛我們會合理化我們所作許多不對的事。然而順服以致於死,這種徹底的順服,也意味著我們走出自我,將自己交給上主,儘管這是一條須要受苦的路。


基督帶來的生命

      當主呼召人跟隨他時,都會談到「生命」,其他福音書中主耶穌會呼召他們跟隨他,並且要背起十架,然後就提到為主或福音喪失生命的,就要得到生命。

      約翰版的呼召也是如此,但耶穌呼召人跟隨他,並不是以「背十字架」說明跟隨的艱辛,他以一粒麥子在死在土地裡作類比,所以有人說約翰版的呼召門徒,是呼召他們為主而死,然後得到「真的生命」。

      什麼是真的生命呢?喪失了生命,有怎能得到生命?耶穌所說的生命是指什麼?電影The Mission(台灣譯作「戰火浮生」)的開場白中教廷的特使寫給教宗的信上,提到那些因著牧區被奪與他們所牧養的土著一同殉道的教士們時說道「他們死了,我卻活著。其實活著的是他們,死的卻是我。…」(“Now your priests are dead, and I am left alive. But in truth, it is I who am dead, and they who live. ….”)。

      什麼是生命呢?在耶穌看來是對他的呼召有回應,才是有的生命的。聖台上的鮮花,豔麗有生命,但時禮拜六擺上,最多到禮拜三就要衰殘。然而在土裡的盆景或園子裡的植物,它們的才是真的有生命(不是看起來有生命),它們與生命的土壤相連。

      我們聽得到主的呼召,我們回應他的呼召,就是我們與他的生命相連。這種生命是會點燃其他的生命,是有生命力的生命。一粒麥子若不在地裡死了,就不會結出許多子粒來。而且這種生命正是耶利米先知所說得,有律法刻在心裡的生命,因為上主所要求人的特質,已經內化在他的生命裡頭了。

榮耀與受苦

      當耶穌說到自己受苦的時刻到了時,他說「我榮耀的時候到了!」受苦原來與榮耀在基督看來是一體的兩面。有的人將一生帶著某種的痛苦,但這個痛苦也成為他一生的榮耀。

      杏林子自幼生病,身體萎縮,所以小學後即行動不變,但是行動不變,因他的堅持,就成為他的榮耀。有人自幼失去的雙手,一切生活要靠一雙腳,但是不放棄,最後失去雙手反而成了他榮耀的記號。

      我們都有不同層次的苦難圍繞著我們,甚至有些苦楚是要跟隨著我們一生,但是我們順服,接納上主的呼召,有機會可以使受苦的記號,變為榮耀的記號。


結語:分擔基督的苦難

      今天的經課與節期,提醒了我們對苦難的態度,正在深受各樣苦楚的朋友,可以知道基督是體恤我們的苦難的,我們的生命就是接受上主的呼召,去得著真正有生命力的生命。

      在這裡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原來我們受呼召的群體,就是一群「同飲於一杯,分擔基督苦難」的群體。基督已經完成在地上的使命,然而人間的苦難依舊,我們聽得見主的呼召嗎?我們真的願意與主同一於一杯,分擔他的苦難麼?願我們在領聖餐中認真地思量這個課題。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