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23

大齋節期第三主日--潔淨的生命

 
  
 

潔淨的生命

經課:出埃及紀20:1-17,詩篇19:1-14,哥林多前書1:18-25,約翰福音2:13-22

龐君華牧師證道、雷靄蓮姊妹整理


前言

      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我們的程序單上仍是紫色,象徵我們仍要儆醒、等候。但我們的講台都佈置為紅色,因為今天是城中教會四十週年堂慶的日子。通常在教會的節期中,掛紅色的旗子的只有一天,就是聖靈降臨節。因為這一天象徵著「火熱」,從聖靈降臨節引申出來的意思,表示這日是普世教會的生日,教會從聖靈裡生出。所以,當教會堂慶時,也掛上紅旗,表明靈裡的火熱。普世教會是宣教士所流的血所建立的,我們教會也是由許多人的流血流汗所建立的,因此這是一個提醒,也是一個慶典。提醒我們要有內在靈命的反省。

      舊約經課的安排是按舊約救贖的經文而發展的;從挪亞之約開始,以虹為記,表明上帝自我約束,挪亞不需負責任,一切均由上帝自我的約束,表明祂對人的尊重,展開救贖的行動。

      上星期看到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透過個亞伯拉罕揀選一個新的族群,將祂的救恩陳現出來,讓亞伯拉罕成為萬國的祝福。亞伯拉罕只要憑著信心接受即可,而亞伯拉罕也盡了他信心之父的榜樣,在摩利亞山將獨生愛子獻上,這是信心最高的表率。在亞伯拉罕的時代,上帝並沒有揀選一個強國的君王,當時在美索布達米亞、肥沃月彎,有許多強權的國家,現在的伊拉克就在那裡;祂反倒揀選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來完成祂的計劃,這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在上帝卻是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因祂說要在嬰孩的口中建立力量。耶穌也是誕生在一個沒有勢力、沒有背景的家中,完成了上帝的恩典。難怪在今天新約的經文裡,保羅提到:「因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上帝用最軟弱的人來做最奇妙的事。


自由與委身

      今天舊約的經課,提到這群奴隸來到了西乃山下。經由上帝的救贖、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上帝現在要在西乃山上頒佈律法與十誡給他們,這比起挪亞、亞伯拉罕的約更進一步了。

      這次上帝清楚明白的要求,要成為祂的子民就要遵行誡命。這些誡命是上帝的期許,祂提出一個族群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要求。好比一群住校的人,原本住在家庭裡受嚴格的管教,到學校就覺得輕鬆多了。但學校宿舍住久了,又想搬到外面住,那就更自由了,食衣住行都沒有人管。現在有許多年輕人的一些不良習慣也就是在那時養成的,甚至有些學生因為生活散漫,學業被當掉了。但有些學生很懂得自我約束,也許第一年輕鬆些,第二年就有警覺心了,知道不可再放鬆下去,就在時間上有規律、生活有規律。

      這群先前被壓迫的奴隸,不能做任何的決定,連生孩子的權利都沒有的,如今卻可完全的自由;但真正自由的人並非是沒有選擇的,乃是需要有所選擇。火車需要在鐵軌上才能安全的行駛,如果沒鐵軌的約束與引導,它可能會寸步難行。所以,一個自由的人最可貴的是可以自由選擇成為怎樣的人,這才是重點。因為自由選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才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在生命的教育過程中,過去我們是在舊有的轄制中,上帝釋放了我們,我們不需要有那麼多的規則與約束,不再被不良習慣所捆綁,而成為真正自由的人。但自由的後面就是責任,是我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十誡不是在於一些外在文字的要求,猶太人卻將十誡扭曲成一些規條與律法。其實,十誡是要求一個人的素質,要成為上帝的選民就必須有這樣的素質,但需要人選擇是否要照著上帝的標準行,當人不照上帝的方式行,就是選擇了偶像。十誡的第一誡就是確定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所謂「偶像」,並非單指那些木頭、石頭雕刻出來的偶像而已。若我們不將上帝當成上帝,而將那不是上帝的當成上帝,就是拜偶像了。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有最崇高也是唯一的地位。如果我們真的信上帝,那這信心可讓我們為之生、為之死。若我們將次要之物當成上帝,不管那物是金錢、國家、家人、配偶,而我們為之生、為之死時,那它們就偶像了。

      十誡的開始,並沒有深奧的道理,而是先確定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除非我們選擇了那位造天地的上帝為我們的主,否則我們就是選擇了偶像。在教會中其實也有偶像,並非我們真的造了什麼偶像;這就是在大齋節期中,我們要進入屬靈的曠野,捫心自問是什麼事情使我們耗盡心力,不顧一切、不惜消耗一切為要得到它的?如果這不是上帝本身或是上帝所託付的使命,那麼我們就要檢討我們到底是信誰了?

      我們若不守安息日,那我們就是選擇了工作,而成為工作狂。上帝創造天地,祂有無盡的精力,也不會疲累;但祂要樹立一個典範,在安息日要安靜,要我們與我們一起工作的人一起安靜下來,承認我們是人,需要安息。我們不要被工作困住,不要被工作牽著走,不要迷失方向,不要混雜了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我們守主日或撥出特定的時間敬拜上主,但我們若沒有反省,也是無效的。

      十誡中也提到「要孝敬父母」,若不孝敬父母,那我們是選擇一個物盡其用的社會觀。因為猶太人的孝敬父母與中國的孝道不盡相同,中國人的孝道是飲水思源,回饋父母養育之恩。但聖經的孝道不僅是要我們孝敬奉養父母而已,有些對這個社會或家庭有貢獻的人,在他們的力量減少、不再能有那麼多的貢獻時,我們的社會也應尊重與供養這樣的人。對於與上帝立約的子民而言,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因此,當我們將上帝當作上帝,我們是祂的子民時,就應該很人性地對待我們的家庭與社會並盡上責任,這也是十誡所要揭櫫的重要精神。「不可偷盜」、「不可殺人」等等的誡命也是相同的。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是偷盜、就是殺人了不尊重生命。面對十誡,我們只有yes or no的答案,不是接受就是拒絕,兩者中間是無法含糊不清的。在救恩的歷史中,猶太人扭曲了誡命的精意,只有外表的儀式;他們守安息日卻沒有安息;他們不拜偶像,心中卻充滿了偶像;雖然養育父母,卻不尊重他們;對社會也無憐憫之心。這是耶穌最常指責的事,因他們對別人的需要毫無憐憫之心,即使在安息日也無惻隱之心。


神聖意圖的變調

      在福音書中,聖殿是猶太人信仰最高的象徵,他們在守安息日時,覺得來到聖殿獻上所當獻的,就是完成了信仰的責任了。回家之後則是愛作什麼,就作什麼。但聖殿的原意,是要我們向上帝獻祭時表明我們再次確定與上帝的關係,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與社會,再次思想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在聖殿外面的商人原本是好心的服務,因為遠地而來獻祭的外邦猶太人,帶著牛羊等祭物十分不方便,有些人則是帶著各國的銀錢,要兌換錢幣十分不方便;因此,就有些商人預備牛羊或兌換錢幣的攤位,方便這些回來的旅客。但當聖殿的服務被扭曲成為買賣之地時,就把神聖與世俗混淆了。這原本是與上帝確立關係的地方,卻變成了賊窩;變成一個讓良心安心,甚至是賺取更多金錢之地。一不小心服務就變成了偷竊,一不小心神聖就變成了世俗。


結語:我是怎樣的人?

      大齋節要我們進入屬靈的曠野,提醒我們要重整信仰生活。大齋節有時被形容為「屬靈的曠野之旅」,是要我們反省「我是怎樣的人?」、「上帝要我成為怎樣的人?」從十誡和律法的精神反省「我是怎樣的人?」,當我們安靜時,從我們的信仰生活、價值觀中反省;過去我們有許多神聖的價值觀、使命,是否被扭曲或遺忘了?服事久了,是否變得形式化了?我們在什麼事上付出最多?到底為什麼捨命?同時,在全教會中也要作深度的反省;在新的階段開始時,成為真正的立約子民,因這恩典是主耶穌——這裂開的磐石所賜給我們的。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