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視野
經文:約拿書三:1-5、10;哥林多前書七:29-31;馬可福音一:14-20
龐君華牧師 郭秀齡姊妹整理
前言 當我們聽、當我們看、當我們與上主有所接觸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每個人都很難想像自己生命的進程當中會有什麼變化?有一次我看到電視新聞記者採訪報導一位曾風光一時、現在在市場販賣刨冰的立法委員,這位立委接受訪問時表示:「過去我當過立委,如今競選失敗,於是轉換一個工作方向罷了。」在這主變的過程中,有外在因素使然,也有這位民意代表主觀的決定。有一位著名作家奈斯比(John Naisbitt),他著作的幾本書在英語世界以及台灣都非常暢銷。他也曾來台訪問幾次,在一次受訪的過程中,他回顧過去,原來他早年是美國IBM公司的中上級主管,後來在一念之間辭去工作,自己組成了一家商業情報資訊公司。在當時電腦不甚發達的時代,他的工作其實很簡單,每天和他的女兒收集全美國五十多份著名的報紙,每天看,幫他們分類、做簡報等,將這些資料做成商業情報寄給訂閱的顧客,一直做到後來,因為他這樣的觀察趨勢、看報紙,結果他出了好幾本書,非常的暢銷;《大趨勢》以及最近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維》等暢銷書,就是他將長期分析商業情報的心得撰寫出來的書。他原本可以一直在大公司裡當個主管,但他的一個主觀的決定轉變了他整個生涯的發展。
有位罹患癌症的朋友,未生病前他與我們一樣是個普通人,生活非常多采多姿,偶爾也會稍微放縱,無論在時間、飲食、生活上都是個優雅的人。在治療過程中他捱了不少苦,甚至一度頭髮還掉光了;當他的病好了以後,他整個人都變了,變成健康主義者,開始注重飲食,還常常告訴別人如何飲食對人體最健康,並且開始過著有紀律的生活,作息嚴謹,對人、對事的看法也不大一樣了,這是因為某個情境使他的生命有所轉變。
我們試著想一想,是否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都曾遇到某些事情使我們的生命有所轉變;可能是因著我們的好友、師長,也可能是自己生命中有件重大的事情令我們的生命發生了變化,使我們原先以為會這樣子一直走下去的人生,突然間轉變了,令我們有了另一種看法、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生命的態度。我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因為生命就是不斷的變化。今天的經課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提醒,因為經文中所指的變化不是普通的變化,乃是指生命中有很重大的變化,無論是族群,無論是個人。
族群的轉變
首先在約拿書提到尼尼微城有個戲劇性的轉變,尼尼微城是亞述帝國的重要城市,亞述帝國是以色列猶大國的敵國,上帝呼召先知約拿到尼尼微城宣揚福音信息給他們,要求他們悔改。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兩國本來就是敵對的國家;約拿不願意去,他掙扎了許久,坐船往另一個方向跑,結果上帝還是用一條大魚把他接到尼尼微去。這個先知心裡本來就很不願意,我相信他傳福音的態度可能是:「喂!悔改囉!…喂!悔改囉!」一副「如果不悔改就自己接受懲罰吧!」的態度。可是傳福音並不在乎他的口才、他的能力,或心態;結果尼尼微城的人竟然被感動,都悔改了,聖經裡形容他們披麻蒙灰,整座城市都悔改了。
現今想要追求大復興是很難的。在台北許多教會都很想台灣有大復興,整天宣告求主捆綁這個、捆綁那個,為這族群禱告、為那族群禱告,無非就是希望台北也能來個大復興,但都沒有這樣的效果,有時捆綁錯了,還要向人道歉。可是先知約拿在尼尼微城只是這樣講一講,當時屬於國際性大城市的尼尼微城就有許多人悔改,這實在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因為是一個敵國的人跑來說他們做錯了,他們行為不當,他們整個族群所所服膺的信仰、價值都有問題;所以,尼尼微城的改變是個奇蹟。主耶穌說:「在這個世代要看什麼神蹟呢?沒有什麼神蹟比約拿這個神蹟更令人驚訝。」。
個人的轉變
然而更大的轉變卻是約拿書的作者與讀者,這個原本極為排外的民族,竟然反省到上帝也會顧憐所有的生命,那怕是那些不同的族類。生命的改變是非常驚訝的,特別是在這麼不容易改變的地方,一大群民眾一起改變更是令人驚訝!
先知約拿本身在這過程中也發生非常大的轉變,因為他寫這卷書就是回想、懺悔他的過去以及記錄他的轉變。因為他本來是抗拒上帝的呼召的,覺得自己是以色列的先知,應當要到自己的族群中宣揚上帝的國或是傳悔改的福音,這樣才能夠幫助自己的同胞,也是他認為最好的事,然而上帝卻要他去一個他不喜歡去的地方,他掙扎不已。約拿講完道之後,到山上去看上帝怎麼懲罰這個城市,沒想到這些人悔改了;當約拿看見尼尼微人悔改了,就大大不悅,在那裡搭了一座棚子要觀看上帝對這城會有什麼作為,這時上帝藉著一棵小小的植物幫他擋太陽,讓他在那裡可以看上帝會有什麼作為,結果沒想到什麼作為都沒有,他就很生氣。上帝對他說,「這座城裡左右手不分的人有上萬人,我怎麼會輕易的毀滅這個城市呢?」連左右手都分不清楚的人就是小孩子,上帝藉著這件事情向先知或者先知所寫信的這個族群知道:上帝不是那麼殘酷的,不是看到外邦人便要將之滅絕的,上帝也疼惜那些人,雖然那些人不認識祂,他們左右手都分不出來,即使是小孩子,上帝心中豈不也一樣的憐惜他們?這位約拿先知在那邊看著看著,這棵植物枯萎了,在那山坡上沒有東西再幫他擋陽光,他也為了這棵植物枯萎了而咒詛上帝,上帝對他說,「這麼小小的植物你都疼惜,何況我不疼惜這些生命嗎?」先知後來記錄這本書時,其實也介入了他對上帝新的認識。聖經雖然沒有記載約拿日後的情況,但相信他寫這卷書時是要完成他的見證,向當時日漸極端的猶太人提出新的看法:不要如此排外,其實上帝也憐惜那些不認識祂的人。
視野的轉變
今天書信的經文中,保羅也提到一個非常大的轉變,他說:「時候減少了,從此那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的」,以現在的話講,意即:有配偶的要像沒有配偶的、有家庭的要像沒有家庭的、哀哭的要像不哀哭的、快樂的要像不快樂的、置買的要像無有所得的。這是什麼意思呢?保羅那時是從一個末世非常逼近的情況下來看這個世界。在他所寫的新約書信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緊迫性的末世觀念,這與我們現在的觀念不同,因我們認為末世來臨是許久以後的事,但那時保羅撰寫書信的背景卻是認為耶穌可能不久就再來了,他們感到末世非常逼近。
有次我帶著孩子到遊樂場玩,起初他非常高興,這個要玩、那個也要玩,玩到最後,代幣越來越少只剩五個了,他開始非常謹慎的思考剩下的五個代幣要如何運用,已不像當初那樣毫不考慮的使用代幣了,因為代幣越來越少了。同樣,使徒看到的事情亦是如此,他感到時間越來越少。所以在那個時候,哥林多前書七:31是個重點,「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的,因為這個世界將要過去」,這經文提醒我們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一場球賽沒有時間限制,運動員不斷的打球、換人,直到打累了然後散場,這樣的球賽一定不好看。一個球賽要精彩,就必須要有第一節結束、第二節緊接著來,第二節結束、第三節緊接著來…,直到槍聲一響,所有的比賽都需要停下來,成績便蓋棺論定了。人生亦是如此,這經文提醒我們,不要以為時間是會毫無限制的發展下去,它要求我們去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定會與沒有這樣思維的人不一樣。我們活在怎樣的環境裡便會有怎樣的人生抉擇。
我記得有些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最喜歡說的就是抗戰時期,在山城裡讀書的事,宛如鹿橋所寫《未央歌》裡的情景,那時身穿長袍、拿著書本,非常浪漫。突然間中日戰爭了,在「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很多人投筆從戎,因而改變了他的人生,因為他感到迫切,認為若沒有人出來從軍,國家可能就此亡國。也因為他有這樣的體認與新的角度,他開始認為在這山城裡繼續讀書,寫著你儂我儂的浪漫文章,已不再如此重要,於是他開始有了新的抉擇,開始去面對一個對他而言可能是艱難的處境。在這書信經文裡,給我們看到在這末世的情況下有新的視野,當我們有這樣的思想時,我們一定會轉變我們的生涯。
對人態度的轉變
在福音書裡,耶穌再次呼召門徒(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是彼此交錯的),祂對他們有個重要的要求。耶穌問這些漁夫門徒說:「你們在做什麼?」門徒說:「我們在打魚。」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吧!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這話的意思是:你們是為了生活而辛苦捕魚,但今天我要你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件事情上。我很驚訝這些漁夫如此快便能體驗耶穌的話,只因耶穌的一句話,便能將他們賴以維生、習以為常的生活放下而跟隨耶穌。
耶穌說要得人如魚,許多人把這結經文的重點放在傳福音上。其實這段經文更重要的涵意是要他們把焦點轉到注意人的上面,要他們到注意人以及人的靈魂。
我們不見得都對人都有興趣,即使我們看起來很關心人。有些人覺得在大城市裡人多很擠、很煩;有人批評現在人把人當做一個案例、物件一樣。當你去看病時,你還沒走到醫生面前,醫生一邊看著病歷,一邊處方就開好了,然後喊著「下一位」。在台灣看病時,我很不習慣應診時,旁邊還坐著下一位候診的病人,當醫生問你一些隱密的問題時,旁邊那位候診病人都聽見了,讓人感到不受到尊重,人好像是一個待修理的機器。做生意時亦是如此,當客人來時就機械性地喊著:「歡迎光臨、謝謝光臨」,若確定不是來消費的,店員的態度便不一樣了,人只不過是個會消費的機器。這就是現代人把人物化了,人不過是個我們可以利用的工具罷了!所以很多的學問、很多的知識是告訴我們如何了解人,然後如何利用人、控制人,如何讓這些人使公司團結,利用這些人使公司營運,絲毫看不出人的重要性以及靈魂的可貴。
其實,有時候想想現時我們傳福音的行動或事業也是如此,「人」不是一個有上帝形象的「主體」,有血有肉有靈魂,活生生的人。許多時候「人」在傳福音中不過是個宣傳的「對象」,預設他們是「貪吃」、「貪熱鬧」、「貪長久的生命」、「不思生命意義」、「需要哄騙」、「被鬼附」、「被祖先的罪所困」的次等生物體。
二十世紀著名的德蕾莎修女,長年委身印度服事,受各方人們的景仰,她帶著修女們服事流浪的遊民,替他們梳洗、潔淨,並且供應食物,甚至可以將他們擁在懷裡,把他們當人來看待。當記者訪問她時,她表示:每日都會花許多時間靈修,親近上帝,因為唯有如此,她才能看出那些流浪漢裡頭的上帝形像。上帝創造人使人裡面有上帝的形像,無論這人是垂垂老矣或是年輕力壯;無論這人是英俊瀟灑或是其貌不揚;無論這人是學問淵博或是毫無知識;無論這人是在怎麼風光時期,或是在低潮困頓之間,這人裡頭都有上帝的形像。這說起來很簡單,卻是需要我們去看、去認出的,如此我們對這人才會產生尊重,才會把他當人看。當一個人把別人當人看時,他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這是個簡單的道理,耶穌簡單的對門徒說:我要使你們得人如得魚,從此你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質、物件,你該重視的乃是人的靈魂,以拯救人的靈魂為志業,而不是把人當作魚、或是當作羊,來數算我們事業的進帳。
結語
今天經課的這幾個轉變,帶給我們的思考乃是:生命是有可能變化的,生命不會停滯不變,就看你往哪方面去變化而已,如果你覺得什麼都不可能,那你的生命便充滿著不可能。當你看到各種巨大變化都有可能時、當你接受主耶穌這真光時,你一定會有所轉變。在座的許多人也許已信主多年,可能成為一個基督徒已數十年,相信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生命在許多不同階段是一定有改變的,多接近真光便多有改變,這改變是與接近耶穌有關。
顯現節的主題是耶穌猶如真光向我們顯現,向世人顯現。今天經文則告訴我們,當我們去接近這絢麗的真光時,便不會去關注那一時的燦爛而已,我們一定會產生新的視野,新的生命品質。
在我們迎接農曆新年的來到時,讓我們一同來思想、反省,如何才能常活在真光之中,而讓生命不斷有轉化。希望我們每一年見面時,都能帶來有不同程度的轉變,這就是今天顯現節後第三主日經課帶給我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