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19

顯現節第二主日--聽與看

 
  
 

聽與看

經文:詩139:1-6、13-18;撒上3:1-20;林前6:12-20;約1:43-51


                                                龐君華牧師                       郭秀齡姊妹整理


前言

      今天是顯現節的第二主日,繼三博士發現馬槽裡的嬰孩耶穌(顯現節正日),到耶穌受洗公開地步入了歷史的舞台(顯現節後第一主日);這禮拜開始的經文,是耶穌將逐步地進到人群當中去。

      今天的經文記載了耶穌尚未完全到人群當中時,先選召了第一批的跟隨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麼選召這一批人的。

      今天的經課中,有二個很主要的動詞值得注意:一個是「聽」,一個是「看」。撒母耳記告訴我們要聽;福音書給我們看到的是要去看。這兩個動詞不是普通的「聽」和「看」,而是要求我們更深入地去觀察,以及去聆聽上主在我們時代所發出的聲音。


靈性昏庸——看不正確、聽不清楚

      記得在考駕照之前,我們都會做一些測驗,其中一個必要的測驗,就是看一本充滿色彩的圖片,看看上面是隱藏了什麼數字?一般人很容易就認出其中的數字;可是有些人怎麼看都看不出來。在我們看來很明顯的數字,他卻怎麼看都看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不錯,是色盲!

      另外,有時候有些人能看卻看錯了方向,這也是件麻煩的事。香港朋友到台灣來,出外時我都會告訴他們:「你們過馬路時,不要只往右邊看,也要看左邊。」因為香港車子開的方向和我們不一樣,他習慣性地是往右邊看,以為安全了沒有車輛,但是真正危險的地方他卻沒有看到。現在我已經養成習慣,不管在哪裡過馬路,我是兩邊都看,那一定不會有錯的。

      所以「不能看」,「或因習慣而看不到」都是會為我們帶來麻煩的。另一個麻煩是聽不到,今天舊約的經課中,撒母耳記裡面講到的士師兼祭司以利,就是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以利屬於士師末期的時代,在他之後是撒母耳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撒母耳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以色列部族同盟的士師時期轉變到一個王國時期。

      在士師記的末了是怎麼評斷那個時代的?士師記的最後一句話是:「百姓都任意而行」。因為沒有王,百姓任意而行。什麼叫做沒有王?沒有王,是一個制度上的缺乏,因為一個國家是需要有一個中央的集權的領袖。但是什麼叫做「任意而行」?原文的意思是說:「個人看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也就是說個人在行事的時候,任性地只考慮自己的立場。我只做我認為對的事情,我只看到我所習慣看到的事情,從不考慮上主的立場。與聖經中提到的一些好的領袖相反,有些領袖在聖經中常常被評價為「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所以我們還是要常常反省,我們行事的時候是看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還是看你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這有極大的差別。

      就好像士師時期百姓常常自以為是,他們做任何事常常只考慮到自己的角度,沒有去聽、去看真正上帝的旨意在那裡?在拜巴力的時候,他們說:「我們也拜耶和華,我們也拜上帝,可是既然來到迦南這個地方,要入境隨俗,我們過去是游牧民族,現在是耕種的,總要拜一下這個以耕種為主的巴力神明吧?」,他們這種自以為是,兩者都拜,使得士師時代因而產生了很大的混亂。我們看士師記的時候,常常會覺得這些百姓是怎麼搞的?總是起起伏伏的,剛做了些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上帝懲罰了他們,悔改了,但過不久他們又回到原狀。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的事有道理,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一套自圓其說的理由。久而久之,大家就再也看不見,再也聽不見了。就像聖經對祭司以利的評價:他是一個眼目昏花,看不清楚的祭司。這種評價等於是說他是一個靈性昏庸的人,他看不出哈拿的痛苦與需要,以為她喝醉了。他聽不清百姓的憤怒,聽不到上主對他們一家的憤怒。所以他看卻看不見,也聽卻聽不到了。


順服——聽得見、看得見

      聖經有一個很可怕的形容:「上主就任憑他們了」。上帝屢次講,屢次給你看,這麼明顯你都看不到,那麼就讓你自己去做吧,上帝就任憑他們!以利就是這樣的人。

      以利最危險的事情就是:他已經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祭司,他的二個兒子卻非常的不爭氣。撒母耳記上說:「他們做祭司」,接著後面一句話說:「他們不認識耶和華。」從現代的角度想想,一個作牧師的人,卻不信耶穌;一個在神與人之間,代理人向上主獻祭的祭司,卻不認識上主。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他們不認識耶和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意思就是:他們根本不關心耶和華,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懼畏耶和華。所以在聖殿裡面,別人獻祭的時候,他們就貪污,拿一塊肉走;甚至在聖殿外面,跟人行淫,做了很多我們覺得根本不應該做的事情,他們可說是天不怕,地不怕。然而,怕上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說信上帝而不怕上帝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可思議的事。為什麼呢?因為聖經常講:你們不要怕人,要怕上帝。他們這樣毫無忌憚的行惡,以利也聽說了,百姓都告訴他了,以利就告訴他們:你們這樣做,上帝會懲罰你們的。可是他只是說說就算了,沒有去處理(某種程度而言,他並不怕,也不信),以至於這事情就越鬧越大。位處上層的祭司或者領袖都這樣的昏庸,可以看出整個時代混亂的情形,以利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為一個信仰上的領袖,靈性上的昏庸,導致他那個時代的信仰群體也處在混亂之中。

      所以今天舊約的經文,一開始就說,那個時代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上帝的言語稀少,上帝難道真的沒有說話嗎?上主有話要說,但是因為沒有人聽,所以上主不惜向一位童子說話。

      上主說話豈是發出聲音而已嗎?其實在歷史中,上帝是用很多行動、很多方式向人民顯示祂的旨意的。要怎麼了解上帝的話呢?怎麼了解上帝在歷史中的行動呢?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先順服,你就知道上帝在講話了!怎麼說呢?


「你來看!」

      我們再看今天福音書耶穌呼召腓力和拿但業的這段經文,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諦。祂呼召這些門徒的方式非常的簡單,祂只是和腓力說:來跟從我吧。腓力就跟從了祂;腓力跟從耶穌之後,他馬上去找他的好朋友拿但業,跟他說:你來看,那個律法和先知所講的那一位已經來了。他的見證其實很簡單:「你來看!」。「你來看」這不是腓力自己首創的,因為之前耶穌呼召安得烈和西門的時候,是在耶穌經過施洗約翰的地方,施洗約翰說:「看哪,上帝的羔羊!」於是本來是施洗約翰的門徒的約翰和西門,就跟著耶穌去了;耶穌回頭跟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就說:夫子你住哪裡?耶穌說了一句話:「你們來看!」結果這批人就跟著耶穌。

      腓力也同樣是如此跟拿但業講。話說那麼多沒有用,很少人是被說服了,才來信耶穌的;很少人會說,我跟你講理由,講贏你了,你就來教堂,來接受這個信仰;這樣的情形,並不多見。通常就是請人來看,腓力就是要拿但業去看。

      拿但業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他可以說是一個自視很高的人,他聽腓力說這是拿撒勒人耶穌,就說:「拿撒勒出什麼好東西?」我們聽起來覺得這個人很尖酸刻薄,講話很不得體,但是,其實表現了他真性情的一面。他要求很高,他看到這個時代——耶穌那個時代,需要有更好的人出來,需要一位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領袖的人出來;結果來了一個不是耶路撒冷大城的人,也不是伯特利等等有名的宗教聖地出來的人,是來自拿撒勒的人,拿撒勒在歷史上出了什麼好東西?結果耶穌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拿但業接著反問的話,有覺得耶穌在拍他馬屁之嫌:你說我是真以色列人,這樣講,我就會信你了嗎?耶穌說不是的,你在無花果樹下,我就認識你。

      從經文本身不是很能了解這段話的意思,但是我們知道約翰福音的寫作氣氛,作者常常有一個非常急切的筆觸——所有人遇見彌賽亞都一定要做出抉擇,所有人遇見彌賽亞的當下都要馬上做出抉擇,沒有時間給你太多考慮了,你馬上看、你馬上聽。看什麼呢?看祂是不是歷史所預言要來的那一位;要馬上聽,祂跟你講了些什麼?是不是說出了你的真實情境,然後,你馬上就要決定:要嘛,就拒絕他;要嘛,就跟從他。約翰福音上的記載常常就是這樣,他跟其他福音書撰寫的筆觸是不一樣的,約翰福音常常講到耶穌是非常洞察人心的,例如:在井邊的撒馬利亞婦人,耶穌一下子就講出她生命的背景。當民眾跟隨耶穌,聽耶穌講道、行神蹟,約翰福音記載說,耶穌一眼就看出他們需要什麼,就不把自己交給他們,因這些人是來要吃的、要他做王的,這些人是來求取政治上的利益的,所以耶穌不把自己交給群眾,因為耶穌常常能清楚地洞察人心。約翰福音常常表現出耶穌的這一面。


將要看見更大的事

      所以耶穌看到拿但業,就說: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認識你。這件事可能只有耶穌和他之間知道是什麼事,在旁邊的門徒就照樣記載下來,我們無法知道,他在無花果樹下做什麼,但知道他的反應是,當下他就作了決定:你就是以色列的王。他決定要跟隨耶穌;耶穌說:我這樣講,你就信啊?你將要看到更大的事情。那更大的事情是將來、在最後的時候,你要看到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這段話顯然跟前面說你是真以色列人有關。大家都知道以色列本來是誰的名字?雅各。雅各曾經有一個很奇特的經歷,他逃亡的時候,在伯特利睡覺,夢見有個梯子,天使在那裡上上下下。所以耶穌說,我就是這個梯子,將來天使要在我身上,上上下下;因為我才是聖殿的所在。祂說拿但業是真以色列人,其實祂看得出來拿但業心中有一些真的期盼,在他冷峻高傲的外表裡面,有一絲對以色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命運真摯的期盼,對彌賽亞,他也有著強烈的期許,儘管只是在內心這麼深處的期許,耶穌也看見了、也肯定、也呼召他來跟隨。

      耶穌要求他們看、要他們聽、要他們認真地去看,因為耶穌不是一開始就坐下來向他們講道,說服他們,為要講嬴他們。根據福音書的記載,每次跟耶穌辯論完,無法辯嬴耶穌的人,都是走了;但是那些願意來看的人,都是來跟隨主的人。

      有一句名言「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信仰尋求了解」,意思就是說:先信然後才了解。沒有人可以說我不信,然後可以了解;有人研究基督教,是研究別人的信仰,研究別人的經典,他真的能了解這信仰的內涵與信徒的感受麼?往往不是這樣的,你要先信,也就是說先順服,先去看,先去聽,先把腳踏入約旦河中,河水才會為你分開。你才會經驗信仰;當你真的接受這個信仰,真的去實踐耶穌的教訓,那麼你才能真的理解,才能去感受上主的應許是如何奇妙的實現,你才能真正的去決定是否跟隨。所以耶穌要呼召人的時侯,不是用辯論的,而是要「你們來看、你們來聽」,聽歷史上怎麼樣講我,看我怎麼活出上帝在歷史中所給予你們的應許。


結語

      所以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幾件事情:      第一、如果我們長期不看、不聽,只是順著你自己的價值觀作為行事的主導。如此久而久之,你就會成為一個靈性昏庸的人,你再也聽不到、也看不到那擺在你面前,上帝已經明明白白顯給你看的一些訊息。

      第二、是祂呼召我們來看,來聽。當成年人不看也不聽時,祂不惜向一個未成年的童子說話。當宗教上的領袖不看也不聽時,祂不惜向未按立的牧師說話。當有知識的人不看也不聽時,祂向那些加利利海邊的漁夫說話。當那些住在大城市、有國際視野的人不聽時,祂就向拿撒勒這樣的鄉下人說話。祂要我們聽、要我們看,要我們更深的聽、更深的看,其實就是要我們跟隨。先相信、先順服、先跟隨,才能真的理解,真的驚訝,真的忍不住去要人去看。

      第三、今天書信的經課也提醒我們一件事情,就是不只是要去看、要去聽上帝在這歷史中的作為,我們也是被人看、被人聽的。有人就常常用拿但業說「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這句話來看教會。別人就是這樣看:「教會能出什麼好東西?」教會是一群人怎樣的人?充滿狂熱?意識形態?自以為是?只是很浮燥的人,只是嘴巴會講的人?還是我們是能夠點亮別人生命的人?我們好像是一台戲,被人觀看。所以我們凡事不都造就人,要非常小心。

      最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將自己在人群中顯現,使人看到基督,並跟隨他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美國總統卡特在自傳裡面這樣寫到:有一次,他就被邀請去演講,大意是「怎麼跟人做見證」的講章。大家都知道卡特夫婦是一個很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對信仰非常注重。他說:「我跟我太太算了一下,過去這一段時間我一共帶領了144個人信主,就好高興,從我年輕到現在帶領了144個人信主,覺得這真的是很不簡單。」正在洋洋得意時,突然間他有個警覺,他想到,在喬治亞州競選州長連任的時候,算算總共大約與30萬人握過手,選舉時也有數十萬的人投票給他。他說:「我能夠說服數十萬人投票給我,讓我繼續當州長。我能讓他們信靠我,把這段時間交給我來治理喬治亞州,但是這麼多年,我卻只能說服144個人來接受我的信仰,這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股東可以把他的公司交給你經營,公司可以財務交給你管,政府可以把管理民眾的工作交給你,你可以受託去做很多事情。但是別人卻不會把他的生命的委身,這麼重要的抉擇交給你,除非他在你身上聽見、看到那從上主來的信息和見證!顯現節的意義就在這裡,我們一方面紀念耶穌向人類的顯現,一方面也不要忘記,讓這個顯現的任務,繼續在我們的身上顯出,要被人家聽、也要被人家看,願上帝引導我們,讓我們在世的生活,成為向人顯現的亮光。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