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14

聖靈降臨節後第二十三主日--耐心等候

作者:郭曜郎
 
  
 

耐心等候

經課:申 34:1-12 ;詩 90:1-6;13-17;帖後 2:1-8;太 22:34-46

郭曜郎


前言

      今天舊約的故事,我們看到摩西的使命將要告一段落,新的領袖約書亞繼續上帝的使命,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約書亞之所以能成為領袖,被以色列人信服,是因為摩西為約書亞禱告,約書亞被智慧的靈(上帝的靈)充滿;摩西的影響力透過約書亞繼續帶領以色列人,上帝對以色列人的帶領,沒有因此摩西離開世界而停歇。在摩押平原上,以色列人為摩西服喪哀哭了三十日之後,還是要繼續前進,因為上帝仍然在一旁帶領以色列人,與他們同在,應許地正在前方,上帝的恩典與帶領不隨著領袖的起起落落而改變,上帝的愛與引導永不止息。


千年如已過的昨日

      詩篇九十篇是摩西的禱告。他感謝上帝的庇護,因為上帝世世代代成為百姓的居所,他也懇求上帝帶領,讓我們看見上帝的作為與他榮耀的顯現。在上帝的眼中,千年如已過的昨日,意思是什麼呢?除了對比出人生的有限,他更積極的意思是:『上帝愛我們,一千年就好像一天一樣短暫』,他如何耐心帶領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約瑟,他也同樣引領選民,堅守他的盟約,「在上帝的眼中,千年如以過的昨日」,這是摩西在禱告中對時間的體驗。今天我要分享的題目與『時間』很有關係,我的講題是『耐心等候』,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什麼是『時間』?


商品化的時間

      我還在讀專科的時候為了幫家人省錢,同時也為了獲得一些社會經驗,到了寒暑假都會去打工,有一年我為了看牙醫,需要一筆錢,我就去7-Eleven 應徵大夜班,算一算一個小時七十塊,晚上上班,白天上課可以睡覺,時間充分利用,覺得還滿划算的,就去應徵這個工作。

      大概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學會把『時間』隨時換算成現金,那時候值夜班,一個小時七十塊,一個晚上下來可以賺六百塊,如果我去當家教,那麼一個小時可以有兩百五十塊(當時的水準),我們學校的老師一堂課可以拿五百塊,外請的講員一堂演講一千到一千五百塊,現在的行情,學鋼琴一個小時六百塊、家教一個小時五百起跳、一堂兩個小時的作文課八百塊。

      我們把時間當商品,『時間』就是金錢,把話反過來說,很多人也會同意,金錢也可以買『時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把『時間』商品化,覺得理所當然。弟兄姊妹,不曉得你覺得自己一個小時值多少錢?不瞞各位!兼差兩個星期不到,我騎摩托車上學的時候,停在紅燈前幾秒鐘的時間就會睡著,好多次都是被後面的喇叭聲叫醒,體力已經完全透支。

      工業文明強化了把時間當商品的認知,基本工資與工時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時間被當成是一種有限的商品,不斷地被強調要買要快,不斷地面臨最後期限,總是感到時間不夠,總是沒有時間。但是『時間』本身的豐富性卻不僅只於「商品」而已。各位的時間不能只用金錢來衡量的。


時間是靈魂的尺度

      小時(hour)這個字,他古老的意義不是手錶的六十分鐘,不是把一天切割成二十四個等份的其中之一,他不是數量的單位而是靈魂的尺度,真正的生活根據的不是時鐘上的刻度,也不是根據時間的先後順序(希臘文的chronological),而是根據希臘文kairos,他的意思是:「每一個小時裡面的遭遇與機會」,因此每一個小時都是不一樣的,如同四季的變化,每個小時有不同的質感、不同的味道,可以有不同的體驗。時間不是消耗品,時間是靈魂的尺度。

      如果我們只用時鐘為刻度的想法來了解『時間』,那麼,『現在』就淪為不斷消失的『過去』,或者不斷向前行進的『未來』,當我說『現在』,『現在』一下子就不見了,當我們說『平安』,『平安』也一下子就消失了,在這種想法裡頭的『時間』,找不到任何靜止的中心,用這種觀點看待時間,我們不可能活在『當下』!當然也就不容易珍惜『現在』;『現在』是等一下的『工具』,『現在』永遠要為『等一下』預備。這種感覺,相信在工作中的弟兄姊妹一點都不陌生,上班的路上就在思考等一下的morning meeting,進辦公室meeting的時候,一直在想等一下要如何報告?結束後開電腦回email,預備下一個說明會,一邊預備的同時還要接電話處理隨時發生的狀況,中午可能邊吃便當邊上網看新聞,忙了一個下午,下班前可能臨時接到通知,晚上要留下來開會。學生也一樣,讀書的時候沒辦法享受讀書的生活,滿腦子畢業後要如何如何!『未來』永遠會有做不完的事情與要求,所以『現在』就不斷地被消耗,為未來預備。

      我們用工作、電視、網路、音樂甚至服事塞滿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把『現在』塞得滿滿的,即使什麼都不做,腦筋也片刻沒有停歇過,就像一面鏡子上沾滿了灰塵,鏡子就不再是鏡子,被各種聲音塞滿的我們,也容易忘了自己究竟是誰,跟自己疏離。如果這樣說太抽象,我們來作一個實驗,讓我們閉上眼睛,看看能不能什麼都不想,三分鐘就好,看看我們能否讓自己的思緒沉澱下?

      記得有一次的團契活動,我們一群人聚在一起,突然間不曉得要作什麼,後來有人提議:「我們輪流來講笑話」,這個看起來平常的提議,我聽起來覺得很詭異,「笑話」是不需要刻意經營的,笑話是言談之間不經意的靈光乍現,如果我們需要用各種活動來塞滿時間與人際關係中的空間,表示這個群體是疏離的,是陌生人而非朋友。我以前的室友,也是我的屬靈夥伴,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可以半個小時不說話,自己讀自己的書,不必把電視或音響打開讓空氣中充滿聲音。

      我們從各種角度來思考時間,並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要幫助我們回到自己,知道『現在』的意義,讓我們能夠體驗一種「超越時間的經驗」,這種經驗,在我們的信仰中常用一個詞彙來表達,這個詞就是「永恆」。

      永恆是什麼呢?永恆不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他是永不消失的現在,是我們在靈修中很真實的體驗,需要用心靈而不是大腦來理解,在禱告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可能經歷永恆,因為與我們相近的是那位超越時空的上帝,我們在他裡面,他也在我們裡面,體驗到上帝臨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感到震撼、敬畏與安慰。也唯有在靈修的體驗中,我們才能感受到基督要再來的意義。「基督要再來的應許」是幫助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生命,更積極的面對生命,因此重點不在於他哪一年,哪一天要來。


患難中的等候

      兩千年前,第一次閱讀帖撒羅尼迦後書的教會,是個受迫害的教會,在這些受迫害的教會中,有人假冒保羅的名義造謠:「基督來了」,保羅勸勉信徒不要輕易動心、不要驚慌、也不要被誘惑,不要讓這種教導搗亂生活秩序。這種末日八卦可以暫時醫治被迫害的心理,可是也容易讓人躲避現實生活的責任,把希望寄託在歇斯底里的宗教情操,我們的信仰從來不叫人疏離世上的責任,這段文字不太容易了解,因為用的是啟示文學的筆法,來描寫當時教會的遭遇,所以經文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因為那些異象只符合那個時代。經文的重點是,我們對上帝在歷史中掌權有把握,信徒就算在患難中也能忍耐等候。

      上帝某年某月某一天,要在某某地方降臨的謠言或末日預言,歷史上從來不缺乏市場,不論是基督教或非基督教都有例子,例如飛碟會宣稱:「世界會在1999年因為核子大戰毀滅,上帝要在達拉斯降臨,拯救飛碟會的會員」;上一個世紀,美國佈道家威廉米勒預言:「基督將在1843年降臨」;幾年前還有大衛教派的領袖預言:「末日大戰將在德州開打」。沒錯,在1993年,戰火果然在大衛教派的農場點燃,只不過,交火雙方是大衛教派的信徒和聯邦政府軍,並不是什麼末日大戰。

      「基督要再來的應許」會挖深我們對時間的體驗,幫助我們更新自己,更積極的面對生命,對上帝所賜的環境,不論好壞,都能耐心等候,至於基督什麼時候要來,並不是那麼重要。對有所預備的人來說,耶穌隨時可以來,對患難中的人來說,「基督要再來的應許」是極深的安慰,我們的生命不會被次要的東西填滿,失去焦點。深深知道,將要再來的那一位,要擦乾我們的眼淚,解開我們心中堆積已久的迷惘,疏導我們內心深處,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痛苦,他是那位愛我們千年如一日的上帝!他要再來。


順境中的耐心

      耐心等候需要的是安靜與聆聽。如果我們的心裡面塞滿了許多意念以致於無法聆聽,即使耶穌活在我們面前,我們也看不出他是彌賽亞。如同我們讀的福音書,當時的民間領袖法利賽人與代表上流社會的撒都該人,他們輪番地挑戰耶穌,這些宗教領袖照理應該是對信仰、對真理最敏感的人,但他們的表現,看起來好像對信仰的精神十分陌生的樣子,信仰被支解成片片斷斷的規定,其實律法中的每一條都是重要的,律法的一筆一畫都不能廢去,如果耶穌的回答只提出某一條,那麼法利賽人可以追著問:「那其他規條呢」!但耶穌引用申命紀6:5與利未紀19:18,將這兩項法利賽人所熟悉的戒律合而為一,把律法的精神點出來,愛上帝與愛人是不可分割的,不能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看不見的上帝,「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前面提到,我們的心裡面可能充塞了許多噪音,以至於無法聆聽,這些噪音可能是電視、工作或音樂,但最可怕的迷霧,是形式化的宗教活動,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就只是有沒有做禮拜、有沒有禱告、有沒有奉獻、有沒有發單張,就像當時的宗教領袖,信仰已經淪為一種形式化的活動,常常抓耶穌的小辮子,挑剔他在安息日醫治病人、跟罪人在一起。

      我們的生活可能符合了一切宗教上的要求,但卻與上帝十分疏遠。當耶穌問宗教領袖,彌賽亞是誰的子孫?他們沒有人能回答的出來。其實答案不難,他是大衛的後裔也是上帝的兒子,困難的地方是,他們心裡所想的國度,只是政治性的大衛王朝,是那個能夠推翻羅馬帝國的勢力,他們心裡所想的國度,只是自己民族的成敗存亡,而不是成為使萬國蒙福的胸襟。因此,當他們等候多年的彌賽亞,就站在他們眼前的時候,也渾然不覺。


結語

      「等候」是一種生命的素質,不只是期待某件事情的成就。沒有耐心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定見,就像法利賽人與文士,他們所看到的彌賽亞與期待不符!如果我們已經有了成見,我們就會不耐煩、也不能聆聽。

      「等候」也是一種委身,深信上帝在歷史中掌權,相信上帝在歷史中有所行動,因此我們不會想用十年的時間去做兩百年的工作,『二百萬信徒、一萬間教會、二百位海外宣教士』這樣的運動值得引以為誡,一個能耐心等候的信仰群體,不會用一個運動替代另一個運動,用一個速成的方案替代另一個一樣速成的方案,用「運動」與「特會」來填塞信仰實踐的焦慮。一個能耐心等候的教會,不會讓信徒的生命消耗在傳道人的夢想裡。信仰的落實是沒有速成的。

      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摩西的例子,摩西從摩押平原登上尼波山,遙望應許地,他服事了那個世代四十年,最後只能遙望,他盡不盡心,當然盡心,他努不努力,他當然努力,他愛不愛上帝,沒有人會說他不愛上帝,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但他仍然沒有進入應許地,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多少會覺得有些遺憾,服事了四十年,最後仍然沒進入奮鬥一生的迦南美地,但我們用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來思想,摩西死了,有約書亞來傳承,其實上帝的工作永不止息,這是我們的安慰也是我們的盼望。

      弟兄姊妹,不曉得現在的你,是否有什麼關卡需要耐心等待?我想信我們每個人都有,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時候,可能會發現生命中有某種焦慮,或許是工作的轉換,某個對你很重要的抉擇,或者某一件讓你耿耿於懷的計劃或理想,或者是屬靈生命的成長,好不好,讓我們能隨時來到上帝的面前安靜,聆聽他的帶領,如果妳覺得自己的生命,不知何去何從?像一團纏繞得毫無頭緒的毛線,請我們學習來到上帝的面前安靜,聆聽他的帶領。

      請我們不要把時間當商品,以為他只有折合現金的意義,或是兩百或五百!即使我們的時間一個小時要價兩千塊錢,與永恆相比,這都算不得什麼,同樣,就算我們現在失業或者甚至臥病在床,生命仍然可以被上帝包圍,感受到他的愛與帶領,我們一樣可以有活力面對明天。

      如果我們是忙碌的上班族或者教會的同工,請我們記得上帝仍然掌權,上帝看千年如一日,他的愛與恩典永不止息,在這樣的信靠中我們才能不急躁,面對個人生命的成長,或者教會的發展,能有耐心能有等候。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