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03

聖靈降臨節後第十九主日--名實相符的旅程

作者:郭曜郎
 
  
 

名實相符的旅程

經課:出 17:1-7詩 78:1-4詩 78:12-16 腓 2:1-13太 21:23-32

郭曜郎


      剛剛過去的暑假,有許多弟兄姊妹都出國去旅行,一到寒暑假就有幾十萬人次出國觀光,因著經濟的成長,台灣的觀光客早在國外享有盛名,聽說過有觀光客出國買手錶,勞力士的手錶一次買二十幾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支的手錶,買起來就好像在買水果一樣輕鬆。有些人出國就是專門購物,不管行程安排的如何精采,導遊介紹的如何詳細,這一類的旅客上車睡覺下車尿尿/買藥,空檔的時間就是購物。如果旅行只是為了購物,那是很可惜的。如果旅行都只是坐在車上看錄影帶,那也是同樣的浪費時間。

      「旅行」,可以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美麗,讚嘆造物的智慧,也可以讓我們見識到生命的苦難,感傷生命的有限,九六年的夏天,我跟著教會到南非短宣,到了晚上,天上的星星就像打翻了牛奶灑在天上,那是銀河耶,不是蓋的耶。用心的「旅行」一定會豐富我們的生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名實相符的旅程」不曉得弟兄姊妹心目中的教會,是怎麼樣的一幅圖畫?我常聽說的有底下幾種,大家聽看看:1.教會就像一個快樂的大家庭、2.愛唱歌的一群人、3.不食人間煙火的人、4.星期天坐在教堂聚會的一群人,不曉得還有沒有別的說法?

      已故的靈修神學家盧雲教授,他在『從幻想到祈禱』這本書中對教會身份的描述是我非常喜愛的,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他說:「教會是一個旅行團體」;我覺得他說的真的太棒了,因為一個在旅途中的教會,是一個動態,隨時可以面對改變的教會,也是隨時在調整自己,聆聽上帝旨意的教會;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快樂的家庭」、「有愛心的人」、或「成長團體」等等來形容教會,這樣說並不錯,但我們只是說出次要並且只是暫時的特徵,基督徒的團體不是由人們努力的成果產生的,這週已經是聖靈降靈節後地十九主日,在聖靈降靈節期中,象徵新生的綠色布巾與擺設,就是要不斷提醒我們,教會是聖靈的工作,如同當年離開埃及進入曠野的以色列人,教會是上帝乎召而成的群體,讓蒙召的我們脫離奴役進入自由,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召進入新耶路撒冷(應許地),藉著這個共同的乎召,我們就認出彼此是在同一條路上的弟兄姊妹,藉著這個共同的乎召,我們成為一個旅行的團體。

      出埃及記其實也就是以色列人的旅行紀錄。上週出埃及記的經文(十六章2-15)告訴我們,以色列已經離開埃及進入曠野,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為什麼發怨言呢?因為他們肚子餓了,以為摩西亞倫要餓死他們,所以不斷抱怨,上帝聽到怨言後,賜給以色列人瑪那與鵪鶉來胃飽飢餓的百姓,按理來說,這些吃過瑪那與鵪鶉肉的以色列人應該對上帝有了信心才是,但才進入十七章的開始,我們又看到以色列人並不相信上帝是信實可靠的,他們又開始許多的埋怨,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縱使百姓獲得了自由,在出埃及前充滿著熱切的期待,一但遇到考驗就忘了上帝怎麼帶領他們脫離埃及人。換成是你是我,我們不知道會不會好一點呢?

      在缺乏中的以色列人忘了他們身份,他們不只是為了吃喝飽足的一個民族,如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難道上帝不能夠讓以色列人繼續在埃及生養眾多?用人口優勢來擊敗埃及人!或者,幫助以色列人用武裝革命奪取政權,乾脆把肥沃的埃及地佔領下來,用尼羅河水來建立以色列民族,何必大費周章地把以色列人從埃及人當中分別出來?百姓的埋怨說明了他們忘了自己的使命與身分。

      以色列人是上帝施恩的管道,上帝要透過以色列人讓萬國得福,應驗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讓以色列人透過曠野的歷程,來學習許多重要的功課,也讓將來同樣被乎召進入曠野的教會、進入曠野的我們,能夠從前人的曠野經歷中得到安慰。

      上帝告訴摩西說:「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

      「試探與爭鬧」是信仰群體中必然發生的,沒必要躲避、抹平或者假裝不存在,因為上帝創造的人性,就是會試探會爭鬧,如果百姓只是因為沒有水喝而爭鬧試探,那問題很容易,給水喝就沒事了,很容易打發的,從出埃及的經文中,我們一路讀下去會漸漸發現,人性並沒有那麼簡單,後伊甸園的人性(伊甸園事件之後的人性)對於上帝的主權與能力已經不再能夠透過天性單純地去接受,很弔詭的是,「苦難與缺乏」往往成了信靠上帝的媒介。

      此外,摩西沒有要求百姓全部立正站好,回家好好禱告,說些只要愛上帝就不會口渴,或者心靜自然涼的鬼話;他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擊打磐石,於是從磐石裡流出水來,以色列百姓藉此又上了一課,在曠野的旅程中再一次經歷上帝的恩典。

      「試探與爭鬧」也可能再另外幾百幾千種情況下出現,舉個最近的例子來說好了,昨天是九月二十八號教師節,就在我們教會後頭有個大遊行。每次有遊行都表示有麻煩事情急需要處理。在教會裡面也一樣,有各種不同的意見與想法,我們都傾向跟自己相同的人組織成為一個團體,習慣與自己意見類似的人同一個鼻孔出氣,成為同一個小組、吃飯的時候坐在一起,但我們常常讓不正確的「同心」,把我們的團體意識縮小,我們應該有和耶穌基督相同的心思,但我們卻不一定都有教師、公務員、學生、家庭主婦、工程師、醫師,或者任何政治或社經團體的心思。

      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我們首要的目標不是為了團體,而是為了上帝,換個方式來說,教會存在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教會,更是為了上帝,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只停留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基督徒的團體不是一個封閉和互相擁抱的小圈圈,他是一群向前進的同伴,由那位乎召我們的、吸引我們注意的聲音所維繫。

      當我們在信仰的旅程中來到我們生命的瑪撒與米利巴(「試探與爭鬧」),我們需要更大的恩典,這恩典就是耶穌基督,也就是保羅在今天新約的書信經課中給腓利比信徒的勸勉,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我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經文中提到:「要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或許這一段會讓很多人覺得不舒服,我什麼信仰需要恐懼戰兢,信了就好不是嗎?保羅的意思當然不是信徒可以透過善行換取恩典,他的意思是,在恩典中的我們,每天都有責任去思想,自己的所作所為與救恩有什麼關係?在第十三節補充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我們在基督裡要有信心,因為上帝已經透過福音的力量,不斷在我們生命當中工作,改變我們的生命,我們能夠反省,那是因為聖靈的工作,我們能夠愛,那是因為上帝已經先愛了我們。他是那位使水從磐石湧出,叫水如江河下流供應我們的上帝。

      在今天的埃及記裡頭,百姓的埋怨說明了他們忘了自己的使命與身分,在福音書中我們也看到相同的例子。耶穌進了耶路撒冷的聖殿,正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跑來質疑他: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本來最應該懂得上帝律法的人,與認識上帝權柄的人卻反而不明白,於是耶穌趁機講了兩個兒子的比喻。

      這個反諷的故事,提醒我們,作為基督的信徒,不只是在口頭上或形式上,我們要名實相符地追隨基督耶穌,已經離開埃及的以色列人,若還在思念埃及的一切,那是不應當的,身體雖然自由,心靈卻仍被綑綁。但願我們一起行進的信仰之旅能名實相符,但願我們在主裡面有同樣的心思與意念來榮耀上帝。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