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27

聖靈降臨節後第十七主日--被饒恕者的饒恕

 
  
 

被饒恕者的饒恕

經課:出14:19-31 , 詩114:1-8 , 羅14:1-12 , 太18:21-35

龐君華牧師


前言

      198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的監獄探訪一位特別的人物Mehmet Ali Agca,他們在牢房中暢談了大約廿分鐘,門外守候著許多記者,他們非常好奇教宗和這位兩年前因刺殺他而入獄的人交談些什麼。事後若望保祿二世對守候在門外的記者說:「我與一位已被饒恕的弟兄談話。」第二天有一家報紙的頭條寫著「為何饒恕?」(Why forgive?)

      其實「為何饒恕?」這個問題在廿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被問起,本週福音書的經課中,彼得也問到類似的問題。

      另一則有關饒恕的故事提到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一則軼事。一次他有位屬下因為人為的疏失而使公司損失了兩百萬美元,辦公室氣氛嚴肅,這位屬下最後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他的辦公室,只見洛克斐勒低著頭在寫著字,他說:「我們的朋友似乎讓我們損失不少。」不等屬下回答,他接著說:「可是我列下了他以前的功績,似乎也不少。」「我們是否應該原諒這位朋友呢?」我們可以想像的到這位屬下的心情,想必日後他必定會將士用命,?公司或自己立下更多的功績。

      我們可以看到洛克斐勒將饒恕當作是一種管理的利器,饒恕使得部屬更加為他效力,這是一種策略性的饒恕。但是今天要談的不是這種饒恕,因為這不過是一種御人之術而已。

      「饒恕」是今天早上我們要思考的一個重要的信仰課題。因為耶穌與彼得的對話,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我們如何可以看出,上主的恩典在一個人身上發生作用?那就是從被饒恕者的饒恕中表現出來。


饒恕與被饒恕

      在福音書中,彼得的問題是:「我當饒恕他幾次?七次可以麼?」

      在猶太的律法中提到當人第一次得罪你時,饒恕他;當人第二次得罪你時;饒恕他;當人第三次得罪你,饒恕他;當人第四次饒恕你,不可以饒恕。

      所以彼得說饒恕七次,可以說是超過了猶太人的標準。我們可以想像他問完耶穌之後,正期待著耶穌的嘉許。

      沒想到耶穌非但沒有給他很高的評價,反而順著他提出了一個更高更高的標準——要饒恕七十個七次。這似乎就是要無條件的饒恕下去。

      耶穌看出門徒的困惑,所以他接著更以「不饒恕的僕人」這個比喻來說明在天國的道理中饒恕的真諦。

      耶穌的比喻與彼得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個相反的向度,彼得的重點是「我要饒恕幾次?」How many times I forgive?耶穌的重點則在「我被饒恕了幾次?」How many times have you been forgiven?

      彼得的向度是讓人覺得自己每次饒恕,就是一種成就,或者說是一種遷就,我真正的內在是不見得真能饒恕的,但等到次數到了我就可以不饒恕你。

      耶穌的向度則是自己常以為虧欠,所以不斷地施予饒恕。我們說這是一種「被饒恕者的饒恕」。


被饒恕的靈魂是一個經常在饒恕的靈魂 A forgiven soul should be a forgiving soul


      為何說這一個重要的信仰課題呢?因為透過耶穌的比喻我們知道,人在恩典中,未必真正的感受到自己蒙受了恩典。若他真的感受到他白白的被免去一千萬兩銀子,他怎會計較那朋友的十兩銀子呢?如果他能感受到這麼大的差距,他的行事方法一定會截然不同。

      所以有人這樣說:一個被饒恕的靈魂,必定是一個饒恕人的靈魂。因為上主透過耶穌所帶來的恩典,是要我們得到徹底的釋放。一個不能由衷地饒恕人的人,正表明了他尚未得到釋放。

      名著「基督山恩仇記」,主角被人陷害入獄,後來在隔壁的牢房中結交了一位老囚犯,這位囚犯臨終時給了他一份基督山的藏寶圖,最後主角逃出了監獄,也尋獲了寶藏,成為了基督山伯爵。他開始懲罰那些陷害他的人,在這過程中,我們看到這位主角即使離開了有形的監獄,但他仍然沒有離開無形的監獄。

      另外有一部電影提到一位六十多歲的人,過去他繼承了父母親的一棟房子,可是過去三十多年來,他都沒有搬進去,也沒有整修,每天上班經過看著房子,逐漸逐漸地斑剝及衰殘。當他的朋友知道他是因為當年父親曾在這個房子體罰他,所以他才這樣處理這棟房子。他的朋友就嘲笑他,仍然拿著積分券卻沒有去兌獎(still keeping score)。

      一個人真的能夠由衷地饒恕,其實意味著…,他不再依靠怨恨、競爭、抵抗或恐懼來支持他的生活。也就是說他不再以仇恨及負面的態度作為他生命的養分。

      我們可以選擇不必如此沉重地生活,我們可以選擇兌換恩典的彩券,走出怨恨的牢籠。這就是一種被饒恕者的饒恕,表示這個人真的被饒恕了。他真的享受到上帝的恩典了。


怎樣饒恕?

      饒恕就是一種接納。接納我們已經被接納了,成為一個接納別人的人。接納就如浪子與慈父的故事中的慈父,當他遠遠地看到得罪他的兒子返家,立即就上前去擁抱他。這個上前擁抱的動作,就是接納,也就是饒恕。

      其實饒恕需要付出代價:我們必須走出自我中心的態度,從自我的角度衡量一切、考慮到別人的觀點。本週書信羅馬書的經課,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宗教的事情,都有可能成為不能彼此接納的因素。饒恕所付的代價很大就是因為他要我們放下自己,這也是一種背負十架的功課。

      此外,饒恕也需要心靈的空間,我們需要靈修與崇拜來清理我們內心各樣負面的情緒。舊約經課出埃及記與詩篇,正是不斷提醒以色列人,他們之所以得到釋放,全是上主特殊的工作,他們為什麼要遵行律法,就因為他們是一群蒙上主釋放的人,所以他們這個社群的使命就是要把律法實踐出來。律法中有許多是憐憫人的要求,要過一個上主喜悅的子民,就要完全得到釋放。我們唯有在崇拜、靈修與團契中方能在心靈留出一片空間,記取上主浩大的作為;也才能不去計較週遭人對我們的虧負。


結語

      每天我們都受到不同形式的傷害,我們也有意無意地傷害我們週遭的人,這是一個彼此傷害的世界。如何能脫離這樣相互的循環,就是要饒恕,不是功利性的或策略性的饒恕,而是一種徹底的饒恕,也是一種被饒恕者的饒恕。如此,我們才能得到完全的釋放,我們才不會拿著恩典的彩券而不去兌獎。也唯有透過這樣的信仰實踐,人類的社會才能進入天國的標準。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