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7

聖靈降臨節後第十二主日--你們也要離去麼?

 
  
 

聖靈降臨節後第十二主日

主後二OO六年八月廿七日

證道主題:你們也要離去麼?

經課:列王紀上 8:1、6、10~11、22~30、41~43以弗所書6:10~20、約翰福音 6:56~69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楊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聖靈降臨的第十二個主日,我們一同來思考上主作為我們生命的糧食以及祂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

學生們都不喜歡考試。記得以前在學校的時候聽過一個辯論比賽,其題目是「考試是必要之惡嗎?」這只是一個考驗辯論技巧的題目,正方與反方都積極地辯論。反方主張「我可依照自己的進度來學習,在自由地進展下,效果會更好」;正方則主張「沒有考試則沒辦法了解大家的進度或學習的效果;在考試的壓力下,就必須準備來應付考試」。

門徒跟隨著耶穌一段時間,看著祂行過神蹟,聽過祂講過各樣的道理之後。今天耶穌對祂的門徒就好像來做個類似的期中考試,耶穌問他們「你們是否繼續跟隨我嗎?你們還要繼續走嗎?」耶穌看他們是否能體會到上主的道、上主的原意,或者他們願不願意繼續跟隨祂。兩種食糧

在今天的福音經課裡面,耶穌講到有兩種食物,這兩種食物相同的都是從天上而來;一種就是在曠野中的以色列百姓,也就是那時耶穌聽眾的祖先,他們那時離開埃及到曠野,物資缺乏,沒有水、沒有食物,在曠野中非常地無助地成立了一個新的族群。到底是為了有飯吃,而沒有尊嚴地活在埃及呢?還是要有尊嚴地在曠野中,但隨時可能會死亡。此時他們感到非常地徬徨,於是向上帝禱告,上帝賜給他們一種食物,這種食物到現在為止不知道是什麼,因為在世的人沒有人吃過;縱使吃過的人也不能保留到明天,按規定不能多拿。雖然是天上來的食物,吃了這些食物的人,得到靈性上的飽足。可是生理上的飽足,在們人生的過程就像一般人一樣,最後還是終歸與生命一起消失。

耶穌講的第二種食物,也是從天上來的,但是這糧食不是別的,而是祂自己。大家想想今天耶穌講的對象是什麼人?是那些被祂餵飽無比餓的會眾。對他們言所需要的未必是一般的食物。在那時,耶穌卻提出讓他們感到困惑的一種論述的方式,祂說「你們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才能得到生命的滋潤。」這話不是一般人可以明白的。顯然耶穌在講的不是前面所說的生理上填滿肚子所需要的那種實體食物。耶穌在講的是另外一個層次所需要餵養的食物,就是我們說的「生命的糧食」。

按照上述所區分,耶穌所說的「生命的糧食」分成二個向度,一個是肉身所需要賴以維生的物質,這是比較明顯的,肚子餓了,吃就飽了。可是另外一個向度是靈性生命的需要,那種糧食有的時候不是很明顯的,在乾渴中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渴了,不知道自己餓了。生理上的餓,肚子會咕咕地叫,很容易知道。可是靈性上的乾渴,表面上不容易看得出來,因而常常容易忽略。耶穌所講的是要求進入另外一個向度的需要,祂引發我們另外一層次的生活想像。

生理上的食物是實實在在的,你飽足了,最終的生命還是要失去,也就是看起來實在的,可是倒頭來卻是空虛的。耶穌要求我們注意到,祂要提供一食物,那食物看起來好像不存在,好像是虛無的,卻是另外一層次的生命,實實在在的對生命有利的。耶穌說這種食物是餵養我們的生命,祂用「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做為一種重要的象徵來表示我們領受這食物。

「血」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就是生命,所以在使徒行傳裡面,他們要求這新的信徒,尊重律法,不要吃動物的血,不要……等,在當時的猶太人認為動物的血是有生命的,需要尊重。所以喝耶穌的血,某種程度是將耶穌的生命吸收在你的生命裡面,使你的生命有基督有份。你還是原來的你,但是因為有基督在你的生命裡面,你的生命就不一樣了。

在舊約列王紀上讀到聖殿,聖殿是個建築物。在經文裡面敘說所羅門王為聖殿舉行開殿大典,他們把耶和華的約櫃安放在內殿之後,就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建築物了。它有一個重要的象徵,就是上帝與與這些圍繞聖殿生活的求告百姓同在,這族群就是一個特別的族群。

同樣的,我們的生命裡面因領受基督之後,就不一樣了。雖不是那麼明顯,但卻是真實,因為這樣的生命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耶穌所強調的就是唯有與祂存在,生命的源頭才能接軌,這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生命。生命會怎樣帶來果效?最主要的果效是有一種行善的力量,這行善的力量是什麼呢?不是普通道德行善而已,而是能夠讓我們愈來愈像基督,就是以基督做為典範的目標,使我們有能力往這路上去走及去發展。

基督的生命與典範

基督的典範在今天的經文裡面可看到哪些呢?首先我們看到基督的典範不是依靠勢力來完成祂的目標。祂給眾人一個重要的榜樣,不以外在勢力的力量來強迫達成目標。當這些群眾受到耶穌餵飽之後,他們就圍繞著基督,此時門徒心裡在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為什麼耶穌不讓這些人離開或自己從這些人中退出呢?

聖經說「耶穌不肯把自己交付給他們」,耶穌不肯把自己交給群眾。雖然祂出來好像是領導群眾,但有的時候會說「水能載舟,水也能覆舟」,因為在這群眾當中,剛開始好像是滿足這些群眾,到後來這些群眾會左右你的方向,你不能很清楚的領導他們。耶穌沒有把自己交付給這些群眾,因為祂知道他們所要求的不是耶穌要給的,耶穌要求的是更加真實,而且需要時間去慢慢發展的一個生命。

所以耶穌在世上見證的顯現,是祂從來不利用這時候去製造很大的規模,建立祂自己個人群眾的勢力。面對當時的環境,門徒可能會想,如果一場五千人、五萬人的或一天多幾場的傳道大會,可能祂的理想國度很快就能實現。可是耶穌在祂整個見證裡面,給我們看到的第一個就是祂不是依靠勢力,而且這國度或者這生命的完成是透過犧牲奉獻出自己。

「犧牲」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獻出來,獻到盡頭。「我的肉可以吃,我的血可以喝」,把肉及血分開來,也意味著耶穌的死亡。耶穌受難受死,祂犧牲奉獻來完成祂的理想、目標及國度的實現,這些等等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你們也要去麼?

在座許多群眾並沒有聽懂耶穌在講些什麼,為什麼聽不懂呢?因為他們心裡已有自己的一把尺,自己衡量怎樣達成目標的方法,怎樣更快速達成目標。所以他們沒辦法從耶穌的講論裡面,找到更精深的涵義。他們無法了解,所以他們開始議論,跟隨耶穌的人可能已跟隨一段時間,這中間慢慢的有人離開,不再與祂同行。耶穌就問留下的門徒說「你們也要離去麼?」。

約翰福音中對門徒用意很寬廣,它不一定是專門指「十二個使徒」,也指的是很多跟隨耶穌的人。經歷了那麼多的高潮,那麼多人的擁戴,給這些門徒一個期中考試,正是一個好時機。通常門徒在一起的時候,也象徵著教會。這時候耶穌用自己的方式,給門徒一個挑戰,祂說「你們也離去麼?」其實耶穌問這問題不只是問當時的門徒,也回響在歷代的教會,「你們也要離去麼?」現在祂也問我們教會每個成員、每個做禮拜的人、每位宣示跟隨主的人說「你們也要離去麼?」

結語:我們還跟從誰呢?

時代運轉很迅速,社會亂紛亂,有很多人發出聲音「教會的力量好軟弱呦!」因為其他的宗教勢力很大。很多聲音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要趕快做一些事情。不錯!我們必須好好的工作,同時也要想到理想不是一蹴可及。耶穌建立的理想是「上帝國的來臨」。一次可以徹底解決的方法,往往是一種幻想。沒有低成本的信仰,信徒的生命必須要經過一個過程一步一腳印的付出。

今天的呼聲告訴我們,他們受到一些影響,認為最好用低成本,且能滿足愈多的人,則會愈受歡迎。譬如說,最好的信仰就是能夠最快滿足信眾;信眾有求,必有應,有應就有靈,就可得到,且可解決當下的問題。

很多現象使我們心急,我們可慮到是否可做一個很受歡迎的教會,或者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信心群體。如果要受歡迎,往往必須符合大眾的需求;然而這造成的危險是在眾多的需求中,我們會迷失了我們的身分;當教會將自己「交付」給眾人時,我們就會忘記了我們的使命。信仰的群體提供一項重要的需求,就是要讓成員一同經歷一個蒙恩的過程,意味著我們要一起領受上主的食糧,也一同成長。如果教會的生活只是將我們需要的拿出來,然後馬上得到滿足。這想法,有時上帝會憐憫給我們,但是如果我們的信仰都是僅止於這樣的要求與滿足的話,那就成為一種低成本的信仰,不需要付出代價,更無須改變自我,也無須生命的食糧的一種宗教形態。

這種宗教的形態,通常表現的希望是透過崇拜,宗教行為以改變上帝來符合我的需求,而不是來到這裡預備上帝改變我的人生。當我們願意被改變的時候,那是一個開始,就好像我們領受祂的血、祂的肉才可能發生變化。

當今很多聲音告訴我們,只要顧眼前、只要把這教堂建築物建起來、把教會的人數帶起來、或者只要短期內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我們沒想到,其實很多的建造是比我們想像更長的時間。過去聖殿的建造是如此,歷代許多偉大的教堂的建立亦是如此。

最後,信仰到現在仍在發展中,因為我們在這過程裡面尚未完成。真正上帝國的完成,或信心群體生命的完成,並不是我們一下就可看得見。即使這樣,我們仍然帶著信心,去完成我們現在看不到的結果及過程。

當門徒回答耶穌說「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這門徒並不見得完全了解耶穌整個事工及整個事工計畫的進行。因為事實上後來耶穌受洗、受苦、受難,他們並不是完全能夠明白及接受,但是他們憑著信心說「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這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跟從耶穌的學習及旅程,帶給足夠的信心,讓人們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

同樣的問題今天也發生在你我的身上,「你們也要去麼?」 面對一條漫長的,需要長期的付出代價的,甚至需要做調整目標的要求,我們是怎樣地回答呢?我們再一次的肯定這條路--永生之道。

「道」也可以是道路,也可以是上帝的話語,也可以是一種力量,因為上帝的話語是帶著力量,有了生命的力量,我們還跟從誰呢?生命的力量就好像種子一樣,會在我們心中開始展開它的工作,所以今天在我們領受聖餐之前,讓我們再一次思考「生命的糧食」,且認識到這不是普通的糧食。這簡單的象徵卻是帶著生命的奧妙,使生命能夠成長,就好像基督的典範。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