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1

聖三一主日--聖三一的奧秘

 
  
 

聖三一主日證道主題:聖三一的奧秘
以賽亞書六:1-8;羅馬書八:12-17;約翰福音三:1-17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今天我們來到聖三一主日,就是在我們一年的中間,在上半年中,我們幾乎每個主日都與基督的事件息息相關,我們等候基督的再臨,我們記念基督的降生,我們記念顯現節,我們也在大齋節中一起來儆醒等候,仰望基督的復活,一直到基督的升天,以及上禮拜我們一同紀念五旬節聖靈的降臨,整個上半年的基督事件最後的總結是在一個教義的主題,就是三位一體的上主。

  聖三一,是我們基督徒向人介紹我們的上帝時,常用的一個形容詞─三一的上主,這是總結上半年從基督的生平與事件中,對上主的認識。下半年開始就進入了常年期,所以,下禮拜開始,我們會進入一個很長的綠色主日,這一連串的主日就是讓我們開始在生活中去實踐上半年我們對信仰的理解,聖靈降臨之後,我們當有個綠意盎然、充滿生命力的信徒生活和見證。


聖三一,包袱?特色?

  今天主日,當我們要介紹三位一體的時候,我們會有許多困難,因為三一的上帝既是我們基督信仰的一個特色,讓我們回顧歷代,當我們向人介紹上帝的時候,我們就會說,我們的主是三一的主,其實這個教義在教會歷史的發展上並不容易,為了要定義「三一的主」,曾經引起了長期以來不同論點的爭議,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詞本身在邏輯上就有問題,三怎麼又等於一呢?在邏輯中有個基本的定律,就是A不能等於非A(A≠~A),亦即是A就是A,不能是A又同時不是A,同理不能同時是3,同時又是1,但是為什麼基督信仰還是堅持上帝既是3又是1呢?

  這其中有其歷史的因素,有人以為這是神學家想出來的概念,其實不盡然如此,早在教會發展初期,在聖經還沒有寫成、在所有的神學討論尚未展開、所有的大公會議還沒有召開,整個大公教會都沒有討論到上帝的屬性的時候,三位一體的這個結構早就已經在我們的信仰當中了。比如在保羅寫這書信的時候,常常會情不自禁的把早期教會在崇拜中所用的禱詞(禮文)用於其書信中,會寫到:「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天父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同在」這不是保羅寫信時顧慮到文詞的優美,而是早期教會的崇拜中早就通用這些禮文。又如在受洗時,一直以來教會都會說「我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你們施洗」,這些片段在聖經中是常見的,但是教會一直沒有想到去定義或探索其中的內涵,主要是因為早期教會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他們一直感覺到耶穌就快要來了,所以他們專心的等候;第二、教會周圍有很多的逼迫。所以要等到過了兩三百年之後,教會才有時間坐下來認真去想:怎麼樣去定義「什麼叫三位一體的上帝?」。這個的確是不容易的工作。

  記得我們以前在讀神學院的時候,在教會實習,被分發去教主日學,我不知道主日學老師會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剛開始講聖經的故事,大家都很有興趣,因為故事是敘述性的體裁,可以從故事去介紹許多信仰的各種背景。但是,教到教義的時候,就不自覺的碰到了三位一體。還記得我是神學生的時候,在主日學教聖經(通常都是把最難的丟給神學生來講),其中要講三位一體時,用很多的形容、講解,但是學生還是搖搖頭表示不了解。這時候旁邊有個青年,他原本是主日學老師,他就很聰明的走上台去說:各位小朋友,三位一體不是那麼難懂,你們今天早上飲過早茶沒?(我們在香港有時都習慣一早去飲茶)你吃蝦餃一籠有幾個啊?蝦餃一籠三個。對啦,一籠三個。小朋友也不笨,說,「可是燒賣一籠有4個,又怎麼講?」

  這個事情實在很難講,很難解釋,但基督徒卻一直堅持這個說不清楚的信念。到底這是一個包袱,還是我們基督教的一個特色呢?早期教會歷史一直沒有停止過想辦法要去解釋這個教義,我們由幾個角度來看:


從自然的類比

  首先,我們從自然的現象來解釋。天地萬物都是上帝所創造的,我們從自然現象要去找三一的類比,我們說水有三態,正常的時候它是水,天氣寒冷的時候會結冰,冰溶化了又成為水,水經過太陽的照射成為水蒸氣。所以,氣體、固體,還有液體,這現象的觀察,有人說可以比擬好像是三一上帝位格的轉變。另外又有人說,好像陽光,太陽本身是太陽,可是太陽會發出光來,太陽跟光雖是同一回事,但是又可以有所區分。而我們在陽光下的人,會感受到熱力,會感到陽光的熱。所以,太陽、陽光跟熱力也可以類比三位一體。但是無論怎麼說,這裡面都有說不清楚的地方。水變成冰、變成氣體,是同樣的物質在轉變。可是,上帝是同時存在,是一又是三,所以這個類比亦有它的困難。

  因為光是用自然界的變化,很難完全比擬三位一體中所謂位格。位格的概念在我們中文的字是沒有的。我們今天讀的以賽亞書,以賽亞先知正好遇到一個非常重要時期的轉變,今天我們讀的經課第一句,烏西雅王駕崩的那一年,他是個非常有名的君王,當他逝世的那一年,國家的氣氛、各種的情況,讓人感覺到人的限制。他到聖殿去禱告,禱告的時候看到異象,聖哉!聖哉!聖哉!天使們在那裡歌頌。所以上帝從古自今,不是一套道理,不是人想出來的一個概念。以賽亞書講道上帝怎麼呼召他,上帝是用一個位格,一個人格的方式在跟以賽亞連繫。

  可是,在西方的文字裡面應該是容易理解的,它稱人的單位是幾位,有幾位?有三位,一位一位,是用person,原來的意思是persona,面具的意思。這個面具,不只是面具本身那麼簡單,這面具就好像希臘悲劇裡面的臉譜,就好像我們看京戲的臉譜。每一個臉譜,其實就代表一個角色,每一個角色背後有它的感情、意志、歷史的經驗。各有不同的位格、不同的人格內涵。三位一體是同時這樣三個位格,內涵是同時並存的。講到這邊呢,你可能還是不能理解。這是正常的,因為這不是我們經驗裡面能夠完全找到類比的地方。


從人的內在類比聖三一

  後來教會歷史就想說,要了解這聖三一,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就從人的角度來理解。為什麼呢?因為人是被上帝所創造,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那麼人內在的結構,應該跟創造他的上帝是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奧古斯丁就提出一個觀念,他說,我們從人的角度來推想三一,人的裡面有什麼呢?在心智作用裡面有幾個方向,一個就是回憶,人會回憶往事,會記憶所發生過的事情。這功能是不斷在進行中的。人有理智,會去分析這記憶,會透過這些經驗做出一些分析跟抉擇。人有愛,在心裡面對某些事情會有感情。愛、理智,跟記憶,這三個方面在人的心智裡面,是同時並存的,同時運作的,但也在同一個人的心智裡面。嘗試的就是從一個人的角度,從一個按照上帝形象被造的角度,嘗試去理解聖三一的奧秘。我們可以理解某些成份,但是,還是沒有辦法把上帝的奧秘說的更清楚。


從救贖功能的角度類比聖三一

  除了從自然的現象、從人的角度,另外一個是可以從救贖的角度來理解這個聖三一的工作。比方說,在聖經裡面我們很清楚知道,我們看到在救贖中,聖父扮演的是一個差遣的救恩者這個角色,這個計劃在上帝的手中,這聖父差遣。聖子呢,是行動,祂被差遣到這個世上來,所以祂道成肉身。祂道成肉身,就好像今天福音書的經課講到,人子被掛起來,好像銅蛇,被高懸起來,讓人仰望祂的時候就可以得救!但人子必須要道成肉身到世界上來,才能被舉起來,這個救恩才能進一步的進行。但是,光有這個差遣跟救恩的行動還不夠,還有聖靈的工作。所以我們前幾個禮拜讀到,聖靈就好像保惠師一樣,祂要讓我們對這個事件有所感。人有時候看一些事情,有些情況我們會視而不見,但聖靈打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到其中有上帝的美意在裡面,所以聖靈是個感動者。所以,我們從聖父、聖子、聖靈,從救贖的結構來看,聖父是差遣,是個計劃者;聖子是行動者,祂是道成肉身的救恩的行動者;聖靈是感動者,祂使我們對上帝救贖工作有所感,有所感我們才會發生轉變,才會發生變化。所以,在羅馬書裡面,講到聖靈的工作時,為什麼說我們是上帝的後嗣,我們是上帝的兒子呢?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不是因為我們跟上帝有某種血緣的關係,是在靈裡面,靈性相通的關係,就好像人有血緣的關係是一樣的。


從團契的角度類比聖三一

  以上,我們從自然現象,從人的角度,從救贖角度來說明。我們還有一個新的角度,就是從愛的角度,從團契的關係來了解三位一體的奧秘。什麼叫從愛的角度呢?我們都知道聖經上說,上帝就是愛!上帝就是愛,愛有很多個層面,父上帝是愛,因為祂是給予者,祂是創造者,祂在愛中創造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上帝閒來無事,偶然把它創造出來的,這個世界是上帝在愛中去創造的。聖子,是接受與犧牲,這也是愛的特性。接受、接納,和犧牲,祂是回應愛,所以祂有所行動,聖子在世上是讓我們感受到,讓我們從祂身上去認識愛的上帝。聖靈是包容,能夠感動我們。愛有這個特性,所以,祂聖化我們,除了基督的工作,祂使我們在接受聖靈工作的時候,祂會慢慢的使我們心靈能夠純淨、能夠愛。而且,更重要的是,愛不能沒有對象。愛不能沒有對象,所以,上帝是愛,在這個前提裡面,就必須上帝要有對象。所以上帝本身內在是三又是一,祂是一個非常高度的合一,上帝跟我們之間也會邁向一個新的團契以及合一。那麼從愛來看上帝,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結論就是,父,為了愛而創造,子,為了愛而道成肉身,聖靈,在愛中使我們能夠去愛。這個就是從愛的角度去了解三位一體的教義。

  而且這裡有個觀念,就是愛促成一個信心的團體,就是教會。當我們記念這個主日,講到聖三一的時候,是個非常高的結合。在人的團體中,最難的一件事就是,要保持人的獨立性,又要保持這個團體高度的紀律跟內在的融合。我們強調人的獨立,秩序不容易建立、紀律不容易建,因為每個人都講:我有我的主見,我有我的看法,我的觀點是對的。所以有時候團體為了要高度的凝聚,它可能要人犧牲,讓他的人格稍微萎縮,好讓他的人格不要伸張,他才能適應,才能團結在一起。所以有時候為了要團結,要求人犧牲,可是一方面要求人要有獨立性。犧牲是不能強迫的,必須他自己主觀是願意去犧牲、去接納,去讓自己能夠包容,以致於能夠成為一個團契。

  所以,三位一體是作為我們在這個世上團契的一個典範。我們今天教會要成為一個團契,我們的標準在哪裡呢?三一的教義其實就是我們的一個標準,就是一個愛的標準。是上帝愛之間的一個團契,成為我們這個團契,我們信心的大家庭。不只我們在坐的這個教會,這個堂會,也是我們整個公會,也是我們整個大的教會,更是我們普世的教會要成為一個愛的團體,以致於透過這個團體工作的延伸,能夠使整個世界能夠達到一個高度的合一。不但如此,透過聖父,三位一體跟我們之間的關係,使我們跟上帝之間有一個美好的合一。

  怎麼說我們跟上帝之間有一個美好的合一呢?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就是,透過基督的工作,上帝可以有機會感受到人的痛苦與苦難,在我們今天的週報裡面,我們在第一頁封面裡的地方印了兩幅圖,傳統教會在用藝術來表達三位一體的時候,是花了一些想像。上面那幅圖是東方教會,用希臘聚會的教會,這幅圖非常有名,就是講到三位一體。畫的三位用人的形狀,它是取材自聖經的亞伯拉罕接待了三位上帝的使者,他覺得上帝的使者就是聖三位一體的化身。週報上印不清楚,但是這三個像其實面容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他們是三,可是面容上是一模一樣的。中間有個杯,人家說這是個怎麼樣的杯呢?這是聖餐之杯,聖餐是跟救贖有關的。聖三坐在一起,是與我們救贖有關的。這是在東方教會,很多教堂裡面都有這幅畫、這個icon,這是他們靈修很重要的重點。

  下面這幅畫是西方教會的,講到聖子受難死亡的時候,躺在聖父的懷中,背後有一隻鴿子。西方教會用這種方式來描寫聖三一的時候,其實有個重點,就是當愛子受難、被釘、受苦的時候,這聖父是有所感,上帝不是高高在天上、超越一切沒有感情,祂是有所感。所以從古代教會就有一個說法:“上帝受苦說”,上帝是在受苦中的。這個說法淹沒在古代的討論裡面,在二次大戰的時候,再次被拿出來討論。就是看到人間的苦難,上帝到底了解不了解?上帝知不知道人間有這麼多的苦?當二次大戰結束,盟軍登陸歐陸的時候,他不敢相信在一個高度文明的地方,所發生種種的苦難。大家就會問,這些信仰上帝的地方,上帝在哪裡呢?他們就想說,上帝也在傷痛之中。從上帝對祂的愛子受苦受難,祂是有所感的,祂也了解人間的疾苦。聖靈作為我們與上帝之間的一個連繫。所以,聖三位一體,不只是上帝之間的一個團契,更是透過上帝的了解與聖靈的工作,使我們跟上帝之間也有一個團契。

03

結語:

  在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很高的靈修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們最高的境界。所以三位一體是使我們能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個基礎。我們講到這裡,還是沒有辦法充分的用語言準確的去定義。但是,我們只要了解三位一體是愛與行動那就夠了。所以我們剛才講三位一體是愛,因為有愛,才有高度的三與一的融合。三位一體是行動,這愛不只是概念上的,是基督真的在歷史中出現,為愛付出了代價。而且三位一體跟我們之間有一個重要的關係,在以賽亞書說,我能差遣誰呢?在那個動盪的時代,這三一的上帝不要我們停留在理智上對祂的認識跟揣摹,祂更要我們去行動。在行動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做三位一體。所以在過去的聖詩裡面,這santus就是一個人經過愛的行動、各種的付出、各種的苦難,來到教會作禮拜的時候,很自然唱出聖哉!聖哉!聖哉!這是一個我們要從愛跟行動中才明白的教義。

  下半年的開始,我們就是在行動中,把我們所能夠對聖經的教導,過去對聖經的理解,活化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我們才能在裡面找到,何謂三位一體?所以,我們在這記念聖三一主日的時候,其實也給我們一個提醒,也就是我們將要在愛與行動中,與上帝有高度的契合,使得人類有一天也能達到這種完全的共融以及團契。

<01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