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2

大齋期第五主日--落在地裡的麥子

 
  
 

大齋期第五主日證道主題:落在地裡的麥子

耶利米書31:31~34希伯來書5:5~10約翰福音12:20~33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楊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大齋期的第五個主日,大齋期已近尾聲,下個禮拜就要進入一個更高的高潮,就是棕樹主日,也就是進入聖週,耶穌復活之前重要的一週。

在這幾個禮拜中我們不斷地思考,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耶穌,過去的經課裡提到耶穌就好像新的聖殿,祂是真正救贖的中心,同時也提到耶穌是上帝的力量-智慧。上禮拜我們更提到耶穌就好像舊約裡被舉起銅蛇,使仰望祂的人可以得救,在痛苦中仰望被舉起的銅蛇,就好仰望基督一樣可以得到救贖,但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為什麼仰望基督可以得到救贖呢?這一切過程與今天的經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受苦的時候到了

今天福音書經課裡面講到一群人,這群人是希臘人,可見是外邦人,他們來找腓力,腓力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他也有希臘血統。他們要來見耶穌,耶穌在這時候講了一段話,祂說:「時候到了。」也就是將要來臨的時間已經滿足了,而且上帝光榮的日子來到了。我們發現在新約裡面,每次耶穌說「時候到了」的時候都是跟他的受苦有關。「榮耀與受苦」是一體兩面的,是一曲雙重奏的樂章,在裡面是彼此互相輝映的。耶穌對這門徒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就不能結出許多子粒來。」一粒麥子必須落在地裡死了,才能結出許多子粒來。從自然界來觀察必須經過一番掙扎,必須經過一番代價,果實才會結果。在不同文化裡有不同的諺語,在我們中文古書裡面有一句提到「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如果不經過一個寒冬,梅花如何在寒冬中綻放花朵呢?在台灣諺語中也講到「落土不凋雨夜花」也就是說花落在土地裡,雖然是凋落了,仍然堅持它的生命,這句話被一位作者用作描寫二二八事件中,奮勇抵抗的女英雄謝雪紅女士。但是今天耶穌講到的例子跟這兩個諺語是不一樣,祂講的不是經過一番寒冬,就會長出新的花蕊來;或是一種精神的存在,雖然生命完結但是卻在精神上不朽。

祂講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命,必須要經歷死亡,經過生命的消亡,毫無抵抗的,面對這些黑暗,然後才能結出新的果實,新的生命是經歷死亡而產生的。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但願我們一直到復活節,都不斷地去思想,經歷死亡才能得到榮耀,這是耶穌的生命及使命的一個重要寫照,是了解耶穌的重要角度。

耶穌所說的死亡,不是一個結束,也不是一個段落,是生命真正的開始,祂要求跟隨祂的人,或者跟隨祂信仰的群體,都要一同來走這條路。代表苦難、死亡和光榮的就是我們的十字架,許多人把十字架作為一個裝飾,不論是認不認識基督教的人都會掛著十字架作為裝飾,也許他並不明白佩帶十字架的意義。

記得曾經參訪過一些教會,因為某種原因,他們不能把十字架掛在教堂外面。在伊斯蘭信仰政府所統治的地區,往往申請教會用地是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有些時候為了不刺激當地的政府,所以在教堂的建築外不敢把十字架掛在外面。所以有實在外表看不出來這是教會,因為外面沒有掛十字架。但這不要緊,因為只要裡面有十字架就好。不只是在聖堂裡面有十字架,更重要的是在心中要有十字架;十字架不是一個裝飾,更不是一個形式上的佩帶作基督徒的標誌。十字架的要求是要我們付出更多的代價,而且要更加的儆醒。

十字架象徵受苦,但受苦有不同的意義。有的人為自己的成功付出代價,例如要有很好的琴藝,要有很好的某種成就,則必須先吃苦,這苦是為了自己的前程或成就。受苦有另外一個層次,是為我們自己的罪,罪會使人受苦,而且即使是基督徒有時也會為罪的控訴而受苦,因為他內心有掙扎。保羅寫道:「我心裡不願意的,我反倒去做;我願意做的,反而做不到。」因為罪在他心裡使他掙扎及受苦。受苦也有自找的,自己決定錯誤,做錯了事情,以致於受苦。

但是受苦也有一種是無辜的,我們什麼都沒做,結果卻受苦了。在牧養關顧上常常會遇到這樣事情,有些人遇到一些困難,會問:「牧師啊!為何是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已經是基督徒,信主多年,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臨到我?」假如我能整理出一個避免受苦的教戰法則,我真的很願意公開,讓我們大家都可以不會受苦,但這情況是人生中很難預料的。

另外有一種受苦也就是基督的精神,就是為他人而受苦,祂在承擔別人軟弱的時候而受苦。祂受苦不是因為自己的成就,自己的罪,自己的無知,也不是因為各種無端端的苦難,而是有意識的要承擔人類的困難,所託付給祂的使命,就是為他人而付出代價,因此必須要受苦。

所以耶穌要求人,要真正的懂得放下生命,真正放下生命願意預備好,各種情況都要準備接受,這樣的人反而得到生命。如果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是,有許多不能觸碰的,則生命反而是受到限制。我們常常必須要經過受苦,才能認出我們的信仰。

背負與犧牲─基督徒的記號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在十六世紀時,外國有一個宣教士到大陸一個偏遠的地方,宣教士很認真的在村裡工作,他傳教,教導讀經,幫他們做事,村裡一部份人接受這信仰。宣教士主持禮拜,大家一起崇拜,平常也探訪他們,牧養他們。可是不久這宣教士過世,那麼偏遠地方一時沒有人過去,過很久這差會也派不出人過去,在山裡的基督徒就想怎麼辦呢?在山裡面有一半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基督徒,以前有宣教士在,只要找他就可以說明「這是一位基督徒」。

可是現在這些信徒,不知要如何向別人解釋他們是什麼人?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的信仰呢?以前介紹信仰是宣教士負責的任務,現在宣教士離他們而去,他們應該如何進行呢?於是這群人坐在一起想,用什麼方式來顯現信仰的基督。有一個婦人就提出一個方法,我們怎麼講都沒有這宣教士講的好,在這山裡梯田耕種,每天都要挑水去灌溉,不如我們挑水經過的地方,自己澆水灌溉也幫別人澆水灌溉。剛開始村裡的人覺得這些人很奇怪,怎麼幫他們灌溉田地呢?覺得是一時想做好事。日子過久,發現仍是一直挑水繼續幫他們灌溉,如此一個季節一個季節地過去,這群人還是繼續不斷的先灌溉他們的田,再灌溉自己的田,尤其是幫助那些沒有能力灌溉的人稻田。久而久之,村子裡面的人就叫這些人去挑水,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基督徒,只是知道這群人是挑水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肯背負,肯付出代價,受苦成了他們的記號。如果我們要表明我們的信仰,要用教義去解釋什麼是光榮、榮耀,可能講得人家都聽不清楚,但是迫於親身經歷時,就能敢勇於為他人而受苦這是基督徒真正的意義。

整本聖經,都講到信徒們付出代價,上帝的計畫就一步步的展開。有一首英文詩,翻譯如下:「如果摩西,不過紅海摩西走到紅海邊一看,唉呀糟糕!這麼大的海,則不去了;如果挪亞不建方舟,挪亞說:建方舟工程好累呦!不如不要做好了;如果耶利米不流眼淚,耶利米被稱為含著眼淚的先知;如果阿摩司繼續種田不去宣講,阿摩司本是種田的,修理桑樹的,上主要他去宣講上帝的道,他說我怎麼可能,可是他還是去了;如果路得不去照顧他的婆婆,路得說反正先生死了,你回你家,我回我家;如果大衛不去面對歌利亞;如果馬利亞拒絕上帝使者給她的呼召,懷孕生子;如果施洗約翰說我不要到曠野去,曠野太苦了,寧可到大的講堂去講道;如果彼得沒有離開加利利;如果保羅偷懶,不寫信;如果耶穌不上十字架,那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所以你看到整個聖經,其實是在舖展一群一群的聖徒,他們不斷地付出代價,讓上帝的旨意可以實現。在付代價的過程中去明白什麼是上帝的道,這變成我們近代常常會忘記的訊息。

大齋期給我們重要的提醒,有一位神學家Richard Niebuhr說:現代教會不管那個宗派都有一種危險,這危險是他們想傳一個不會發脾氣的上帝,帶領著一群沒有罪疚的子民,要求他們進一個無須審判的天國,然後宣傳一個沒有十字架的基督;這是基督宗教失去身分的危險。面對現代的挑戰來傳福音時,糞望人家能接受信仰是因為信耶穌只要禱告,就可得到什麼;信耶穌只要來聚會,就會獲得祝福,佈道時開出很多的支票,不錯,這些上帝都能做到,但是真正的重點不在這裡,真正的重點在有沒有十字架,有沒有付代價,耶穌呼召人從來沒有隱藏祂的十字架,只有經過十架,才會有生命的果實。

真實的苦難

今天我們提到這種苦難,耶穌預備要受苦,是個真真實實的苦難,耶穌感到極其憂傷,就好像約翰福音及其他的福音書中記載,耶穌極其憂傷,祂感到這種苦難在祂面前是那樣的真實,祂必須如此沉重的背負,所以祂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寧可不以這種受苦的方式,因為人性的一面都希望趨吉避苦,但是看到正是人性的救贖需要付出與受苦,所以耶穌極其憂傷,而且感到真真實實的痛苦,不是演戲。

最近有一齣歌劇-「鐘樓怪人」,男主角唱得非常的好,大家都覺得他非常的特別,他能彎著腰唱歌,卻能找到其聲音的共鳴點,能夠從頭到尾都弓著背在演唱。當謝幕時大家看到該主角不是駝背的,而是長得很高的演員,他不過是在「飾演」一位駝子罷了。可是基督的苦難是自己踏上苦難,不是演戲,是真真實實的,必須要承受且呼召跟隨祂的也要承受,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得的到生命,必須如此,我們有這樣的經歷,才能說我們是跟隨基督的,這段經文強調面向十字架,面對苦難,可是這要怎麼做呢?

結語:受苦的預備

約翰衛斯理有很好的教導,在他為班會制定的「行為的準則(Rules of Conduct)」時這樣的說:你要竭盡所有的方法,使用所有能用的工具,到你所能去的地方,在任何的時間,到任何的百姓當中,用你所能活的歲數,行所有的善事。這與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是異曲同工的教導,他要求我們竭盡所能去行善,在這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挫折,一定會遇到險阻,一定有人不認同,一定會遇到所不想遇到的,但是耶穌說祂的時候到了,那是光榮的日子,也就是受苦的日子,如果我們真的要了解復活節或是受難週信仰真正的意義,唯有對生命有這樣的準備,預備好放下,也預備得著。

  今天是聖餐的主日,在舊的法規裡的聖餐禮文第一式中提到,在為餅酒祝聖的時候,其中有一句經文說「我們同領一杯分擔基督的苦難」,所以今天我們領受聖餐時好好想一想這句話,我們不是只是一個宗教形式,我們不是例行每個月形式地完成我們聖餐的禮。今天我們立志在主的面前說「主啊!我願意分擔祢的苦難,願祢把心胸為我敞開。」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