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9

棕樹主日--受難的基督

 
  
 

棕樹主日證道主題:受難的基督

馬可福音11:1~11腓力比書2:5~11馬可福音15:1~39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楊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大齋期的最後一個主日,傳統上稱之為棕樹主日,也有中文翻譯稱為聖枝主日,這主日展開了聖週,或者是受難週。

剛才在讀經時就已經有特別的安排,一方面要介紹耶穌路程,最後一週從祂進入聖城開始;另一方面是呈現整個耶穌受難史,無論是哪一年,用哪一本福音書,都有耶穌受難的歷史;在崇拜中每當我們念一遍經文,我們就再一次地感受耶穌的受難。有的時候太熟的經文,看過去就忽視了,不能感受到耶穌的受難。

聖週是非常特別的節期,在這裡融合歡呼及哀嚎。耶穌在受歡呼中進城,在耶路撒冷中也聽到祂痛苦的哀嚎。當聖週開始,教會就有一連串的活動,共同來經歷耶穌的苦難。

我們常常會說「到底什麼是基督徒」,簡單的說,基督徒是「得到上帝的救贖」、「得到上帝預備的自由」、「接受上帝的恩典」。因為基督的死就是「義」代替「不義」。比方說找不到耶穌的罪,還是把祂釘死了,義人受死的原因是代替不義的。所以我們只需要接受信仰,就是上帝預備的恩典;我們只需要接收,然後我們就可以成為基督徒。這樣講在神學上是沒有錯的,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透過耶穌給我們的,我們只需領受就可以得到這恩典。

在路上常有人發送表演會的入場券,當你拿到這入場券,平白得到的覺得不值錢,就丟棄;或者是把它收起來,更進一步就去參加觀賞。所以是否要拿這入場券?拿到之後是否要接受它留下它?是否要去觀賞參與這活動?都可以作不同的選擇,基督徒就像得到這救恩的入場券,由自己來決定是否要接受;接受後是否要更進一步地深入,享受很好的表演;接受這恩典,因而得到救贖。

如果把這個套在信仰的生活上,認為我肯接受已經不錯了,有人還不接受呢,就如同有人是收下了入場券,但卻任意丟在地上。即使發傳單的人很辛苦,但很多人是不接受或不珍惜。當你拿到這傳單你要如何處理呢?很多人認為我只是肯收下一個入場券(恩典)而已。

  另外,有的人認為我肯來參加禮拜,或是我肯來出席參與就已經完成信仰的大部分要求:第一個我收下了,第二個我肯來作禮拜,肯走出來參加教會的活動,然後就可以無條件享受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禮物,這樣的情況使得整個基督徒的見證變得很軟弱無力,因為每一個人覺得我來了就很不錯了,也算是給教會有所交代了,這都不是真正信仰的生活。

受難週就是要提醒我們,我們之所以可以享受恩典,有看不到的一面,就是基督為我們受苦。基督的受苦跟我們有何相干呢?這就是這個禮拜我們靈修的重點,我們必須要反覆思考這主題。

受歡呼的基督

  從幾個角度來看,今天經文上所呈現的基督,首先我們看到一個受歡呼的基督。耶穌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騎這驢子進去有一個很重要的象徵意義。先知曾經說過,和平的君王要騎著驢駒子進城,就是代表祂不是騎著戰馬,而是騎著象徵和平的驢子。驢子在以色列猶太人的觀念也是祈求和平與憐憫。

在撒母耳記有一個記載,大衛王在流亡的時候,遇到一個人辱罵他,不接受他的要求,這個人叫拿八。拿八怒罵大衛,大衛很生氣就與跟隨者說:把劍配上,準備去消滅拿八的家人。拿八的太太從田裡回來,聽說他先生怒罵大衛,知道大禍臨頭,趕快找了一匹驢子,帶著穀物騎著驢子去找大衛求和解。騎驢子在他們的傳統觀念是有典故的,這典故最重要的就是「和平」、「憐憫」、「要求和好」。

耶穌騎驢駒子進入耶城,百姓跪在地上拿著樹枝歡迎祂,這是對王者的歡迎。在歡呼聲中,並沒有認真注意到耶穌所要帶來的信息。歡呼聲的裡面他們說:「救我啊!救我啊!上帝救我啊!拯救者!拯救者!」,然而歡呼聲裡面卻充滿著仇恨,充滿著怨恨。因為每到這節期時,猶太人就想到受到外來人的鐵腕統治、聖殿被玷污、不自由而且希望報復等等。猶太人每次說「上主的日子」來到的時候,心裡都想著上帝要審判,但是審判的是別人。猶太人是不需要審判的,要審判的都是外面的人,要審判的是周圍欺負他們的人。

在這裡有一個不同的分別,他們在歡呼的時候,他們是指望上帝作一些事情、指望上帝為他們作些事情。耶穌騎著驢駒子,帶著和平訊息來的時候是希望他們留心上帝所期望的事情——上帝期望的是什麼?上帝的計畫是怎樣?這與指望上帝要怎樣為我做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他們並沒有了解上帝透過耶穌所做的這件事,不是要帶領他們登高一呼、準備要奪得政權,以至於可以得到他們所謂的解放。

耶穌期待他們了解上帝所說的和解是有更深的意涵,這是上帝所期待的。受歡呼的耶穌基督面對這些人的要求,祂並沒有迷失。有的時候群眾會使我們迷失,但是耶穌給我們看到的是祂仍然很清醒,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

虛己的基督

  今天的經課腓立比書裡面提出另外一個向度,就是虛己的基督,「虛己」的意思就是「倒空」,自己倒空出來。為什麼說要把耶穌倒空,倒出來是什麼?倒空了哪些呢?在傳統基督教很清楚知道無論是猶太人傳統的彌賽亞或者是新約的基督,是指既是真神又是真人的那一位,祂是上主親自臨到人間。

  在大齋期的初期,我們讀經時講到上帝的真光照到世界上,或其他福音書講到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等。都是指基督在世上的出現就是上帝在人間與人同在的象徵,所以基督本身是個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到底耶穌多少神性就有多少人性,這在神學上較難理解的課題,很多人也常常為此爭論。保羅在這裡讓我們看到一個典範,就是耶穌倒空了祂的神性,祂可與上帝同等,就是祂是上帝的代表,祂卻將祂的神性放下。所以當那些兵丁嘲弄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就下來就自己!」祂仍然沒有用祂特殊身分從十字架走下來,還是選擇用祂的人性去面對為祂所預備的苦難。

耶穌放下神性,用人性來面對在世上人的生活,除此之外祂到底又倒空了些什麼呢?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祂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祂把祂的自由放下。奴僕是不自由的,主權由他的主人控制。耶穌不但成為人,但是祂不是成為一個人中之人,人上人,而是成為一個奴僕。祂把自由放下,取了奴僕的形象;再者,從受苦到受死,是祂把生命也放下,付出了生命,然後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是一個羞辱的記號。在剛剛讀的經文內發現,耶穌釘十字架不是直接釘十字架而已,釘十字架是一個整套懲罰的過程,就是戲弄、毆打,最後羞辱地掛在十字架上慢慢地死,大家都以為祂被上帝拒絕。所以十字架是一個羞辱,在這裡祂放下了什麼?祂放下了尊嚴。

我們來看這幾樣東西,看似是放下,但是卻在另外一個程度上得著了。當一個人只顧自己的厲害的自由,那不叫真正的自由。如果一個人所強調的自由建立在自己利益上,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只是受自己慾望所挾制,看起來是自由,其實並沒有自由,只有當一個人真正付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耶穌雖然放下自己的自由成為奴僕,卻是活出真實的典範,在自由下選擇付出自己。

耶穌放下生命,生命就是生活,許多人想盡辦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讓歲月不要在我們的身上留下痕跡,但是生命的本相是:當人一出生你所擁有的生命就不斷在減少。有哲學家說:人是「面對死亡的存有」,人一出生就面對死亡,一出生生命就在減少。什麼事都不做,生命還是會一直一直的流逝過去,與其想盡辦法留住生命,但是留不住,不如認真地去思考怎樣將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怎麼樣最有價值地付出你的生命。耶穌放下生命,祂常講放下生命就是把得著生命。反而是那些想盡辦法留著生命的,生命反而是一片空白,有生命的人活著像沒生命的人活著一樣。

耶穌說放下尊嚴,許多人以為尊嚴是不斷堆積出來的,是很多行頭堆積起來,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或者是要靠著身分、地位及很多的代替品,讓人看到這些代替品就會先尊重我。但是耶穌給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尊嚴,這尊嚴是不在乎這些身分、地位或擁有什麼,而是透過受苦、羞辱。在羞辱中擁有真正的尊嚴,讓苦難成為能夠受尊重的理由。這就是為什麼腓立比書的作者講到,耶穌被降到最低,最後能夠被上帝提到最高,最後能夠真正可以坐在上帝的右邊的典範,就是祂要求人有真正的自由、真實的生命、且有真正的尊嚴。

受苦的基督

今天的經課裡面特別強調的是「受苦的基督」、「受難的基督」,因為耶穌這樣的虛己,像羊進入狼群一樣,活生生的面對人世間的一切的苦難,祂的苦難不像那張免費的入場券,那麼簡單地去看一場表演會。最重要的是我們得到這禮物,背後是有人付了代價,而且是付了很重的代價,那就是在苦難中的代價。

整本聖經都講到為耶穌要受難而作預備。從亞伯拉罕開始就獻上以撒,讓大家曉得有一天上帝要獻上祂的愛子。摩西帶以色列出埃及,在路上教導他們宗教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獻祭,人必須透過獻祭才能跟上帝和好。舊約到新約都有這樣的禮儀,有一天上帝要獻上祭物,就是一次永遠地獻上祂自己—耶穌。因為祂的獻上,祂的受難,使得我們得到醫治,因為祂的鞭傷,使我們可以痊癒。

結語:我該如何回應

在今天經課(馬可福音15章)裡面有提到「巴拉巴」此人。這人物在聖經裡很少著墨,留下空白卻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有個電影是最好的描寫,導演就用巴拉巴拍了一部電影。巴拉巴是個強盜,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被羅馬人逮到面臨到死亡時,沒想到突然間被放出來,覺得莫名其妙。原先是要把耶穌放了,而將巴拉巴定罪,但彼拉多受不了百姓的慫恿,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而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於是巴拉巴開始思想,他認為生命是撿回來的,生命是另外一個沒有罪的人,受了他原本應該受的苦刑,原本巴拉巴是要走在各各他的路上、原本是巴拉巴要受鞭打,可是巴拉巴卻自由了。所以巴拉巴在後半生有一個很深的改變,他一直在問,撿來的生命、重新得到生命,應該怎樣去面對。

巴拉巴這問題,也是受難週所要問的。這電影的用意是讓人看到這慘況,其表達的是「如果這原本是你該受的,今天卻有人替你承擔;接下來的生命你要承擔的是什麼,什麼是你該承擔的?」這就是接下來這禮拜受難週要思想的。

所謂聖週就是把這禮拜分別出來,是一個很特別的一個禮拜。整個禮拜我們全心全意的去經歷基督的苦難,所有的崇拜都圍繞著這個。我們領受聖餐的時候,當把杯舉起的時候,常常念的一句話「我們同領於一杯,分擔基督的苦難」,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真正的意義。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