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2

聖靈降臨節第四主日--莊稼遍野待收成

 
  
 

聖靈降臨節第四主日
證道主題:「莊稼遍野待收成」

創 18:1-15
詩 116:1-2,12-19
羅 5:1-8
太 9:35-10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鍾歆宜姊妹

前言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後的第四個主日,我們聚集在這裡一起思考信仰的實踐,也就是如何在下半年將耶穌對我們的教導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首詩歌「我願學像耶穌」——我願學像祂那樣聽,我願學像祂那樣看,我願學像祂那樣行,我願意完全學像祂。「我願學像祂那樣看」,我們跟隨主的人,就是希望完全從主的角度來看待外在的世界,期望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象,即使是過去習慣的場景和畫面,也試圖去看出當中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去學習像耶穌去聽,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祂聽到了些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環顧我們四周又看到些什麼?

我們所在的禾場

    通常在家裡,我們會透過電視來看,看到的世界好像連續劇,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一個事件過去又一個事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事件上面,滿足了我們莫名的好奇心。在台灣把新聞比喻作連續劇其實是很恰當的,因為台灣的新聞界和娛樂界的關係似乎不是分得很清楚,主播可以去演戲,演戲的可以報新聞,有時彷彿會有錯覺,不曉得收看的到底是娛樂節目,還是一個嚴肅的報導。

    打開電視、透過媒體,往往我們看到的都是些不好的消息。拿最近的新聞來說,如果你常在外面吃飯,你會很擔心,因為你可能吃下各種黑心食品:病死豬肉做粽子、清潔劑提煉成梅酒。商人用盡腦筋賺錢,而不顧及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這些黑心食品、作假新聞、以及這些做事風格,讓我們看到一個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世界。有人為了騙錢,竟出現「乞丐王子」的現象,平時在廟門口騙錢,下班可以坐轎車。這種賺人同情的騙錢手法是最要不得的,人一旦發現同情心被利用了,就會更加警惕,久而久之人的同情心會變得麻木,反而使真正需要關懷的弱勢團體缺乏援助。

    此外,你還會看到錯誤的價值觀,什麼樣的人是「英雄」?一個肯面對失敗、能為眾人犧牲的人才是英雄。可是我們卻看到黑社會老大出殯時,那種排場才叫英雄。年輕人見了這樣的排場,可能會覺得「大丈夫當如是也」。

    如果我們說,電視都看不到國際新聞,就想辦法知道一些國際消息,但知道了也不見得是一些好的消息。到處都有恐怖的事件,有飢荒,為和平努力的行動節節失利,我們看到的是一連串讓人沮喪的光景。看久了使我們麻木。以前當知道哪裡發生了兇殺案,或有意外造成人死亡或受傷,就覺得怵目驚心,心裡不舒服,可是現在那些血淋淋的圖片刊在頭版上,血腥的畫面出現在電視螢幕上。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數字,其中多少人喪失了生命,彷彿已不能使我心動了,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麻木了。過去有一個人喪生,我們會覺得很憂心,心裡很刺痛;可是十個人、一百個人受傷了、或遇到意外,漸漸地我們的同情心變成一種不正常的好奇心。我們常常想知道內幕,電視台報新聞也為了收視率,常常激起我們的好奇心,不斷地「爆料」。

    當我們的好奇心漸退時,記者們就常常會說,「某某事件繼續在燃燒」,其實是誰在燃燒?是記者自己在燃燒。他為了要吸引你,為了讓你的好奇心不要減弱,為了收視率的維持。他要不斷燃燒我們的好奇心。更有甚者為了合理化這種行徑,他們以「我們有知的權利」為名,不斷地傾入個人的私領域,培養大眾嗜血的好奇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心靈早已麻木而不自知。多次受到媒體、政客、詐騙集團的欺騙之後,不覺間我們已變得冷漠,我們會格外的小心、謹慎、保護自己;透過這些來看世界的時候,我們會感覺更加的疏離。

    記得這一期的《天下雜誌》,它的主題叫做「信任」,講到我們的社會的確需要信任。我相信講到信任,在座的各位沒有一位會反對說人必須要彼此信任,可是它又提出一個很令人玩味的事情。我們會教導小孩:「陌生人你不要信他喔,有人跟你問路不要帶他去喔,有人打電話告訴你什麼事情你先不要信。」我們一方面覺得信任是一個很高的價值,可是偏偏我們在實際教導的時候,我們會希望我們的小孩不要輕易信任,我們教他們要保護自己,因為這個社會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很容易受騙。

流離失所的人群

    如果耶穌在我們這個時代,祂會看到什麼?聖經提到,耶穌在他那個時代,他看到很多百姓,他覺得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些什麼呢?

    其實,畫面不斷的轉變,所見的仍有許多相同之處,困苦流離有幾個意思的層面,看到一群疾乏的人,一群非常困乏的人,這疲乏不只讓人勞力,感到疲憊、感到累,這不是只要喝「蠻牛」就可以解決,看到的反而是人心裡的一種疲乏。怎麼樣的人會心裡疲乏呢?這些人常常擔憂,常常失望,常常背著沈重的包袱。心靈是會疲乏的。這些人流離,流離的意思有一種迷失、迷惘的意思,迷失了方向,或者是說人不敢去期待,不敢去希望。我們在看到這社會的一些景象,看到人間的一些負面的情形的時候,往往是把我們的希望降到最低點。

    有個廣告是,一個人年輕時說:「希望我將來退休的時候在能在邁阿密海灘上。」等到年紀大一點,則希望退休時能在巴里島,再老一點的時候,只希望退休時可以在家裡的陽台上,有自己的房子可以曬曬太陽。越涉入社會、越接近真實,你往往會把你的希望降低,不只是物質的希望,還有對人與人之間的期望,你會越降越低。可是越降低你就越迷惘,因為即使降低了你仍然感到空虛,因為想到即使最低的希望都不見得能達到。耶穌看到的一群人,困苦流離,像羊沒有牧人一樣,意思是講到這群人失落了,他們空虛,他們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個問題,現代人已經不多提了。二次戰後一個資深的女作家在巴黎的酒館指著海明威說:「你們是迷失的一代!」不錯他們是迷失的一代,因為他們曾經熱情,曾經尋求理想,找尋意義,可是在戰火扭曲的經歷中,他們迷失了。

    可是現代人不再是迷失的一代,因為根本沒有時間去迷失,根本沒有時間去迷惘,或者去想到意義的問題,沒有尋求,何以失落。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王尚義,他著有一本書《野鴿子的黃昏》,他追求人生的意義,充滿了各種的悲情,感到人生格外的荒謬,越思想意義越荒謬。但是我們可以說,野鴿子的黃昏已經過去了。黃昏過去、夜幕低垂,人不再想到意義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現在的天空中有各種的煙花,各種的煙火瀰漫,使我們不再有時間去思考,「到底人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意義的時候,就等於失去了方向,他只能隨波逐流,表面上他能有的只是最低的標準,一個溫飽的生活,一個以名牌支撐的價值及生活目標,為此甚至可以稍微不擇手段,後來就會變得只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越來越不擇手段。

    這樣的社會已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作為一個群體,在這環境下生存,就會互相影響,相互依賴,成為一個結構性的問題。一群人,像羊沒有牧人一樣,我相信耶穌在那個時代看到的,雖然與我們情況不同,生活的科技層面進步不一樣,但是人心的這種空虛、焦慮、以及迷惘是一樣的。

與上主和好─回到有方向的生命

    人需要方向,需要被引導,什麼方向才是最真的呢?在舊約裡面,常常就牧羊人和羊來比喻人和上帝的關係,以及選民和上帝的關係。還記得詩篇二十三篇,一開頭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是以色列——上帝的選民,唯一的期望,期望上帝把他們帶到可安歇的水邊,一個可以安息的地方。這可以安息的地方,在新約裡就是耶穌宣揚的「天國近了」,天國不是一個未來的國度,不是一個天堂,世人死後才去的地方。耶穌說:「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耶穌開始時,天國已經開始了。

    什麼是天國呢?天國是「有上帝掌權的地方」。有上帝掌權的地方就有方向,上帝就能帶領人找到安頓,不再迷惘,他可以找到意義,心裡可以得到安息。耶穌看到這群人便感到憐憫,因為他看到上帝要給人類的應許,這些人並沒有得到,人們並沒有享受到上帝為他們預備的禮物。這預備好的禮物是並不簡單的,在今天的經課羅馬書講到,上帝為要呈現祂的愛,便透過基督受苦、受難,使人得以藉著耶穌與上帝和好。

    人在痛苦中,上帝也不好受,祂願意透過祂的受苦,把人引回到正路來。所以上帝這個應許本身並不簡單,並不是一句話、一個承諾而已,上帝付出了行動,讓道成肉身的基督,為人受苦,祂要引領這些迷惘的人回到路上。

    上帝描述的應許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起來,要達到天國的境界,似乎遙不可及,就好像撒拉聽見使者對她說明年這時候你將要有小孩,撒拉心裡笑了,這笑是反諷的笑,「怎麼可能?你不是在開我玩笑?」可是後來撒拉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以撒」,「以撒」的名字意思是什麼?就是「笑」的意思。歡笑的笑。這笑不再是反諷的笑,而是滿足的笑,本來失望、覺得沒有盼望、根本不可能,但現在我真的笑,因為得著了。所以從一個反諷的笑,到一個滿足的笑,上帝的應許透過亞伯拉罕的經驗告訴我們,祂的應許必不落空。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曾有的嚮往,信靠上主帶來的平安,生活的安定,因著上帝應許了,也絕不落空。縱然外表看起來,有患難,有各種不順利,有各種結構性的問題讓我們感覺到應許的天國好像非常遙遠,但是我們不能失去盼望。總有一天,我們不會是反諷的笑,而是真的滿足的笑。

結語:遍地莊稼待收成

    今天的經文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是講到耶穌要差遣這些門徒(馬太福音是四福音書中最注重「門徒」的教導),祂強調「你們要往普天下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的經課中提到,耶穌看到這些人,看到這種痛苦流離的現象,好像是「已經成熟的莊稼」。我們了解,麥子成熟了,或稻穀成熟了,就要搶時間去收割。以前為什麼服兵役的軍人經常要幫農人收割,就是因為如果不搶時間收割,稻穗成熟了就會因過重而垂下來,一旦接觸到田中的水就會腐爛,所以得在一定的時間內趕著收割,果實才能保留下來。

    現在社會還有另一個面向就是許多人去追求禪修,去追求宗教,追求心靈的活動,這些活動並沒有減少,因為默默中人心仍然在期待,人並不是真正的無動於衷,人期待生命真正的安頓。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就是尋求這種安定。誰能給他們呢?

    莊稼已經成熟了,但是工人卻不夠。這就是今天的經課最主要的重點。耶穌說,你們不要停留在一個只是觀望的角度,你們不要只是停留在一個學習的階段,你們要去收割這些莊稼,你們要先禱告,因為不是你們自己感動了要去,而是要求主差遣你們去。你們是有差遣,是有使命的差遣到這社會去生活,去關懷你周圍的人,要把我們所宣稱的福音,上主所應許給我們的平安,帶給周圍的人。我們成為信徒,如果只是停留在「坐」禮拜,覺得很高興,覺得這星期做完禮拜後回去有平安,只停留在這階段是不夠的。要有信仰上的成長,除非我們願意去分享,因為差派出去時,如經文所言會「能力也隨著去」,我們常常經歷到上帝奇妙的作為,就在我們為主作見證的時候。

    我們要去,使周圍的人得到這福音的好處,可是這不意味著我們要發起會友到馬路上,遇到人不管如何就傳講一頓。昨天我在路上遇到一群身穿白色衣服的人,上面寫著「我是罪人」,「耶穌愛你」,我很欣賞,也敬佩他們傳福音的熱心。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我們的文化裡面,要人認識這幾個字的意義,不是光靠著書寫幾個字,或是嘴巴講幾句話而已。我們要透過行動去讓他們感受到在生命裡有平安,在基督裡有愛。除非我們讓人感到像耶穌那樣的關懷,否則我們文化下的人是無法明白「耶穌愛你」的意義。也就是說要讓「耶穌愛你」這句話使人感受到共鳴,除非讓人先有認識這句話的意義及背景。宣講這個信息的群體,是否讓人感受到耶穌的愛,也就是一種無私的關懷與奉獻犧牲的愛。如果不能從信仰這個信息的群體中,有這種具體的感受,他們是無法產生共鳴的。

    我們常常口傳福音的時候會迫不及待去「講」,當有人來家裡作客,就趕快向他傳福音;坐計程車時還沒和司機說幾句話,就硬要把傳單塞給他,這樣的熱情是可以羨慕的,但同樣是不能讓人產生共鳴的。因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深入的去了解我們周圍的人,不僅是表象的了解,而是更多的看到這些人內心深處的需要,能夠和他起共鳴;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聆聽,聽聽這個人所講的話的弦外之音,聽聽他心靈裡面真正渴慕的是什麼,聽聽他在敘述這些五花八門之事的內心的背後,他真正的感受是什麼,正如前言所提「像耶穌那樣聽」。用耳朵來佈道是現代福音一個非常重要的向度,我們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聽,聽到他們的需要,再慢慢的把我們信仰的源由告訴他們;所以我們平時要多有準備,準備好一個真誠的心去聆聽,準備好如何去告訴別人我們為什麼有盼望。我們信心的群體要有行動,營造一個可以讓人對基督的愛有意義的社會環境及背景,來配合我們的宣講。

    在這之先,我們必須先聽到耶穌所聽,看到耶穌所看。感應到耶穌的差遣。讓流離失所的人,感受到基督的愛,因基督的國度而有盼望作為我們人生的目標。在我們講到要差派海外宣教士這樣偉大的事工之前,讓我們先從關懷開始,先從聆聽開始,先從我們去收割我們周圍的莊稼開始。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