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9

聖靈降臨節第五主日--不要懼怕,緊緊跟隨

 
  
 

聖靈降臨節第五主日
證道主題:「不要懼怕,緊緊跟隨」

創世紀21:8∼21
羅馬書6:1下∼11
馬太福音10:24∼39

證道:龐君華牧師 鄭李:郭秀齡姊妹

前言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之後的第五個主日,我們一同繼續思考在信仰的路途上,怎樣來實踐上主的教訓。今天的經課提供了一個信徒生活思考的主題,就是「懼怕」。如果人活在懼怕中,那麼生活就會變得很扭曲。

    在孫子兵法裡提到能夠使對方不戰而屈服,最高的一個戰略手段與技巧,就是讓對方感到害怕,不用動刀兵,對方自然就瓦解。在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在垓下被漢軍的包圍中,漢軍方面劉邦接納了張良的獻計,使用了四面楚歌的策略,使楚軍感到懼怕與消沈,導致連最後的抵抗力也沒有了,終於因軍心渙散而戰敗。

    三國時的諸葛孔明也常常用這種方式,比方說: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中的「空城計」事件也是一個運用他人懼怕的例子。當魏軍已經兵臨城下,他所在的西城其實可以說是一個空城了,既無軍隊也無糧草,但他卻故做鎮靜,他的鎮靜反而令有實力的敵人感到害怕,覺得他城內必有詐,所以就匆匆的撤走。所以兵法裡面,如果能夠運用對手的恐懼的心理,讓對方不能一如常態地作出理性的判斷,以致於應勝而未勝。

    在我們信主的旅途中其實也常常如此,魔鬼常常讓人先不戰而屈,讓人先感到害怕,為你所想像的事情害怕、為你還沒有遇到的困難害怕、為你各式各樣生活上的難題害怕,以至於你走路的時候常常偏離目標、或者停滯不前、或者就乾脆棄守、放棄。

不要懼怕─上主已聽見

    今天的經課裡面有四次提到「不要怕」,第一處是出現在舊約經課創世紀中,這段經文的背景承接上週主日所講到的事件─以撒的出生,以撒的名字原來的意義是「笑」。本週則交代以實瑪利的命運,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兩個孩子。以撒是大太太撒拉所生的,是嫡子;以實馬利雖然比較早出生,可是他是庶子。撒拉的小孩滿月,她看到以實瑪利跟她的小孩玩(嘻笑),於是就起了忌妒,於是她要求亞伯拉罕把這個婢女和她的小孩趕走,亞伯拉罕初時很為難但終究還是把他的妾夏甲以及庶子以實瑪利趕走。通常享齊人之福常會遇到這種兩難的局面(可見齊人之福不見得是福氣)。雖然很多解經的解釋是一切都是為了應許,所以以撒才是上主心意要繼承應許的人。沒錯,從較宏觀的歷史來看以撒才是真正上帝應許的小孩,要繼承亞伯拉罕的應許,是他的後裔。但是,回到根本這還是一場起因於忌妒的家庭的衝突。所以亞伯拉罕作了這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也很無情,要夏甲帶著他的小孩離開他的族群。夏甲就帶著他的小孩到曠野,非常辛苦。這個小孩其實已經是一個少年,但是在曠野中沒有奧援、沒有幫助,離開一個本來是一個繁華的家庭,加上受挫折、受壓抑,心情之苦可想而知。

    不單如此到了曠野,水也用盡了,她把小孩放在一邊,在旁邊大哭說:「上主啊!祢為什麼要這樣待我?讓我們進入到這樣的絕境?讓我們母子竟然無法生存?」連基本的生存都受到威脅的時候,當然會感到懼怕!結果上帝安慰她,在這個故事裡面上帝安慰她說:「不要害怕!」結果後來就為他們準備一個井,讓他們發現井水,那井裡面的水是生命基本的元素。

    透過這段聖經的敘述以實瑪利成為一個悲劇人物的典型,是指受苦至極充滿報復心性格的人。美國作家Herman. Mllville (1819一1891)的小說「白鯨記Mody Dick」就是運用這個典故的作品。小說開頭第一章第一句就是:「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作者透過這個典故來表達一種迷惘,悲劇,苦難以及強烈的報復心裡,來鋪陳的故事中的人物及氣氛。這群捕殺鯨魚者的孤單,死亡的陰影,以及悲劇的人生。故事中船長(Ahab)有好幾次跟鯨魚搏鬥,腿也斷了,然後人也滿面傷痕,船也失去了雖然他的名字不叫以實瑪利,但是他連番厄運、困頓重重,可以用「以實瑪利」來藉諭他的悲劇人生。

    以實瑪利雖然身分上就不是一個嫡子,雖然在他的命運裡面上帝卻選擇另外一個比他晚出生的以撒;在家庭風暴裡面他被推到曠野中,而且幾乎奧援都失去了,可能生命都要受到危機的逼迫,在這種情況是人類的一種典型。即使這樣,上帝還是出手幫助他、安慰夏甲,然後賜給他們生命的活水,讓他們進一步可以生存。我們不禁要問上帝為什麼偏心,選了以撒、放棄以實瑪利,為什麼各樣的厄運都集中在這個人身上,好像是被咒詛的?仔細看看這以撒、以實瑪利後來形成的兩個民族的命運,其實都不順利。以實瑪利雖然在曠野中受困,上帝訓練他後來成為一個戰士,使他成為一個有名的弓箭手,表示他很堅強,在曠野的歷練中,他有他的堅強,他有另外一個族群,他另外形成一個大的民族。以撒雖然在保護當中,可是他也不好受,他差點被父親獻在祭壇上面,他的後代被稱為選民,可是卻顛沛流離。

    我們看到雖然是被選擇的,不見得會享受到福份,沒有被選擇的族群他也是要經歷受苦,經歷曠野的道路。上帝對他們各有計劃,每個人計劃不同,那時候受苦、那時候享受、那時候經歷到上帝的恩典,都在上帝的手中,認真面對命運的,都會從中得到你所要學習的功課。所以,他們兩個人有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命運,可是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上帝都聽見他們的哀求,也都為他們預備了活命的水井。

    以撒的後裔後來到了埃及去成為奴隸,雅各的後代成為奴隸,上帝也主動聽見百姓受苦的聲音。以實瑪利在曠野,上帝也一樣聽到他的聲音。雖然命運不同,但是同樣的,當你需要的時候、當在人類最困境的時候,上帝總是先聽到人類困苦的聲音,總是適時的出現,會用不同的方式要進行祂的拯救。

不要怕!不要牽掛

    其他還有三個不同的「不要害怕」都出現在福音書的經課,今天福音書經課的背景是耶穌差遣門徒後的講論。連續幾個禮拜講到耶穌差遣祂的門徒去傳福音,差遣他們在以色列境內宣揚上主的國。門徒一來是指「跟從者」,一方面則是指「有使命」或「受差遣」的人。馬太福音特別重視「門徒」這個概念,就是跟隨基督的人,也是受基督所差遣的人。

    受差遣是要去經歷受苦!經歷做門徒應該付出的代價。所以今天福音書的開始耶穌說學生不能高過先生。這好像與華人的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同,因為照理說學生應該比老師傑出。然而經文卻意思卻不是這樣,經文所指的是連老師都要經歷苦難,跟隨者也須如此。連耶穌都要受人污衊為別西卜(鬼王),耶穌做很多善事,卻被說成鬼王。所以連老師都受誤解、被污衊,經歷受苦的路,跟隨老師的,也都可能經歷這些情況。

    所以耶穌在今天的福音書裡面要提醒門徒,面對前途不要以為都是一片坦途,而是祂拿自己的經歷或遭遇來做比喻─連祂都要去面對、去承受這一切,那麼跟隨祂的人就無可避免得要面對受苦,更有甚者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所以祂接連幾次說「不要懼怕!」第一個祂說,你不要怕,一切隱藏的事情都會揭露出來,因為我們在面對還不清楚的狀況,或者是不能突圍、覺得受困的狀況,我們會感到懼怕,心想會不會這樣子在原地把生命消耗掉。這段經文的背景也是當時有很多法利賽人在攻擊耶穌,這些攻擊耶穌的法利賽人雖然被耶穌揭露了他們虛偽的一面。但是在一般人眼中他們卻是道德高的人,因為他們表現的非常遵行律法,他們對於經文上的字意字字計較,而且遵行的非常細,所以被道德很高的人批評,被批評的人壓力就特別大。不要怕,即使在這種壓力下,終有一天會顯露出來,是不能以假亂真的!是不能以其他東西去代替追求上帝這個真正的信仰!

    所以,有時候不要怕,要顯露出來,顯露什麼?上帝的計劃要顯露出來,上帝的能力要顯露出來,因為有時候人面對困苦的時候會有一個感覺:上帝,祢為什麼沉默?上帝,祢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不行個特別大的作為?讓周圍的人能夠震驚,知道祢是上帝?人在苦難的時候會問:上帝祢為什麼沉默?其實上帝沒有沉默,祂一直在聽、在看,祂的拯救計劃也一直在運行,只是這個計劃我們要明瞭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等候,等候也是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信心跟懼怕常常是相對的。有信心的人不會怕,或者會克服懼怕,是因為他相信上帝的計劃必要顯露出來,此刻雖然看不見,雖然上帝看起來好像沉默,但是其中必有意義,在這裡能夠堅持、能夠保持信心不懼怕的,他必會驚訝上帝的計劃原來是這樣子!在上帝裡面沒有苦是白受的,所以我們要耐心等候,不要懼怕!

不懼怕!生命在上主手中

    第二個懼怕是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你們不要怕!有一個教父叫Chrysostom,叫屈梭多模,他是古代第四紀之後的教父,是一個非常有講道恩賜的人,很會講道,所以他原名為約翰,但他的外號Chrysostom,意思是金口。話說他被羅馬皇帝抓到了,這個皇帝就說:「你只要否認你的基督,你否認你的信仰,我就饒過你,不然我就把你放逐到帝國以外。」在當時被放逐到帝國以外是很重的,帝國以外就是蠻荒。屈梭多模口才很好,他說:「我不怕你,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在上帝的國度以外,所以你把我放在那裡,都是在上帝的國度裡面。」皇帝也很好強說:「好,那你怕不怕我判你死刑,我定你死罪。」屈梭多模說:「我不怕,因為即使這樣我的靈魂也在基督裡,也與基督一同在上帝的面前,殺身體不能殺靈魂,我不怕。」皇帝很生氣說:「好,我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我把你單獨囚禁,讓你跟你的親友完全隔絕,讓你一被輩子就這樣孤獨到死,讓你活著比死還難受。」他說:「我不怕,因為有一個朋友在我心中,誰都不能把我們分離。」他講的朋友當然是指耶穌基督。皇帝對這個教父一點辦法也沒有,雖然屈梭多模最後還是死在放逐的路上,但是當一個人什麼都不怕的時候就會產生無比的力量。

    今天我們信徒有太多的害怕,我們生活中雖然好像得到恩典,但是我們卻在害怕中放棄許多的恩典。上帝已經給我們的這些禮物,我們在恩典中放棄了。

不要怕!上主必看顧

    第三個不要怕是說:你們不要怕,對上帝要有信心,因為祂連麻雀都看顧,如果祂不允許的,麻雀一個也不掉下來。其實在整個上帝創造過程中,不是開始創造之後就完成了。以前有一個想法就是說,這世界有很多問題,不關上帝的事,因為祂創造了以後,把發條上好了,這整個世界就自己運轉,上帝也就休息或退休了。

    然而情況卻非如此,上帝的創造是沒有停止過的,祂創造,祂也維護。創造仍在進行,上帝仍在看顧,祂是連很細的地方都看顧。這個信仰是讓我們知道,在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是例外的,是上帝疏忽的。所以我生病了,不是因為上帝睡著了;或上帝疏忽了,所以我遭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不是的,上帝沒有疏忽,所以你在受苦時要有一個積極的想法,上帝既然連麻雀都看顧,那麼我所有的遭遇都在上帝的手中,於是我們就要思考,在苦難中、在逆境中到底有什麼功課要我學?就好像以實瑪利在曠野的時候,或者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時候一樣;儘管這一切比不上在埃及的繁華,或者在父親的族群裡的安定,但是祂可以在曠野中讓他逐漸逐漸的成長,有一種能夠面對困境的生命力量。你希望自己完全沒有遇到風浪,就這樣順順坦坦的過一生?還是希望你是到頭來身經百戰,即使不順利對你來講也毫無辦法,你都能夠勝過?你希望那一種生命呢?如果你訓練你的孩子,你希望他就只是被保護得好好的,防止他遇到任何挫折,還是希望鍛鍊他能夠經歷不同的挫折,而能夠承擔責任呢?成為一個能夠承擔責任的人,就必須經歷上帝有時候會藉著逆境來磨練我們。

不要怕!要預備為主受苦

    然而往往最令人婉惜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在還沒遭遇到真正磨練的開始,我們就先懼怕、先放棄、先棄守,先被環境不戰而屈。今天的福音書的經文中有一段會讓我們讀起來很尷尬,耶穌說:我來不是要叫地上太平,而是要動刀劍;我來是要叫父母跟兒女起衝突。如果今天在一群尚未信主,或還沒有接觸過基督教的朋友當中,他們聽到這段經文會有什麼感想呢?他們會覺得這到底是什麼宗教啊?是什麼信仰?不是說基督教愛好和平嗎?怎麼聖經說耶穌來不是要叫地上太平,而是要動刀劍?我們華人都很講究家庭的和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怎麼會要求起衝突呢?

    要了解這段經文必須多一層的思考,首先這是希伯來人說話的語法喜歡用極端式的表達方式,假如甲和乙都是我所愛的,可是我比較愛甲,我稍微少一點愛乙,他就說我非常愛甲而恨乙。所以,雅各愛拉結恨利亞,這兩個都是他太太,他怎麼可能會恨她,他怎麼恨她還會娶她當妻子、跟她生孩子呢?在這裡他用比較極端的語法,在這裡衝突性比較高,因為耶穌在這裡要揭示一個事情,就是為真理是要付上代價的。當有立場時就會遇到反對的立場,我們人生在世上,就像一條船在一條河上,你總是要有選擇方向,我要順流而下,還是要過到對岸去,還是要逆流而上,還是要往下游的某個地方;你總要有所選擇的,如果你說:「我都不選擇」,那麼這船還是會隨波逐流。

    我們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都有可能受到挑戰,無時無刻都需表明我們的立場,表明我們對真理的態度。耶穌說你們跟隨我是要付代價的,我們表明立場的時候,會遇到的衝突會來自各方,甚至來自家人。

    有一個印度人,他來自一個傳統的印度教家庭,他在讀書以後接觸到基督教而決志,他經歷到上帝非常明顯的工作,他的生命獲得改變。於是他決定要受洗,當他跟家人商量時,他的家人非常的生氣,要求他考慮清楚。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朋友你會如何勸他呢?有時我們為了不傷和氣,可能反而會勸他說,「慢慢來啦!偷偷來教會就好了,等到家人接受了再受洗也不遲,洗禮畢竟只是個儀式。」你也會如此勸他麼?有時我們華人就是不喜歡衝突,但是有時你卻一定要面對衝突,一定要表明立場。這個印度人考慮了好久,還是決定受洗。於是他的家人在他受洗的同一天同一個時刻,另外舉行一個葬禮,表示說我跟你劃清界線,當然這個人心裡非常的苦,雖然後來的發展我們不是很了解。

不要怕!與主同死同活

    但是有一個意義,就像今天羅馬書所講的,與基督同死才能與基督同活。你在某個程度上,你對一些事情,不再有反應,對你毫無作用,就這些事而言,你就像死了一樣,如罪惡的事情等。什麼叫重生?什麼是受洗的意義?以前受洗的時候你是浸到水裡面去,你就停止了呼吸,像死了一樣,當你出到水面之後,重新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好像經歷一個死亡的過程,這個死亡的過程是你對過去,曾經對你很有影響的事,每一次它要誘惑你或是要困擾你,它都能屢試不爽,過去你每一次都受這些事的影響。今天呢!你要開始不受它影響,對罪惡毫無反映。相反的過去你對上帝的聲音,對上帝的引導,對上帝的聲音是麻木的,今天新的生命是你要向祂是活的,你要對祂有反應。

    今天很多人的情況相反,即使有些人就算信主很久,對上帝的聲音是很麻木沒有反應的,周圍的人就看出來你不應該這樣做,但他還是照樣做;對另外一些事情呢,卻很有反應。如果這樣我們就要好好檢討了。你對什麼事情是影響你最大的,是真正能激起你對生命的反應,就知道你對哪一件事情是活的,哪一件事情是死的。

    今天羅馬書一再強調,一個基督徒必經的過程,也就是跟隨基督必經的過程,你不要懼怕,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曾經與基督同死同活,你過去所做的,你要經過這個階段,經過立志的階段,經過你與上帝立約的階段,那個過程已經過去了。一個新的開始是,我對上帝開始有反應,開始敏感上帝的聲音,聖靈的聲音常常是很微弱的,需要跟祂有生命相通的靈性才能感受到。所以約翰衛斯理說:當一個人重生得救的時候,就是說他對聖靈的工作有感應,我們是否在聖靈中,對祂的工作有反應?我們要做反省。

    因為就是這樣,在信仰中我們會遇到不同的衝突,所以今天的經文有人就把它比喻成為舊約十誡的第一條誡命 “除我以外,不可以有其他的上帝”。馬太福音這節經文被比喻為新約的十誡第一誡,跟隨基督的時候,這裡又不是講一般的人民,不是講在家裡要恨父母、故意跟他爭吵,不是這樣子的,這段經文不是指家庭倫理的教導。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如果在立場上一些爭執的話,唯有基督,除祂以外別無跟隨!這是比舊約更具體的要求,要求跟隨基督的人,要常常做抉擇,要常常作出決定,不要過著懼怕的生活,要義無反顧的跟隨。在過程中你會經歷到上帝的能力,因為當你跟隨基督的時候,你就學習基督那種犧牲奉獻的愛、為別人承擔責任的愛,為團體、為你周圍的人負責任的愛!當有這樣愛的人,你不會不去孝順父母;當有這樣愛的人,一定會好好經營他的家庭,跟他的家人有好的關係。

    就好像以前有人抓猴子,聽說有一種方法,就是在罐子裡面裝很多花生,然後讓猴子伸手去抓,牠抓住不放,因為牠手握著拳頭就出不來,一直抓住不放就出不來。你要自由唯有把它放下才能得到自由,因為當我「放掉」生命才能得到生命!以為自己得著生命而不肯放下的、不肯跟隨的,反而沒有得到在上帝面前對上帝有回應的、有反應的、有感應的生命!

結語:

    今天的經文就要求我們,去檢討我們在信徒的路上,首先我們要問的是,我們是否仍活在懼怕當中?我們必須想一想什麼事情令你害怕?或者你因害怕,常常在生活上妥協些什麼?你生命的方向是否清楚?我們是在世而不屬世的,我們有我們的立場,有我們徒所必須做的事,我們會遇到各種的抉擇,但是我們都會選擇跟隨基督!這是一個信心的功課,一切的德性就從信心開始,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不要過著在恩典中卻仍然懼怕的生活!或是在恩典中仍然過著沒有尊嚴的日子。讓我們放下懼怕緊緊跟隨基督。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