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0

棕樹主日--被遺忘的苦難

 
  
 

棕樹主日
證道主題:被遺忘的苦難

以賽亞書50:4~9上
腓立比書2:5~11
馬太福音21:1~11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今天是棕樹主日,棕樹主日是紀念耶穌光榮的進入耶路撒冷,這是整個大齋期行程的一個高峰,或者從地理的角度而言,這的確是一個終點。在這一路上,我們透過福音書看到當耶穌「面向耶路撒冷而去」的一路上祂不時的教訓人,不斷地法利賽人有許多的衝突,特別是在對於守安息日的這件事情上;所以門徒都感到在耶路撒冷似乎有某種危險在等待著他們。所以這也是一趟面對危險或苦難的旅程。

    在整個大齋期的最後一個禮拜,我們傳統教會都稱之為受難週或者聖週。這個禮拜有很多紀念的重點,因為記載耶穌生平的四卷福音書,都花了比重很大的篇幅記載耶穌最後一週所做的種種事情:祂潔淨聖殿、祂設立聖餐、祂為門徒洗腳,最後祂被捕、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今天的主日同時是大齋期的最後一個主日,一趟旅程的目的地已達成,同時是段苦路的序幕。

門徒們進城的感受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受到非常大的歡迎,百姓拿著棕樹枝到城門口迎接祂,喊著「和撒那!」意思就是「拯救我!」,然後把衣服鋪在地上,耶穌騎著驢駒子進入城門,這是一個非常光榮的時刻。

    我們來看看各方對這個時刻不同的反應:首先我們來看門徒。這個光榮的時刻令這些門徒一掃過去幾個禮拜的陰霾。因為過去幾個禮拜,他們面向耶路撒冷的時候是帶著不同的緊張的。他們面向耶路撒冷的時候,心中非常的忐忑,心想跟隨耶穌基督最後到底會揭示給他們一個怎麼樣的目的地?到底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理想?如何的實現?他們感到惶恐,可是看到百姓上來歡迎耶穌的時候,他們感覺到似乎不用過份擔心了。

    他們剛開始跟隨耶穌的時候,有各種不同的憧憬。他們希望跟隨耶穌可以參與某種政治上的改革,也可能希望帶來宗教上的復興,或者他們有很多其他不同的憧憬,此刻希望都點燃了起來!他們想到還沒進城、在門口就受到這麼大的歡迎,那麼接下來,上帝一定會透過耶穌實現他們跟隨耶穌時各種的憧憬。福音書也記載,進入耶路撒冷前甚至有人——兩個門徒的母親帶著兩個門徒到耶穌的面前說:「如果祢得國的時候,希望一個坐在祢的左邊、一個坐在祢的右邊。」 意思是說,希望這兩個人能夠成為祂的丞相,也就是祂的左右手,可見這些門徒是有很多憧憬的,到達聖城之後理想很可以實現,當他們看到群眾這樣的歡呼,大家都以為勝利,也以為成功了。其實這是讓人感到迷惑的,常常在群眾當中人是最容易迷惑的,以為在群眾的歡呼當中,我們就已經成功了,其實有時群眾的喝采只是外表,與我們所期待的肯定有一段距離。

    事實上進了聖城門徒們才知道,所展開的不只是光榮的迎接,還有一個苦難在等待著他們,群眾為自己的想像而歡呼,也為自己的想像而離棄。

法利賽人與祭司

    在門徒之外的另外一群人,今天的聖經沒有把他們表明出來,卻隱藏在經文當中,就是法利賽人跟祭司,他們是猶太人的領袖,他們非常的惶恐。祭司是當權的階級,他們很怕這個人進入耶路撒冷;聽到的傳聞很多有關耶穌的事蹟,心裡並沒有想到,其中上主的旨意,想到的卻是這樣會不會引起動亂,會引致羅馬懷疑他們這群祭司是否是能控制得了局面的人?這群人一直注視著、默默的,可能他們派了很多人在群眾當中,去看看了解怎麼一回事。

    法利賽人是跟祭司在信仰上是主張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群領袖,他們也是非常的戰戰兢兢,深怕耶穌引發由外而來的鎮壓,就是如果耶穌帶來了動亂,引起羅馬人的鎮壓,讓他們的信仰、讓他們保持的聖地、現在好不容易恢復的崇拜等等都會受到摧殘。對內,他們也怕,因為耶穌講了很多教訓,和他們不一樣;他們講到律法,耶穌常常提到律法更深的精神,或者律法真正原來的意思。以安息日為例,我們在前幾個禮拜的經文都看到,耶穌要求我們活出真正的安息,而不是守一個安息日而已。所以他們很怕耶穌動搖了他們基本的教導。

    這群人:領袖、祭司、法利賽人,他們在人群的背後,緊緊的盯著耶穌進入聖城的那個時刻,他們心裡充滿了各樣的惶恐,他們害怕祂會改變現在的局勢。

迎接耶穌的百姓

    在城門口最大的一群人就是百姓,這些百姓在城門口搖著棕樹枝大聲的吶喊,這些人可能是一路上聽說耶穌在來耶路撒冷的路上,有很多的神蹟、有很多的奇事,祂曾經餵飽五千人,祂曾經使拉撒路復活,祂曾經醫治不同的人,他們聽到關於耶穌不同的傳說,激起了他們很多的期望,他們來到城門口,用著歡迎王者的格調,來歡迎耶穌進來,他們把衣服鋪在地上,他們拿棕樹枝鋪在地上,讓耶穌的驢駒子能夠進來,最重要的,他們大聲的喊著說:「和撒那,和撒那!大衛的子孫!」和撒那就拯救我們,也就是說,大衛的子孫請拯救我們!

    我們很少去想這些群眾喊著要耶穌拯救他們,到底是要一種怎麼樣的拯救呢?這些群眾只是耳聞耶穌有很多的奇事、大能,很會講道、很會教訓人,所以他們擠在門口大聲的喊:「耶穌拯救我」,他們心中到底是期待什麼?

    我們從他們的背景可以發現:有人期待的可能是政治上的拯救,他們期待耶穌可以把猶太人多年受的外來恥辱改變過來,希望這個人能像大衛子一樣,恢復大衛的寶座,能夠帶領他們重新建立大衛的王朝。

    有些人期待社會的改變,律法曾經要求社會是互相憐憫的,上帝的子民在社會中應該能夠彼此公平對待的,可是現在的社會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所以他們希望這個進城的彌賽亞、這個騎著驢駒子進來的王,能拯救他們,帶給他們一個社會上的運動,一個改變,讓大家恢復所謂律法的精神。

    各個人有不同的期許,有的是期待自己家庭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透過這位大能者得到改變。有人是身體上有病痛,他聽說耶穌曾治好過某些的病人,他也希望把他身上的疾病帶到耶穌的面前。每個人有不同的困境,他們希望耶穌能幫他解決。

    所以當他們聚集在城門口的時候,大聲的喊:拯救我!拯救我!其實每個人講的拯救,內心都有不同的期許,但是這些不同的期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環繞著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

    仔細分析這種自我中心的想法往往是,他們都只注重到他們的群體、他們的社會或人類之間的問題並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於一個外在的制度、外在的人、外在的群眾,是別人的問題,所以他們喊著上帝拯救我,其實是上帝拯救他們。

迎向苦難的耶穌

    至於耶穌面對著群眾不同的要求時,似乎並不為所動,今天的聖經只講到耶穌進城,並沒有去進一步分析耶穌的想法或這件事的意義;但是腓立比書卻點出了耶穌進城開始這一段過程的重要意義,經文講到耶穌騎著驢駒子進城,耶穌「本來與上帝同等,卻不以為強奪的」。保羅透過耶穌的復活及後來種種的事蹟,看出這個不是平常的人,是跟上帝有同樣地位的,是上帝的兒子,可是祂卻不爭奪與上帝同樣的地位。

    這裡使我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大家知道在伊甸園裡面,亞當和夏娃受蛇試探的時候,牠是怎麼說的呢?牠說:「吃了樹上的果子,你就眼睛明亮,然後你就得了知識,你就跟上帝一樣;上帝不讓你吃這果子,是因為不想你跟祂一樣。」所以人類受試探,失敗的地方是人想要超越創造他們的上帝,他想要吃這果子能夠跟上帝一樣,所以這個試探使人類失敗,後來也表現在人類的各種文化裡面,人類想要把自己的私慾或者以自己為中心的成就不斷地擴展。

    另一處聖經上的記載,巴別塔的事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人類一直不斷的往上建造,希望有一天能夠塔頂通天,能夠與上帝同等。

    但是上帝要透過耶穌給我們見證,祂是與上帝同等,卻不與上帝爭奪這個位置的人,祂反而選擇另外一條路,一個叫做謙卑與順服的路,而且是絕對的謙卑與絕對的順服。

    耶穌要進城時,祂自己知道面對的第一道光榮只是一個煙霧而已,因為後面等待祂的,就像我們今天經文讀的,就是耶穌要受很多的苦難。這也是這一週我們要去思想的,但是耶穌仍然進去了,根據約翰福音記載,耶穌想到要進耶路撒冷的時候,曾經一度感到極度的憂愁、憂傷,這是一個人面對即將要來臨的苦難的時候,本能的反應。

    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與人一樣當祂知道要面對苦難,祂承受著這種「山雨欲來」的壓力。但是祂選擇順服,選擇往耶路撒冷的城門而去,即使表面上遇到的是歡呼,但是祂卻不迷失祂的方向,保羅形容祂祂這樣徹底的順服,就是「不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

    而且祂還取了人的樣式,就是像剛才所講,祂經歷人種種的生活、困境,甚至人類可能遭到的軟弱或試探;甚至祂成為人也不是所謂的人中之人,而是成為僕人,成為人裡面最沒有權力的人,也是一種要要侍候別人的;祂在高高的地位上,但祂卻儘量的往下走,而不是儘量的更上一層樓繼續往上爬。

    祂不僅成為人,還要接受人共同的命運,就是死亡,接受人共同的命運,要被死亡所限制,而且不只是死亡,祂要遇到一種非常羞辱性的死亡。當十字架把祂掛在那裡的時候,讓眾人看到的是一個罪犯。

    在往這十字架的一路上的過程,祂還不斷受到的羞辱,讓祂接受一種非常羞辱的死亡,這些都是不往上爭取,而是往下去降卑,一步一步地選擇到人類面臨最苦難的命運。

    祂接受這樣的命運,經過耶路撒冷的城門,在歡呼聲中去面對祂的命運。因為祂徹底的順服以及謙卑,所以祂帶來的拯救是徹底的拯救,不是政治上的拯救,不是去改變一個政體,或者改變一個政治結構;也不是一個社會的運動,帶來社會的覺醒,祂是帶來人性最根本的關鍵——人要走出自己、人走出自我、不再以自我中心為期許。

    作為人類的救贖,是要人類能夠走出自我,把自己交託給上帝,順服上帝。人把自己交出去,不是交給一個政治領袖,不是交給某一個強人,而是交給創造他的上主,弔詭的是當人交出自己給創造他的上主之後,人性反而得到了最大的成全,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我們要面對的「城門」

    耶穌作了這樣的見證,祂往耶路撒冷而去,這耶路撒冷的城門口,是一個怎樣的城門?在這裡有許多的百姓夾道歡呼,其實這是通往受苦的門,雖然表面是光榮與歡呼,但是其實是受苦的門。

    這是一個什麼門?這是一個要求我們走出自我,讓我們去關懷我們周遭的世界,讓我們能夠真正看到周遭的人是我們服事的人,這些人不是「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是在我自己身上,我需要「救贖」,這是一般人最不容易反省的地方。

    我們很容易看到的教會的問題,我們看到整個宗派的問題,這些都是是別人所造成的。我們很容易看到社會的問題,那也是別人所造成的;我們看到整個人類群體的問題,同樣的那也是別人所造成的。

    但是耶穌給我們一個榜樣,領導我們要我們去反省的是:問題是在我們的身上,所以別人不是問題,別人是我們服事的對象,我們才是問題的所在。

    這是這道城門要我們走出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這道城門才會帶來救贖,透過順服、謙卑,走出來的時候,才能將上帝的救贖或救贖的訊息,帶給我們周圍的人,這道城門是我們的挑戰。

結語:透過受苦的經歷認識耶穌

    今天紀念這個節日的時候,不只是紀念耶穌基督的光榮,作為一個王者,祂騎著驢駒子進城,或者只是一些概念上的去認識祂,祂要求我們真的去經歷這個門,這些百姓在那裡熱鬧地歡迎祂的時候,引起整個耶路撒冷的人在說:「咦?這個人是誰啊?」有些在城門口歡迎耶穌的人都只是聽過耶穌所行的神蹟、異能,然後去歡迎祂;而城裡的百姓本來不認識祂的,看到大家這麼轟動,打聽之下,他們也開始疑惑:這個人是誰啊?有人說這是拿撒勒人耶穌,有人說是先知,甚至有人說是大衛的子孫,那子孫---就是彌賽亞!這些人在信仰上對耶穌的認識可以說都是正確的,都沒有錯,可是這些人問題在哪裡呢?他們是停留在理性、在知識上認識耶穌。

    我們每個禮拜在讀使徒信經的時候,就是宣告我們對耶穌的認識,但是跟這些百姓一樣,我們有時候要小心,有的時候我們的認識可能只是一種文字上的,或頭腦上的、停留在知識概念上的認信,我們可能與百姓一樣只是聽聞耶穌。

    今天這個節日要求我們,不只是聽聞耶穌,不只是認識祂的身分,不只是知道祂是誰。其實今天這個經文也要求我們透過選擇經歷這道城門,也就是當年耶路撒冷的城門,讓我們無視於歡呼、讓我們迎向苦難、讓我們走出自己、讓我們懷抱他人。這是今天這個經文要求我們最大的要求,不是只是紀念耶穌過往的一些事情,經文更要求我們這個禮拜要像當年跟隨騎著驢駒子的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城門;而且是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人類最大的限制—也就是我們自己;此刻我們選擇是否要面對自身的限制,透過是人類最不喜歡的苦難,使我們得到成全,也就是救贖。

    所以今天從耶穌的榜樣裡面,再一次激勵我們,如果我們教會裡面的人,或者每一個號稱跟隨基督的人,都有這樣的決心的話,我們周遭的社會會完全的被改變。基督的教會或個別的基督徒的見證,會與現在我們的表現完全不同。

    我們周遭的人常看到我們每個人都很會講,但是看不到我們肯謙卑下來、看不到我們我們肯順服,而且徹底的順服,為信仰付代價!如果沒有這樣的見證,教會永遠是軟弱無力的,永遠就讓人家感覺到你有需要就來禱告,耶穌就可以給你,那麼這個信仰只是停留在城門口那些百姓的層次。但是當你立志走進城門的時候,當你把你的命運交托給上主的時候,也就是你個人改變的開始,是你救贖的開始,也是成全你救恩的一個重要時刻。

    接下來這一週是很重要的節期,我希望各位弟兄姊妹能夠平常在家裡的時候,就不要輕忽這些日子,我們要思想耶穌的受難。有人說為什麼最近教會裡常常說耶穌受難,我們每天都已經看到許多的苦難了。但我們要小心,將每天看到的苦難習以為常,所以你要認真的去思考、去反省苦難背後的意義與我們的關係。一年中我們難得有這個禮拜來專門思想耶穌的苦難。這個禮拜五我們有受難日的黃昏崇拜,每一年都有這個崇拜,我們常常取名叫做「被遺忘的苦難」。因為我們常常忘記這個社會的現實,有許多苦難是真實的,這些苦難跟我們是有關的,有許多苦難是耶穌要我們面對的,祂也親自通過這個城門去面對的。讓我們用期待的心來度過這個禮拜,以致於讓我們復活節朝陽崇拜的時候,我們真的由心底裡喊出一聲:哈利路亞!因為所有的限制,無論是苦難、死亡,或各種外在社會的結構,終會在耶穌復活的大能上,得到突破、得到解決的盼望,願主祝福我們有一個蒙福的禮拜!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