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6

顯現節後第二主日--顯現之光

 
  
 

顯現節後第二主日
證道主題:顯現之光

以賽亞書49:1~7
哥林多前書1:1~9
福音書:約翰福音1:29~42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楊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顯現節後的第二個主日, 顯現節最重要的象徵就是「光」,當在黑暗中突然出現一道光,使人看清真實的景況,使人可以有盼望,有光顯現的地方就一定有出路。

    又是一年的開始,在這顯現節的期間,我們一起來思考,到底「顯現之光」如何能夠傳到地極,它的過程是如何呢?到底這是什麼樣的「光」?由誰來傳遞?這「光」跟我們有麼關係,這都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題目。

創造之光與救贖之光

    在我們的信仰裡面,有兩個很重要的支柱,一個是「上帝的創造」,另一個是「上帝的救贖」,這兩個都跟「光」有密切的關係。

    在創世記剛開始時,大地一片淵面混沌,是沒有次序的黑暗。可是突然間上帝說有光就有了光,這光是源自造物主的光。隨著這光照出來時,受造的世界就慢慢地有了秩序、生命、希望,這些一步步地呈現與開展出來。所以上帝的創造,就在這來自造物主的光中,帶出了整個秩序與生命。

    此外「上帝的救贖」也是跟「光」有關,今天的經文讀到很多「你們要看哪」、「聽哪」,都是要我們注意這「光」。上帝透過耶穌作為祂的「救贖之光」,祂要將這光照到人間每一個角落,讓我們心靈裡的及人類社群中任何黑暗的地方,有一天都能夠完全得到光明,到了那個日子,才是上帝創造完成,也就是說上帝所開創造的工程,完全能夠完工,但是在這時刻還沒有來到之時,顯然我們人類或基督徒是需要努力的。因為在我們的周遭仍然有很多黑暗,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能被光明所照透。

黎明前的黑暗

    從遠處來看,每天看到的新聞,都會被眼前的事情所影響。在台灣一般的大眾往往不大注意國際上發生的事。在公眾媒體上世界新聞的篇幅也沒有興趣去報導台灣社會紛爭以外的事。我們忘記了在這世界上仍有許多百姓是生活在戰爭及恐怖之下,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非洲中部有一個國家叫盧旺達(Republika Y’u Rwanda),正籠罩著內戰及鄰國剛果可能入侵的陰影,使得該國的百姓到處逃難,因為國際社會是不大關注他們,他們也不是處在國際戰略重要的位置上,他們看不到光明。

    在伊拉克,雖然戰火好像剛剛過去,但是與巴勒斯坦的百姓一樣,隨時都會遭遇恐怖行動的危險,百姓無法過平安的過日子。再來看看南亞,剛才經過一個重大的災難,然而災難固然可怕,但不久前一個報導,很多人在災難之後還有人搶劫救濟的物資,有人搶劫災民,虐待他們,這也是一種不同層次的黑暗。

    從近處來看,在我們的社會裡面,也有很多黑暗的地方。雖然我們坐在這裡,一起崇拜,彼此都活在光明裡,好像充滿希望的生活。但是我們生活的四遭仍有許多的黑暗。例如近日新聞中「邱小妹妹事件」,大家看到都很難過,這小女孩所承受的痛苦,正好揭露出我們整個社會許多的問題,從她的親戚、鄰舍、醫療制度、醫院、醫生、父親、家人、政客及記者,還有我們這個社會中生活的人,都有責任。更重要的是這事件讓我們看到儘管我們社會的生活水平,領先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家的社會,盡然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是活在極盡黑暗之中。

    不只如此,在我們整個社會大部份的人群裡,稍微仔細觀察容易看到不同層次的黑暗。我們發覺很多人活在恐懼中,雖然生活不見得有憂慮,物質上不見得有缺乏,但仍透露出恐懼的心理,怕什麼呢?怕他們的房子的地點或擺設上錯誤了,會失去他們所有的。在早上的看電視新聞報導,其螢幕下方開一個小窗,顯示每一生肖或星座在當天的運勢及預測今天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擔心我們的生活會被不知名的力量或命運所左右。這就是我們能夠接觸到,能夠想像所及的黑暗。

救贖之光顯現

    在耶穌那個時代,當施洗的約翰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那個時候也是個黑暗的時代,以色列人已經亡國好多年了,這兩三百年來,他們一直期待有個彌賽亞救世主的出現。很多人自誇說我就是那個彌賽亞,於是大家盲目地跟著他,結果失望了。一次、兩次、三次的失望,讓人感到像沸騰燒開的水一樣;過去人們以為流落在異鄉時是黑暗的日子,現在回歸了,仍然讓人感到活在黑暗之中。

    上禮拜我們談到耶穌受洗的事件,耶穌好像就此登上了世界的舞台,登上約但河邊,來自造物主的救贖之光,像朝陽的曙光顯現出來一樣。耶穌向世人顯現就 是要把上帝的救恩,進一步的顯現出來。

    上帝透過耶穌所發出的「光」,在兩千多年前,宛若伯利恆微小的星光,到黎明前的曙光,一直到這「光」在歷世歷代不斷地傳遞,終有一天人間所有的黑暗都要被除去。從舊約到新約的過程當中,講到上帝僕人,就是要把這「光」一步一步傳遞出去。

    在今天的以賽亞書第49章1~7節,就是一首很有名的僕人之歌,是以賽亞書四首僕人之歌中的一首。祂說到這個僕人是被上帝所撿選的,然後祂要繼續傳遞這個「光」,要把這個「光」帶到地極去。這詩篇的作者講到,他領受了上帝的恩典,他並不隱藏,他要把上帝的慈愛、慈悲彰顯出來,告知所有聚會的人,讓周圍地方的人也都知道上帝的恩典。

    有名的施洗約翰的一聲「看哪!上帝的羔羊」,劃破了兩三百年的寂靜,他讓當時的以色列猶太人有個新的想法,上帝透過剛受洗玩的耶穌,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恩典。救贖是什麼?它先除去我們心中的黑暗,猶太人一直期盼有一天以利雅從曠野回來,他穿著駱駝皮的衣服,要宣告彌賽亞的消息。

    今天福音書經文中還有提到安得列兄弟,他們本來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但是看到耶穌基督經過的時候,他們感覺到這個時候要到了,不曉得在什麼機緣下,他們跟從這個「光」,跑去跟從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夫子)在那裡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那裡住。後來彼得與安得列都成為耶穌的門徒,繼續把這個「光」照亮那個時代的人。

    還有一個是在今天書信所提到的是保羅,保羅寫信給哥林多的人,我們是被撿選的人,是被撿選的使徒,是特別要來為基督作見證,見證這個「光」傳遞給教會,傳遞給這個地方的人,藉著他們所經歷的事情,傳遞給我們教會的人和信徒。

傳遞上主的真光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他們都覺得傳遞這個「光」,或傳遞這個好的消息,傳遞上帝的救恩,是他們無可推諉的責任。僕人形容說在我母腹中上帝就撿選了我,這都是上帝沒有辦法推諉的責任。

    當感受到恩典時,都有這個心態與想法。當接觸到上帝恩典的時候,會感受到有一股意想不到的慈愛,且是無可推諉的責任。上帝把慈愛傳遞出去而不隱藏,所以在不可推諉的責任之外,也都領受到上帝的慈愛。真正被上帝慈愛所震撼的人,他們感覺到希望與光明在他們心中燃燒,他們不得隱藏,是要把這個「光」傳遞出去。所以他們說「我不能隱藏,我的嘴唇也不能停止,要把這救恩傳遞出去」。這些人經過上帝之「光」後,在他們的心裡被上帝的慈愛感受後,產生共同的特色是他們不計較利益,自私的一面被挪去。

    施洗約翰的兩個門徒跟隨耶穌去,施洗約翰不會說:「你為何搶走我的學生,為何牽走我的羊,為何要帶走我的人」,而說:「祂必興旺,我必衰萎」。真正是被這「光」,也就是被這慈愛打動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是不會計較個人利益,不會計較得失。

    這些人還有的特色就是即使外表看起來不成功,不順利,甚至挫折,甚至感到徒勞無功。在傳揚過程當中,辛苦把這恩典介紹給別人,他要活出恩典,堅守某些原則,看起來好像徒勞無功,好像沒有作用,周圍的人不見得羨慕你,但是上帝看到了他們是榮耀的。「我看我的僕人是榮耀的」,這僕人回答說:「雖然我做的事看似徒勞無功」。所以在這傳揚過程中充滿曲折,充滿著各種的試煉,各種挑戰,但是重要的是挑戰中的人表現如何,而不是他所帶來的成功是什麼。

    還有更重要的是,除了上禮拜經課所提到的僕人,或者詩篇的作者,或者施洗約翰這些門徒之外,彰顯這「光」最重要的就是教會,也就是信仰的群體。所以保羅寫信給哥林多的教會,告訴他們說:你們已經蒙受了很多很多的恩典,你們教會有很多很多的恩賜,這恩賜是你們有口才,有各種不同的專長,這些都是為傳遞這光。傳揚這個「光」不是我們單打獨鬥,不是靠我們自己而已,乃是靠信仰的群體集體所作的見證。

傳遞真光—教會的使命

    今天這個信仰的群體,要學習,把自己各種專長貢獻出來,那怕是一點點的時間,或一點點的才華,大家無私地肯把一些東西擺出來,肯把你的生活優先順序把它表現出來,這才發現你的內心被「光」照亮了,你是已經被慈愛所感動而願意付出的人。

    如果一個愛能夠真正感動一個人,是會讓這個人肯於付出的。很少人會說我被愛所感動,還是很自私為我自己,那愛並沒有打入此人的心裡面。所以保羅教訓哥林多的人,不要忘記他們教會的使命,與教會這個信仰的群體的責任,他們結合在一起,認真、堅持地生活,以及他們把上帝給他所有的才華,都貢獻出來,教會才有可能把這「光」一代代地傳揚出去。在傳遞過程當中,我們不以為我們完全光明,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常常的警醒,裡面還有什麼黑暗?看看裡面還有什麼地方有上帝光透過耶穌的見證,還沒有照到我們心中。我們在日常的生活裡面,就是要常常的反省,不讓黑暗在我們心中停留,好讓我們在團體中發揮最大的見證,把這「光」傳遞出去。

    每當我們崇拜結束時,我們就把聖壇上的燭光熄滅,其意思不是說我們就此結束,而是要把這「光」點燃在各位心裡,你們再點燃別人心頭上的「光」,好讓黑暗在這世上更少。這就是我教會信仰群體的使命,所以我們個人不但要成為這「顯現之光」,整個群體也要成為「顯現之光」。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