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14

復活節第三主日-- 我信復活的主(三)

作者:郭曜郎
 
  
 

我信復活的主(三)

經文:徒2:14,36-41;詩116:1-4,12-19;彼前1:17-23;路24:13-35


  每個星期天的早上我們坐在教會,有些人已經坐了二十年,甚至更久,有些人正會接著這個板凳迎向另外一個二十年。二十年,對人一生的歲月不算短暫的時光;有好些人今天與我們一起崇拜,但是下一週、或者下個月就要遠行到另外一個城市工作,或者到另一個堂會。

  教堂的每一張椅子,不曉得經過了多少人在上面唱詩、讀經、禱告、聊天、傳紙條、或者打瞌睡。讓我們用一點想像,想像我們用老式八釐米播放電影的眼光來看看我們的教會,許多人來人去,每個人的舉手投足、每一個問候,都在歷史裡,在上帝眼中都有意義,就像我們看著泛黃相片中的笑臉,心有所感。今天我們坐在這裡,跟一千五百年前坐在敘利亞、北非、或羅馬教堂的信徒一樣,都是在敬拜同樣的一位上帝,與澳洲、俄羅斯與大陸的教會領受同樣的聖餐、聆聽聖經的信息,在教堂中的崇拜,為的是追憶那位死了又復活的基督耶穌。

  復活的故事,引導過去的信徒,讓他們的生命有意義,同樣,復活的故事也要引導活在現代的我們,就是在座的每一位,這個復活的信仰,我們也要忠實地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信仰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也不會毫無困難,以為只要信了耶穌就有福、祿、壽、喜,就會中樂透工作順利,信了耶穌之後不會沒有困難。我們還是會經歷疾病、分離、工作壓力、親子衝突、婚姻危機與親友的死亡,但我們會有復活的力量幫助我們承擔。

  進入復活節期後第三個主日,讓我們繼續思想這位復活的基督,與你與我究竟有什麼意義?

  今天讀的福音書中有個叫革流巴,跟另一個不知名的門徒,正打算離開耶路撒冷,一起走到以馬忤斯,聖經沒說他們要到以馬忤斯幹什麼,「革流巴」這個名子也只出現一次在聖經中,沒有什麼來頭,從經文的敘述中,對他唯一的瞭解是跟另外一個人作過耶穌門徒。幾天前還帶的興奮的心情待在耶路撒冷,準備跟耶穌一起作王趕走羅馬人。只是沒想到,他們的老師竟然毫無反抗地被逮捕、倉促地審判、羞恥地當眾被剝光衣服、釘在木頭架上,然後就死了,就這樣死了,「希望」被埋入墳裡。

  這兩個垂頭喪氣的門徒走向以馬忤斯,也許是回家、也許是避難,前面的路對他們來說不再有意義,他們只是漫無目的地走著走著。「真像」教人難以想像,幾年前他們遇到一個改變他們生命的人,他們離開村莊,跟隨了這個陌生人以及他的朋友,他們看到這個拿撒勒來的先知是怎麼的愛人、醫治人、安慰人,這個人打斷了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為他們帶來的活力與生命的意義,但這個帶來希望的人卻死了,隨著他的死亡,他們也失落了自己。命失去控制,這樣的結局完全在他們的想像之外、在他們心中的盤算之外。

  其實,在許多方面我們跟這兩個門徒是很相似的,當我們往內心去看自己的時候,會發現「失落」的感覺,常縈繞在我們心頭。當我們開始工作時就失去年青人擁有的自由,成家後,就需要放下更多選擇的權力,而且,意外常在你不知覺時來拜訪你,我們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在掌控下運作,偏偏生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怕「失控」、我們習慣也喜歡控制,「失控」是很難受的,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抓狂的老師?無論如何,至少看過落榜的學生,或者經驗破裂的友誼、突然來的疾病或地震。許多事在我們的預期之外,就像這兩個門徒在耶路撒冷的可怕經驗,一種無能為力的失落感。

  面對人生種種的失落,我們該如何自處, 是責怪別人嗎?有人抗議說:「我又不是自己要出生的,那是我父母的問題」所以怪父母,用同樣的態度怪朋友、怪學校、怪公司、怪教會、怪上帝,反正都是別人的錯;電視上,尖酸苛薄的時事評論大行其道,好像只要會指出別人的錯,就代表自己有理。

  或者我們採用相反的方式,用另一個極端面對失落。我們隱藏痛苦,裝作若無其事,好像這些事情從來沒發生過,也沒有傷害我們,明明強烈感受到重傷害,但還是咬著牙說:『沒事沒事,我一點都沒事……….』

  面對失落,我們既不是責怪也不是隱藏自己的感受,而是要面對,承認我們的痛苦存在,允許淚水流過我們的情緒,讓淚水引領我們看到人性的限制,這是人生的真像,讓這種感受把我們帶到上帝的面前,我們本來就不是什麼都能夠掌握,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生命中有太多恩典是白白得來的,都是父母、朋友、老師、同事、弟兄姐妹給我們的,以這種態度面對失落,才可能聽見聲音對我們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或許你會抗議,以上的說法太理想了,不切實際,反駁說:「如果不讓我怨恨一下,我真不知道該如何生活?如果不讓我閒言閒語,看看壹週刊,生活就太枯燥了,早已經習慣說別人的壞話(我跟你說,你不能跟別人說喔~~),談論那些我不喜歡的人與事,將那些令我痛苦的回憶不斷地從腦袋中挖出來複習,而不釋懷。」你說:「我喜歡恨、更喜歡別人跟我一起恨,我喜歡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在幻想的世界中變成拳王泰森,然後給予敵人重拳,在想像中把討厭的人狠狠踩在腳下,欣賞他痛苦的掙扎,到時候…許多人都會抬頭仰望我、欽佩我……。」

  不管在那,生活中確實充滿許多滋長不滿情緒的機會,這種怨恨不平的情緒也隱藏在教會與神學院中,這是讓信仰團體癱瘓的原因。這些都是事實,但請你想想,如果沒有怨恨與不滿,你的生命還剩下什麼?

  我們的生命只剩下仇恨、不滿、冷漠、猜忌與恐懼,那麼我們信的耶穌恐怕還埋在墳墓裡,這也是革流巴在經驗耶穌復活前的心情寫照,雖然聽說有幾個婦女找不到耶穌的身體,聽說耶穌復活了,但這個復活的能力與他無關,有復活的知識卻沒有復活的經驗。

  不曉得基督復活的能力與你有沒有關?當門徒開始聆聽耶穌的教誨,聽這位陌生人解釋聖經時,他們的心裡開始有股暖流,覺得火熱,信仰的力量逐漸滋長,當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就明亮了,認出耶穌是基督。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把這個消息傳給其他門徒。如果我們經驗到復活的能力,就一定會有所回應,如同當年門徒一樣。

  或者我把話講白:「我們會不會覺得抗拒復活的耶穌,更合我們的胃口?」讓濛濛細雨的心情帶著一絲絲地愁悵,沉淪在風蕭蕭易水寒,悲劇英雄式的情緒中。如果我們有這種傾向,那我要說:「收起你虛偽的皮鞭吧!基督已經潔淨聖殿了。稅換銀錢的商人都已經跟隨耶穌,在殿內禱告去了。」

  或者我們抗拒復活的耶穌,是因為我們把生命的頻道,調在黏巴達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中,隨著世俗起舞!耶穌最好沒復活,信仰最好只是怡情養性的休閒活動之一,不需要太認真。那我要說:「那真正能讓我們的心靈滿足,帶領我們到父那裡去的,絕對不是Christian Dior 香水或令人稱羨的頭銜。」

  那麼,我們如何經驗復活的信仰?這是個有點冒險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結構與「如何作意大利麵?」類似,因為當我們問「如何」的時候,隱含我們在問一個標準的操作程序,但信仰並不是一套僵化的規則,就像復活的耶穌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向人啟示他自己,對婦人、對門徒都不一樣。重點是我們打算如何回應。在信仰路上,愛與恨都是選擇,門徒可以選擇拒絕以馬忤斯路上這位陌生人的嘮叨,也可以選擇積極回應,邀請耶穌進入他們的生命。

  經驗信仰的前題是我們要選擇敞開,對信仰、對奧秘的上帝要有所期待,對於存心拒絕上帝的人,上帝只好用隱藏來垂聽他們無聲的禱告。對於心靈饑渴慕義的人,上帝就在不知不覺間臨到他的生命,在潛移默化與等待中,他已經有了結實累累的生命。願我們向神敞開,對信仰有所期待。

  兩千年前耶路撒冷傳來令人悲痛的新聞,但耶穌的復活扭轉了這個事件。兩千年後耶路撒冷仍然傳來令人悲痛的新聞,不知道信仰復活的你與我能夠扭轉什麼?願復活帶來的愛戰勝仇恨。

【2002年4月14日于城中牧區】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