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8

将临节期第一主日--植根与过去的未来

 
  
 

将临节期第一主日证道主题:植根与过去的未来

以赛亚书2:1~5罗马书 13:11~14马太福音24:36~44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杨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将临节期的第一个主日,我们圣台布置的颜色也转变了,由过去常年期的绿色转变为白色(上礼拜为基督君王节),到今天进入紫色的阶段,紫色代表等候及警醒。因为将临节期同时也是为圣诞节预备与期待,其实,我们有一个双重的期待,一方面期待圣诞节—一个过去的事件的纪念;同时也期待未来,希望圣诞节所代表的意义在未来能够终极地实践。

在一个以期待为主题的节期里,我们还是要问「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期待是可以期待的呢?」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憧憬、不同的向往,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期待的是可以期待或有可能实现的呢?

公义与和平的期待

整个人类自古以来,不同的文化都会有不同的期待,特别是对人类的幸福及远景,就好像今天读的旧约经课-以赛亚书,先知发出对人类未来的期待,这期待是对人类幸福的憧憬,其内容与其他文化所期待的事情很多相同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和平、一是公义。和平(peace)也翻译成「平安」,这两者有同样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来,最简单的定义是没有战争的状态,其意境就是没有冲突;在个人的层面没有内在的冲突,在社群的层面没有担心害怕及仇恨的对象。很多群体或团体常常是为了对立于另一个对象而结合的,当有一天仇恨或针对的对象消失,团体本身也就失去自身的方向及目标,因为他们所对立的对象,成了他们团体唯一共同的意义。

然而,有一天在人类的整个社区里没有对立,不为对立而对立,整个社区也就没有仇恨的对象,人的内心里面没有敌意,自己也就没有内在矛盾了,这是一种平安的达成,也是人类的向往。

「公义」-依字面上解释是公平分配,公平地对待他人。在个人的层面,通常对自己都比较宽大,所以在行事为人时,要依自己的角度去对待他人,不亏待自己同样也不亏待他人;不操纵、不剥削他人。不把与我们来往的人当作工具。

此外,要能在制度上公平待人。在整个社群的层面,我们希望有一个公义、公正的制度。一个社会有公义、公平的制度,才有可能做到整个社会里,没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角落理,有群永远见不到光明的族群。弱势的人们不会被其他人所排挤,而能得到应有的照顾。

然而,公义与和平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公义的制度、公平待人的心态,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平安及和平。如果平安只是每天安静几小时,让心灵平静下来,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平安,真正的平安是除了心里有平静外,最终极是整个外在都没有冲突。

如果一个公正、公平的团体或社会,不是透过和平的手段所建立的公义制度,这公义则不会长久,且不会给人类带来福祉。我们常常提到「圣战」、「为正义而战」,这种透过战争的手段,所得到的往往并不是很好的结果。看看现在胶著中的伊拉克,就可想像,为了要享有一个长久的和平,用一个不公义的手段;为了要建立一个公义制度,而用了非和平的手段,这都不能为伊拉克以致整个人类带来美好的结果。

公义与和平之间,关系到人类的福祉,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区的人民,社会都有自己幸福的想像,所有都跟和平、公义有关,而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上主的统管

圣经怎样看「公平」及「平安」,如何可得到呢?在今天的启应文(诗篇122篇1~9节)提到两个象徵的地区,一是「锡安」,也称锡安山是上帝的山;一是「耶路撒冷」常被称为上帝的城市(上帝之城),这两个地方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以色列的地方?外国人的地方?

圣经经过长久以来,当的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离这山(锡安山)、这城市(耶路撒冷)很远了。这山已经被寓意化了,代表了上帝所祝福的地方,或上帝所管理的地方。

在上帝管理的地方,公义、公平最终可完全达成,能够充分的发挥,使人类活在里面有最大的福祉,这就是上帝所管理,有上帝主权的地方,就好像锡安山、耶路撒冷一样这两个个象徵上帝的统管的境界。

一个真正的公义与平安,不只是要一套好的政治理想,或完备的政制架构,或者加上一套完备的律法,仍然不够(任何法律法似乎都有漏洞,都可按照人的方式作不同的解释。)当然也不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以为透过教育的社会化使所有人都成为好人。

一个真正公义平安的实现,是需要「上帝的祝福与上帝的管理」。上帝成为众人信仰的对象,真正地信靠上帝的管理,真正接纳上帝所指向的方向。当人类的社群与上帝有一个和谐的关系之后,和平、公义才有可能达成。因为,当人类的目的、企求,能够与上帝创造这世界的目的达成和谐的时候,人类才会有一个更高的发展,公平及公义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人类的历史上已看到了,靠著人类的方法,公义及和平是很难持久的,我们都期盼长久之平安与福祉临到我们。

类的处境

可是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与世界是怎样的情况?「到底这是否可以期待的呢?」,我们常常以现在的状况来看将来:「期待人类会更进步」,「过去许多战争都可结束了」,「人类应该进入更理性的对话,创造和平机制的时候了」,可是一踏入廿一世纪时就发生恐怖事件-911事件,这事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挑战及反省,因为它是一个新的战争型态,把过去累积的不公义事件一次爆发出来,它比过去其他战争更让人觉得恐怖,不知道下一次要发生在那里?它没有一个特定的战场,可能在人多的城市里面,在最发达、最想像不到会有战争的地方,这种战争使人感到恐惧。

我们也看到人类社会的分裂。最近国内的选举、乌克兰的选举及其他地方政治的发展,我们都看到严重的对立及分裂,原本以为透过民主的机制、理性的对话,经过民主的实践及投票可以解决事情;过去我们对民主是很有把握的,可是现在发现在这制度下仍有很多对立及分裂。

我们也看到大自然的反扑。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山地里,作了许很多建设,开发些有经济效应的景观,让人去观赏,但是一次地震、一次台风灾害之后,我们体验到整个大地是不同意我们的做法,因而有很大反扑,也让我们深深地了解生态的保育是多么地重要。

最近看到一个统计,台湾的自杀率在亚洲是排行前几名,自杀率的提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好像是某些人的脱序行为。但是从另外一角度来看,我们的抗压性并不因为我们的生活物质条件丰富,教育更普及而能提高。相反的,在经验上我们往往感到人类显得更加脆弱,无法承受外在的压力,高自杀率及大自然的变动居然发生在台湾,其实这与世界各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根植与过去的未来

人类社会对公义、平安、幸福的憧憬到底可不可以期待呢?从现在的条件来看,我们似乎不乐观,但是我们在这将临节期的时候,再一次提醒,我们不要放弃希望,我们仍要有所期待,放弃希望就不再有活力,在信心中期待则会带来生活的动力。但是我们凭什么来期待呢?在这些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凭什么说「总有一天人类福祉能够达成!」。

将临节期有一个「过去的向度」,就是回顾过去,纪念一个重要的事件(接下来的圣诞就是纪念),就是耶稣的事件。在过去的历史中,耶稣降生在人世,而且最重要的是耶稣作为一个完全没有势力的人,他在世时建立一个完全没有力量的团体,他自己本身没有显赫的背景,他不是生在帝王将相的家庭,也不是生在有名的哲学门派,所以在当时的世界里面几乎是寂寂无名,跟随他的都是一些渔夫,一些受教育不高的人,没有社会真正的影响力。可是,我们在纪念圣诞时可看到,如果整个西方的历史,把耶稣事件抽离的话,则无法想像这历史的演变会如何?是否能够像现在一样是大有疑问的。发生这么大的影响力,不是建立在力量及势力或是各种乐观的条件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祝福及统管上。

所以今天我们仍期待,因为我们看到过去在人类的历史中,耶稣作为上帝关爱人类的标志,上帝把平安(以马内利来临)带到人类的中间,就像许多种子一样,它会慢慢的成形。

有一则寓意故事说到,有一位老太太,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人很好,内心也很平安,待人处世也很好,有一天这老太太去逛街,突然间看到耶稣在玻璃窗里面,于是她进入店里,对耶稣说「我要世界的和平,我要平安,我要社区平安,我要我家人….,也没有欺诈制度,没有受苦的人…….」,耶稣说「等一下」,老太太怀疑地问「真得可以实现吗?」,耶稣弯下腰去,拿起一袋种子给她,说「你刚才所求的东西,世界和平、人类没有冲突、好的社会制度….,不是不可能达成的,但却不是一蹴可即,它好像一颗种子,让人散播到各地,终有一天这些理想必定可达成」。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耶稣来到世上,就是把上帝所赐的平安公义的种子放在人间,经过这千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上帝的关爱,上帝的价值、平安在人类中不断不断的发酵。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纪念圣诞节时,虽有不同的方式(虽然现在略有商业化),但都有一个重点,就是付出、给予、期待,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能够继续期望未来的一个基础,这个未来是根植在我们过去的世界中所发生过的一件特别事件。因此我们可以期待我们的未来,是根植在过去的。

结语:期待中的日子

今天的经课提醒我们等待当中还是有所作为的。在一个社区里,突然,外来一位老先生,神秘地过生活,从未告诉他人他自己的过去,许多小孩则踹测他可能是……,这些小朋友就决定要整整这位老先生,于是他们敲老先生家的门,老先生开了门,小孩们手里抓了一只小鸟,然后将手放在背后。他们问老先生说「你猜我背后拿著什么东西」,老先生明了他们的动机,说「你拿著一只白色的小鸟」,下一问题则更狠,小孩说「是啊!我是拿著一只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问题为什么会这么刁钻呢?因为,如果这老先生回答「活的!」,小孩则可能用力一捏,小鸟则死掉;如果这老先生回答「死的!」,则放出来是活的;因而老先生对这小孩说「是活的,是死的,在乎你的决定」。这小小的生命决定在这小孩的手里,同样的,我们期待未来,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憧憬著美好的未来,突然间发生在我们的生命里。

「种子已经撒下了!」,生命的抉择在你的手里,你必须去决定怎样生活、怎样的去发展人类的社会、怎样去发展个人的家庭、你抉择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的经课,罗马书13:11~14特别谈到「我们就要脱去暗昧的行为」,暗昧的行为特别强调的是「放纵私欲和自私」都是不正确的对待自我的态度,我们不能这样生活。

我们要「要穿戴」,在基督教的文化里穿戴与象徵是有关的。牧师主持圣礼时要穿上袍子,受洗的人受洗时要穿上袍子,事奉的诗班要穿袍子,其意思就是重新披戴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披戴耶稣基督」。基督是表明上帝对人的关爱,表明上帝对人类无限的付出,表明人类需要互相承担,表明一切的成就不是来自势力,不是来自强权,不是来自成功的操纵,而是来自真正地接纳对方,为对方付出,这样的话,人类的社会才可能有盼望,才可以有所期待。

这期待的未来是根据过去的事件,所以将临期是很矛盾、很有张力的节期,它既是回顾过去,也是展望未来,它既是纪念耶稣过去的再来,也期盼耶稣最后完全的实现上帝的公义与平安的再来。

我们要不断地脱去自私与私欲,我们要立志时时穿戴基督,永远怀著希望。不时地祈祷:「主啊!愿你再来!」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