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3

圣灵降临节后第二主日--常以为亏欠

 
  
 

圣灵降临节后第二主日

讲题:常以为亏欠列王记上211-21

加拉太书215-21

路加福音736-83

证道:庞君华牧师整理:郭秀龄姊妹

前言

本主日开始教会的年历就进入了常年期,这是一连串重视信徒信仰实践的的主日,这段时间其实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身为基督徒必须要去思考的「在我们一起公共崇拜之后,我们如何过一个基督徒的生活?」。

有人来找我主持婚礼,我就会告诉他,婚礼要注意些什么事情,我们要怎么样跟家长事先见面,告诉他们在婚礼当中可能会发生的每个环节,怎么让整个婚礼没有意外,让整个婚礼感觉到很温馨、很神圣、很庄严,所以有些人即使他的家人不是基督徒,他们参加完婚礼之后,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筹备婚礼过程中,有些新人觉得婚礼好复杂、好忙、好多事情,我都会跟他们说,其实结婚真正复杂、真正累的是婚礼以后的婚姻生活。因为步入家庭后的生活才是真正显示出婚姻的品质,不是只在婚礼而已。结婚真正的重点是在那个典礼之后的婚姻生活!同样的我们每个礼拜来参加崇拜,一个礼拜一次或两次参加教会的活动之后,到底我们怎么生活才显出一个基督徒的品质呢?什么是信徒生活的共同出发点呢?这是我们常年期要常常去问、去想的问题。

第一个饭局

在今天的经课里面,其中有两个饭局。在福音书里面,耶稣跟法利赛人一起吃饭,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饭局;另外一个饭局是在今天的经文里面没有写出来的,加太书经课中,保罗在讲这段经文之前,其实有一段记载讲到在加拉太的教会,当时彼得、保罗与教会中的人包括犹太信徒与外邦人信徒一起用餐。饭吃到一半时,突然听说耶路撒冷来了一群人,是雅各那里来的人,雅各就是耶稣的兄弟,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更是犹太人基督徒的领袖,彼得因为有所顾忌就马上与那些犹太人信徒一同离席。因为按照犹太人的规矩,外邦人跟犹太人是不能一起吃饭的,所以彼得的反应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一个犹太人一般情况下的反应;但也是很不正常,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基督徒了,这举动表示了对外邦信徒身分的不确定。律法在他们中间仍然是一个分界与隔阂。保罗是一点都不放过这个失误,他指责这些信徒:「你们这样做实在不应该。」所以后来他就讲了今天加拉太书经课里的这段话。

因为这里点出了一个律法的问题,从不能跟外邦人一起吃饭,牵涉到很多吃饭的规矩,还有牵涉很多犹太人要守的规矩,所以跟外邦人吃饭非常的麻烦,除非那个外邦人完全遵守犹太人的规矩,否则这个饭局大家肯定会吃得不愉快。比方说犹太人不吃血,外邦人吃血,就让犹太人感觉到非常不舒服,犹太人很多东西不吃,在饮食上有很多的规条。

这个律法的问题所联想到的是,犹太人传统以来这么重视律法,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律法是上帝对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作为选民的要求。

保罗提出的问题是「到底这个律法使你跟上帝更接近?还是更遥远?」在加拉太书跟保罗的罗马书里面,一再的强调这个问题,基督所带出的信仰直接冲击到对律法的反省,到底律法是使我们跟上帝更接近?还是更遥远?

我们举个例子,有一个父亲要求小孩说,你赶快把功课做完,在下午放学回来、六点钟之前你把功课做完,你就可以看电视或做你要做的事。如果不做完我就生气了。于是这个小孩子就有几种可能性,第一个是他就赶快做功课,因为他想:只要在六点钟之前做完老师在联络簿上规定的功课,那么后面的时间就是我的时间了,父亲就不要管我了,我要看卡通就看卡通,我要打球就打球,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种可能的情形是,他要赶快做完,可是他心里却想的是,要是没做完的话,吃饭的时候爸爸发脾气就非常不好了,为了让爸爸不要发脾气,搞不好发完脾气之后还有惩罚,如一个礼拜不能看电视或者一个礼拜不能出去,那就更糟糕了,所以赶快把功课做完。

以上两种态度都可以说是犹太人,特别是法利赛人对律法的态度。至于我们也可能有意无意的这样想,上帝要求我做的--六点钟把功课做完,我都做完了。上帝还能把我怎样。保罗说,这样的态度是不够的,这样的心态并不是正确的,不是当初上帝颁布律法使人跟上帝更接近的原意;真正的态度应该是第三种,就是我赶快把功课做完,因为父亲喜欢,而且我「相信」父亲喜悦我做的事一定是对我好的,有这样的相信、这样的信心,所以我把功课做完,这个才是正确的态度。

犹太人行律法、守了很多规条,进门要洗脚、洗完脚要洗手、洗完手之后吃饭又要守这个、守那个,又说出生第八天要受割礼等等,当初上帝用这种方式来教导他们顺服、教导他们怎么样跟上帝亲近,使得他们在万国万民之中成为很特殊的选民;但是一个不小心,这些规条却代替了原来上帝的美意,使他们带著一个心态这心态是我把这个做完了,剩下的事你不要管我,我该做的都做了,我奉献了十分之一之后,你不要管我其他的十分之九;每个礼拜该来教会的时间我都来了,剩下的时间我可以做我愿意做的事情,你不要管我。或者是活在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里□这个礼拜没做礼拜会不会不顺利?这个礼拜少祷告两次,会不会考试不及格啊?第二种是害怕的心。这都不是一种父子间该有的态度。

第二个饭局

前面两种是一种死气沉沉的信仰,后面一种才能带来一个活泼的信仰。我们来看第二个饭局,就是耶稣在法利赛人的家中坐席,法利赛人是德高望重的人;在城里面能够被他们的教派邀请吃饭应该算是一个尊荣。因为他们常常有个习惯,知道城里面来了有点名气的夫子或拉比,他们请他到家中坐席,一方面表示我看得起你,我这个人很重视会教导律法的人,很重视拉比,再者也观察观察这个拉比功力如何?吃饭席间他们就跟这位拉比谈律法、谈规条、谈传统,看你懂得多少?又或者吃饭的时候观察你到底是什么样水准的拉比。所以耶稣也被请去,当然他的门徒也跟著去,在席间突然发生一件事情,就是有一个女人进来,犹太人的房子常常是门户大开的,这个女人进来以后,大家都知道这个女人是城里不名誉的女人,所以叫她为罪人,她进来以后,大家都傻了,身为主人的这个法利赛人也没有阻止她,这个主人心里也在想,看看耶稣怎么面对这种事情:突然间有一个人进来,她是城里不名誉的女人,她来到耶稣面前就痛哭起来,眼泪流下来、流在耶稣的脚前,把耶稣的脚都弄湿了,她用头发当作毛巾,把耶稣的脚擦乾,又拿出一瓶非常贵重的香膏打碎,涂抹在耶稣脚上

这些举动在不同的福音书都有记载,记载的重点都不同,这里记载的重点是,这个主人看到这件事情觉得很唐突,另外一方面也观察耶稣怎么做,而且他心里也在想:耶稣到底知不知道她是谁?你这个拉比到底功力行不行,你是否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你知道的话,明知道她是不名誉的女人,或者在城里名声不好或者甚至是个妓女,你还让她这样做,那你安的是什么心?这时候大家都看耶稣怎么回应这件事情。耶稣对主人讲了这个比喻,就说有一个人欠了五十两银子,被这个债主免了他的债,跟一个人欠五两银子,这债主也免了他的债,试问那一个更感谢债主呢?按照人之常情,就是欠五十两银子的那个人,他一定会觉得五十两可能要好久才能还清,欠五两银子的可能三个月就还清了,所以受限制或得到释放的程度不一样,带著感谢的心也就不一样。

耶稣这样问其实是让他们去想一个问题,当我们面对上帝的时候,我们是那一种心态?是法利赛人的主人心态觉得我今天请你吃饭是瞧得起你,我今天能够来做礼拜,主啊!我是在给你面子,主啊!我也做了我该做的事情。还是像这个妇人或者在另外一处经文讲到的那个税吏一样,觉得自己「常以为亏欠」,来到主的面前说,主啊!我亏欠很多,我真是不配领受你的恩典,我真是不配在主面前领受圣餐;我甚至来到教会聚会、崇拜的时候,在我们安静的那一刻感觉到说,主啊!我是有亏欠的。有亏欠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保罗所说的,感觉到自己并不完全是一个义人,或者是像今天诗篇所读到的,我无法在耶和华面前「站立」,因为我是一个有亏欠的人。

「常以为亏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态,这不是指一种病态:一直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的心态;而是对上帝有一种心理,是在认真省察过自己之后,知道不是那些外表的律法行为可以满足上帝的,因为你认识到上帝要求的是一个内心把他当作上帝的人,而你也知道、也「相信」他的要求是对你好的,你也因此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面对、去实践、去完成你的信仰。

常以为亏欠

在过去两届年议会,我都负责筹备,近几年筹备年议会的时候,都有开幕的礼拜,我们都会去信要求神职人员要穿上神职人员的服装。在开会的时候,我就跟所有会友代表解释,我说现在我们预备要崇拜了,请神职人员退席预备著装,大家也预备心准备礼拜因为很多信徒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麻烦,我就对会众解释为什么要神职人员去著装?为什么这样麻烦?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传统上教会神职人员里面都要穿著黑色的衣服,外面再加白色的袍子才来主持圣礼,这是提醒我们牧职人员:我们是不够资格的、我们是有亏欠的、我们是不配去牧养或者是不配去主持圣礼的,甚至不配来宣讲教训人的。今天是上帝把这个义袍加在我们身上,上帝给我们额外的恩典,使得我们才能有资格站立在这里、去主持圣礼、去宣讲、去从事牧养的工作。牧职人员最怕的是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得著了,已经足够了。

我们常以为亏欠。特别是面对教会、面对上帝时,我们要「常以为亏欠」与「自以为是」,这两种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

今天经课里的那个妇人,她的泪水流在耶稣的脚上,她用头发将耶稣的脚擦乾,因此耶稣对这个主人说,这妇人所做的原本是你主人应该做的,原本是请客的人应该准备好这些东西,但是这个以为亏欠的妇人把这些做在耶稣的身上,再把最珍贵的香膏膏在耶稣的脚上,有人会觉得很浪费,但是这是一种珍惜,以为亏欠、是欠五十两银子的人的一种回报,一种回报心态在这行动中呈现出来。自以为是的主人忘了或忽略了许多对客人的礼节,但却以为自己作的很足够了,或用中国人的话说是已经很赏脸了。

珍惜教会

我们对教会的态度也是要警醒,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教会不是我们把次等的时间奉献给教会的生活或者我们把剩馀的、零头的金钱交给教会,又或者我们只是随时来参加教会一、两个活动,就觉得已经足够了。我绝不是强调我们在牧养的时候,希望把大家的每一个时间集中在教会里面。现在有些教会是这种做法,就是动员力越强,信徒就越感觉到火热,因此教会需要常常有特会、有很多的活动,让大家一定要不断的培灵,不断地打强心针,好让会友的凝聚力越高越好。我绝不主张如此。我所强调的是要有一种心态,是我们要感觉到在教会的参与并不是为了那一个人,或那一个牧者的。

教会是需要我们去珍惜的,教会需要我们把最好的献上。所以有时候好的崇拜不是要你拿很贵重的东西出来,而是每个人把自己的专长,珍惜的献出来,例如:这个蜡烛是我们做的、这个酒是我们酿的、这个台子是我们做的,这整个崇拜我们非常尽心参与;在崇拜的当中,每一个人都分别有不同的任务,所以在崇拜的过程有启有应,没有一个旁观者,我们是把最好的献上,这样的崇拜是把我们心里面那个对上帝以为亏欠的心态、我们在上帝面前正确的信仰,透过教会崇拜和教会生活呈现出来。

有时候我们会自己解释说:我们不是不参加教会崇拜,我们在家里向上帝祷告就够了;稍有一点不舒服,或者下雨,那么就想我在家祷告也一样,其实不一定要到教会参加崇拜或聚会;也常常有青年以为明天要考试,那今天不要来聚会好了;这些都不是「常以为亏欠」的态度,反而是「自以为足够」的态度。

我们当然不是用律法的态度来看待教会生活的参与,好像来做礼拜所以会得平安;或者是来做礼拜的时间是属于上帝的,以外的时间就可以自己打发。不是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一种渴慕去做礼拜的心、渴慕与大家一起公共崇拜。这是一种纪律,这是大家有一颗心要一起把最好的,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奉献给上帝。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律,这也是一个信仰生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参加教会不只是参加崇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使得参加教会的人透过崇拜成为一个群体、成为一个立约的(或委身)的群体。一个community、成为一群人,这一群人在教会中学习彼此相爱,也学习纪律地过信仰生活,学习在信仰中成长,并且一起面对社会。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教会是社会的一部份,你不去影响社会,社会就影响你。当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如果我们信仰的纪律很松散时,我们其实不知不觉就被社会的潮流所影响,我们带了很多社会的价值在里面,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潮流或价值就一定是合乎基督的精神,但是我们在不成熟的信仰下,就不容易分辨。

所以循道卫理宗的信仰很讲究纪律,讲究信徒的discipline。我们很认真的实施门徒的训练,就是认为如果你没有纪律的话,就好像一条船没有马达一样,水势往下流,你就只能跟著水流;可是当你的船是有马达的话,你就可以逆势而上,可以在湖中自由的行驶,纪律带来自由。教会是团体纪律培育的地方,所以教会生活除了崇拜之外,有团契、有各种造就的机制,为的就是要让大家成为一个群体,面对社会的时候,我们不但不被影响,我们还有能力集合大家的力量,我们一个堂会跟整个卫理公会集合起来的力量,就能够影响社会。

公义社会的创建

今天在旧约的经课里面看到一个很可怕的社会,原本是上帝选民所组成的社会,可是因为人心的败坏,使得在里面像拿伯这样的好人都不能好好的生存,这样一个敬畏上帝的人都被冤枉而死。大家以为这是耶洗别皇后所做的坏事,其实不只如此,因为她写这封信给地方的长老、贵胄时,他们竟然能够照著她的话去陷害别人,可见那时候的社会已经是是非不分了。一个败坏的社会、或社会良知失效的情况下,好人不能成为好人,使得人面对更多的风险,使得人想要做好人更难。

基督徒在教会里面成为一个信仰的群体,在社会中要成为一个酵母,能够在社会中发酵起来,使上帝的善、上帝的公义能够影响社会。所以上帝也没有坐视那个社会的败坏,他差派以利亚去,亚哈王一看到以利亚就说:「你找到我了」,以利亚说:「是的,我找到你了。」,曾经差遣摩西去埃及拯救受苦百姓的上帝,也是差遣以利亚的上帝,更是以后差遣爱子到世上的上帝。上帝不放过造成社会不公义的罪,教会要在这个时代里面要做见证,教会生活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品质。教会作为一个信仰的群体,她必须能够孕育出好品质的信徒。

常年期教会生活的省思

所以接下来这个常年期很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反省。其实我在牧区从事牧养工作已经差不多三年了,三年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因为三年正好是一个经课的循环,如果你每个礼拜都来聚会的话,再过几个月,透过主日崇拜,每个礼拜所读的经课,就已经把圣经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经文读过一遍了。在这三年里面,在主日崇拜的讲台按照这些经课的读经及宣讲,就已经把圣经读完一遍了。接下来未来三年的日子,就从这个常年期我们一起开始思考「我们除了崇拜、除了聚餐、除了团契生活以外,我们怎样过一个有品质的基督徒生活?」我们要一起来思考,教会不断的要提供很多机制,有造就、有祷告会、有灵修的指引、有好素质的崇拜生活等等;我们尽量使整个崇拜过程安排的神圣与庄严,但是绝对不是让大家做观众或影评,而是让大家一起来想我们这个群体怎么样能够发挥作用,怎么样在未来的常年期,能够透过我们集体的成长、透过我们集中起来的资源,我们能够在我们的社区、在我们的社会有所改变;虽然只是一点点的力量,当我们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奉献出来,使教会可以去接触更多在教堂外面的人。

今天福音书里的这个女人,她没有办法来到圣殿,但是耶稣却欢迎她来到他的面前;同样的,在我们的社区还有很多人,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很多人是没有办法、没有机会,不知道可以接触上帝的,我们有没有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我们的信仰?

每一次举行沙龙的时候,我都很感慨,因为外面来的人比我们牧区来的人多,我深知道大家都很忙,所以我也从来不苛求,但是我心里总希望有一天我们牧区的会友也很积极的参加,让新来的人都觉得受到款待,而且觉得教会很温暖,有机会进一步去询问这是个什么样的信仰?那么我们的慕道班就会不断地有人可以参加。

结语:不可能中的可能

常年期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我们不是静静地或公式化地度过每一个绿色主日,而是让我们认真的把我们过去对信仰的了解实践在我们生活里面。不要小看我们的力量,当我们有这样的觉醒,当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去实践的时候,世界会被改变,我们周遭的世界会改变。

1981年,有一个人在圣母大学演讲,80年代初期他就说:「共产主义必定会全盘的崩解」,当时大家觉得他讲这话太过了。

1982年时,这个人又到英国下议院演讲。他说共产主义或马列主义只不过是历史上的一页,终究要被翻过去,整个民主自由的精神终必会贯彻,会让共产主义的围幕倒下来。在当时冷战时代,谁会相信这样的话呢?说这个话的人正是这个礼拜刚过世的前美国总统雷根。他的政绩坦白讲其实有得有失,但是他今天之所以会这么受人景仰,是因为他的坚持;许多纪念他的文献或影片告诉我们,他在跟苏联谈判的时候,或者他在面对共产主义的立场时,他的态度坚定。当时他在自由世界的夥伴柴契尔夫人或者是当时的教廷等等,也是态度十分坚定。使得铁幕的象徵□□冷战时的柏林围墙有一天终于倒下来了。当看到一片都没有希望的时候,能够看到希望的人,那个人就堪称为伟大的人。同样的,当我们看到周遭需要有改变的时候,一般看到的尽是不可能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一群人在这世界中看到可能性,并且还亲身实践他们的信念,那么这群人就是伟大的人,上帝就是要让我们做这样的人。

让我们从我们个人的内心省察我们的态度开始,让我们不再「自以为是」,反倒是「常以为亏欠」。让我们要努力去讨上帝的喜悦,因为相信上帝所要求的事正是对我们最有益的。然后我们这一群人□□信仰的群体,一同参与改造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在创造时被上帝评价为「甚好」的世界。我们都曾伤害过这个世界,我们都作的不够,我们要常以为亏欠地,献上我们最珍惜的,使这个信仰的群体能够在上帝所呼召她的使命中有所进展。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