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6

圣灵降临节后第二十主日崇拜--重见光明

 
  
 

经课:约伯记42:1-6,10-17、希伯来书7:23-28、马可福音10:46-52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郭秀龄姊妹

前言
这个礼拜当我们打开电视看新闻时,我们一定会感到感受到一种气氛,一种过去的岁月有重新浮现的感受。这礼拜最重要的新闻,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蒋宋美龄女士在睡梦中与世长辞,她以106岁的高龄,跨过了三个世纪,她传奇的一生,在这礼拜后面几天的新闻里,在公视所制播的纪念专辑「世纪蒋宋美龄」中,一再地播放。这几天里还有另外一个事件引起我们的回顾的话题新闻。也一再地从当事人的访问中,让我们重新忆起我们走过的年代,就是「美丽岛事件」。

这个礼拜的这些新闻让我们有一种感受,我们透过这些新闻影片的回顾,就好像回顾我们在座大多数人所曾经经历过的日子、回顾这个国家或这个地区的人民经历过的事件。当年我们曾经活过的那个时代,如今我们再重新回顾的时候,感觉历史与我们有一点距离,不像我们当时的感受与情境。当时我们看不到有这样多的意义,看不到有这样大的影响。

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才又燃起了一些特殊的感受,也引起我们对当时那个时代中的社会事件具有更宏观的意义与感受,当我们对那段历史时间的回忆被唤起时,我们也联想到我们当时在做什么?在过怎么样的生活?当历史、时间和当时的种种事件与我们有一定的距离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有些事情是我们在那个时候所看不见的,有些意义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办法显明出来的,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才会感受到原来这个人物为了国家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原来那个时代有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的事情。

总之,要有了距离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得清事情的意义;同样的,我们活在现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想看清楚我们前方的方向或者周围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的意义,有时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常常被许多我们周遭的事情所蒙蔽。我们想要看清楚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或者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如果看得透的,这些人往往就是所谓的先知,往往就更能掌握现在所要做的事情的意义,也更愿意付出。

有一个盲人歌手一个男高音叫做安德烈·波伽利(Andrea Bocelli),波伽利他是一个义大利人,长得非常高大,满脸胡子,是一个盲人男高音,在很多演唱的机会中,他都有机会唱些感人的诗歌,他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前几年出了一张CD,其中有一首歌叫做「祷告·The Prayer」他这样说:「我们祈祷,愿祢成为我们的双眼,看顾我所行过的每一个脚步,当我们浑浑噩噩无知的时候,愿祢使我们有洞视。当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我们愿如此的祷告:愿祢以祢的恩典引导我到达那个地方,就是那个安然无虑的地方,我们祈愿能够寻找到祢所赐给我们的光明,愿祢所赐的光明能够常停留在我们心间;当星光乍现的夜晚,愿祢保守我们,成为我们永远的星光!这是我们的祷告。」

一个看不见的盲人,他放弃了他的学历,放弃了本来可以去做律师,可是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唱歌,成为一个出色的男高音,在他的诗歌中,他彷佛认为:不管看得见、看不见,我们都好像在一片黑暗当中,我们对于当下所感受的,对于现在所发生的林林总总、五光十色的事情,其实我们不容易看穿真正的意义,我们看不穿里面非常丰富的上帝的恩典,所以我们会迷失,我们希望上帝赐下的光明能够真正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能够看见周遭所遇到的无论是苦、是乐、是顺利、是逆境,其实这里面是充满了恩典。

看到什么?
讲到「能够看见」,今天的福音书就记戴著瞎子巴底买的故事,这个瞎子在耶稣带领著门徒和他的追随者来到一个大城市--耶利哥城时,可能他们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这个布道团到了这里,可能有很多人要见耶稣,这时候瞎子在人群中大声喊著:「大卫的子孙,救我!大卫的子孙,救我!」当时这些门徒可能嫌这个人聒噪,叫他不要讲话。再者,他大声呼叫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这容易让人引起误会,因为强调耶稣是大卫的子孙意谓著有一点政治的意涵,似乎就是宣称是弥赛亚,好像来这里做政治的宣传,为了不要模糊了焦点,当他大喊著「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时,门徒就去制止他,可是耶稣突然间回过头来说:「让他到我面前来。」他们就把这瞎子领到耶稣的面前,耶稣问他说:「你要我能为你做什么?」他说:「我要能看见!」对一个瞎眼的人,对一个长期活在黑暗的人,「能看见」是他最大的福份。我们在座的都看得见,假如我们到耶稣的面前,耶稣问我们说:「你们要什么?」或者是耶稣会问:「你们有眼睛、想要看见什么?」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天生就是又盲又聋,可是她是非常有名的作家,她的作品鼓舞了许多的人心。有一年她在纽约时报的专栏里面写了一篇文章,她说:「假如有三天让我能看见-three days to see,我希望第一天我能够看见关心照顾我的朋友,我只能在黑暗中触摸他们,但我希望我能看见他们;第二天我希望能够看到大自然。」因为她在点字书籍、在别人的传述里,发现大自然好像很神奇、美好,她希望能看得见;「第三天我希望能够看得见纽约这个我所居住的城市,我要看见这些熙来攘往的人群和这些人为一天所做的种种努力。」在这篇文章结束的时候,她就提醒大家说:「我以一个盲人给你们这些看见的人一个忠告,我希望你们能够用心的看、尽量的看,放大眼睛看,就好像你的眼睛明天再也不看见一样。」因为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我们从事牧职,有时候有一些机会在一些场合关顾一些失去亲人的家属,在亲人过世了一段时间,悲伤的日子也渐渐的过去了之后,他们在整理亲人的遗物时,才想起:当初爸爸、妈妈在世的时候,我只记得以前相处时他们很严厉的一面,在整理东西的时候,有些记忆突然间才恢复起来,原来他们那时候是那么样的关心我们,一直用他们的方式去表达关怀,可是在那当下的我却视而不见。

有些孩子们去住校,住校以后才发现:原来我在家里的时候受到的照顾是那么的好,有人去当兵,入伍离开家后才发现,以前在家被照顾好像都是理所当然的,被子也帮我叠好了,衣服也帮我熨好了、摺好了,离开家后这才真正发现父母亲或者是身边亲人的爱心和关怀。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当时常常是视而不见的,过了好久以后,我们才会想起感受到,这么清晰的记忆,在当时竟然视而不见。

亲眼见主
「你要看见什么?」上帝让我们自己回想,其实我们在座的人眼睛都是明亮的人,可是我们到底看见了些什么?有一个最大的福份,就是今天经课讲到的约伯,约伯在他本来家大业大的时候,他只能风闻上帝,他是个按时献祭的人,以现在的眼光来讲,他是个定时做礼拜的人,他用信仰来教导他的子女,他好好的来经营他的财产,他不讹诈那些和他做生意的人,从信仰的任何角度来看,他都是很正直的人。我们前几个礼拜每一次的经课都提到他,约伯在经历了一连串的苦难之后,他一直在问:为什么苦难临到我?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这样正直的人会遭遇到这样的事情?当上礼拜的经课中讲到上帝在旋风中向他显现的时候,就问他说:「你要知道那么多答案,那我就先问你,你有没有能力去明白我怎么创造天地?」他问了好几次,约伯终于降服下来,许多事情其实是我们不知道的,许多事情其实是我们不能明白的。虽然约伯没有得到他所问问题的答案,但是他却满意了,因为他说:「我从前风闻有祢,今日亲眼看祢。」

我们想想看,在他所遭遇的苦难里面,他失去了他的儿女、他失去了很多的财产、他失去了很多的尊严,很多的不幸、一连串的打击临到他,这时候回过头来看,约伯认为即使身在患难之中失去一切,让他得到的是他能够亲眼看到上帝,亲自的感受到上帝对他的怜悯和慈爱,即使在患难之中,那么比起他所失去的,就算不得什么了!虽然约伯记后面的经课里面,记戴了约伯又重新得到了很多的东西:加倍的牛羊,且他的女儿们都是他们所在地区最漂亮的,人家都重新的羡慕他,这些亲人都重新的再回到他身边,但是经文隐含的就是:即使在重新得回这些,也比不上他曾经亲自看见上帝,亲自和上帝有一个面对面的机会。我们是不是有机会这样的去感受到上帝的临在呢?约伯记在这段记戴接著就说,约伯就在灰烬中懊悔,为什么他见了上帝又要懊悔?这是很多人面见上帝的表现,因为你越接近上帝,你就越认识自己的有限,越认识自己在过去竟然有那么多事情是看不见的,很多人接近上帝都有这样的反应,以赛亚书第六章所描述的以赛亚,他在异象的时候,说:「主啊!原谅我是个罪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身在嘴唇不洁的民当中。」当我们越接近上帝,越有机会感受到当上帝的临在的时候,我们就越感受到自己的有限、自己的缺乏,如同约伯他在灰烬中懊悔。

如果我们生平的经历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去感受自己的有限,认识上帝的奇妙工作,虽然我们无法了解每一件事情的答案,但我们面对这位奥秘的上帝,我们的心便能够开了,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所看不见的,那么将比得到更多财产还要有更好的福份。我们要看的是什么呢?

看见人的需要,看见上主的怜悯
在今天耶稣帮助这个瞎子的经课里,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上帝的怜悯,在场的很多人都是热心跟随基督的人,而且是耶稣的门徒,当他们和耶稣来到这个城市,就是要去帮助别人,可是他们带著这么高超的使命,却没有听到这个瞎子的呼唤、却没有看见这个瞎子的需要,他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啊!」这种发自心灵的缺乏,在场的许多人都没有看见,只有耶稣说:「叫过他来。」

我们看到自己有限的同时,我们多么需要上帝的怜悯,我们多么需要一个长期永远的上帝的保护。今天希伯来书的经课所指示给我们的这一位大祭司,他不是冷冰冰的在那里主持礼拜,不是冷冰冰的在那里献祭,或者是他献完祭之后也陷在各种有限的当中,他自己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今天的希伯来书让我们认识的一位更伟大的祭司--耶稣的角色,他成为我们和上帝之间的桥梁,他带著更深的怜悯,当别人在一片热闹喧哗当中,虽然耶稣的跟随者簇拥著他,许多人所看不见的,耶稣还是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这些人的需要,当巴底买来到耶稣面前时,耶稣问他说:「你要我为你做什么?」同样的,耶稣也同样的问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有限,若一个人是觉得完全没有需要的,完全没有有限,完全没有什么可求的,那时我们要想一想,我们到底是不是在一个像波伽利(Andrea Bocelli)的「祷告」的诗歌里面所说的:「我们其实在浑噩无知当中。我们需要看见自己的需要,看见自己真正的需要和软弱,来到这位永远的大祭司面前,向他说:我要什么?我要看见什么?然后成为一个「看得见」别人的软弱与需要的人么?怎么样的看见才能使我们这个人一生即使得到再多的财富,也觉得不足惜,再多财富也比不上这样的看见和耶稣的怜悯,也比不上我们经历上主的临在。

在这常年期中,让我们一同省视,「我们看见了么?」「我们看到了什么?」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