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9

圣灵降临节第三主日-蒙悦纳的群体

 
  
 

蒙悦纳的群体

经课:撒母耳记下1:1;17-27;哥林多后书8:7-15;马可福音5:21□43

证道:庞君华牧师;整理:郭秀龄姊妹


前言

      今天是我们圣灵降临节的第三个主日,让我们一同继续思想在整个下半年,我们灵性生活的灵程,今天的经课特别在哥林多后书,提到要蒙主的悦纳,到底要怎么样在生活上显出我们的生命是蒙主悦纳的生命呢?这个信心的群体要怎么样才是一个蒙主悦纳的群体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关怀耶路撒冷

      在哥林多后书第八章及第九章,保罗反覆提醒著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哥林多教会要去救助在耶路撒冷受饥荒的难民,这是保罗常挂念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在好几卷书信里,保罗都提到这件事情,甚至在这书信里面,我们也约略看到他呼吁其他他有关系的教会注意这事情,比如说像马其顿、像加拉太、像在罗马,而且罗马书中也提到他呼吁他们赶快把这些捐款收集好送到耶路撒冷去。保罗为什么在那么多书信中提到这件事情呢?


福音传播的关怀

      保罗在罗马书也好、在加拉太书也好,他对福音的传播有一个想法,他说福音是从犹太地、从犹太人传播出来的,大家都知道耶稣是犹太人,使徒都是犹太人,他们从耶路撒冷、撒玛利亚,然后到外邦、直到地极去,保罗又是受托做外邦使徒的,他就在把福音带到外邦人里面去,的确在外邦的教会是非常的兴旺,他走过之处都建立了不少的教会,保罗在他的书信里面提到将来福音的进展和发展有一天会是这样:外邦的教会不要以为犹太人被上帝所弃了,当外邦的教会兴起的时候,这福音会传回到犹太人那里去,这福音就是有个Circle,就是犹太人到非犹太人的地区建立广泛的教会之后,非犹太人的地区又把福音带回到耶路撒冷,带回到犹太人的地方,这有什么意义呢?其中当然不免有保罗他自身民族的感情,他是犹太人出身,他是非常热心的犹太教的领袖,他当然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也希望他的族人得到福音的好处,但是这其实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他看到教会以及人类的合一,保罗一再讲基督的福音是使人复活的、使人和好的,使人和上帝之间的隔离被打破、中间的墙被拆除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有什么是不能复合的呢?还有什么是不能团契的呢?犹太人的教会和非犹太人的教会,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民族终有一天当福音真正发挥果效到极至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被消除,这些隔膜都要被消灭,整个人类要成为共融的团体。

      此外,保罗自己是做一个外邦的使徒,他专门对这些非犹太地区宣传福音,他也会看他带领的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教会呢?这个教会是不是真的了解福音呢?这个教会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呢?如果是的话,他们一定也会关心他们的母会或者关心其他的弟兄姐妹,教会如果被建立起来只是在教会内彼此关怀的话,表示对福音还不够深切的了解,上帝的恩典还不足以真正的打动教会会友走出教会的藩篱,以上是他对福音发展的一个考量。


实践上主的怜悯

      另外一个保罗重视捐输到犹太人救灾工作的原因,是考虑到我们对信仰中「怜悯」的实践,大家都知道耶稣说: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爱上帝、爱邻舍;我们要怜悯人,因为上帝怜悯我们。上帝爱世人,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我们看到上帝爱,接著就有行动,耶稣道成肉身就是反映了上帝的爱的行动。 所以当我们说教会是一群跟随主的人,那么我们很自然的就有怜悯,有怜悯就有行动,所以我们说爱人不只是在理念上,或者是在主日学,或查经班里面才讲爱,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就要有爱的行动。曾经有一个人因家里缺乏,他就向隔壁的基督徒说:「请你接济我一点面包,将来我有面包就会还你。」结果那个基督徒就说:「来,我为你祷告,请你回去吧。」结果那个缺乏的人就说:「其实你不用麻烦上帝了,你直接打开冰箱就可以了嘛。」所以「怜悯」不是只用嘴巴讲讲,是要有实际行动的。上帝也藉著我们的手去打开冰箱的门,去接济那些有需要的人,上帝也藉著我们的行动、藉著整个教会的行动去将关怀送给有需要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真的有上帝之爱。这种怜悯人的行动也应该反映在我们布道的态度,不只是去接济穷人而己。带著怜悯的布道和铁石心肠的布道是不一样的。以前有个牧师对我说,他非常努力的在社区里工作,他常常探访,只要社区有些什么事情,他都尽量参与,社区的人对他印象都很好,觉得牧师很有爱心。后来有一群人非常热心,老远从外国来要把福音带到世界各地,他就背著一个大的喇叭对著社区大声讲:「上帝爱世人,再不悔改,天国近了,你们就要被灭亡了。」这一个布道就把他所有的努力全部推翻掉了,这是一种很不尊重社区民众的布道方式。对那些背著扩音器、走遍天涯海角传福音的人,他们觉得只要我传了,我只要讲了,信不信在你,不信你就可能灭亡,信你就可能上天国,这是非常冷酷的布道,没有一点怜悯,无法让人感受到悲天悯人的气息。那什么是「关怀」呢?我们举几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去想想,「关怀」也是聆听,关怀不单是一直对人家传福音,而是当接触一些和我们信仰不一样的人,我们要常常聆听,不要一见面把东西讲完,任务达成就走人,这是不尊重人的。

      「关怀」是真的关心,对一个人,我们平常就关心他是一个人,他不只是一个传福音的对象(object),或宣传的客体而已,而是真的是一个我关心的人。

      「关怀」也是一种尊重,要留给人空间,我们不是设计一套布道材料,逼得别人不得不在最后回答Yes。我们福音行动的安排是让人感到有空间、有自由,在自由下去做决定,这是对人的尊重,相信他是一个可以做决定的人,这样好过我们对人很强力的逼迫、让他觉得不自然的行动,其实是在否定他是一个会做决定的人。

      「关怀」也是代祷,就是在我们的祷告事项里,我们常常为这些远方的人代祷,我们常常为这些我们不知道的地区代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信仰是要扩充我们的眼界,打破我们的藩篱,让我们可以为远方不知名受难的人祷告,这就是到底上帝的怜悯有没有充满你的心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所以我们在崇拜的时候,我们不忘记我们自己享受到上帝的恩典、享受到上帝的平安,我们也去纪念那些在远方受难的人,代祷也是一种关顾,一种真正实际行动的关顾,有时候要照顾到别人的需要,以上就是一种将上帝的怜悯反映在布道,也反映在我们平常对人的关心、反映到我们教会总体怎么样在社区中,把上帝的怜悯具体活化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见证。

走出自我为中心

      保罗这么关怀教会、周济耶路撒冷,除了福音的考量、除了实践怜悯之外,其实福音带给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人走出自我为中心的生命;自我中心是人的一个常态,我们考虑事情很自然的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考量,这有时候是无可厚非的,只要不要过度的自私自利,但是当一个人真正学会付出的时候,就代表他是成长了,越能够付出的人就会看到他越成长,小孩子小的时候,认为玩具是我的,别人不要动,小孩子不会随便付出的,昨天我的小孩子第一次在家里请客,他请了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第一次做主人,他感到特别的开心,我中午特别赶回家看一看,早上出门的时候,他还说中午要回来喔,他要介绍他的朋友,他学会付出、他学会做主人,我相信他比上礼拜又进步了。当我们成长中晓得付出、晓得感受别人为你付出,那么就表示你是成长了,福音可带给我们生命成长。如果这个教会群体或者一个个人仍然只停留在自我的层面,这种自我有二种:一种是个人的自我,只停留在想这上帝到底灵不灵?祷告有没有马上蒙应验,这个教会的人好不好相处?

      因为如果还是只停留在这样的信仰层次,那么我们就是还不了解信仰的真谛,还不了解基督本来是富足的,却为我们成为贫穷的,使我们能成为富足。假如我们只停留在这个层次,那信仰还不够深度;你进到教会还没有尝到福音真正的好处。

      有时候自私、自我中心可能是群体的,如过去教会喜欢以人数来设定我们教会的目标,今年 100人,明年200人,公元2000年前1万人、1万间教会、2万个传道人…,我们把教会的目标全部定在数字上,我们绝对不是反对教会增长,教会增长是重要的,有生命就一定成长。但是,当你把所有数字作为教会目标的时候,就显得我们目标很贫乏,看不出这个信仰的团体有什么理想性?看得出来这个团体还是很自我,因为以自我壮大做为教会发展的目标。

      因此我们要深思,越是面对现在教会弱势的时候,我们越不要受引诱,好像我们要极速把教会的人数增长作为教会唯一的目标;我再说我们不是说不重视增长,而是不会把人数的增长或自我的壮大成为教会目标唯一的内容。

      我们如何真正的去想体现上帝的怜悯?怎样将上帝的使命、恩典在我们的生命、生活中能够呈现出来?相信圣灵会工作。一个教会学会付出、学会关怀,这个教会才是成熟的,才是一个真正的有灵性深度的教会。这样的教会自然会成长;保罗讲道不只是关心教会的宣教而已,他叫教会去周济耶路撒冷饥荒的穷人、难民,他在教会募集捐输不是去给耶路撒冷的教会发展教会、开拓教会而已,他是要他们去周济那里的穷人,所以教会不但要走出自己堂会的藩篱,也要走出自己教会的藩篱,将上帝的关怀能够带到那些在社会的底层、真正深陷在困境中的族群和团体或者个人。另外保罗这么关心耶路撒冷穷人的举动也是让他们有机会知道这个教会经过教导,圣礼、团契、及各种教会功能和活动之后,是能够发展出一个有深度灵性的表现。


爱与行动

      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上帝的爱的时候,是会用行动来回应上帝的爱,所以保罗特别向哥林多教会说,马其顿的教会比哥林多教会条件还差,可是他们在捐献的事上一点都不落后,哥林多教会是非常有恩赐的,所以在今天的经课一开头就说:他们有各种的恩赐,有先知的、有讲道的、有各样的人,这教会是非常多元的,各种恩赐的人都有,因为他们位于港口,是个大城市中的大教会,越是这样的情况,保罗越是要告诉他们,他们必须要活出上帝的关怀,因为这个教会大,不是只有一群人很自私的在那里,而是一群人将上帝的爱能够呈现出来,在教会中,我们看一个属灵的生命,整体的灵性表现,不是发一份问卷去调查出来的,而是看这教会怎么规划财务、这个教会怎么规划社区行动、怎么规划对周围的关怀。这些捐输的钱从那里来?就要靠信徒的奉献了。有关什一奉献,我们要有一种管家的观念,在今天的经课哥林多前书的最后一句是非常有意思的,「多收的也没有馀,少收的也没有缺」,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心灵不受帐面数字影响的状态,有些人抓了一些钱,其实帐面多来多去只是一个心理的安全和安慰,所以我们只是把安全感寄托在金钱,但是金钱的运用反映了我们信仰的状况。当你力行什一奉献的时候,就是一种信心的表现,教会不只有什一奉献,也有仁爱捐,管家的观念就是这些原本我所得到的,我的房子、安定的生活、所有的福份都是上帝托给我的,让我在世上仍然有任务,既然做管家,主权就不在我,我就按著我的分配来实行我财务的规划,在信仰中我去履行当纳的奉献。

      教会也是一个管家,当信徒把这些什一奉献或仁爱捐捐给教会的时候,管家也是代理人,教会不能乱花,必需要把这个钱做最好的规划,透过教会的执事,或公会的传统去运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果效,按我们的法规,负责财务的执事称作「受托及财务管理委员会」主席;仁爱捐要保证能够到需要的人手中,我们整个集体的力量是能够规划出做一个管家的机制,把金钱做最好的运用,让这些金钱能服务更多的人,在我们同工中「社会关注委员会」要发挥这个功能。

      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一切都需要管理,我们不是随便看到路上有人有需要,我们就给多少钱改善生活,这样做有时候不见得能够真正帮到人,有时候可能害了别人,我们透过一个管理、管家的机制,也就一个代理方式,把这些信徒的捐输做一个妥善的管理。


结语

      保罗最后就是把捐输亲自带到耶路撒冷去,交给那里的穷人,也因此受了一次牢狱之灾,所我们呼吁教会能够重视在财务上支持及关怀非教会内的需要,因为爱心要有具体的表现,我们不是叫大家要多多奉献好让我们教会多多去花用,而是我们认真的去思考,作好管家的职份,教会也作称职的好管家,一起将上帝的爱呈现给我们周围的人,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哥林多后书讲到保罗呼吁他们去耶路撒冷,周济灾民所显现出来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救济行动这么简单而已,而是反映出一个基督徒的真正的生活深度,也就是教会的个人和教会的群体走出自我,不再只顾自我的目标。而且教会的个人和群体感觉到他们能够真的关怀与付出,然后教会才真的体验到:因耶稣放弃他的富足,为我们成为贫穷,以致于我们成为富足这样的恩典,唯有这样,我们个人才是一个蒙悦纳的信徒,我们的教会才是一个蒙悦纳的群体。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