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20

圣灵降临节后第六主日--歇一歇[安静中的力量]

 
  
 

歇一歇—安静中的力量

经课:撒母耳记下7:1-14;以弗所书2:11-22;马可福音6:30-34;53-56

证道:庞君华牧师 ; 整理:郭秀龄姊妹


前言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我曾经在网路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很有名的神学院,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科目要考试,该科就是「教牧关怀」,也就是训练牧者关心别人的科目。这科老师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考试,他将学生每五个人编成一组,每一组发一信封,让他们到学校的另一栋大楼去,然后去找另外一个人做些访谈,然后在十五分钟之内要回到这个教室来评分。临行前老师还一再强调十五分钟的时限,不然要扣分。于是学生们五个五个一组的出去了,有些人十五分钟就赶回来了,有些人过了好久,甚至半个钟头都还没有回来,有些人甚至更晚搞了一个钟头才回来。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个老师事先做了一些安排,他请学校里戏剧系的学生,在路上装作很痛苦有急难、需要人救助。当拿著信封的学生经过时,有的人想很快的考完试回家,他们看看四周,心想可能还有人可以帮助他,就赶快通过去,到那栋大楼去,完成了一些要求,就赶回到办公室去评分。老师问晚回来的人:「你们在干什么?」这学生就说:「在路上有人需要人帮助,所以我就到处找,找到有人帮他后,我们就继续往前走,所以才迟到,晚回来了。」有些去了很久才回来的人,他们是怎么样呢?原来他们看到这人很需要帮忙,顾不得有没有人帮他忙,赶快就找救护车,做各样的事情,想要帮这个人,所以他们拖了快一个钟头才回来。各位想一想,这位老师会怎么评分呢?那些按时回来的分数高呢?还是为了关顾他人而迟回来的人分数高呢?当然大家都知道,这堂课的目的是要学习关怀特别是教牧关顾,所以评核这科目达成教育的目的与否不是靠笔试,不只是靠完成这些课程的要求而已,真正的关怀是受训者上完这些课,会不会很敏锐地去关怀别人。

      还有另一个经验就是:以前读书时班上有一些基督徒,非常的热心,他真的是严守著圣经的教训,无论得时不得时务要传道,所以无论在餐桌上、球场边、图书馆或在哪里,你只要见到他,不管在场的是不是基督徒,他都三不五时地就把话题转到福音上□□「你看这就是人的罪的问题,我们来做个祷告,或是……」。班上的基督徒对他都存有很矛盾的心情,有时很想跟他保持距离,有时感到很尴尬,觉得自己热心不如人。因为他看到人就努力传福音,见到谁都不放过,从到餐厅吃自助餐排队开始,都不忘记跟人传福音;另一方面,同学不只基督徒都怕他,在学校很多同学看见他就早早闪开,见到他说信耶稣信耶稣就走掉了。


反客为主、以手段为目的

      我讲到了这两个故事,是让大家了解一件事情 :就是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或做一些行动是有它原来目的的,但是一个不小心,就会事与愿违,或有行为的偏差。这和今天的经课有什么关系呢?今天经课里,福音书中记载了耶稣一段很重要的话语,让我们觉得很需要这样的提醒,就是这些门徒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吃饭,结果耶稣说:「我们到旷野去歇一歇,我们休息一下,我们喘口气,我们安静下来。」这个非常重要,当大家在非常忙碌的时候,我们常鼓励人要努力、要勤劳,却很少鼓励人要多休息,要静下来。这个社会的脚步很难要求我们这样子;我们都说要努力、赶快冲,多和几个人谈谈、多做几件事。

      为什么要歇一歇?为什么要安静下来?因为安静下来的作用很大,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目的有没有偏离?我们的手段跟目的有没有混淆?例如,刚才所讲的例子,我们学习教牧关顾是要学习关怀别人,但可能我们看考试比关怀别人还重要;这课程可能是让你完成课业上的标准,但是却没有让你实质上有个很敏锐的心去关怀别人。有些人可能看到受伤的人、有需要的人却充耳不闻地过去了;所以,你可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是你不见得会关怀别人。中国人常有句话说:反客为主;或者在学术上也有个术语「异化」(alienation),来表达这种原先有一个很好的目的,可是不小心在过程当中,把那手段当做是目的的情况。

      另外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考试。学生读书要考试,原本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老师所教授的清不清楚,或者是吸收到了多少?我记得以前有一次上课的时侯,有一个外国老师教英文课,他在黑板上出了几道题目测验,当场要大家来对答案。结果呢?我答错了,当时心里很惶恐;按照以前读书的习惯,如果是华人老师,会觉得刚讲过怎么马上就不会?但这个老师他的反应,让我一生难忘!他说:「抱歉!我没和你讲清楚。所以,我再为这个人再讲一遍。」

      测验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是测验你到底学会了没有?你得到教师所想要传授的没有?可是当考试变成目的,我们便有各种参考书来应付考试,所以外国人常不了解华人怎么考试这么厉害?听说GRE考试最近把电脑测验又改为用笔试,为什么?因为亚洲的学生都很厉害,他们都捉到这些电脑命题的规则。原本语言考试是测验你的语言能力,去国外念书时足不足以应付你学习上的需要;可是现在我们把考试分数当做是目的,那是反客为主,是一种异化。要把语言学好的目的,不小心变成是考试要拿高分。这种现象,在我们社会比比皆是,在基督教会界也是如此。像我们神学院颁的学位,真是吓死人!一大堆、一箩匡的学位是从来没看过的,而且越颁越高,也不管学校有多少人?有多少师资?藏书量够不够?博士学位却一个一个地颁,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学位和学问二者是不能相混淆的;若是得到三、五个学位,讲话应该是有学问,认真做过研究的。拿学位的目的是:这个人有某一学域基本的研究资格,他是可以开展某一领域的研究,那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是现在呢?常常不是这样子,颁发学位变成了目的,只有够胆就可以发,但是往往那些拿到莫名其妙学位的人,在真正的学术场合却往往不敢讲话,因为讲话马脚就露出来了,原来有学位但却没有学力。

      最近教育委员会也在讨论,想把门徒的训练纳入学分制,我个人非常反对。因为教会的门徒训练怎么会变成学分呢?恐怕到时候,学分有了,但仍不知何谓门徒;因为若是算学分的结果,只会吸引一堆人来修学分,修完学分又怎么样呢?又忙著去修另外一个学分,累积完这些学分,可以拿到另外一个学位。但是怎么样做门徒,到时大家都忘记。这就是反客为主,我们要静下来、要歇一歇,好好想一想,我们的服事是不是有许多形式主义,被手段取代了我们原本的目的?


生命目标的迷失

      有些人刚开始成家的时候环境不是很好,先生就和太太讲:「小孩出生了,为了让家庭更幸福,你好好的顾家,我全力去冲刺。」我们为了让这个小孩将来有一个很好的愿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就去冲刺、创立事业。但是原先创立事业的目的是希望不只是有个温饱,而能够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可是这个目的有时往往一不小心就偏离了。结果在冲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这个样子,也可以那个样子,甚至可以有更高的成就,以致你忘记了原先最基本的目的□□有一个很温暖的家、跟小孩子有沟通的时间等等。我们往往在冲刺的过程中,目的失落了,得到了成就,或者是将得到更好的业绩变成目的,这些都是要我们常常需要被提醒的。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常常一不小心就将手段变成目的,处在一种反客为主的情况中;我们需要歇一歇,需要停下来,再度反省一下我们原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服侍人的也是这样子。像那位传福音的人,做到令人厌、看到他就怕,计程车看到他就要躲,司机恨不得他马上下车,同学看到他拿著餐盘就先等他拿完菜再去,那么根本达不到他原本的目的。有人将传福音、做见证久而久之后,变成是每天跟别人讲:「我今天跟10个人传道,我今天跟十个人谈过福音」,把一切全都量化以后,就算达到了任务。现在的社会很容易就把成就量化了,一不小心只注意数字,只注意跟几个人谈过道,而忘记了事奉真正的目的,是要怎样把基督的怜悯和对人的尊重显扬出来。

      我们要歇一歇,是要了解上帝对我们个人有什么任务?今天旧约经课里面,大卫想要为上帝盖个殿。从前几个礼拜的经课里面看到,他完成伟大了不起的任务,他让约柜回到了以色列人当中,他把最难攻下的耶路撒冷山城占领了,然后让以色列人有一个重要的、坚固的国都,约柜又摆在这里面,让整个宗教的次序在各方面都能稳妥,而且外面四围也安静。接著,他就在想他的下一步是要为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建造永远的殿,可是上帝没有让他这样做。今天的经课我们看到,他问拿丹,拿丹就转告他:「我并没有要求你建殿。」在历代志里面上帝提出另外一个理由,就是:「因为你在战争的过程当中,流人血太多了,所以我要把这个任务留给你的儿子所罗门去做。」我们看到,有时候我们看为对的事情,看到一个伟大的工程,看到一个理想,但有时候不见得会在我们身上完成。所以,我们常讲说成功不必在我,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生命的历程不一样。上帝把牧童大卫从一个牧羊的草场里面呼召出来,做以色列这个族群的牧者,成为一个君王,让以色列进入一个空前的地步。但是他不见得那么细腻到足以去建造这圣殿,上帝另外预备人去做。所以,我们有时侯要停下来反省一下自己的角色,上帝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一生的任务是什么?现在的任务是什么?在自己的事业上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在教会里面的任务是什么?这都是需要停下来想。这不是在搭公车时想一想就算了,而是有时候需要我们歇一歇、静下来想一想,现阶段、此时此地,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有些事情是不是要别人做的?有些事情是不是只有我们能够做的,上帝在我们的经历里面,在我们过去的历程里面,训练了我们什么?他培养了我们什么?好让我们能够实践他的任务?这是很重的,我们要歇一歇、要安静下来、要想一想。


没有「团契」的团体

      此外,我们要过一个团契的生活,也需要常常歇一歇、想一想,为什么呢?今天书信经课里面提到十字架一个最重要的象徵。上礼拜我们说「付出」是很重要的一个标记。事实上,「和平」是重要的象徵,因为透过基督的这个十字架,使二造成为一体,所有断裂的墙都倒下。在基督团体里面生活,是要平静、是要所有和人之间的隔阂、疏离都能够隔除,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有一位有名的神学家潘霍华写了一本书叫“团契生活”,他讲到:「不懂得独处的人,过团契的生活是危险的!」大家可以玩味一下他的话,如果一个人,他一刻都静不下来,一天都不能静下来;他只要一静下来,就会想要打电话,要不就看电视,要不就去shopping。总之,就要把这时间「杀」掉,如果这样的人过团契生活是很危险的,他要把团契搞得很热闹,或者是把每一个人烦到不能再烦。他没办法静下来,不能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不能听到上帝在他心灵深处所给他的各种引导,这样的人过团契生活,就无从分享。

      静下来独处有几个重要的向度,譬如静下来把自己关起来一天,但关在家里却走来走去,心里还是没有平静;静下来是要想想,我今天有没有什么愤怒,有没有什么人是我没有办法去接纳或者是宽容的?有些人的状态是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只要一见面就讲:谁对不起我、我儿子不听话、我爸爸不怎么样、我们的辅导不怎么样、我们的老师不怎么样,你会发现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这样的人更需要静下来,好好的想一想,你心中有多少的围墙?有多少的疏离没有被处理?

      在网路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比喻教会需要的人:有一个美国大学橄榄球队的队员,被选到当职业球队,过了些日子这职业球队又派他当星探去大学挖脚找新秀加入大联盟;他就回到学校去找到以前的教练,是一位在学校当了很久的教练,他问教练:「请问教练,我现在当了星探,想请教你如何选职业球队的队员,如果是您会怎么选?」老教练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说:「有些人被撞倒之后,他没有马上爬起来,像这种人你就不要选。」星探说说:「对呀,被撞到就赖在地上的人就不要选他。」接著教练又说:「被撞倒的人,抬起头来,看一看又躺下去的,这种人你也不要选他。」「当然,当然!」教练继续:「但是,有些被撞倒的人,马上站起来;又被撞倒,又站起来,」这时星探就说:「那这个人是不是就要选他?」老教练答道:「不,这种人你也不要选他。」「那选谁啊?」老教练答道:「当然是选那些一天到晚撞倒别人的人啊!是不是?一天到晚被人撞倒表示技术不够,虽然他很有毅力,但你要选的是一天到晚在球场上撞倒别人的人。」这个故事是引喻:教会需要有些人能够撞倒各样围墙的人,他不是撞倒别人,看到哪个人都不顺眼都不爽,不是这样的,这样在教会让大家都非常痛苦。撞倒围墙的人,指的是什么呢?是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围墙。

      当有人跟你讲:「我觉得某某人怎样不好,你要为他祷告。」你是否要把这个「代祷消息」,发放给所有的祷告同工呢?还是你会说「他很好呀,他还常常说你好话呢!」可能经过你这样一讲,就把那两个人的隔阂给消除掉。在团体里面常常能够做这种和解的工作,那这种人在教会里是能够让这个团体能够提升的人。心里如果充满愤怒的人,或者出去常常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的人,我们有时侯引导他静下来认真的想一想,他能从全世界都对不起他,想到原来是我也对不起全世界,那么你的安静就对了。越安静越想到更多人对不起你,那么你的灵修是有问题的,你要好好想一想,如果你灵修前,在你安静的时候,灵修之前你觉得很多人对不起你,灵修之后真的觉得我对不起好多人。


结语

      认真想一想,你总会发现人生中很多你对不起的人、很多你欠的人。所以,我们今天的经课引导我们一个方向,就是:在我们忙碌的服侍当中,在我们人生的旅程当中,在我们奔波的事业里面,在我们频频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有时侯我们的生活须规划停下来、歇一歇,好好想一想的时间。停下来不代表你所有东西都停顿,停下来安静的力量往往超过你想像的。团体能够有偶而或者常常静下来,就不会失去了他们的方向,教会能够让大家静下了,而不只是毛毛燥燥的很多活动,教会也不容易失去他原来成立教会的目的。我们个人、我们家庭也不会反客为主,整个生活次序混乱。

      二十世纪有名的灵修大师梅顿Thomas Merton,说:「谁要尝试服侍别人或这个世界,却缺乏深入的自我认识、自由、操守、或者爱心,这个人将不能有任何有意义的付出,他会传递的只不过是自我中心、野心和偏见。」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反省。上礼拜讲到团契生活就是学习付出,但是如果没有今天我们所讲的,静下来往自我去发展的话,那么我们的付出,有时侯其实付出的是偏见和野心,或者是自我中心。那我们用这首诗歌,改编自诗篇23篇的一首诗歌,让我们学习安稳在主的怀里,常常自己自我反省。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