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3

大斋节期第六主日--跟随苦难的脚踪

 
  
 

跟随苦难的脚踪

经课:以赛亚书50:4—9;腓立比书2:5—11;马可福音11:1—11

庞君华牧师证道、郭秀龄姊妹整理


前言

      今天是棕树主日,我们看到诗班带著棕树枝,带领我们一齐来纪念这个日子。今天也是大斋节的最后一个礼拜,下一个礼拜就要迈向一个新的节期,就是我们要迎接主的复活,这一周我们又叫做受难周,或者圣周。接下来这个礼拜我们每天都有一个默想的主题,因为耶稣在复活节的最后的这个礼拜,有非常多的行程,每个行程都值得我们去深省。

圣周的默想

      比方说,星期一,我们会默想耶稣为什么要咒诅无花果树,耶稣为什么要洁净圣殿。礼拜二,我们来看耶稣要怎么样来回答在圣城里面许多人对他的一连串的诘问。礼拜三,有一件教会史上永远被纪念的事,就是有一个女人用香膏来膏抹主。礼拜四,我们都知道这个日子,就是主设立晚餐的日子,所以有逾越节晚餐的崇拜。礼拜五Good Friday就是耶稣的受难日,所以这个礼拜我们教会的祷告会从礼拜四改到礼拜五,晚上我们有一个受难日崇拜。礼拜六是受难之后复活之前,一段宁静的日子,我们一齐来面对这一整个礼拜。在耶稣复活前的每一个主题,都和我们息息相关,希望这个礼拜我们都能有一个很深省的默想。

人们的期待

      棕树主日的主题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因为它混杂各种相反的主题,比方说它围绕著羞辱与荣耀。我们读到福音书经课中提到耶稣凯旋式的进入耶路撒冷,可是不久他就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他遇到了支持与反对,本来喊著「和撒那、和撒那」欢迎他的人,过不久就喊著:「钉死他、钉死他」。他受到君王式的接待,不久就成为阶下囚;他受苦但要坚持。今天经课讲到「虚己」,也谈到「被高举」,所以棕树节的主日的经课以及他的节日本身,令我们非常困惑,好像很多相反的事情摆在一起,但这个相反的事情摆在一起的时候,也正好想出了这个节期和耶稣使命的一个复杂性。大斋节期好像是一个旷野之旅,我们走到这个时候相信已经略带疲乏了,我们看到耶稣面对的疲乏、忧愁、孤单,但是他仍然要昂首进入这个圣城,来履行他在世上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讲到耶稣凯旋进入耶路撒冷的事件,让我们不禁想到几个问题,就是耶路撒冷的居民怎么看一个成功的领袖呢?耶路撒冷的居民怎么看耶稣,反应出他们期待的是一位怎么样的领袖?因为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耶稣骑著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他们拿著棕树枝欢迎他,他们把衣服铺在地上,让他的驴驹踏过去,这都是欢迎一个王者,欢迎一个领袖,想想,这时候的百姓,他们对耶稣的期待是什么?他们一定期待著耶稣是带著很庞大的势力、他带有很震撼的力量要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困境。这些百姓期待弥赛亚已经很久了,在当时的时代,各种弥赛亚的运动都有人从各个角度说:「我就是大卫的后裔,我要帮你们解脱一切的捆锁」,所以要带领人们解脱当时整个世界最大的势力罗马帝国的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他即使没有千军万马,也有一种气势,能使当时的人都被震慑;当他登高一呼,大家都能够马上响应;这个人一定人气很旺,这个人一定说话带有权力,这个人一定是非常成功的人,至少是要这样的一个领袖,才能帮他们改变他们的现状,这是他们对领袖的一个期待。所以耶稣凯旋入城的时候所受到的欢迎,就好像让他们想起约书亚过了约旦河,第一次进入耶利哥城时,整个犹太人、以色列人第一次征服这个土地的转捩点。又好像大卫,本来犹太人的君王制度一直都没有定型的,从来没有父亲死了儿子要做王的一个固定的制度,大卫在扫罗王去世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也不过是停留在希伯伦做王而已,可是他后来受到万民的拥戴,变成整个以色列的国王,就是因为他有一件非常彪炳的功勋,就是他攻克了最难攻破的耶路撒冷山城,还一路欢欣跳舞的进入城中去,这都是以一个凯旋者的姿态进入一个城门。


耶稣进城

      今天耶稣没有选择白马,没有像当时罗马帝国那样的一个征服者,进城带著他招集来的群众或绑著那些被他俘掳来的囚犯进入城门。他是骑著驴驹,在战场上不可能被用到的交通工具,慢慢的步入圣城,这些人期待耶稣来,所以即使他骑著驴驹要进城,他们照样欢迎他,看看他能够变出什么的把戏,或者看他能够带领他们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境界去,大家都有所期待。可是在这个礼拜,他们逐渐逐渐的失望了,他们没有看到耶稣登高一呼,好像要聚集他们一齐来起事,相反的耶稣常常展现他软弱的一面,或者展现出「我就是没有势力的一位」。其实从犹太人的失望或者期待,我们也想想在我们心目中,我们成功的指标是什么?成功的标志,不外乎是有权位、在某个位子上很有份量或者他有财富,使他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或者这个人很有人气,所以在选举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冷场,一冷场大家一想这个人大概完了,那个效益就会越来越发酵,一次冷场后就越来越冷场,所以每到选举的时候总是有一群固定的人马帮助□住这个场。成功的指标就是很多外在看得见的事物,好像这些事物会使我们感到成功,感到安全、有影响力可以改变世界。可是耶稣所呈现的却不是这样的,这些外在之物似乎不是耶稣要用来改变世界的方式。

      也有人不靠外在事情而走另外一个方式,他们靠内修,最近几天有很多宗教的活动,其中有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妈祖巡行;还有一个就是在灵鹫山有上万人的禅修活动,上万人点著蜡烛禅修,难得佛教有这么盛大的一个活动,这么多人一齐坐在那里安静,我看到记者访问这些人说:你来参加禅修的心得是什么?那些人回答:「其实我不一定有什么信仰,但是我觉得从来没有感受到像今天这么安静,使我内心非常的清明,我可以好好的思想我人生的问题,我可以想想我自己的潜力的那里。」这些人来参加禅修,不见得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不需要有教义,也不需要有任何的要求,他们要的是怎样激发能力,怎么样能够安静下来,看到自己的本相,做出对的决定,其实说到最后还是怎样拥有一个理想的人生。所以,有一部份人是有宗教向度的,但有更多人是来求一个心灵上的安静,这个心灵的安静是靠著如果我有一个清明的内心,我可以做出对的决定,我就不会走错,以致于我能够步向成功,或者我这人生不会被搅扰,这是另外一种靠内在的自己能够怎么样的安顿,来开创一个成功的指标。

以耶稣的心为心

      在腓立比书所谈到的却不是这样子,腓立比书说你们要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不只是靠我们内在清明,或者是我们自己去努力想,而是我们要怎么样将耶稣的态度变成我们的态度,把耶稣的思考模式、耶稣的成功标准,做为我们的标准。耶稣在腓立比书非常有名的虚己论,是V字型的,耶稣本与上帝同等,但他不以自已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他不去争夺应该有的地位,他反而虚已,取了奴仆的形象,他愿意把自己的主权交在别人的手里,他成为人的样式,受了各样的限制,人类各种人性种种的限制,他也会软弱,他也会忧愁,他还为这个付了最重的代价,最后为此受死,最后被上帝高举到最高的地步,所以一个是虚己、一个是下降,最后一个被上帝高举。

      这样的情况要做为我们的一个借镜。意思就是我们做为他的跟随者也要付出代价,在这个礼拜最重要的一个核心、默想的主题,就是我们到底要付什么代价?为了这个信仰,为了一个有见证的人生,我们到底要付出什么代价?这代价是要根据我们不同的情况去思索的。

完全跟随?半个跟随?

      有这么一个故事讲到鄂图曼帝国,有一个国王叫做苏丹,有一次他的大臣向他说:「我们国内有一个导师非常受人民的拥戴,而且他每次出来教导、训示,就有很多人出来听他、跟随他,这是你帝国潜在的危机。」因为有一个人这么受别人欢迎,会不会有一天他登高一呼,就把你推翻了,苏丹就讲「不会啦,那个人讲讲道而已,没什么了不起。」可是这些大臣为了尽自己的责任,就再次向苏丹说:「你看这个人越来越危险了,你看他讲道,这么多人去捧场,越来越不得了。」所以一次、二次苏丹开始被动摇了,他就约了这位老师到没有人看到的沙漠见面,他要测试一下他的忠诚。他一见到苏丹,马上就跪到地上,额头伏在沙漠跟苏丹说:「我的主,我的国王,有什么吩咐?」国王说:「我的大臣告诉我说,你的人气越来越旺,将来搞不好会背叛我。」他说:「不会的,这些跟随我的人其实就是跟随你的人,而且你的大臣错了,根本没人跟随我。」苏丹就火了,说:「你把我当傻瓜啊,明明这么多人跟随你,怎么说没人跟随你呢?」这个导师回答说:「其实我最多只有一个半的人跟随我。」苏丹就更生气说:「来人啊,把他捉起来,竟然当著我的面说只有一个半,你每次讲道都这么多人听你的。」

      结果苏丹就把他捉去做了一个实验,他就宣布这个人从此不再得到国王的信赖,这个人我给他的荣誉全部都解除,然后就把他捉到刑场上去,旁边放了一个帐幕,苏丹就跟这些人说:「谁是跟随他的人,请到前面来,因为这个人国王已经否定他了。」过了很久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终于有一个人出来了,他说:「我是跟随他的人。」国王说:「好,你确定吗?」他回答说:「确定。」国王就命人把他捉起来,送到帐幕里面去,紧接著听到帐篷内传出听一声惨叫,接著就有血流出来,大家看了都觉得很残忍。接著又问:「有第一个跟随者,第二个谁是跟随他的人,请站出来。」就有个女人站出来了,她说:「我是跟随他的人。」「确定吗?」「确定」又把她捉起来,然后苏丹就问说:「还有没有人?」没有人再出来,苏丹就告诉导师说:「看来你说的对,我是错的,因为真正跟随你的人,只有一个半。」因为在他们伊斯兰或者犹太人,女人只算半个人,所以他说:「果然跟随你的只有一个半,所以你还是对的。」可是这个导师就说:「不不不,你讲错了,那个男人是半个,那个女人是一个。」他说怎么回事呢?这个导师回答说:「前面这个男人,他是有点勇气带点自负,但是你又没说出来的一定死啊,所以他是出来试试看,那个女人出来就知道必死,所以要算跟随者,那个女人才是一个,那个男人只是半个。」

结语:跟随苦难的脚踪

      在这里我们讲到跟随主,这个礼拜思想主耶稣的整个过程,无非是要我们想代价是什么?我们不是很浪漫的跟随主,喊著哈利路亚,跟随主,不是这样子的。做一个门徒还要在世上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是像耶稣一样一次就受死,到底我们要付什么样的代价呢?今天的以赛亚书经课,让我们感觉到好像是一个学校,耶和华赐我受教的舌头,使我怎样用语言去辅助疲乏的人,好像是一个学校,要去教导别人怎么经历苦难,每个人生的每个阶段,应该都要付出代价,没有捷径随便去超越的。在亚洲的教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补习班;西方小孩子补习不多,因为学校有学校的教育,无论是南韩或是香港、台湾,补习教育非常的风行,我在想其中的理由是:大家都觉得学校的教育步调太慢了,当然他们可以指责教育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基本上他们觉得这样的教法太慢了,最好是有一个更快的方式就是补习。因为我们总是觉得每一个阶段都是可以超越的,其实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是不能省略的,每一个阶段,做信徒的有每个阶段所应该要面对的责任和代价。

      无论你刚成家或者你成家很久,或者还没有成家,或你是学生,只要是基督的跟随者,你就无可回避每个阶段所应该要面对的责任和代价。不只是教你怎么做,而是你必需要在这个礼拜静下来想一想这个问题,这个礼拜耶稣会向我提出什么要求?会要求我应该付上什么样的代价?要有一个好的家庭,要成为一个有见证的基督徒,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教会要成为一个有见证的教会,要我们集体来付这个代价,这个礼拜我就把这个思考的题目交给各位:「耶稣会向你提出什么?」当你知道代价的时候,再说:「我是耶稣的跟随者。」那么你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跟随者,而不是只有半个。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