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6

大斋节期第五主日--活生生的基督

 
  
 

活生生的基督

耶利米书31:31-34节;诗篇:51:1-12希伯来书5:5-10;约翰福音12:20-33节

庞君华牧师证道


前言

      今天的主日是大斋节期的第五个主日,按节期的时序,也正好提醒我们现在距离复活节还有两个礼拜,今天的经课已经开始引导了我们开始纪念基督的受难了。

      接下来的两周所要纪念基督生平中一段重要的部份—基督的受难与复活,这个部份可以说是我们基督信仰中最关键的部份了。

受难与复活的亮光

      基督的受难与复活,影响著我们对基督的教训的看法。在受难与复活的亮光中,我们才能明白何以他的教训如此不同于一般的教训以及带著权柄。基督的受难与复活,也影响著我们对他的使命的看法。在受难与复活的亮光中,我们才能明白他如何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实践弥赛亚的任务。特别是耶稣那时对弥赛亚热烈期待时代。基督的受难与复活,也影响著我们对上主的了解。

      在受难与复活的亮光中,我们才能明白上主奥妙的旨意如何在历史中逐步地展开。他是如何向人显示他的关爱。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不能将之等闲地度过,或者若无其事地让他从我们的漫不经心的闲谈或口号中过去。我们要设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体察基督的苦难,才会在复活节时,拥有那种绝处逢生的喜悦。

基督的人性向度

      今天福音书与书信的经课都指向了基督受难前的描述,耶稣在面向耶路撒冷前进时,显出了极大的忧愁 “My soul is troubled” ,他的内心里感到极大的不安,甚至一度求天父使他脱离这种遭遇。这样的情境也记载在其馀的三卷福音书中,不过其馀的福音书都是以我们熟悉的客西马尼园作为场景。然而四本福音书都相同的是基督都选择了顺服上主的旨意。

      基督面对受苦时的忧愁,显示了基督人性的一面。这点与世间许多伟大的人物不同。这些伟大的人物多数喜欢与人保持距离,像电影「英雄」里的秦始皇,他所到之处都要与人保持相当的距离。无论政客或娱乐界的公众人物,都喜欢受到人们的拥戴,但不希望与人距离太近。

      此外,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政治人物,他们都希望在人群中隐藏他们人性的一面,他们希望人们联想到的都是他们神秘的一面或神性化的一面。所以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对弥赛亚—救世主,也有这样的期许。他不可能是无名小城的市井人物,他一定有非常神秘的一面。由这个角度,耶稣似乎不能符合他们的想像。

      不但如此,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有许多人性的一面,他会疲乏,会饥饿,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他对于即将受的苦难,并不是完全无动于衷的。约翰版的记载,耶稣说他极其忧愁,其他福音也记载他汗如血滴的落下,几次想要叫醒沈睡中的门徒,希伯来书的作者更指出他大声的哭泣,流泪的祷告。

      因为他知道往耶路撒冷去,所要面对的是被出卖、受屈辱的审判、身体要承受暴力、最后还要承受罗马帝国最痛苦的刑罚之一—钉十架。如果没有上述的反应我们才会感到奇怪。正因为耶稣是活生生地,也完全展现他人性的一面去承受这些苦难,所以他才会有如此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记载非常的自然。


基督的体恤

      也正因为基督有这样的经历,基督有如此人性的向度,所以他能体谅我们人性上一切的软弱。人们形容不能体验百姓痛苦的政府时,人们都会用大革命时期法国皇后的例子,她听说人民没有面包吃,就问道「为何不吃蛋糕」。有时候高高在上的人是无法体会民间疾苦的。但是经过对苦难的忧愁的基督,是可以明白我们苦难的根源。

      如果你说耶稣真的能够了解我婚姻上的痛苦、或丧失亲人的痛苦,…各种形式的人间疾苦么?其实外在种种事件之所以令我们痛苦,因为我们是「会痛的人」。这是活生生的人的共同写照。基督的人性向度使他在这个共通点上与我们产生共鸣,并且体恤会痛、会软弱的人。


基督的顺服

      基督在恐惧与不安中,却学会了或选择了顺服,这是他提出一种人性最高的典范或一种特殊生命的特质。因为顺服意味著,从自我走出来,许多人在恐惧下,会作出很多的自我防卫,为了自我防卫我们会合理化我们所作许多不对的事。然而顺服以致于死,这种彻底的顺服,也意味著我们走出自我,将自己交给上主,尽管这是一条须要受苦的路。


基督带来的生命

      当主呼召人跟随他时,都会谈到「生命」,其他福音书中主耶稣会呼召他们跟随他,并且要背起十架,然后就提到为主或福音丧失生命的,就要得到生命。

      约翰版的呼召也是如此,但耶稣呼召人跟随他,并不是以「背十字架」说明跟随的艰辛,他以一粒麦子在死在土地里作类比,所以有人说约翰版的呼召门徒,是呼召他们为主而死,然后得到「真的生命」。

      什么是真的生命呢?丧失了生命,有怎能得到生命?耶稣所说的生命是指什么?电影The Mission(台湾译作「战火浮生」)的开场白中教廷的特使写给教宗的信上,提到那些因著牧区被夺与他们所牧养的土著一同殉道的教士们时说道「他们死了,我却活著。其实活著的是他们,死的却是我。…」(“Now your priests are dead, and I am left alive. But in truth, it is I who am dead, and they who live. ….”)。

      什么是生命呢?在耶稣看来是对他的呼召有回应,才是有的生命的。圣台上的鲜花,艳丽有生命,但时礼拜六摆上,最多到礼拜三就要衰残。然而在土里的盆景或园子里的植物,它们的才是真的有生命(不是看起来有生命),它们与生命的土壤相连。

      我们听得到主的呼召,我们回应他的呼召,就是我们与他的生命相连。这种生命是会点燃其他的生命,是有生命力的生命。一粒麦子若不在地里死了,就不会结出许多子粒来。而且这种生命正是耶利米先知所说得,有律法刻在心里的生命,因为上主所要求人的特质,已经内化在他的生命里头了。

荣耀与受苦

      当耶稣说到自己受苦的时刻到了时,他说「我荣耀的时候到了!」受苦原来与荣耀在基督看来是一体的两面。有的人将一生带著某种的痛苦,但这个痛苦也成为他一生的荣耀。

      杏林子自幼生病,身体萎缩,所以小学后即行动不变,但是行动不变,因他的坚持,就成为他的荣耀。有人自幼失去的双手,一切生活要靠一双脚,但是不放弃,最后失去双手反而成了他荣耀的记号。

      我们都有不同层次的苦难围绕著我们,甚至有些苦楚是要跟随著我们一生,但是我们顺服,接纳上主的呼召,有机会可以使受苦的记号,变为荣耀的记号。


结语:分担基督的苦难

      今天的经课与节期,提醒了我们对苦难的态度,正在深受各样苦楚的朋友,可以知道基督是体恤我们的苦难的,我们的生命就是接受上主的呼召,去得著真正有生命力的生命。

      在这里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原来我们受呼召的群体,就是一群「同饮于一杯,分担基督苦难」的群体。基督已经完成在地上的使命,然而人间的苦难依旧,我们听得见主的呼召吗?我们真的愿意与主同一于一杯,分担他的苦难么?愿我们在领圣餐中认真地思量这个课题。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