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16

大斋节期第二主日--门徒的代价

 
  
 

门徒的代价

经课:创世纪17:1-7、15-16;诗篇22:23-31;罗马书4:13-25;马可福音8:31-38

吴昶兴弟兄证道


前言

      大斋节期是培养基督徒信仰的更新,为要迎接将要来临复活节期的一段预备期,本来是让慕道者预备接受洗礼而开始,在主后325年的尼亚亚会议为了纪念耶稣在旷野禁食四十天,决定大斋节期共有四十天(四旬节),一直到复活节那天。基本上,在这段期间包括像结婚典礼和其他的庆祝事件或游玩旅行都是禁止的。

      上礼拜的周报,庞牧师提醒我们在这个节期中,应该每天拨出一段时间,半个钟头至一个钟头来思考安排适合自己中的灵修计画,并立志实行。这样的「修行」计划,似乎和我们宗教改革所提出的「因信称义」有所冲突,因为这会不会陷入了「靠自己的行为得救」,或是「律法主义」的危险呢?其实不是的,这期间我们透过属灵生命的反省,思想洗礼重生和更新的意义,然后慢慢进入另一个教会年历的高潮,迎接复活节的来临。因此在今天的经课,我以「做门徒的代价」这个题目,和大家一起思考耶稣经过旷野四十天的锻链之后,他怎样预备自己来付上生命的代价以完成天父之使命,同时他也对那些跟从他的门徒抛出一个重要的生命课题:慎重的考虑做门徒的代价!


弥赛亚秘密的隐藏

      当耶稣问门徒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宣信耶稣是「基督」之后,耶稣过去常对众人的教训开始转向集中在门徒的教导,这个改变意味著耶稣预备在耶路撒冷做最后的争战,他也开始预备门徒的心志,去接受他们难以相信的事实:就是耶稣将不会如一些人的期待,建立巴勒斯坦共和国做以色列的君王,反而要接受苦刑与死亡,然后复活。因此弥赛亚秘密的隐藏变得非常重要,耶稣在这关键时刻,不能公开他那基督的身份,以免遭到阻挠不能完成天父的使命。

      我们试著进入门徒的处境,在整个弥赛亚剧情未展开之前,身为耶稣时代的门徒要立刻明白耶稣的用意,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就人的眼光与角度,弥赛亚应该与光荣、威严、尊荣、大有权能等字眼划上等号。同样的,历史倒退至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的身上,我们也发现以色列的始祖亚伯拉罕也有类似的困难。

      在上帝还未与亚伯拉罕立约之前他名字叫做亚伯兰,他年纪九十九岁的时候,想也想不到他竟会一百岁的时候老来得子。原先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与上帝立约前叫撒莱)为了膝下犹虚,而把婢女夏甲给他做妾,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传统而有此一举,他们似乎也为了不能生育一事而「遵古法」帮上帝解套。在巴比伦考古所发现的汉谟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 ca. 1728-1686)第144-146段的确揭露这项传统,显示妇人无子可以把婢女给丈夫生子,但婢女生子后若妄自尊大,妻子也可以把她打回原来婢女的身份。在还没有认识「全能的上帝」之前,亚伯拉罕对于上帝的认识恐怕也像那些当地人一样,认为这位神只不过是「山神」(El Shadday,亚哈王时代,亚兰人就这样称呼以色列的神)。然而此时上帝用这个「山神」的称号,却赋与不一样的意义,变成「全能的上帝」来和亚伯拉罕立约,并改他的名字,这是为了在给他新的命运和新的人生方向之前,要求他在生命上同时也要有所改变,要他先做一个「完全人」。然后亚伯拉罕才能承受上地给他的应许,国度从他而立、君王从他而出。同样的要求,也发生在亚伯拉罕的妻子身上,她要做多国之母、也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

      这个约就成为以色列人苦难中仍坚持其信仰的根源。在上帝与亚伯拉罕夫妻立约的那刻,亚伯拉罕的心灵处在一个什么的状况,我们很难得知。但就人性的角度来看,想必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景况,从他太太撒拉心中偷笑的举止,就可知道要相信上帝所说的内容并不容易。然而亚伯拉罕以信心克服了种种现实不可能达成的条件。对比耶稣在与门徒交谈他要从死里复活这样的事情,门徒的反应就差得远了,但这也是代表一般人的反应,我们可以同情的理解。


上帝的意思 v.s. 人的意思

      如何掌握神的意思与人的意思,门徒的反应和耶稣将来顺服的承受一切痛苦,恰好成为一个很强烈的对比。彼得是门徒的代表,在耶稣说出弥赛亚的奥秘,圣经说彼得拉著耶稣劝他。「劝」的翻译是比较好听的说词,原文其实是「斥责」、「责备」的意思,这表示门徒不同意耶稣刚刚所说的那些关于受苦与被杀的事。因为彼得这般门徒此时此刻还未成为真正的门徒,他们仍处在旧式与典型正统犹太人的基本观念。对一般的犹太人来说,上帝所拣选来复兴以色列国的基督是一位充满著荣耀、尊贵、权柄的君王,他同时也是大卫的后裔,就像当年上帝和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一样。他们期待著的基督,绝不会像耶稣所说是一个可怜的人物,又要受苦,又会被杀的受害者,这样的人物怎能扮演拯救以色列人的任务呢?

      这是一个不解的谜,就像九十九岁的亚伯拉罕,若没有超乎常人的信心和勇气,怎么想像得到他一百岁时会老来得子?这个弥赛亚的谜此时困惑著这班门徒。耶稣可以说是第一个重新诠释基督要受苦、被杀的犹太人,这样的预告和解释,使得彼得情绪激动,逾越他做耶稣门徒的分寸。

      其实,直到耶稣真的从死里复活以后,基督的受苦、被弃绝、被杀、复活的事,仍旧是保罗口中所说,是大多数犹太人的「绊脚石」。

      耶稣面对彼得和其他门徒的反应,反过来斥责彼得是撒但,因为彼得这种意念代表著是来自撒但的,彼得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撒但的代言人,对耶稣准备受苦的心志做出试探。我们都知道耶稣出来传道以前,有四十昼夜在旷野的苦修,而撒旦在那四十天里都是不断地用各种手段想要破坏耶稣的工作,然而没有得逞。耶稣认为门徒们并没有体贴神的意思,他们还没有真正跨越做上帝门徒的门槛,「体贴」有站在谁那边的意味,门徒此时仍然站在人的这一边,所以接下来,耶稣就要门徒清楚做一个决定,在他们的生命中与永恒生命的价值与短暂的事物做出抉择。


永恒的价值

      很有意思的是,耶稣这个时候不只叫门徒来,也把众人都叫了来。门徒是被呼召的一群,他们跟从耶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他的群众到这一刻都还没有真正慎重思考过做门徒的代价,其实包括门徒本身,可能都没估算到做上帝门徒所要付上的代价,竟是早期教会历史血泪斑斑的史迹。

      耶稣在这里的教训,给他们一个非常公平选择的机会,让那些想要退出的,仍然有一个决定的机会。过去,这些跟随耶稣的门徒,可能是因为看过耶稣医病、行神迹,认为他能力高强来跟随他;有的可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出发点来跟随他;有的可能只是为了能吃吃喝喝就来跟随他……不管什么因素来跟随,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是为了自己个人的需要,所以在此,耶稣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动机有重新反省的必要,这个决定要在现在做出来。

      以前我在大学的时候,和其他的同学曾上过许多的门徒班,每天清晨一大早晨更,从士林文林路租的房子,冒著冬天的冷风跑到学校附近辅导的家里和大家灵修。说实在的,那时这么热心,并没有真正为了想要认识神多一点,而是那时我正在追我的妻子,所以才会做出平时我不可能做出的举动。大家也知道,要五点半起床,然后灵修一个小时,可是第一节是空堂没课,那是多么不划算的事。但为了多看我的女朋友多一眼,就去上所谓的门徒班,跟其他的人灵修晨更,我心里有自己的算盘,并不是耶稣的真正门徒。我不知道那时其他人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有另外的目的,不过的确有些人现在不在教会里,恐怕后来他们面对生命的抉择时,他们暂时还是体贴了人的意思吧。

      做门徒如果不能分清楚什么是永恒的价值,什么是短暂的价值,恐怕就无法有真正的决心出现,也无法为那个价值冒险下去。而分清楚什么是永恒的价值,那正是耶稣此时要门徒所做的抉择。

      在犹太人的法典《他勒目》(Talmud)中有个故事叫做「裸体的国王」,说到有一个为人慈祥的富翁,为了使有奴隶身份的仆人高兴,因此把许多物品放在船上,连同船夫也送给仆人,希望他把这些货物载往自己喜欢的地方去卖,卖完就在那里过幸福的人生。但船开到大海上,不幸遇上台风而触礁沉没了,所有的货物都失去了,在九死一生中,这个奴隶终于游到附近的一个岛上,他因失去一切正感到难过孤独,非常的悲伤。他在岛上走了一小段路后,看到一个很大的市镇,当时他连衣服也没有,可是他出现在镇上的时候,所有的人却都迎接他,喊著国王万岁,把他当作国王。他难以置信,随便问某个人:「到底发生什么事?我光著身子来到这里,却被推为国王,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人说:「我们不是活著的人,是灵魂,希望每一年有个活人来这岛上当我们的国王。但请注意,一年后你会独自被放逐到一个没有任何食物的岛上。」当了国王的奴隶非常感激的说:「真谢谢你,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做一年后的准备了。」然后他就前往一个沙漠般的岛上,种下花木、水果之类的植物,从事一年后的准备。一年后,他被那个快乐的岛赶出来,和来的时候一样赤裸裸的被送往另一个荒岛。到了荒岛一看,水果成熟了,蔬菜长大了,荒岛变成非常肥沃的土地。此外,比他先被放逐的人们也亲切的跑来欢迎他,于是他和那些人共同过著幸福的人生。

      这则故事有种种象徵:最初那个亲切的富翁是难得的上帝,故事中的奴隶是人的灵魂,他前往的第一个岛是世界,岛上的居民是人类,一年后前往的荒岛是来世,在那里的蔬菜、水果是你预先做的准备。面对人生将来所要承受的风险,若没有先做好准备,恐怕难以消受。

      如果我们清楚了什么是永恒的价值,那么面对短暂的失去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生命的源头,也明白此生存在的意义,我们就不会患得患失或害怕一无所有。

      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以亚伯拉罕的信心做为新约信徒信心的表率,主要是亚伯拉罕身上所呈现的不再关系到人的作为,而是关系到上帝的作为,他不因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一百岁得子的困境而疑惑上帝的应许,他最后冲破人类思考的框架与藩篱,紧紧的去抓住这永恒的盼望,保罗为此在四章十八节下了一个注脚:「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

结论

      在大斋节期的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更多在主面前安静的时刻,反省自己的信仰状况,一个人的一生是要过得糊糊涂涂,还是过得很有确据,完全在于他是否能够清楚分辨什么是暂时性的、什么是永恒性的价值。在决定以后,就要做出毅然决然的行动,否则就退出做门徒的行列了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