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26

显现节第三主日--新的视野

 
  
 

新的视野

经文:约拿书三:1-5、10;哥林多前书七:29-31;马可福音一:14-20

                                                庞君华牧师                       郭秀龄姊妹整理


前言

      当我们听、当我们看、当我们与上主有所接触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每个人都很难想像自己生命的进程当中会有什么变化?有一次我看到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报导一位曾风光一时、现在在市场贩卖刨冰的立法委员,这位立委接受访问时表示:「过去我当过立委,如今竞选失败,于是转换一个工作方向罢了。」在这主变的过程中,有外在因素使然,也有这位民意代表主观的决定。有一位著名作家奈斯比(John Naisbitt),他著作的几本书在英语世界以及台湾都非常畅销。他也曾来台访问几次,在一次受访的过程中,他回顾过去,原来他早年是美国IBM公司的中上级主管,后来在一念之间辞去工作,自己组成了一家商业情报资讯公司。在当时电脑不甚发达的时代,他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每天和他的女儿收集全美国五十多份著名的报纸,每天看,帮他们分类、做简报等,将这些资料做成商业情报寄给订阅的顾客,一直做到后来,因为他这样的观察趋势、看报纸,结果他出了好几本书,非常的畅销;《大趋势》以及最近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维》等畅销书,就是他将长期分析商业情报的心得撰写出来的书。他原本可以一直在大公司里当个主管,但他的一个主观的决定转变了他整个生涯的发展。

      有位罹患癌症的朋友,未生病前他与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生活非常多采多姿,偶尔也会稍微放纵,无论在时间、饮食、生活上都是个优雅的人。在治疗过程中他捱了不少苦,甚至一度头发还掉光了;当他的病好了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变成健康主义者,开始注重饮食,还常常告诉别人如何饮食对人体最健康,并且开始过著有纪律的生活,作息严谨,对人、对事的看法也不大一样了,这是因为某个情境使他的生命有所转变。

      我们试著想一想,是否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都曾遇到某些事情使我们的生命有所转变;可能是因著我们的好友、师长,也可能是自己生命中有件重大的事情令我们的生命发生了变化,使我们原先以为会这样子一直走下去的人生,突然间转变了,令我们有了另一种看法、另一种视野、另一种生命的态度。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生命就是不断的变化。今天的经课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提醒,因为经文中所指的变化不是普通的变化,乃是指生命中有很重大的变化,无论是族群,无论是个人。


族群的转变

      首先在约拿书提到尼尼微城有个戏剧性的转变,尼尼微城是亚述帝国的重要城市,亚述帝国是以色列犹大国的敌国,上帝呼召先知约拿到尼尼微城宣扬福音信息给他们,要求他们悔改。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两国本来就是敌对的国家;约拿不愿意去,他挣扎了许久,坐船往另一个方向跑,结果上帝还是用一条大鱼把他接到尼尼微去。这个先知心里本来就很不愿意,我相信他传福音的态度可能是:「喂!悔改罗!…喂!悔改罗!」一副「如果不悔改就自己接受惩罚吧!」的态度。可是传福音并不在乎他的口才、他的能力,或心态;结果尼尼微城的人竟然被感动,都悔改了,圣经里形容他们披麻蒙灰,整座城市都悔改了。

      现今想要追求大复兴是很难的。在台北许多教会都很想台湾有大复兴,整天宣告求主捆绑这个、捆绑那个,为这族群祷告、为那族群祷告,无非就是希望台北也能来个大复兴,但都没有这样的效果,有时捆绑错了,还要向人道歉。可是先知约拿在尼尼微城只是这样讲一讲,当时属于国际性大城市的尼尼微城就有许多人悔改,这实在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因为是一个敌国的人跑来说他们做错了,他们行为不当,他们整个族群所所服膺的信仰、价值都有问题;所以,尼尼微城的改变是个奇迹。主耶稣说:「在这个世代要看什么神迹呢?没有什么神迹比约拿这个神迹更令人惊讶。」。


个人的转变

      然而更大的转变却是约拿书的作者与读者,这个原本极为排外的民族,竟然反省到上帝也会顾怜所有的生命,那怕是那些不同的族类。生命的改变是非常惊讶的,特别是在这么不容易改变的地方,一大群民众一起改变更是令人惊讶!

      先知约拿本身在这过程中也发生非常大的转变,因为他写这卷书就是回想、忏悔他的过去以及记录他的转变。因为他本来是抗拒上帝的呼召的,觉得自己是以色列的先知,应当要到自己的族群中宣扬上帝的国或是传悔改的福音,这样才能够帮助自己的同胞,也是他认为最好的事,然而上帝却要他去一个他不喜欢去的地方,他挣扎不已。约拿讲完道之后,到山上去看上帝怎么惩罚这个城市,没想到这些人悔改了;当约拿看见尼尼微人悔改了,就大大不悦,在那里搭了一座棚子要观看上帝对这城会有什么作为,这时上帝藉著一棵小小的植物帮他挡太阳,让他在那里可以看上帝会有什么作为,结果没想到什么作为都没有,他就很生气。上帝对他说,「这座城里左右手不分的人有上万人,我怎么会轻易的毁灭这个城市呢?」连左右手都分不清楚的人就是小孩子,上帝藉著这件事情向先知或者先知所写信的这个族群知道:上帝不是那么残酷的,不是看到外邦人便要将之灭绝的,上帝也疼惜那些人,虽然那些人不认识他,他们左右手都分不出来,即使是小孩子,上帝心中岂不也一样的怜惜他们?这位约拿先知在那边看著看著,这棵植物枯萎了,在那山坡上没有东西再帮他挡阳光,他也为了这棵植物枯萎了而咒诅上帝,上帝对他说,「这么小小的植物你都疼惜,何况我不疼惜这些生命吗?」先知后来记录这本书时,其实也介入了他对上帝新的认识。圣经虽然没有记载约拿日后的情况,但相信他写这卷书时是要完成他的见证,向当时日渐极端的犹太人提出新的看法:不要如此排外,其实上帝也怜惜那些不认识他的人。


视野的转变

      今天书信的经文中,保罗也提到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他说:「时候减少了,从此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的」,以现在的话讲,意即:有配偶的要像没有配偶的、有家庭的要像没有家庭的、哀哭的要像不哀哭的、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的、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保罗那时是从一个末世非常逼近的情况下来看这个世界。在他所写的新约书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紧迫性的末世观念,这与我们现在的观念不同,因我们认为末世来临是许久以后的事,但那时保罗撰写书信的背景却是认为耶稣可能不久就再来了,他们感到末世非常逼近。

      有次我带著孩子到游乐场玩,起初他非常高兴,这个要玩、那个也要玩,玩到最后,代币越来越少只剩五个了,他开始非常谨慎的思考剩下的五个代币要如何运用,已不像当初那样毫不考虑的使用代币了,因为代币越来越少了。同样,使徒看到的事情亦是如此,他感到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在那个时候,哥林多前书七:31是个重点,「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的,因为这个世界将要过去」,这经文提醒我们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场球赛没有时间限制,运动员不断的打球、换人,直到打累了然后散场,这样的球赛一定不好看。一个球赛要精彩,就必须要有第一节结束、第二节紧接著来,第二节结束、第三节紧接著来…,直到枪声一响,所有的比赛都需要停下来,成绩便盖棺论定了。人生亦是如此,这经文提醒我们,不要以为时间是会毫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它要求我们去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定会与没有这样思维的人不一样。我们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便会有怎样的人生抉择。

      我记得有些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最喜欢说的就是抗战时期,在山城里读书的事,宛如鹿桥所写《未央歌》里的情景,那时身穿长袍、拿著书本,非常浪漫。突然间中日战争了,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很多人投笔从戎,因而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他感到迫切,认为若没有人出来从军,国家可能就此亡国。也因为他有这样的体认与新的角度,他开始认为在这山城里继续读书,写著你侬我侬的浪漫文章,已不再如此重要,于是他开始有了新的抉择,开始去面对一个对他而言可能是艰难的处境。在这书信经文里,给我们看到在这末世的情况下有新的视野,当我们有这样的思想时,我们一定会转变我们的生涯。


对人态度的转变

      在福音书里,耶稣再次呼召门徒(马可福音与约翰福音是彼此交错的),他对他们有个重要的要求。耶稣问这些渔夫门徒说:「你们在做什么?」门徒说:「我们在打鱼。」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吧!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这话的意思是:你们是为了生活而辛苦捕鱼,但今天我要你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件事情上。我很惊讶这些渔夫如此快便能体验耶稣的话,只因耶稣的一句话,便能将他们赖以维生、习以为常的生活放下而跟随耶稣。

      耶稣说要得人如鱼,许多人把这结经文的重点放在传福音上。其实这段经文更重要的涵意是要他们把焦点转到注意人的上面,要他们到注意人以及人的灵魂。

      我们不见得都对人都有兴趣,即使我们看起来很关心人。有些人觉得在大城市里人多很挤、很烦;有人批评现在人把人当做一个案例、物件一样。当你去看病时,你还没走到医生面前,医生一边看著病历,一边处方就开好了,然后喊著「下一位」。在台湾看病时,我很不习惯应诊时,旁边还坐著下一位候诊的病人,当医生问你一些隐密的问题时,旁边那位候诊病人都听见了,让人感到不受到尊重,人好像是一个待修理的机器。做生意时亦是如此,当客人来时就机械性地喊著:「欢迎光临、谢谢光临」,若确定不是来消费的,店员的态度便不一样了,人只不过是个会消费的机器。这就是现代人把人物化了,人不过是个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罢了!所以很多的学问、很多的知识是告诉我们如何了解人,然后如何利用人、控制人,如何让这些人使公司团结,利用这些人使公司营运,丝毫看不出人的重要性以及灵魂的可贵。

      其实,有时候想想现时我们传福音的行动或事业也是如此,「人」不是一个有上帝形象的「主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活生生的人。许多时候「人」在传福音中不过是个宣传的「对象」,预设他们是「贪吃」、「贪热闹」、「贪长久的生命」、「不思生命意义」、「需要哄骗」、「被鬼附」、「被祖先的罪所困」的次等生物体。

      二十世纪著名的德蕾莎修女,长年委身印度服事,受各方人们的景仰,她带著修女们服事流浪的游民,替他们梳洗、洁净,并且供应食物,甚至可以将他们拥在怀里,把他们当人来看待。当记者访问她时,她表示:每日都会花许多时间灵修,亲近上帝,因为唯有如此,她才能看出那些流浪汉里头的上帝形像。上帝创造人使人里面有上帝的形像,无论这人是垂垂老矣或是年轻力壮;无论这人是英俊潇洒或是其貌不扬;无论这人是学问渊博或是毫无知识;无论这人是在怎么风光时期,或是在低潮困顿之间,这人里头都有上帝的形像。这说起来很简单,却是需要我们去看、去认出的,如此我们对这人才会产生尊重,才会把他当人看。当一个人把别人当人看时,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这是个简单的道理,耶稣简单的对门徒说:我要使你们得人如得鱼,从此你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物件,你该重视的乃是人的灵魂,以拯救人的灵魂为志业,而不是把人当作鱼、或是当作羊,来数算我们事业的进帐。


结语

      今天经课的这几个转变,带给我们的思考乃是:生命是有可能变化的,生命不会停滞不变,就看你往哪方面去变化而已,如果你觉得什么都不可能,那你的生命便充满著不可能。当你看到各种巨大变化都有可能时、当你接受主耶稣这真光时,你一定会有所转变。在座的许多人也许已信主多年,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徒已数十年,相信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生命在许多不同阶段是一定有改变的,多接近真光便多有改变,这改变是与接近耶稣有关。

      显现节的主题是耶稣犹如真光向我们显现,向世人显现。今天经文则告诉我们,当我们去接近这绚丽的真光时,便不会去关注那一时的灿烂而已,我们一定会产生新的视野,新的生命品质。

      在我们迎接农历新年的来到时,让我们一同来思想、反省,如何才能常活在真光之中,而让生命不断有转化。希望我们每一年见面时,都能带来有不同程度的转变,这就是今天显现节后第三主日经课带给我们的信息。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