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7

圣灵降临节后第十二主日--你们也要离去么?

 
  
 

圣灵降临节后第十二主日

主后二OO六年八月廿七日

证道主题:你们也要离去么?

经课:列王纪上 8:1、6、10~11、22~30、41~43以弗所书6:10~20、约翰福音 6:56~69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杨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圣灵降临的第十二个主日,我们一同来思考上主作为我们生命的粮食以及他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们都不喜欢考试。记得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听过一个辩论比赛,其题目是「考试是必要之恶吗?」这只是一个考验辩论技巧的题目,正方与反方都积极地辩论。反方主张「我可依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在自由地进展下,效果会更好」;正方则主张「没有考试则没办法了解大家的进度或学习的效果;在考试的压力下,就必须准备来应付考试」。

门徒跟随著耶稣一段时间,看著他行过神迹,听过他讲过各样的道理之后。今天耶稣对他的门徒就好像来做个类似的期中考试,耶稣问他们「你们是否继续跟随我吗?你们还要继续走吗?」耶稣看他们是否能体会到上主的道、上主的原意,或者他们愿不愿意继续跟随他。两种食粮

在今天的福音经课里面,耶稣讲到有两种食物,这两种食物相同的都是从天上而来;一种就是在旷野中的以色列百姓,也就是那时耶稣听众的祖先,他们那时离开埃及到旷野,物资缺乏,没有水、没有食物,在旷野中非常地无助地成立了一个新的族群。到底是为了有饭吃,而没有尊严地活在埃及呢?还是要有尊严地在旷野中,但随时可能会死亡。此时他们感到非常地旁徨,于是向上帝祷告,上帝赐给他们一种食物,这种食物到现在为止不知道是什么,因为在世的人没有人吃过;纵使吃过的人也不能保留到明天,按规定不能多拿。虽然是天上来的食物,吃了这些食物的人,得到灵性上的饱足。可是生理上的饱足,在们人生的过程就像一般人一样,最后还是终归与生命一起消失。

耶稣讲的第二种食物,也是从天上来的,但是这粮食不是别的,而是他自己。大家想想今天耶稣讲的对象是什么人?是那些被他喂饱无比饿的会众。对他们言所需要的未必是一般的食物。在那时,耶稣却提出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一种论述的方式,他说「你们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才能得到生命的滋润。」这话不是一般人可以明白的。显然耶稣在讲的不是前面所说的生理上填满肚子所需要的那种实体食物。耶稣在讲的是另外一个层次所需要喂养的食物,就是我们说的「生命的粮食」。

按照上述所区分,耶稣所说的「生命的粮食」分成二个向度,一个是肉身所需要赖以维生的物质,这是比较明显的,肚子饿了,吃就饱了。可是另外一个向度是灵性生命的需要,那种粮食有的时候不是很明显的,在乾渴中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渴了,不知道自己饿了。生理上的饿,肚子会咕咕地叫,很容易知道。可是灵性上的乾渴,表面上不容易看得出来,因而常常容易忽略。耶稣所讲的是要求进入另外一个向度的需要,他引发我们另外一层次的生活想像。

生理上的食物是实实在在的,你饱足了,最终的生命还是要失去,也就是看起来实在的,可是倒头来却是空虚的。耶稣要求我们注意到,他要提供一食物,那食物看起来好像不存在,好像是虚无的,却是另外一层次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对生命有利的。耶稣说这种食物是喂养我们的生命,他用「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做为一种重要的象徵来表示我们领受这食物。

「血」在犹太人的观念里就是生命,所以在使徒行传里面,他们要求这新的信徒,尊重律法,不要吃动物的血,不要……等,在当时的犹太人认为动物的血是有生命的,需要尊重。所以喝耶稣的血,某种程度是将耶稣的生命吸收在你的生命里面,使你的生命有基督有份。你还是原来的你,但是因为有基督在你的生命里面,你的生命就不一样了。

在旧约列王纪上读到圣殿,圣殿是个建筑物。在经文里面叙说所罗门王为圣殿举行开殿大典,他们把耶和华的约柜安放在内殿之后,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了。它有一个重要的象徵,就是上帝与与这些围绕圣殿生活的求告百姓同在,这族群就是一个特别的族群。

同样的,我们的生命里面因领受基督之后,就不一样了。虽不是那么明显,但却是真实,因为这样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耶稣所强调的就是唯有与他存在,生命的源头才能接轨,这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生命。生命会怎样带来果效?最主要的果效是有一种行善的力量,这行善的力量是什么呢?不是普通道德行善而已,而是能够让我们愈来愈像基督,就是以基督做为典范的目标,使我们有能力往这路上去走及去发展。

基督的生命与典范

基督的典范在今天的经文里面可看到哪些呢?首先我们看到基督的典范不是依靠势力来完成他的目标。他给众人一个重要的榜样,不以外在势力的力量来强迫达成目标。当这些群众受到耶稣喂饱之后,他们就围绕著基督,此时门徒心里在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为什么耶稣不让这些人离开或自己从这些人中退出呢?

圣经说「耶稣不肯把自己交付给他们」,耶稣不肯把自己交给群众。虽然他出来好像是领导群众,但有的时候会说「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因为在这群众当中,刚开始好像是满足这些群众,到后来这些群众会左右你的方向,你不能很清楚的领导他们。耶稣没有把自己交付给这些群众,因为他知道他们所要求的不是耶稣要给的,耶稣要求的是更加真实,而且需要时间去慢慢发展的一个生命。

所以耶稣在世上见证的显现,是他从来不利用这时候去制造很大的规模,建立他自己个人群众的势力。面对当时的环境,门徒可能会想,如果一场五千人、五万人的或一天多几场的传道大会,可能他的理想国度很快就能实现。可是耶稣在他整个见证里面,给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就是他不是依靠势力,而且这国度或者这生命的完成是透过牺牲奉献出自己。

「牺牲」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献出来,献到尽头。「我的肉可以吃,我的血可以喝」,把肉及血分开来,也意味著耶稣的死亡。耶稣受难受死,他牺牲奉献来完成他的理想、目标及国度的实现,这些等等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你们也要去么?

在座许多群众并没有听懂耶稣在讲些什么,为什么听不懂呢?因为他们心里已有自己的一把尺,自己衡量怎样达成目标的方法,怎样更快速达成目标。所以他们没办法从耶稣的讲论里面,找到更精深的涵义。他们无法了解,所以他们开始议论,跟随耶稣的人可能已跟随一段时间,这中间慢慢的有人离开,不再与他同行。耶稣就问留下的门徒说「你们也要离去么?」。

约翰福音中对门徒用意很宽广,它不一定是专门指「十二个使徒」,也指的是很多跟随耶稣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高潮,那么多人的拥戴,给这些门徒一个期中考试,正是一个好时机。通常门徒在一起的时候,也象徵著教会。这时候耶稣用自己的方式,给门徒一个挑战,他说「你们也离去么?」其实耶稣问这问题不只是问当时的门徒,也回响在历代的教会,「你们也要离去么?」现在他也问我们教会每个成员、每个做礼拜的人、每位宣示跟随主的人说「你们也要离去么?」

结语:我们还跟从谁呢?

时代运转很迅速,社会乱纷乱,有很多人发出声音「教会的力量好软弱呦!」因为其他的宗教势力很大。很多声音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赶快做一些事情。不错!我们必须好好的工作,同时也要想到理想不是一蹴可及。耶稣建立的理想是「上帝国的来临」。一次可以彻底解决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幻想。没有低成本的信仰,信徒的生命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一步一脚印的付出。

今天的呼声告诉我们,他们受到一些影响,认为最好用低成本,且能满足愈多的人,则会愈受欢迎。譬如说,最好的信仰就是能够最快满足信众;信众有求,必有应,有应就有灵,就可得到,且可解决当下的问题。

很多现象使我们心急,我们可虑到是否可做一个很受欢迎的教会,或者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信心群体。如果要受欢迎,往往必须符合大众的需求;然而这造成的危险是在众多的需求中,我们会迷失了我们的身分;当教会将自己「交付」给众人时,我们就会忘记了我们的使命。信仰的群体提供一项重要的需求,就是要让成员一同经历一个蒙恩的过程,意味著我们要一起领受上主的食粮,也一同成长。如果教会的生活只是将我们需要的拿出来,然后马上得到满足。这想法,有时上帝会怜悯给我们,但是如果我们的信仰都是仅止于这样的要求与满足的话,那就成为一种低成本的信仰,不需要付出代价,更无须改变自我,也无须生命的食粮的一种宗教形态。

这种宗教的形态,通常表现的希望是透过崇拜,宗教行为以改变上帝来符合我的需求,而不是来到这里预备上帝改变我的人生。当我们愿意被改变的时候,那是一个开始,就好像我们领受他的血、他的肉才可能发生变化。

当今很多声音告诉我们,只要顾眼前、只要把这教堂建筑物建起来、把教会的人数带起来、或者只要短期内做些什么事情。但是我们没想到,其实很多的建造是比我们想像更长的时间。过去圣殿的建造是如此,历代许多伟大的教堂的建立亦是如此。

最后,信仰到现在仍在发展中,因为我们在这过程里面尚未完成。真正上帝国的完成,或信心群体生命的完成,并不是我们一下就可看得见。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带著信心,去完成我们现在看不到的结果及过程。

当门徒回答耶稣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跟从谁呢?」这门徒并不见得完全了解耶稣整个事工及整个事工计画的进行。因为事实上后来耶稣受洗、受苦、受难,他们并不是完全能够明白及接受,但是他们凭著信心说「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跟从谁呢?」这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跟从耶稣的学习及旅程,带给足够的信心,让人们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跟从谁呢?」

同样的问题今天也发生在你我的身上,「你们也要去么?」 面对一条漫长的,需要长期的付出代价的,甚至需要做调整目标的要求,我们是怎样地回答呢?我们再一次的肯定这条路--永生之道。

「道」也可以是道路,也可以是上帝的话语,也可以是一种力量,因为上帝的话语是带著力量,有了生命的力量,我们还跟从谁呢?生命的力量就好像种子一样,会在我们心中开始展开它的工作,所以今天在我们领受圣餐之前,让我们再一次思考「生命的粮食」,且认识到这不是普通的粮食。这简单的象徵却是带著生命的奥妙,使生命能够成长,就好像基督的典范。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