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3

圣灵降临节后第九主日-蒙召的生活

 
  
 

圣灵降临节后第九主日

讲题:蒙召的生活

经课:撒母耳记下11:26~12:13上、以弗所书4:1~16约翰福音 6:24~35

讲员:庞君华牧师 整理:杨秀惠姊妹


前言

  在做基督徒的经验里,常会有人问起「请问什么是基督徒?」或者「基督徒到底是指什么?基督徒要做什么的?」我不晓得你们会怎样地回答?
  在不同的场合当有人问起时,有时我们会给一些标准的答案:如我们会用字义的角度来解释「基督徒」,按原文有小基督的意思。在安提阿的教会信徒被当地人称为「基督徒」,基督徒这名称也是从那里开始的,指一天到晚讲「基督」的人,就是小基督,就是满口耶稣、基督的那些人。这个名词后来竟会成为信徒的统称。有人可以把此字义再衍伸,「基督徒」是一个跟随者,他是跟随基督的人,跟随基督脚步,跟随基督背负十字架。然而还是有人会问怎样才是真正的去实践基督徒的生活呢?
  有的人会从现象的角度来说,基督徒是接受过洗礼的人、在教会受过洗礼、每个礼拜天上教堂、常常读圣经、带著十字架、或者常去有十字架的建筑物那里、并且热心的把别人也带到教堂里去的人,这皆是依外观的现象来谈什么是基督徒。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有些人带著一个真诚的眼神来提问,「到底什么是基督徒?」他不希望你给他制式上的答覆,不是要给他书本上的答案。他希望能够透过这个问题,找到生命的意义,觅得一种理想的生活形式;所以他们想看到我们的生活或者我们采取生活的态度,或从生活的形式中,看看能否为他们带来一些盼望,且能感觉到人生是有盼望的。所以耶稣在呼召门徒的时候,除了说「你们来跟随我」,他也常说「你们来看」,有人问他说「你是弥赛亚吗?」他说「你们来看」。有的时候「看」比说、听更加的重要。因为了解制式上的定义还不如去看看如何实践。因为往往从一个人的实践可以看出他真正的信念。


蒙召的人

  今天的书信经课里面,保罗用一个字来形容基督徒,那就是「蒙召的人」,他对信徒们说你们是「一群蒙召的人」。许多证据显示以弗所书是保罗写给当时的教会的通函,像其他一些书信,保罗解释了一些很教义之后,接著会告诉信徒接下来要怎么做,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他说你们是蒙召的人,蒙召的人其意思是呼召calling,在天主教将此翻译为「召叫」,有一种声音的意涵,好像是呼唤。你们是一群被呼唤的人,这呼唤也是一种邀请,对被呼唤者期待有所回应。所以基督徒的圈子里常说什么是「有生命的人」,在基督里有生命的人,就是对这上主或基督的呼唤有回应、有反应的人。对呼唤没有反应的人,就是生命里没有基督。
  此外「呼唤」或邀请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被呼唤要求离开我们所在的原地,要求我们作出一个抉择,我们听到呼唤后要决定留下来或者是走出来。上主呼唤我们要离开原地,呼唤我们去经历一个新的路程,召唤我们展开一个新的目标,邀请我们领受一个新的视野。
  圣经从旧约到新约,常常是有这样呼唤与回应的事件,如亚伯拉罕—信心之父,整个救恩计画的开始,就是始于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召唤,上帝说「起来离开你的本乡、本土、你的本族,要到我指示你要到的那个地方去。」所以亚伯拉罕的信心表现在他立时的回应,他就起来,带著他的家眷、他的侄儿、他的家人到了一个还不确知的地方。
  摩西也经历过宫廷到旷野去,在旷野时他又遇到上帝对他的呼唤,要求他要再回到埃及去,再回到那个地方去,拯救那里受苦的百姓,于是摩西就须要作出一个抉择,是否要回应上帝的呼唤。在新约里,耶稣对门徒彼得、安德烈说「来!跟随我」他们就离开他们熟悉的行业—鱼夫走出渔船。马太在税吏的桌上,收钱是一个很稳定职业,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工作,可是耶稣说「来跟随我」,马太就立即作出抉择,站起来离开了税吏的工作去跟随耶稣。如今耶稣仍在呼唤我们,在普世中我们的主仍然继续地召唤著,召换人们做出抉择,走出原来的地方,这原来的地方可能是你生活习以为常,不可能作出改变的地方。我们今天仍然听到召唤「来!走出来!从你熟悉的地方,从你习以为常的生活走出来」。
  这地方可能是个伤心地,令你感到疼痛,但你已习惯性的在这地方回忆伤心往事。往往有些人愈是伤心难过愈不想动,宁可窝在自己的屋内,在原来的地方抚摸自己的伤口。上帝呼召那些习以为常地在疼痛当中不晓得如何站起来的人,耶稣说「起来!走出你原来的地方」,这呼唤一直出现在整本圣经中,甚至不断的呼唤在我们现代幸福生活的当中。
  你现在所在的「原地」,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一种怎样的景况?是在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你可听到上主的呼唤?「起来!走出来!往前走!」


蒙召者的生活

  蒙召中的召唤、呼唤,除了译作calling之外,也有vocation的意思。这个字的字根也有声音的意思,然而强调这是一种投身从事的「行业」,一个被呼唤来从事的事业或身分;所以中文也翻译作「志业」。意即被召唤出来一种身分成为从事某种事业的人;或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他被召唤出来必须要投身其中,并且可以说是为此而生的。
  所以蒙召不只是指听到一个声音,更是要以一种事业的实践来完成其身分。近代思想家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在他临终前发表了两篇讲稿分别为《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以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Politics as a Vocation; Academia as a Vocation),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他指出在丧失价值的世界中,追求知识成为一种创造意义的「事业」,其中他提到从事学术事业不同于从事艺术,因为在艺术的领域中是没有所谓过时的问题,好的艺术创作是不会因时间而减少他的价值;但是从事学术工作,即使有很大的成就,但往往最多经过一、二十年就会过时,因为每一项成就的提出,就是新的问题的开始。然而即便如此—成就一经呈现,新的问题就产生,但是从事学术工作还是要不计代价的投入,因为这是一种呼召Calling,如果没有这种召唤,学术工作就会成为没有价值的工作,是不会产生对知识的追寻的热情。今天我们不是在讨论韦伯的思想,也不是讨论学术的精神。但是这种「即便如此,仍要投入」的背后就是始于一种召唤。所以同一字vocation也翻译作事业获志业。这个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与蒙召相称的生活」。


与蒙召相称的生活

  我们说蒙召的人就是听到呼声的人,然后有所回应。有说呼唤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作一个生命的改变。保罗说「能蒙召,被蒙召的人行事为人,要有蒙召的恩相称」。行事为人原文的意思是「行走」,跟上文所讲的情况是很贴切的。被呼召起来行走,走一条新的路,不是呼召起来马上到另一个地方去,你必须走过去,你的行事为人要在行走的过程中配合这个呼唤,要与这呼唤相称,才值得被邀请走到这个路上。
  蒙召的人必须要比没有感到蒙召的人,看到生命中的某些价值,使得他的生活可以有「即便如此—仍要投入」的热情或动力。使我们可以离开原地,走上一条不一样的路途。使我们可以追求生命更高的品质。这种生命的素质是要我们与许多同样蒙召的人在一条新的路上磨练出来的。所以保罗列举蒙召的生活内容时,都是一些团体生活下的素质。


蒙召的群体

  在这篇保罗的书信的经文里有一个特点,他不是要你自己一个人走在这朝圣的路上。有的人说人生好像一个朝圣旅程,因为你被呼唤起来,上帝有一个更神圣的目标让你经历一个新的人生经历,这就是「朝圣」。在朝圣的旅程中,保罗在这里提出一个向度。他要求人们起来,离开原来的地方,然后加入一个蒙召的群体。
  这群被召换的人,一齐走到上帝要给我们目标的那个地方。所以他要求这群人,透过彼此一齐走的时候来养成一种生命的素质。这素质包括些什么呢?包括谦卑、温柔、忍耐、在爱心上要彼此相容、要用和平来彼此联系。这些的德性、素质都是跟团体有关,也都是关系到人与人之间。一个人对自己谦卑什么?对自己忍耐什么?自己对自己温柔没有什么意义,而是要人与人之间彼此产生出来的素质。


群体生活的个人素质

  「谦虚」就是顾念到别人也是人,别人也有他的观点,别人也有他的角度,我们要站在不同角度来尊重对方的看法。在我们的社会的文化中,很多人谈到自己的意见时,常常会认为「我看到的就是对的」,「我看到的就是这样」,「别人不可能有别的角度,也不可能有别的情况。」但是谦虚的意思是不是要人们低著头一副自卑的样子。谦虚就是我们尊重别人有不同的角度,要尽最大的能力把别人的角度,客观地纳进自己的观点。
  「温柔」是什么呢?温柔是尊重别人的感受,当别人高兴、忧伤,难过或屈辱时,旁边的人也同样的会有相同的感受。所以当我们在一起行走的时候,我们不只提出这个观点,且要一起来找到那个方向,彼此互道大家的感受。
  「忍耐」就是提醒我们很多事情不是一蹴可行的,愈是有深度的东西愈是艰难的,越需要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地去进行。在达成成果的过程中是需要忍耐的。
  「爱心」是彼此相宽容,宽容的意思就是接纳、背负,我们彼此要接纳每个人优点及缺点。一个团体在一起行走的时候,能够彼此接纳及背负,担当每个人的短处,贡献自己的长处,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团体。
  一个团体是要用和平来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绑在一起。我们常说要为和平祷告,为别人的和平,为别人纷争,为其他的地区祷告,但却忘记了自己,或我们自己的群体。我们的团体也需要和平,用和平的态度跟心情来把我们绑在一起。
以上这些素质不是几种素质,而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诚实在团体中承担个人的角色与责任。在这过程当中,被召的群体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教会作为蒙召的群体

  在以弗所书第4章1至6节里面,一共用了七个一字,他说「教会是什么?」前三个一是:教会是一个身体,一个灵,一个盼望。教会为何是一个身体呢?就是圣经所讲的耶稣是头,整个普世的教会是他的身体。现在的教会、过去的教会、未来的教会、这里的教会与其他地区的教会联合起来成为一个身体。基督是头,象徵著我们的身体,配合这个头继续完成基督的使命。而且这个身体里面的人彼此在一起,我们不一定有共同的生长背景,不一定有血缘的关系,可是我们同为一体,同感一灵,上帝的工作在我们当中彼此让我们感动。许多人但好像一个身体,同有一个盼望,盼望上帝应许的地方。盼望谁的应许?亚伯拉罕说你要照著我指示你去的那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应许之地,上帝给我们呼召,也就给我们一个盼望,而我们同有一个盼望,也就彼此在盼望中互相鼓励。我们要活的像有一个有盼望的人,不要活的像一个没有盼望的人,所以我们要生活在一起。教会就是一个身体、一个灵、一个盼望。
  怎么进入这个群体呢?还有另外三个一,就是一主、一信、一洗。一主就是承认你生命的主权,「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能得救」,其意思是说你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基督是主,你生命就会有一个新的主轴。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都不只是自己,是我们共有的一位主。我们要有共同的信念、信心及共同的内容,一同领受一个洗礼。这洗礼是一个重要的记号,这记号是将我们外在的信心,透过这记号把它呈现出来。洗礼是个入门礼,初步的行动,有的时候洗礼之后领受圣餐,接下去有不断的行动,去印证自己内心的信仰。
  这六个一,前三个一是「教会是什么?」是一个身体,一个灵,一个盼望;另外三个一是「怎么进入这个群体?」,就是一主、一信、一洗。或许犹太人喜欢用七来表示完全的缘故,于是多了一个一,我们共有一个众人之父—上帝,他是超越众人的一切之上,他也临在我们众人之中。
  只有超越没有临在,我们无从认识他。超越(to transcend),有人翻译为「超绝」。超绝的意思是说当你没有经验上的交集时,是无从了解,就变成不可知。
  如果只有临在没有超越的时候,上帝就不会引领我们一直不断提升。所以上帝既是超越的又是临在的,领导我们信心的群体一直往前走。


蒙召群体的「礼物」

  为了要让这信心的群体一直往前走,上帝还赐下许多的礼物,就是经文所说的「恩赐」。恩赐原来的意思是礼物。上帝给这些礼物,他列出一个恩赐表单-使徒、传道、先知、牧师及教师。这些礼物不是说这些人有许多恩赐,而将信心给予这群体。在这信心群体当中有先知的恩赐,有使徒的恩赐,有布道的恩赐,有教导牧养的恩赐。
  我们众人当中,什么叫使徒的恩赐呢?「使徒」狭义的说就是12个子弟-教会的基础。广义来说使徒是受差遣去建立、去建造。使徒就是给有开拓的能力、有冲锋陷阵精神的人去开拓建造教会。  「布道」是帮助人,不是只用嘴巴讲而已。布道是使人儆醒人,注意到上帝的呼唤,他能去帮助别人,因为他会使人注意到生命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有召唤的。
  「先知」是对信仰当中的人,儆醒他的迷惘及麻木。就好像在今天的旧约经课(撒母耳记下11:26~12:13上)里提到的拿单及大卫。大卫犯了罪,抢夺别人的妻子,陷害别人的丈夫,但自己麻木不自知。依他过去信仰的经历,他应该知道是不对的,可是他渐渐以为可以逃掉一关。耶稣差遣拿单去见大卫,拿单对大卫说「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户,饲养很多羊群;另一个是穷人,只有小母羊羔,别无所有。可是这有钱人不宰自己的羊,却宰了邻家穷人唯一的母羊羔,用来宴客」。大卫听了说「那人该死」,拿单说「你就是那个人」。大卫突然间站起来,他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可恶。先知的恩赐,他在我们当中就是互相提醒。我们常常迷惘在某种情境中,麻木在某种信念里面而不自知。
  牧者与教师是一体两面的,他的功用是支持。牧羊人绝对不是把羊放出去,到下午羊会自己回来,而是要亲自带领这群羊,陪伴著他们走过去。所谓牧者的恩赐常常就是陪伴、支持,帮助一些人走过一段人生道路,走过艰难崎岖的日子,靠著上帝的勉励教导他们。教导的恩赐就是我们必须透过教导,让人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信仰的内容,及我们所承受的恩典。


结语

  所以我们回到最原点,什么是基督徒?透过保罗今天的经文所教导的,基督徒就是一群被召的人,一群被呼唤的人,一群回应这呼唤的群体。基督徒不是指个人,而是指一个信仰的群体。这群体有共同的盼望,而且一起团契。在这朝圣的路程当中,彼此一起学习,培养出一种新的子民素质。在这过程当中,我们愈成熟就愈能够适应一个团体生活。小孩是很难适应团体生活,他可以一起玩,但也可以彼此不相让,有时爱发脾气就发脾气,永远不会顾虑到别人的感受。可是愈成熟的人在团体中愈能够真正发挥自己,不是勉强自己,而是将生命流露在其间。
  在我们教会一直鼓励大家不只是来参加主日崇拜,更是希望会友有个团契的生活。最近很多团契都开始开同工会、检讨、renew团契的目标。团体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目标,即使安排了很多节目也无法维系关系。如何去维系关系?这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卫理公会至今仍有一些在年议会,要求加入公会就同时必须要选择要加入那个属会或者是班会,加入一个信心的群体就有一个团契。在大的团体当中不容易操练,大家都客客气气,唯有在一个特定的团体里面,持续的付出与相处才能培养生命的素质。
  今天的经文也儆醒我们,一个基督徒如果走入一个信心群体,就必有恩赐,上帝有礼物给你,这恩赐透过你给这个团体。你要想想你的恩赐在哪里?上帝给了你什么恩赐?恩赐跟才华与才干是不完全一样的,因为恩赐是用来发挥在这团体中,使它能够继续往前走,恩赐愈发展愈充足。你的恩赐在哪里?如何发展你的恩赐?  我们如何用爱、和平、信心一起来维系这个团体?这是过团契生活时时必须要思考的事。因为我们彼此绑在一起,为的是要一起成长。
  最后一个重要的象徵,就是「圣餐」,圣餐的英文是Holy Communion,这是神圣的联合。透过圣餐我们分享同一个饼,表明我们是领受一个信仰、有同一个信心来源的基础。我们同领一杯,一同承担我们所要承担的,这是圣餐前我们再一次思考。今天我们透过保罗的教导,一起来回顾如何实践成为一个蒙召的人。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