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2

大斋期第五主日--落在地里的麦子

 
  
 

大斋期第五主日证道主题:落在地里的麦子

耶利米书31:31~34希伯来书5:5~10约翰福音12:20~33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杨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大斋期的第五个主日,大斋期已近尾声,下个礼拜就要进入一个更高的高潮,就是棕树主日,也就是进入圣周,耶稣复活之前重要的一周。

在这几个礼拜中我们不断地思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耶稣,过去的经课里提到耶稣就好像新的圣殿,他是真正救赎的中心,同时也提到耶稣是上帝的力量-智慧。上礼拜我们更提到耶稣就好像旧约里被举起铜蛇,使仰望他的人可以得救,在痛苦中仰望被举起的铜蛇,就好仰望基督一样可以得到救赎,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仰望基督可以得到救赎呢?这一切过程与今天的经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受苦的时候到了

今天福音书经课里面讲到一群人,这群人是希腊人,可见是外邦人,他们来找腓力,腓力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他也有希腊血统。他们要来见耶稣,耶稣在这时候讲了一段话,他说:「时候到了。」也就是将要来临的时间已经满足了,而且上帝光荣的日子来到了。我们发现在新约里面,每次耶稣说「时候到了」的时候都是跟他的受苦有关。「荣耀与受苦」是一体两面的,是一曲双重奏的乐章,在里面是彼此互相辉映的。耶稣对这门徒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就不能结出许多子粒来。」一粒麦子必须落在地里死了,才能结出许多子粒来。从自然界来观察必须经过一番挣扎,必须经过一番代价,果实才会结果。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谚语,在我们中文古书里面有一句提到「不经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如果不经过一个寒冬,梅花如何在寒冬中绽放花朵呢?在台湾谚语中也讲到「落土不凋雨夜花」也就是说花落在土地里,虽然是凋落了,仍然坚持它的生命,这句话被一位作者用作描写二二八事件中,奋勇抵抗的女英雄谢雪红女士。但是今天耶稣讲到的例子跟这两个谚语是不一样,他讲的不是经过一番寒冬,就会长出新的花蕊来;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虽然生命完结但是却在精神上不朽。

他讲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必须要经历死亡,经过生命的消亡,毫无抵抗的,面对这些黑暗,然后才能结出新的果实,新的生命是经历死亡而产生的。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但愿我们一直到复活节,都不断地去思想,经历死亡才能得到荣耀,这是耶稣的生命及使命的一个重要写照,是了解耶稣的重要角度。

耶稣所说的死亡,不是一个结束,也不是一个段落,是生命真正的开始,他要求跟随他的人,或者跟随他信仰的群体,都要一同来走这条路。代表苦难、死亡和光荣的就是我们的十字架,许多人把十字架作为一个装饰,不论是认不认识基督教的人都会挂著十字架作为装饰,也许他并不明白佩带十字架的意义。

记得曾经参访过一些教会,因为某种原因,他们不能把十字架挂在教堂外面。在伊斯兰信仰政府所统治的地区,往往申请教会用地是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有些时候为了不刺激当地的政府,所以在教堂的建筑外不敢把十字架挂在外面。所以有实在外表看不出来这是教会,因为外面没有挂十字架。但这不要紧,因为只要里面有十字架就好。不只是在圣堂里面有十字架,更重要的是在心中要有十字架;十字架不是一个装饰,更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佩带作基督徒的标志。十字架的要求是要我们付出更多的代价,而且要更加的儆醒。

十字架象徵受苦,但受苦有不同的意义。有的人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代价,例如要有很好的琴艺,要有很好的某种成就,则必须先吃苦,这苦是为了自己的前程或成就。受苦有另外一个层次,是为我们自己的罪,罪会使人受苦,而且即使是基督徒有时也会为罪的控诉而受苦,因为他内心有挣扎。保罗写道:「我心里不愿意的,我反倒去做;我愿意做的,反而做不到。」因为罪在他心里使他挣扎及受苦。受苦也有自找的,自己决定错误,做错了事情,以致于受苦。

但是受苦也有一种是无辜的,我们什么都没做,结果却受苦了。在牧养关顾上常常会遇到这样事情,有些人遇到一些困难,会问:「牧师啊!为何是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已经是基督徒,信主多年,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临到我?」假如我能整理出一个避免受苦的教战法则,我真的很愿意公开,让我们大家都可以不会受苦,但这情况是人生中很难预料的。

另外有一种受苦也就是基督的精神,就是为他人而受苦,他在承担别人软弱的时候而受苦。他受苦不是因为自己的成就,自己的罪,自己的无知,也不是因为各种无端端的苦难,而是有意识的要承担人类的困难,所托付给他的使命,就是为他人而付出代价,因此必须要受苦。

所以耶稣要求人,要真正的懂得放下生命,真正放下生命愿意预备好,各种情况都要准备接受,这样的人反而得到生命。如果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是,有许多不能触碰的,则生命反而是受到限制。我们常常必须要经过受苦,才能认出我们的信仰。

背负与牺牲—基督徒的记号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在十六世纪时,外国有一个宣教士到大陆一个偏远的地方,宣教士很认真的在村里工作,他传教,教导读经,帮他们做事,村里一部份人接受这信仰。宣教士主持礼拜,大家一起崇拜,平常也探访他们,牧养他们。可是不久这宣教士过世,那么偏远地方一时没有人过去,过很久这差会也派不出人过去,在山里的基督徒就想怎么办呢?在山里面有一半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基督徒,以前有宣教士在,只要找他就可以说明「这是一位基督徒」。

可是现在这些信徒,不知要如何向别人解释他们是什么人?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信仰呢?以前介绍信仰是宣教士负责的任务,现在宣教士离他们而去,他们应该如何进行呢?于是这群人坐在一起想,用什么方式来显现信仰的基督。有一个妇人就提出一个方法,我们怎么讲都没有这宣教士讲的好,在这山里梯田耕种,每天都要挑水去灌溉,不如我们挑水经过的地方,自己浇水灌溉也帮别人浇水灌溉。刚开始村里的人觉得这些人很奇怪,怎么帮他们灌溉田地呢?觉得是一时想做好事。日子过久,发现仍是一直挑水继续帮他们灌溉,如此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过去,这群人还是继续不断的先灌溉他们的田,再灌溉自己的田,尤其是帮助那些没有能力灌溉的人稻田。久而久之,村子里面的人就叫这些人去挑水,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基督徒,只是知道这群人是挑水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肯背负,肯付出代价,受苦成了他们的记号。如果我们要表明我们的信仰,要用教义去解释什么是光荣、荣耀,可能讲得人家都听不清楚,但是迫于亲身经历时,就能敢勇于为他人而受苦这是基督徒真正的意义。

整本圣经,都讲到信徒们付出代价,上帝的计画就一步步的展开。有一首英文诗,翻译如下:「如果摩西,不过红海摩西走到红海边一看,唉呀糟糕!这么大的海,则不去了;如果挪亚不建方舟,挪亚说:建方舟工程好累呦!不如不要做好了;如果耶利米不流眼泪,耶利米被称为含著眼泪的先知;如果阿摩司继续种田不去宣讲,阿摩司本是种田的,修理桑树的,上主要他去宣讲上帝的道,他说我怎么可能,可是他还是去了;如果路得不去照顾他的婆婆,路得说反正先生死了,你回你家,我回我家;如果大卫不去面对歌利亚;如果马利亚拒绝上帝使者给她的呼召,怀孕生子;如果施洗约翰说我不要到旷野去,旷野太苦了,宁可到大的讲堂去讲道;如果彼得没有离开加利利;如果保罗偷懒,不写信;如果耶稣不上十字架,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所以你看到整个圣经,其实是在铺展一群一群的圣徒,他们不断地付出代价,让上帝的旨意可以实现。在付代价的过程中去明白什么是上帝的道,这变成我们近代常常会忘记的讯息。

大斋期给我们重要的提醒,有一位神学家Richard Niebuhr说:现代教会不管那个宗派都有一种危险,这危险是他们想传一个不会发脾气的上帝,带领著一群没有罪疚的子民,要求他们进一个无须审判的天国,然后宣传一个没有十字架的基督;这是基督宗教失去身分的危险。面对现代的挑战来传福音时,粪望人家能接受信仰是因为信耶稣只要祷告,就可得到什么;信耶稣只要来聚会,就会获得祝福,布道时开出很多的支票,不错,这些上帝都能做到,但是真正的重点不在这里,真正的重点在有没有十字架,有没有付代价,耶稣呼召人从来没有隐藏他的十字架,只有经过十架,才会有生命的果实。

真实的苦难

今天我们提到这种苦难,耶稣预备要受苦,是个真真实实的苦难,耶稣感到极其忧伤,就好像约翰福音及其他的福音书中记载,耶稣极其忧伤,他感到这种苦难在他面前是那样的真实,他必须如此沉重的背负,所以他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可不以这种受苦的方式,因为人性的一面都希望趋吉避苦,但是看到正是人性的救赎需要付出与受苦,所以耶稣极其忧伤,而且感到真真实实的痛苦,不是演戏。

最近有一出歌剧-「钟楼怪人」,男主角唱得非常的好,大家都觉得他非常的特别,他能弯著腰唱歌,却能找到其声音的共鸣点,能够从头到尾都弓著背在演唱。当谢幕时大家看到该主角不是驼背的,而是长得很高的演员,他不过是在「饰演」一位驼子罢了。可是基督的苦难是自己踏上苦难,不是演戏,是真真实实的,必须要承受且呼召跟随他的也要承受,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得的到生命,必须如此,我们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说我们是跟随基督的,这段经文强调面向十字架,面对苦难,可是这要怎么做呢?

结语:受苦的预备

约翰卫斯理有很好的教导,在他为班会制定的「行为的准则(Rules of Conduct)」时这样的说:你要竭尽所有的方法,使用所有能用的工具,到你所能去的地方,在任何的时间,到任何的百姓当中,用你所能活的岁数,行所有的善事。这与尽心、尽性、尽力爱上帝,是异曲同工的教导,他要求我们竭尽所能去行善,在这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挫折,一定会遇到险阻,一定有人不认同,一定会遇到所不想遇到的,但是耶稣说他的时候到了,那是光荣的日子,也就是受苦的日子,如果我们真的要了解复活节或是受难周信仰真正的意义,唯有对生命有这样的准备,预备好放下,也预备得著。

  今天是圣餐的主日,在旧的法规里的圣餐礼文第一式中提到,在为饼酒祝圣的时候,其中有一句经文说「我们同领一杯分担基督的苦难」,所以今天我们领受圣餐时好好想一想这句话,我们不是只是一个宗教形式,我们不是例行每个月形式地完成我们圣餐的礼。今天我们立志在主的面前说「主啊!我愿意分担祢的苦难,愿祢把心胸为我敞开。」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