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9

棕树主日--受难的基督

 
  
 

棕树主日证道主题:受难的基督

马可福音11:1~11腓力比书2:5~11马可福音15:1~39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杨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大斋期的最后一个主日,传统上称之为棕树主日,也有中文翻译称为圣枝主日,这主日展开了圣周,或者是受难周。

刚才在读经时就已经有特别的安排,一方面要介绍耶稣路程,最后一周从他进入圣城开始;另一方面是呈现整个耶稣受难史,无论是哪一年,用哪一本福音书,都有耶稣受难的历史;在崇拜中每当我们念一遍经文,我们就再一次地感受耶稣的受难。有的时候太熟的经文,看过去就忽视了,不能感受到耶稣的受难。

圣周是非常特别的节期,在这里融合欢呼及哀嚎。耶稣在受欢呼中进城,在耶路撒冷中也听到他痛苦的哀嚎。当圣周开始,教会就有一连串的活动,共同来经历耶稣的苦难。

我们常常会说「到底什么是基督徒」,简单的说,基督徒是「得到上帝的救赎」、「得到上帝预备的自由」、「接受上帝的恩典」。因为基督的死就是「义」代替「不义」。比方说找不到耶稣的罪,还是把他钉死了,义人受死的原因是代替不义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接受信仰,就是上帝预备的恩典;我们只需要接收,然后我们就可以成为基督徒。这样讲在神学上是没有错的,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透过耶稣给我们的,我们只需领受就可以得到这恩典。

在路上常有人发送表演会的入场券,当你拿到这入场券,平白得到的觉得不值钱,就丢弃;或者是把它收起来,更进一步就去参加观赏。所以是否要拿这入场券?拿到之后是否要接受它留下它?是否要去观赏参与这活动?都可以作不同的选择,基督徒就像得到这救恩的入场券,由自己来决定是否要接受;接受后是否要更进一步地深入,享受很好的表演;接受这恩典,因而得到救赎。

如果把这个套在信仰的生活上,认为我肯接受已经不错了,有人还不接受呢,就如同有人是收下了入场券,但却任意丢在地上。即使发传单的人很辛苦,但很多人是不接受或不珍惜。当你拿到这传单你要如何处理呢?很多人认为我只是肯收下一个入场券(恩典)而已。

  另外,有的人认为我肯来参加礼拜,或是我肯来出席参与就已经完成信仰的大部分要求:第一个我收下了,第二个我肯来作礼拜,肯走出来参加教会的活动,然后就可以无条件享受上帝为我们预备的礼物,这样的情况使得整个基督徒的见证变得很软弱无力,因为每一个人觉得我来了就很不错了,也算是给教会有所交代了,这都不是真正信仰的生活。

受难周就是要提醒我们,我们之所以可以享受恩典,有看不到的一面,就是基督为我们受苦。基督的受苦跟我们有何相干呢?这就是这个礼拜我们灵修的重点,我们必须要反覆思考这主题。

受欢呼的基督

  从几个角度来看,今天经文上所呈现的基督,首先我们看到一个受欢呼的基督。耶稣骑著驴子进入耶路撒冷,骑这驴子进去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徵意义。先知曾经说过,和平的君王要骑著驴驹子进城,就是代表他不是骑著战马,而是骑著象徵和平的驴子。驴子在以色列犹太人的观念也是祈求和平与怜悯。

在撒母耳记有一个记载,大卫王在流亡的时候,遇到一个人辱骂他,不接受他的要求,这个人叫拿八。拿八怒骂大卫,大卫很生气就与跟随者说:把剑配上,准备去消灭拿八的家人。拿八的太太从田里回来,听说他先生怒骂大卫,知道大祸临头,赶快找了一匹驴子,带著谷物骑著驴子去找大卫求和解。骑驴子在他们的传统观念是有典故的,这典故最重要的就是「和平」、「怜悯」、「要求和好」。

耶稣骑驴驹子进入耶城,百姓跪在地上拿著树枝欢迎他,这是对王者的欢迎。在欢呼声中,并没有认真注意到耶稣所要带来的信息。欢呼声的里面他们说:「救我啊!救我啊!上帝救我啊!拯救者!拯救者!」,然而欢呼声里面却充满著仇恨,充满著怨恨。因为每到这节期时,犹太人就想到受到外来人的铁腕统治、圣殿被玷污、不自由而且希望报复等等。犹太人每次说「上主的日子」来到的时候,心里都想著上帝要审判,但是审判的是别人。犹太人是不需要审判的,要审判的都是外面的人,要审判的是周围欺负他们的人。

在这里有一个不同的分别,他们在欢呼的时候,他们是指望上帝作一些事情、指望上帝为他们作些事情。耶稣骑著驴驹子,带著和平讯息来的时候是希望他们留心上帝所期望的事情□□上帝期望的是什么?上帝的计画是怎样?这与指望上帝要怎样为我做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并没有了解上帝透过耶稣所做的这件事,不是要带领他们登高一呼、准备要夺得政权,以至于可以得到他们所谓的解放。

耶稣期待他们了解上帝所说的和解是有更深的意涵,这是上帝所期待的。受欢呼的耶稣基督面对这些人的要求,他并没有迷失。有的时候群众会使我们迷失,但是耶稣给我们看到的是他仍然很清醒,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

虚己的基督

  今天的经课腓立比书里面提出另外一个向度,就是虚己的基督,「虚己」的意思就是「倒空」,自己倒空出来。为什么说要把耶稣倒空,倒出来是什么?倒空了哪些呢?在传统基督教很清楚知道无论是犹太人传统的弥赛亚或者是新约的基督,是指既是真神又是真人的那一位,他是上主亲自临到人间。

  在大斋期的初期,我们读经时讲到上帝的真光照到世界上,或其他福音书讲到上帝的帐幕在人间等。都是指基督在世上的出现就是上帝在人间与人同在的象徵,所以基督本身是个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到底耶稣多少神性就有多少人性,这在神学上较难理解的课题,很多人也常常为此争论。保罗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典范,就是耶稣倒空了他的神性,他可与上帝同等,就是他是上帝的代表,他却将他的神性放下。所以当那些兵丁嘲弄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就下来就自己!」他仍然没有用他特殊身分从十字架走下来,还是选择用他的人性去面对为他所预备的苦难。

耶稣放下神性,用人性来面对在世上人的生活,除此之外他到底又倒空了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他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他把他的自由放下。奴仆是不自由的,主权由他的主人控制。耶稣不但成为人,但是他不是成为一个人中之人,人上人,而是成为一个奴仆。他把自由放下,取了奴仆的形象;再者,从受苦到受死,是他把生命也放下,付出了生命,然后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是一个羞辱的记号。在刚刚读的经文内发现,耶稣钉十字架不是直接钉十字架而已,钉十字架是一个整套惩罚的过程,就是戏弄、殴打,最后羞辱地挂在十字架上慢慢地死,大家都以为他被上帝拒绝。所以十字架是一个羞辱,在这里他放下了什么?他放下了尊严。

我们来看这几样东西,看似是放下,但是却在另外一个程度上得著了。当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厉害的自由,那不叫真正的自由。如果一个人所强调的自由建立在自己利益上,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只是受自己欲望所挟制,看起来是自由,其实并没有自由,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付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耶稣虽然放下自己的自由成为奴仆,却是活出真实的典范,在自由下选择付出自己。

耶稣放下生命,生命就是生活,许多人想尽办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让岁月不要在我们的身上留下痕迹,但是生命的本相是:当人一出生你所拥有的生命就不断在减少。有哲学家说:人是「面对死亡的存有」,人一出生就面对死亡,一出生生命就在减少。什么事都不做,生命还是会一直一直的流逝过去,与其想尽办法留住生命,但是留不住,不如认真地去思考怎样将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怎么样最有价值地付出你的生命。耶稣放下生命,他常讲放下生命就是把得著生命。反而是那些想尽办法留著生命的,生命反而是一片空白,有生命的人活著像没生命的人活著一样。

耶稣说放下尊严,许多人以为尊严是不断堆积出来的,是很多行头堆积起来,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或者是要靠著身分、地位及很多的代替品,让人看到这些代替品就会先尊重我。但是耶稣给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尊严,这尊严是不在乎这些身分、地位或拥有什么,而是透过受苦、羞辱。在羞辱中拥有真正的尊严,让苦难成为能够受尊重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腓立比书的作者讲到,耶稣被降到最低,最后能够被上帝提到最高,最后能够真正可以坐在上帝的右边的典范,就是他要求人有真正的自由、真实的生命、且有真正的尊严。

受苦的基督

今天的经课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受苦的基督」、「受难的基督」,因为耶稣这样的虚己,像羊进入狼群一样,活生生的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的苦难,他的苦难不像那张免费的入场券,那么简单地去看一场表演会。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到这礼物,背后是有人付了代价,而且是付了很重的代价,那就是在苦难中的代价。

整本圣经都讲到为耶稣要受难而作预备。从亚伯拉罕开始就献上以撒,让大家晓得有一天上帝要献上他的爱子。摩西带以色列出埃及,在路上教导他们宗教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献祭,人必须透过献祭才能跟上帝和好。旧约到新约都有这样的礼仪,有一天上帝要献上祭物,就是一次永远地献上他自己□耶稣。因为他的献上,他的受难,使得我们得到医治,因为他的鞭伤,使我们可以痊愈。

结语:我该如何回应

在今天经课(马可福音15章)里面有提到「巴拉巴」此人。这人物在圣经里很少著墨,留下空白却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有个电影是最好的描写,导演就用巴拉巴拍了一部电影。巴拉巴是个强盗,作乱的时候曾杀过人,被罗马人逮到面临到死亡时,没想到突然间被放出来,觉得莫名其妙。原先是要把耶稣放了,而将巴拉巴定罪,但彼拉多受不了百姓的怂恿,要叫众人喜悦,就释放巴拉巴给他们,而将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于是巴拉巴开始思想,他认为生命是捡回来的,生命是另外一个没有罪的人,受了他原本应该受的苦刑,原本巴拉巴是要走在各各他的路上、原本是巴拉巴要受鞭打,可是巴拉巴却自由了。所以巴拉巴在后半生有一个很深的改变,他一直在问,捡来的生命、重新得到生命,应该怎样去面对。

巴拉巴这问题,也是受难周所要问的。这电影的用意是让人看到这惨况,其表达的是「如果这原本是你该受的,今天却有人替你承担;接下来的生命你要承担的是什么,什么是你该承担的?」这就是接下来这礼拜受难周要思想的。

所谓圣周就是把这礼拜分别出来,是一个很特别的一个礼拜。整个礼拜我们全心全意的去经历基督的苦难,所有的崇拜都围绕著这个。我们领受圣餐的时候,当把杯举起的时候,常常念的一句话「我们同领于一杯,分担基督的苦难」,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真正的意义。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