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2

圣灵降临节第四主日--庄稼遍野待收成

 
  
 

圣灵降临节第四主日
证道主题:「庄稼遍野待收成」

创 18:1-15
诗 116:1-2,12-19
罗 5:1-8
太 9:35-10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锺歆宜姊妹

前言

    今天是圣灵降临节后的第四个主日,我们聚集在这里一起思考信仰的实践,也就是如何在下半年将耶稣对我们的教导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首诗歌「我愿学像耶稣」□□我愿学像他那样听,我愿学像他那样看,我愿学像他那样行,我愿意完全学像他。「我愿学像他那样看」,我们跟随主的人,就是希望完全从主的角度来看待外在的世界,期望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即使是过去习惯的场景和画面,也试图去看出当中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去学习像耶稣去听,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他听到了些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环顾我们四周又看到些什么?

我们所在的禾场

    通常在家里,我们会透过电视来看,看到的世界好像连续剧,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一个事件过去又一个事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事件上面,满足了我们莫名的好奇心。在台湾把新闻比喻作连续剧其实是很恰当的,因为台湾的新闻界和娱乐界的关系似乎不是分得很清楚,主播可以去演戏,演戏的可以报新闻,有时彷佛会有错觉,不晓得收看的到底是娱乐节目,还是一个严肃的报导。

    打开电视、透过媒体,往往我们看到的都是些不好的消息。拿最近的新闻来说,如果你常在外面吃饭,你会很担心,因为你可能吃下各种黑心食品:病死猪肉做粽子、清洁剂提炼成梅酒。商人用尽脑筋赚钱,而不顾及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这些黑心食品、作假新闻、以及这些做事风格,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世界。有人为了骗钱,竟出现「乞丐王子」的现象,平时在庙门口骗钱,下班可以坐轿车。这种赚人同情的骗钱手法是最要不得的,人一旦发现同情心被利用了,就会更加警惕,久而久之人的同情心会变得麻木,反而使真正需要关怀的弱势团体缺乏援助。

    此外,你还会看到错误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一个肯面对失败、能为众人牺牲的人才是英雄。可是我们却看到黑社会老大出殡时,那种排场才叫英雄。年轻人见了这样的排场,可能会觉得「大丈夫当如是也」。

    如果我们说,电视都看不到国际新闻,就想办法知道一些国际消息,但知道了也不见得是一些好的消息。到处都有恐怖的事件,有饥荒,为和平努力的行动节节失利,我们看到的是一连串让人沮丧的光景。看久了使我们麻木。以前当知道哪里发生了凶杀案,或有意外造成人死亡或受伤,就觉得怵目惊心,心里不舒服,可是现在那些血淋淋的图片刊在头版上,血腥的画面出现在电视萤幕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数字,其中多少人丧失了生命,彷佛已不能使我心动了,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麻木了。过去有一个人丧生,我们会觉得很忧心,心里很刺痛;可是十个人、一百个人受伤了、或遇到意外,渐渐地我们的同情心变成一种不正常的好奇心。我们常常想知道内幕,电视台报新闻也为了收视率,常常激起我们的好奇心,不断地「爆料」。

    当我们的好奇心渐退时,记者们就常常会说,「某某事件继续在燃烧」,其实是谁在燃烧?是记者自己在燃烧。他为了要吸引你,为了让你的好奇心不要减弱,为了收视率的维持。他要不断燃烧我们的好奇心。更有甚者为了合理化这种行径,他们以「我们有知的权利」为名,不断地倾入个人的私领域,培养大众嗜血的好奇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心灵早已麻木而不自知。多次受到媒体、政客、诈骗集团的欺骗之后,不觉间我们已变得冷漠,我们会格外的小心、谨慎、保护自己;透过这些来看世界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更加的疏离。

    记得这一期的《天下杂志》,它的主题叫做「信任」,讲到我们的社会的确需要信任。我相信讲到信任,在座的各位没有一位会反对说人必须要彼此信任,可是它又提出一个很令人玩味的事情。我们会教导小孩:「陌生人你不要信他喔,有人跟你问路不要带他去喔,有人打电话告诉你什么事情你先不要信。」我们一方面觉得信任是一个很高的价值,可是偏偏我们在实际教导的时候,我们会希望我们的小孩不要轻易信任,我们教他们要保护自己,因为这个社会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很容易受骗。

流离失所的人群

    如果耶稣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会看到什么?圣经提到,耶稣在他那个时代,他看到很多百姓,他觉得他们困苦流离,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这个时代我们看到些什么呢?

    其实,画面不断的转变,所见的仍有许多相同之处,困苦流离有几个意思的层面,看到一群疾乏的人,一群非常困乏的人,这疲乏不只让人劳力,感到疲惫、感到累,这不是只要喝「蛮牛」就可以解决,看到的反而是人心里的一种疲乏。怎么样的人会心里疲乏呢?这些人常常担忧,常常失望,常常背著沈重的包袱。心灵是会疲乏的。这些人流离,流离的意思有一种迷失、迷惘的意思,迷失了方向,或者是说人不敢去期待,不敢去希望。我们在看到这社会的一些景象,看到人间的一些负面的情形的时候,往往是把我们的希望降到最低点。

    有个广告是,一个人年轻时说:「希望我将来退休的时候在能在迈阿密海滩上。」等到年纪大一点,则希望退休时能在巴里岛,再老一点的时候,只希望退休时可以在家里的阳台上,有自己的房子可以晒晒太阳。越涉入社会、越接近真实,你往往会把你的希望降低,不只是物质的希望,还有对人与人之间的期望,你会越降越低。可是越降低你就越迷惘,因为即使降低了你仍然感到空虚,因为想到即使最低的希望都不见得能达到。耶稣看到的一群人,困苦流离,像羊没有牧人一样,意思是讲到这群人失落了,他们空虚,他们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个问题,现代人已经不多提了。二次战后一个资深的女作家在巴黎的酒馆指著海明威说:「你们是迷失的一代!」不错他们是迷失的一代,因为他们曾经热情,曾经寻求理想,找寻意义,可是在战火扭曲的经历中,他们迷失了。

    可是现代人不再是迷失的一代,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迷失,根本没有时间去迷惘,或者去想到意义的问题,没有寻求,何以失落。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王尚义,他著有一本书《野鸽子的黄昏》,他追求人生的意义,充满了各种的悲情,感到人生格外的荒谬,越思想意义越荒谬。但是我们可以说,野鸽子的黄昏已经过去了。黄昏过去、夜幕低垂,人不再想到意义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现在的天空中有各种的烟花,各种的烟火弥漫,使我们不再有时间去思考,「到底人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意义的时候,就等于失去了方向,他只能随波逐流,表面上他能有的只是最低的标准,一个温饱的生活,一个以名牌支撑的价值及生活目标,为此甚至可以稍微不择手段,后来就会变得只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越来越不择手段。

    这样的社会已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作为一个群体,在这环境下生存,就会互相影响,相互依赖,成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一群人,像羊没有牧人一样,我相信耶稣在那个时代看到的,虽然与我们情况不同,生活的科技层面进步不一样,但是人心的这种空虚、焦虑、以及迷惘是一样的。

与上主和好—回到有方向的生命

    人需要方向,需要被引导,什么方向才是最真的呢?在旧约里面,常常就牧羊人和羊来比喻人和上帝的关系,以及选民和上帝的关系。还记得诗篇二十三篇,一开头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这是以色列□□上帝的选民,唯一的期望,期望上帝把他们带到可安歇的水边,一个可以安息的地方。这可以安息的地方,在新约里就是耶稣宣扬的「天国近了」,天国不是一个未来的国度,不是一个天堂,世人死后才去的地方。耶稣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耶稣开始时,天国已经开始了。

    什么是天国呢?天国是「有上帝掌权的地方」。有上帝掌权的地方就有方向,上帝就能带领人找到安顿,不再迷惘,他可以找到意义,心里可以得到安息。耶稣看到这群人便感到怜悯,因为他看到上帝要给人类的应许,这些人并没有得到,人们并没有享受到上帝为他们预备的礼物。这预备好的礼物是并不简单的,在今天的经课罗马书讲到,上帝为要呈现他的爱,便透过基督受苦、受难,使人得以藉著耶稣与上帝和好。

    人在痛苦中,上帝也不好受,他愿意透过他的受苦,把人引回到正路来。所以上帝这个应许本身并不简单,并不是一句话、一个承诺而已,上帝付出了行动,让道成肉身的基督,为人受苦,他要引领这些迷惘的人回到路上。

    上帝描述的应许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起来,要达到天国的境界,似乎遥不可及,就好像撒拉听见使者对她说明年这时候你将要有小孩,撒拉心里笑了,这笑是反讽的笑,「怎么可能?你不是在开我玩笑?」可是后来撒拉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以撒」,「以撒」的名字意思是什么?就是「笑」的意思。欢笑的笑。这笑不再是反讽的笑,而是满足的笑,本来失望、觉得没有盼望、根本不可能,但现在我真的笑,因为得著了。所以从一个反讽的笑,到一个满足的笑,上帝的应许透过亚伯拉罕的经验告诉我们,他的应许必不落空。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曾有的向往,信靠上主带来的平安,生活的安定,因著上帝应许了,也绝不落空。纵然外表看起来,有患难,有各种不顺利,有各种结构性的问题让我们感觉到应许的天国好像非常遥远,但是我们不能失去盼望。总有一天,我们不会是反讽的笑,而是真的满足的笑。

结语:遍地庄稼待收成

    今天的经文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讲到耶稣要差遣这些门徒(马太福音是四福音书中最注重「门徒」的教导),他强调「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的经课中提到,耶稣看到这些人,看到这种痛苦流离的现象,好像是「已经成熟的庄稼」。我们了解,麦子成熟了,或稻谷成熟了,就要抢时间去收割。以前为什么服兵役的军人经常要帮农人收割,就是因为如果不抢时间收割,稻穗成熟了就会因过重而垂下来,一旦接触到田中的水就会腐烂,所以得在一定的时间内赶著收割,果实才能保留下来。

    现在社会还有另一个面向就是许多人去追求禅修,去追求宗教,追求心灵的活动,这些活动并没有减少,因为默默中人心仍然在期待,人并不是真正的无动于衷,人期待生命真正的安顿。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就是寻求这种安定。谁能给他们呢?

    庄稼已经成熟了,但是工人却不够。这就是今天的经课最主要的重点。耶稣说,你们不要停留在一个只是观望的角度,你们不要只是停留在一个学习的阶段,你们要去收割这些庄稼,你们要先祷告,因为不是你们自己感动了要去,而是要求主差遣你们去。你们是有差遣,是有使命的差遣到这社会去生活,去关怀你周围的人,要把我们所宣称的福音,上主所应许给我们的平安,带给周围的人。我们成为信徒,如果只是停留在「坐」礼拜,觉得很高兴,觉得这星期做完礼拜后回去有平安,只停留在这阶段是不够的。要有信仰上的成长,除非我们愿意去分享,因为差派出去时,如经文所言会「能力也随著去」,我们常常经历到上帝奇妙的作为,就在我们为主作见证的时候。

    我们要去,使周围的人得到这福音的好处,可是这不意味著我们要发起会友到马路上,遇到人不管如何就传讲一顿。昨天我在路上遇到一群身穿白色衣服的人,上面写著「我是罪人」,「耶稣爱你」,我很欣赏,也敬佩他们传福音的热心。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我们的文化里面,要人认识这几个字的意义,不是光靠著书写几个字,或是嘴巴讲几句话而已。我们要透过行动去让他们感受到在生命里有平安,在基督里有爱。除非我们让人感到像耶稣那样的关怀,否则我们文化下的人是无法明白「耶稣爱你」的意义。也就是说要让「耶稣爱你」这句话使人感受到共鸣,除非让人先有认识这句话的意义及背景。宣讲这个信息的群体,是否让人感受到耶稣的爱,也就是一种无私的关怀与奉献牺牲的爱。如果不能从信仰这个信息的群体中,有这种具体的感受,他们是无法产生共鸣的。

    我们常常口传福音的时候会迫不及待去「讲」,当有人来家里作客,就赶快向他传福音;坐计程车时还没和司机说几句话,就硬要把传单塞给他,这样的热情是可以羡慕的,但同样是不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因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的去了解我们周围的人,不仅是表象的了解,而是更多的看到这些人内心深处的需要,能够和他起共鸣;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聆听,听听这个人所讲的话的弦外之音,听听他心灵里面真正渴慕的是什么,听听他在叙述这些五花八门之事的内心的背后,他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正如前言所提「像耶稣那样听」。用耳朵来布道是现代福音一个非常重要的向度,我们带著一颗真诚的心去听,听到他们的需要,再慢慢的把我们信仰的源由告诉他们;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有准备,准备好一个真诚的心去聆听,准备好如何去告诉别人我们为什么有盼望。我们信心的群体要有行动,营造一个可以让人对基督的爱有意义的社会环境及背景,来配合我们的宣讲。

    在这之先,我们必须先听到耶稣所听,看到耶稣所看。感应到耶稣的差遣。让流离失所的人,感受到基督的爱,因基督的国度而有盼望作为我们人生的目标。在我们讲到要差派海外宣教士这样伟大的事工之前,让我们先从关怀开始,先从聆听开始,先从我们去收割我们周围的庄稼开始。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