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6

显现节后第二主日--显现之光

 
  
 

显现节后第二主日
证道主题:显现之光

以赛亚书49:1~7
哥林多前书1:1~9
福音书:约翰福音1:29~42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杨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是显现节后的第二个主日, 显现节最重要的象徵就是「光」,当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道光,使人看清真实的景况,使人可以有盼望,有光显现的地方就一定有出路。

    又是一年的开始,在这显现节的期间,我们一起来思考,到底「显现之光」如何能够传到地极,它的过程是如何呢?到底这是什么样的「光」?由谁来传递?这「光」跟我们有么关系,这都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题目。

创造之光与救赎之光

    在我们的信仰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支柱,一个是「上帝的创造」,另一个是「上帝的救赎」,这两个都跟「光」有密切的关系。

    在创世记刚开始时,大地一片渊面混沌,是没有次序的黑暗。可是突然间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这光是源自造物主的光。随著这光照出来时,受造的世界就慢慢地有了秩序、生命、希望,这些一步步地呈现与开展出来。所以上帝的创造,就在这来自造物主的光中,带出了整个秩序与生命。

    此外「上帝的救赎」也是跟「光」有关,今天的经文读到很多「你们要看哪」、「听哪」,都是要我们注意这「光」。上帝透过耶稣作为他的「救赎之光」,他要将这光照到人间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心灵里的及人类社群中任何黑暗的地方,有一天都能够完全得到光明,到了那个日子,才是上帝创造完成,也就是说上帝所开创造的工程,完全能够完工,但是在这时刻还没有来到之时,显然我们人类或基督徒是需要努力的。因为在我们的周遭仍然有很多黑暗,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被光明所照透。

黎明前的黑暗

    从远处来看,每天看到的新闻,都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影响。在台湾一般的大众往往不大注意国际上发生的事。在公众媒体上世界新闻的篇幅也没有兴趣去报导台湾社会纷争以外的事。我们忘记了在这世界上仍有许多百姓是生活在战争及恐怖之下,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非洲中部有一个国家叫卢旺达(Republika Y’u Rwanda),正笼罩著内战及邻国刚果可能入侵的阴影,使得该国的百姓到处逃难,因为国际社会是不大关注他们,他们也不是处在国际战略重要的位置上,他们看不到光明。

    在伊拉克,虽然战火好像刚刚过去,但是与巴勒斯坦的百姓一样,随时都会遭遇恐怖行动的危险,百姓无法过平安的过日子。再来看看南亚,刚才经过一个重大的灾难,然而灾难固然可怕,但不久前一个报导,很多人在灾难之后还有人抢劫救济的物资,有人抢劫灾民,虐待他们,这也是一种不同层次的黑暗。

    从近处来看,在我们的社会里面,也有很多黑暗的地方。虽然我们坐在这里,一起崇拜,彼此都活在光明里,好像充满希望的生活。但是我们生活的四遭仍有许多的黑暗。例如近日新闻中「邱小妹妹事件」,大家看到都很难过,这小女孩所承受的痛苦,正好揭露出我们整个社会许多的问题,从她的亲戚、邻舍、医疗制度、医院、医生、父亲、家人、政客及记者,还有我们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都有责任。更重要的是这事件让我们看到尽管我们社会的生活水平,领先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的社会,尽然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是活在极尽黑暗之中。

    不只如此,在我们整个社会大部份的人群里,稍微仔细观察容易看到不同层次的黑暗。我们发觉很多人活在恐惧中,虽然生活不见得有忧虑,物质上不见得有缺乏,但仍透露出恐惧的心理,怕什么呢?怕他们的房子的地点或摆设上错误了,会失去他们所有的。在早上的看电视新闻报导,其萤幕下方开一个小窗,显示每一生肖或星座在当天的运势及预测今天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担心我们的生活会被不知名的力量或命运所左右。这就是我们能够接触到,能够想像所及的黑暗。

救赎之光显现

    在耶稣那个时代,当施洗的约翰说:「看哪,上帝的羔羊」,那个时候也是个黑暗的时代,以色列人已经亡国好多年了,这两三百年来,他们一直期待有个弥赛亚救世主的出现。很多人自夸说我就是那个弥赛亚,于是大家盲目地跟著他,结果失望了。一次、两次、三次的失望,让人感到像沸腾烧开的水一样;过去人们以为流落在异乡时是黑暗的日子,现在回归了,仍然让人感到活在黑暗之中。

    上礼拜我们谈到耶稣受洗的事件,耶稣好像就此登上了世界的舞台,登上约但河边,来自造物主的救赎之光,像朝阳的曙光显现出来一样。耶稣向世人显现就 是要把上帝的救恩,进一步的显现出来。

    上帝透过耶稣所发出的「光」,在两千多年前,宛若伯利恒微小的星光,到黎明前的曙光,一直到这「光」在历世历代不断地传递,终有一天人间所有的黑暗都要被除去。从旧约到新约的过程当中,讲到上帝仆人,就是要把这「光」一步一步传递出去。

    在今天的以赛亚书第49章1~7节,就是一首很有名的仆人之歌,是以赛亚书四首仆人之歌中的一首。他说到这个仆人是被上帝所捡选的,然后他要继续传递这个「光」,要把这个「光」带到地极去。这诗篇的作者讲到,他领受了上帝的恩典,他并不隐藏,他要把上帝的慈爱、慈悲彰显出来,告知所有聚会的人,让周围地方的人也都知道上帝的恩典。

    有名的施洗约翰的一声「看哪!上帝的羔羊」,划破了两三百年的寂静,他让当时的以色列犹太人有个新的想法,上帝透过刚受洗玩的耶稣,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恩典。救赎是什么?它先除去我们心中的黑暗,犹太人一直期盼有一天以利雅从旷野回来,他穿著骆驼皮的衣服,要宣告弥赛亚的消息。

    今天福音书经文中还有提到安得列兄弟,他们本来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但是看到耶稣基督经过的时候,他们感觉到这个时候要到了,不晓得在什么机缘下,他们跟从这个「光」,跑去跟从耶稣,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著,就问他们说,你们要甚么。他们说,拉比(夫子)在那里住。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那里住。后来彼得与安得列都成为耶稣的门徒,继续把这个「光」照亮那个时代的人。

    还有一个是在今天书信所提到的是保罗,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人,我们是被捡选的人,是被捡选的使徒,是特别要来为基督作见证,见证这个「光」传递给教会,传递给这个地方的人,藉著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传递给我们教会的人和信徒。

传递上主的真光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他们都觉得传递这个「光」,或传递这个好的消息,传递上帝的救恩,是他们无可推诿的责任。仆人形容说在我母腹中上帝就捡选了我,这都是上帝没有办法推诿的责任。

    当感受到恩典时,都有这个心态与想法。当接触到上帝恩典的时候,会感受到有一股意想不到的慈爱,且是无可推诿的责任。上帝把慈爱传递出去而不隐藏,所以在不可推诿的责任之外,也都领受到上帝的慈爱。真正被上帝慈爱所震撼的人,他们感觉到希望与光明在他们心中燃烧,他们不得隐藏,是要把这个「光」传递出去。所以他们说「我不能隐藏,我的嘴唇也不能停止,要把这救恩传递出去」。这些人经过上帝之「光」后,在他们的心里被上帝的慈爱感受后,产生共同的特色是他们不计较利益,自私的一面被挪去。

    施洗约翰的两个门徒跟随耶稣去,施洗约翰不会说:「你为何抢走我的学生,为何牵走我的羊,为何要带走我的人」,而说:「他必兴旺,我必衰萎」。真正是被这「光」,也就是被这慈爱打动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不会计较个人利益,不会计较得失。

    这些人还有的特色就是即使外表看起来不成功,不顺利,甚至挫折,甚至感到徒劳无功。在传扬过程当中,辛苦把这恩典介绍给别人,他要活出恩典,坚守某些原则,看起来好像徒劳无功,好像没有作用,周围的人不见得羡慕你,但是上帝看到了他们是荣耀的。「我看我的仆人是荣耀的」,这仆人回答说:「虽然我做的事看似徒劳无功」。所以在这传扬过程中充满曲折,充满著各种的试炼,各种挑战,但是重要的是挑战中的人表现如何,而不是他所带来的成功是什么。

    还有更重要的是,除了上礼拜经课所提到的仆人,或者诗篇的作者,或者施洗约翰这些门徒之外,彰显这「光」最重要的就是教会,也就是信仰的群体。所以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教会,告诉他们说:你们已经蒙受了很多很多的恩典,你们教会有很多很多的恩赐,这恩赐是你们有口才,有各种不同的专长,这些都是为传递这光。传扬这个「光」不是我们单打独斗,不是靠我们自己而已,乃是靠信仰的群体集体所作的见证。

传递真光□教会的使命

    今天这个信仰的群体,要学习,把自己各种专长贡献出来,那怕是一点点的时间,或一点点的才华,大家无私地肯把一些东西摆出来,肯把你的生活优先顺序把它表现出来,这才发现你的内心被「光」照亮了,你是已经被慈爱所感动而愿意付出的人。

    如果一个爱能够真正感动一个人,是会让这个人肯于付出的。很少人会说我被爱所感动,还是很自私为我自己,那爱并没有打入此人的心里面。所以保罗教训哥林多的人,不要忘记他们教会的使命,与教会这个信仰的群体的责任,他们结合在一起,认真、坚持地生活,以及他们把上帝给他所有的才华,都贡献出来,教会才有可能把这「光」一代代地传扬出去。在传递过程当中,我们不以为我们完全光明,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常常的警醒,里面还有什么黑暗?看看里面还有什么地方有上帝光透过耶稣的见证,还没有照到我们心中。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面,就是要常常的反省,不让黑暗在我们心中停留,好让我们在团体中发挥最大的见证,把这「光」传递出去。

    每当我们崇拜结束时,我们就把圣坛上的烛光熄灭,其意思不是说我们就此结束,而是要把这「光」点燃在各位心里,你们再点燃别人心头上的「光」,好让黑暗在这世上更少。这就是我教会信仰群体的使命,所以我们个人不但要成为这「显现之光」,整个群体也要成为「显现之光」。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