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的代價

作者:龐君華牧師



經課:詩篇139:13-18;耶利米書18:1-11;腓利門書1-21;路加福音14:25-33

前言

  路加福音14:25-33的經文一開頭就提供了一個畫面,「有許多人與耶穌同行,耶穌轉過來對他們說…就不能作我的門徒…」。有趣的是「門徒」的主要意思,就是跟隨者。耶穌回過頭來對那些跟在他身後的人說:「你們要跟隨我的話…,就要如何如何」。顯然耶穌並不滿意表面上的,或形式上的跟隨。耶穌提出更具體作為一個「跟隨者」的要求,進一步讓人了解一位真正跟隨者所需要的條件。

  三本福音書中都有這段記載,耶穌一方面要求人作門徒,一方面要求他們計算代價。這些經文記載的位置不盡相同:馬太是在一連串的講論,以及耶穌差遣使徒之後,要求人要背起十字架。馬可是在餵飽五千人之後,耶穌對跟隨者的呼籲。路加則是在耶穌講論到天國的筵席之後。彷彿耶穌不想讓人誤解,天國的筵席是可以很隨意參與的,就如同有人隨意的放棄一樣。天國的筵席雖然是恩典,但也不等同於白吃的午餐,耶穌不想讓人誤以為天國或恩典是廉價的。記得幾年前我剛開始一些社區或神學講座時,有人就提醒我要收費,否則可能很少人會來。而且收費越高,越受人注意,因為人們總是不會珍惜免費的東西。耶穌的要求是什麼呢?

跟隨者的決心

  耶穌首先要求跟隨者要有決心,他說你們要愛我勝過父母、子女、自己的生命的,否則不能作我的門徒。看到原文我們會嚇一跳,你們若不恨父母、子女及自己生命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原來在亞蘭語系(Aramaic language)中,這段經文所用的字,不是一個主要的感情用語(feeling word),而是一種優先次序的用語(priority word)。如創世紀29:30「雅各愛拉結勝似利亞,於是又服事了拉班七年。」原文直譯也是,雅各愛拉結恨利亞,其實兩個都是他的妻子,只是較鍾愛誰的問題。

  所以在這裡耶穌要求我們,調整我們關懷的優先順序,因為這關係著我們對他的信心問題。我們若相信耶穌的愛是超越的,是上主的愛與憐憫的表達,那麼我們很自然地會以他的愛作為優先;我們越愛他,越是效法他,就越能從他的愛、憐憫的角度與水平去愛我們周圍的人,特別是我們的親人,尤其重要的是,我們會更懂得如何愛我們自己的生命。

  所以開始時的態度與決心非常重要。當我們肯放下自己的時候,才是活現出愛的真諦;我們才能為我們所愛的對象,提出更成熟的愛。當我們仍緊握著自己時,我們對他者的愛會是有限的。

  將優先性放在比我們自身及愛的對象更高的層次時,我們所愛的對象,雖然可能在優先次序上未能排名在前,但是在愛的質素上,卻是遠勝於前。因為上主就是愛,當我們認同及委身愛的主體時,我們才會知道如何去愛。背起你的十架

  耶穌要人跟隨他時,絕不隱瞞所要付的代價,特別是他的十字架道路。十字架絕對不是令人舒服的東西,不但如此,它的沈重與限制,也絕對不是一般人所歡迎的。

  耶穌要我們背起十架,其實就是要我們付代價。耶穌要我們背起自己的十架,在其他福音書中更加上了要「天天」背起十架。自己的十架,代表跟隨者每個人在上主面前,面對自己的使命與角色所要付出的代價。

  決心要扮演好每個角色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當一個音樂演奏家在音樂會上演奏出美妙的音樂時,是需要他們平常犧牲其他的興趣,專心的練習才能有如此成果,然而多少人可以看到他們背後所付的代價。一個運動員在比賽時,表現的何等灑脫,贏得了滿堂喝采,然而在沒有掌聲的歲月裡,他所受的訓練,就是他所付的代價。除非我們不想扮演好我們的角色,否則我們一定要為此付上我們的代價。

  有時為了真理我們必須要付出代價。赫魯雪夫(Khrushchev)在繼史達林(Stalin)之後成為俄共的總書記。有次他在最高蘇維埃的大會上,痛伐史達林的政策,台下有人遞上了字條寫到「史達林當政時你在做什麼?」,大家都知道赫魯雪夫在史達林時代也是政治局的委員。赫魯雪夫怒視台下的與會者說:「寫這字條的人,給你一分鐘站起來。」台下一片肅靜,時間過去了還是沒有人站起來。赫魯雪夫收起了怒容說:「我和你一樣,當時在計算代價。」

  為了信仰也要付代價,改教大師馬丁路德曾說過,「如果一個宗教,沒有給你什麼,沒有要你付什麼代價,沒有令你感到任何需要忍受的,那麼這個宗教也沒有值得你委身的。」馬丁路德很重視「基督徒的自由」,可是他也看出即使我們的恩典是白白得來的,但是要成為一個好的基督徒,還是必須要付出代價,否則這個信仰與我們就毫無益處。

自由與紀律

  所以我們要預備作跟隨者,就要計算代價。要決定是否要委身作門徒?然而,我們不選擇十架麼?十架代表著限制,代表著紀律,如果我們的要求不要那麼高是否會好過些?不選擇十架所代表的限制,就會有自由麼?

  其實潘霍華曾經說過「要求絕對的自由,使人成為非常的奴隸」,門徒disciple,與紀律discipline是同一個字根。在大學裡人家問起你的discipline是什麼時,其實是在問我們受的是什麼訓練?當一個人要求我不要任何的紀律,不需要任何的訓練時,他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絕對的自由,他反而成為他自己惰性的奴隸。

  另一段經文提到腓利與門阿尼西母,他們原本為主僕的關係。但是阿尼西母逃走了,可見他們主僕未必相處的愉快。但是現在情況變了,保羅在獄中帶領了阿尼西母信主,腓利門也是一位教會的領袖,所以保羅勸腓利門接受阿尼西母回到他身邊。他們之間雖然仍然是主僕,但是情況卻不同了。阿尼西母雖然仍是奴隸,但是新的主僕關係一定會與以前不同。不同的情況,也帶來不同的關係。

  另一方面,如同先知耶利米在舊約的經課中所指出的,上主好像是窯匠,我們如同陶土。在上主的手中,我們要被這位一流的窯匠所捏造,必然成為一件佳作。但我們必須要把自己放在那陶土輪上,否則他不能為我們作什麼?雖然我們要付出代價,但是我們卻能成為一件大師的作品。

  有一首詩歌的歌詞是「如果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如果不投葡萄入榨,它就不能變成酒;如果不煉哪達成膏,它就不留芬芳。主啊!我是否也要受你許可的創傷」,作者很傳神地表達出要做一個門徒,就要預備好付代價。我們在上主的手中,亦是如此。

結語:不計一切的跟隨

  作為一個現代門徒是比以前更艱難的,因為這個時代的氣氛就是不喜歡拘束,「只要喜歡就好」、或是「只要跟著感覺走」,「何必這麼辛苦呢?」,現代人是不會喜歡紀律或要經過漫長時間的代價才去收穫的。然而,作門徒的要求卻是未曾改變,我們必須要計算過代價後,才能不計一切地緊緊跟隨。要認真思想:我是否要真的作一位跟隨者?我人生的使命是什麼?(我的十架是什麼?)為此我要付什麼代價?願主親自訓練我們,成為一位真正的門徒。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