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的途徑 Means of Grace

作者:龐君華牧師



前言

   恩典(Grace)是約翰.衛斯理神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特色。誠如上週的信息「我們的信仰」,約翰.衛斯理為了表達人在得救的事上所處的地位,他用了非常動態的概念來闡釋「恩典」這個教義。他以為恩典一方面是上主為所有的人預備的,是白白得來的(意即免費的),是在人還沒有作出任何的貢獻或行動前,上主就為人預備了這樣的恩典,所以衛斯理稱這是「預備的恩典」(或先行的恩典Provenience of Grace);但是人必須經過一個門檻,那就是「稱義的恩典」(Justification of Grace)。當我們進到屋子裡,我們仍然有責任要把這房子整理的整潔、神聖、莊嚴,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成聖的恩典」(Sanctification of Grace),我們意識到我們是蒙恩的人時,就會盡上我們的責任,把我們自己、我們所在的社會╱世界打理的更好。這個過程也是恩典的一部份。

  我們不可能真正感悟到我們是蒙恩的人,而完全沒有行動。這些行動包括了對神、對人的層面。在行動中,我們得到了醫治;在行動中,也就是在恩典中。

  因此在衛斯理的救恩觀中,行動或責任是很重要的,到底要負上什麼責任?到底要有何行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思想的主題「恩典的途徑means of grace」(有中文譯作「恩典的工具」或「恩具」)。

  或者說,到底我們要經過怎樣的途徑才能享受恩典?不是我們靠這些來賺取恩典。像上週我所舉的例子,何等珍貴的禮物,如果談價錢那麼就傷感情了。昨天是所謂「七夕情人節」,當然這是一個純商業製造出來的節日,如果一個人準備了一整套的求愛方式,又是氣球、又是情人卡,並且準備了求婚的戒指,但是他的情人問他:「這些要花多少錢?我把錢還給你。」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拒絕,拒絕這個人的愛意。我不要欠你的。當然這也不能說「一人出一半如何?」,那就太煞風景了

  恩典的途徑,是指我們為這恩典所感動,感到自己必須在這恩典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長進,不斷地讓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更能發揮在我們的身上。

  恩典的途徑包括了兩個向度:敬虔的行動、憐憫的行動。這兩組行動內又分為個人性的及社會性的兩個層次。

敬虔的行動works of piety

   敬虔的行動包括了兩個層次,一個是社會性的或團體性的層次,一個是個人性的層次。

  社會性或團體性的層次包括了公共的崇拜、團契生活等。公共崇拜如我們的主日崇拜,是我們對上主恩典感恩的行動,我們在崇拜中使上主得到榮耀,我們也放下重擔得到自由。在公共崇拜中的禱文、唱詩;聖事中的洗禮、及聖餐等都是於我們有益的行動。特別是聖餐The Lord's Supper,是衛斯理格外重視的聖事。聖餐的另一個名稱eucharist,他的字根就是「感恩」的意思。我們感悟到蒙受神的恩典,一定會有所回應,並且會重新立志過討上主喜悅的生活─聖潔的生活。所以衛斯理一反當時聖公會的習慣,勸會友多多領受聖餐。然而,這並不是如中世紀時的觀念,好像我們可以靠著這個行動,帶來如何的「好運」,而是在這行動中,我們自己也在恩典中成長。

  另一個公共層次的敬虔行動,就是團契生活。衛斯理從早期傳道開始,就採取了班會的組織方式。班會的形式其重點在於彼此提醒,相互扶持。早期班會的成員,除了要繳交班費外,每週還要一同聚會,彼此問候對方靈性生活的情況,一同過一個負責任的生活。這個特色成為當時重要的信仰團體生活。

  對現代的信徒而言這個功能就是團契生活。理想的團契生活是會帶來參與者共同的成長。然而值得要注意的是:沒有個人的靈修作為基礎,團契生活是危險的(潘霍華《團契生活》),我們不能用團體生活來迴避我們個人層面所當盡的責任。

  所以我們不能忽略敬虔行動的個人性層面。這個層面的重點在於個人的靈修的行動,或靈修的操練。靈修操練的起步是先要意識到「內在的我」,如何使這「內在的我」與上主保持密切的關係。正如上次講道中提到,在恢復上主的形象之後,我們是不斷地在聖靈的指引下,恢復上主「道德的形象」。

  我們需要每日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使我們與主親近,保持靈性上的自覺,在安靜中我們認識到自己是獨一的,也認識我們獨一的主。期間的過程需要我們有規律的讀經、讀書、禱告等。這些操練會使我們參與公共崇拜時,更能感悟到上主的臨在與恩典。然而以上的種種操練仍有個危險,就是流於形式與教條。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自覺時常操練,才能既在行動中,也在恩典中。

憐憫的行動 works of mercy

  恩典途徑的另一個向度是憐憫的行動,這行動意味著我們從神的眼光來看人,充滿了憐憫。在個人性層次,他要求我們要關懷週遭人的需要,關懷的相反是冷漠,我們很難想像有人在信仰上,會越信越冷漠的情況。

  除了個人的層次外還要有社會的層次,即「公義的行動」;耶穌,不光有憐憫,他也常宣告神的公義。他一如舊約的先知,對於不公義的情況,或沒有憐憫的宗教形式,他是毫不客氣地批評。使人更尊嚴,社會更人性化。不是將人的惡性激發出來。

  我們不要以為如果一個社會全是基督徒,那麼這個社會就更好,電影《紅字》裡的虔誠清教徒,他們所作的事情卻是多麼冷酷。所以我們面對教會與社會,要保持一個反省的心態,設法使之更公義、更合乎人性。

結語:現代的闡釋

   恩典的途徑所顯示的兩個主要的行動,敬虔的行動與憐憫的行動,提醒我們除了知道上主已為我們預備了救恩。我們亦應努力在這恩典中繼續追求完全,我們應敬虔地參與教會的公共崇拜,認真地有個人的靈修操練,並且在教會中參與一個可以彼此成長的團契,最後亦不忘撥出時間與金錢,參與社會的服務,具體的參與一項服務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義工。相信在這樣的行動中,我們也同時在恩典中不斷的成長。


 

憐憫的工作

現代的闡釋

敬虔的工作

現代的闡釋

個人性的

慈善的工作

關懷人的需要、賙濟窮人

成為志工

靈修的行動

靈修、禱告、聖餐、學習(進修)

教會的造就課程

 

社會性的

 

公義的責任

關心環保及生態、公義的社會制度、平等的社會、幼有所養、老有所歸。

敬拜的行動

主日崇拜、班會、家庭禮拜、服事

公共崇拜、團契生活、家庭禮拜。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