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呼召

作者:龐君華牧師



前言

  為迎接公元兩千年,英國的衛理公會The Methodist Church of Great Britain在他們宗派網頁上向教會領袖及會友們發表了一篇文件,名為「我們的呼召 Our Calling」,幫助會友們思考及反省上帝對教會的呼召以及在新的歷史階段如何更進一步實踐教會的呼召。文件開宗明義說:

  循道衛理教會的呼召就是在基督的愛中回應上主的福音,以及在崇拜與使命中活出門徒的身分。並且要透過崇拜Worship、關顧與學習Learning and Caring、服務Service、傳福音Evangelism來完成以上的呼召。

  接著文章就分別為上述四個實踐的途徑:崇拜、關顧與學習、服務、傳福音等設計了一些反省的問題,並幫助教會領袖思考如何使教會更能合乎神的呼召。

  此時,我們牧區新成立,這篇文件正好幫助我們回到根部,去思索我們的使命與呼召。如果我們在此產生共識,我們的關係會比起只從形式或方法所妥協的共識要來的更堅固。

  「教會是一群被呼召的人所組成的」,這是大多數人都同意對教會的理解,耶穌透過直接的呼召「來跟隨我!」,將早期門徒從人群中呼召出來。耶穌在群眾中也呼召他們來作一個真正的跟隨者,並且不隱瞞所要付的代價,然後聽到呼召的人們必須要作出回應的行動。

  我們今天所以能在此固定的來作禮拜,基本上也是對主的呼召有回應的人。並且在我們的經歷中,所經歷的不只是主耶穌要我們所付的代價,更是從基督的身上,感受到上主的愛。不然我們不會持續的成為主的門徒,因為光是付代價是不足以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約翰.衛斯理的救恩觀念中,就提到一個得救或蒙恩的人,他是會感受到上帝的愛的人,不但感受到上帝對他個人的愛,更感受到上帝對人的愛與憐憫。這種感受一定是令人有所回應的。愛是只能用愛來回應,上主犧牲的愛,只能用我們的委身來回應。因為我們所感受的並不是普通的愛,所以這種回應也不能是普通的回應,因此只能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的回應。

  個人如此,由一群蒙召的人在一起也是如此,我們必須一同對上帝透過基督所顯示的愛作出回應,回應是必須有所「行動」的。無論是透過實際的行動或象徵的行動,總要將我們對基督的愛及上主的福音呈現出來,同時也將我們門徒(跟隨者)的身分表現出來。換言之,我們的教會生活就是一種對福音的回應,也是一種門徒的實踐。那麼從上述文件中要提出從四個途徑,就是我們教會生活的主要內涵。

崇拜

  當一群蒙恩的人定時聚在一起時,一同透過崇拜來對上帝的恩典作出回應。同時別人也透過這個崇拜,來認識我們的福音的內容。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重點。

  首先,崇拜最重要的是「以上帝為中心」,不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回應上帝,因為崇拜或回應的「方式」,必須要與上帝的恩典或福音、基督的愛有意義上的關連。因為有這樣的關連,所以成功的崇拜是要使會眾感受到「上帝的臨在」。

  再者,崇拜是使我們與眾聖徒產生關連,當我們崇拜時,我們的頌讚、禱文或禮文、禮儀等與所有的信徒雖不盡相同,但是都有關連,以致於我們與當今的普世眾教會,眾門徒一同回應上主的恩典,一同讚美上主的榮耀,超越不同的地域、空間一同見證復活的主。與此同時,透過上述的崇拜過程,我們與歷代的信徒一同回應上主的福音與基督的愛。這時我們是超越時空地感受到上主的臨在。而使我們在不同時空中得以聖徒相同的,就是透過我們崇拜的行動。

  最後,崇拜的行動中,我們領受「道」,也要將上主的「道」呈現出來。呈現的方式有透或言語性(verbal)的道,如讀經、禱(禮)文、詩歌、講道等。但是崇拜中也有非言語性的道,如透過聖壇在不同節期的佈置,不同顏色所代表的意義;我們進入聖殿的過程、領聖餐的行動,神職人員的穿著,聖樂(如序、殿樂)等等。都是一種「道」的表現,他將言說不盡的道呈現出來。所以當我們崇拜中我們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等都在感受「道」的呈現,我們的理性、感性及想像力都在發揮作用。「聖禮」與「聖道」同樣重要,同樣在發揮他們的功能。

關顧與學習

  在會眾中我們不能僅止於縱向的一個個「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我們也必須要有橫向的「團契」關係。因為彼此相愛,是必須要在一個團體中學習與呈現出來的,所以這是活出門徒的重要條件。

  此外,我們對上主的回應,往往受限於我們的對上主的認識與生活的經歷,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經歷,才能有所成長,我們對上主回應的品質才會提升,也才會有深度。這種經歷與學習的行動是無法僅透過「崇拜」生活來完成的,他必須要透過教會的團契與造就系統。

  其實,早在約翰.衛斯理的時代,他們就成立過許多的班會,初期是以募捐為目的,後來成為關心彼此的生活、靈性的團契。他們因為這種彼此的關懷,使得他們可以過著律己甚嚴的生活。

  牧區成立的籌備過程我們都著重在組織及制度的建立,這是任何新設立的團體所必需的,然而隨著牧區的成立後,我們的重點將會放在牧養系統,如團契與主日學等,這些關顧與學習的渠道,我們同工們正在收集各樣的資料及構思各種可能性,希望我們各堂會的弟兄姊妹不只是主日在一起作禮拜而已,更是能一同成長。

服務

  前面提及約翰.衛斯理救恩觀的特色是,蒙恩的人會有感受到上帝的憐憫,也能從上帝的憐憫來看待周遭的人,所以也應該格外有愛鄰舍的心。因此,教會中人如果只能愛自己的弟兄姊妹,而我們的社區不能感受到我們的愛,那麼他們也不能從我們身上感受上帝的愛。我們所說的上帝的愛,在他們對我們的印象中找不到經驗的基礎。

  再者,我們是按著上帝的形象受造,他的重要意義就是我們要接受來自上帝對大地的託付。所以我們自然也不能不關心周遭的社會與人。

  因此,衛理公會在世界各地既強調在信仰上要有敬虔,火熱的心,但同時也實際地從事教育與社會服務的工作。近年來台灣教會也開始從事「社區工作」,但是我們往往仍然予人一種功利的感受,好像我們的服務都是希望人能馬上進入教會。教會會友有這種心思,受眾也會敏銳地察覺出來,所以我們必須試著挑整我們的心態,也注重服務的過程,我們可透或參與服務,一方面讓受眾真的感受道對關心,一方面我們也從服務中成長。我們不但要發動教會中人來參與服務,如果能力夠的話,我們要鼓勵社區內的民眾,也一同參與我們所組織的服務。這樣人們會從我們無私的服務中,感受我們所傳的基督。

傳福音

  傳福音是教會的重要使命,我們透或崇拜、團契、服務等等都是要呈現基督的愛,傳福音更是要將最大的禮物,帶給別人。教會不但要使更多的人認出我們門徒的身分,更要使更多的人成為「門徒」。所以我們要有計畫,尊重受眾的方式將福音的內容介紹出來。我們不能只是「宣告」福音,我們更要留心觀察我們的受眾,將他們視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成長的背景、文化及不同的關注,我們要嘗試,從他們的角度及背景,將福音傳給他們,以期得到最大的回應。這樣的傳福音,一方面要求我們對我們的信仰有更深的理解,一方面要求對受眾的文化有較深的認識,對個別的受眾有更真的關懷,傳的過程就已經能將福音的見證帶出來。

結語

  牧區成立前後,許多人想知道我對牧區將的的牧養方式或會有那些的改變。今天我嘗試透過「我們的呼召」這份文件,作為我們對於教會使命的反省。也就是我對牧區未來的展望,並以此為我牧養的方向目標。期間若有何形式或方式上的調整,都是根據這個教會使命的觀念進行,如今在組織架構外的牧養造就系統,社會服務的方針以及我們宣教的策略與行動,都仍在籌劃當中,這不只是牧師個人的工作,更是眾執事、教會中的長輩與眾會眾,一同提供意見,一同努力使我們能更全面地回應我們的呼召。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