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越過死亡線」的人性省思

作者:劉鎮歐



片名:越過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
主題:愛與和解、死刑存廢與人道關懷
導演: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
主要演員: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西恩•潘(Sean Penn)、勞勃.普洛斯基(Robert Prosky)
片  長:120分
出品年代:1995年
得獎記錄:柏林影展天主教評審團大獎與最佳男主角獎、奧斯片最佳女      主角獎。

劇情簡介

  劇情是描述一位虔誠入世並在黑人貧窮教區做教育工作的海倫.畢珍修女,在監獄協會的力邀幫助之下,與即將面臨處死的死刑犯馬太.龐塞勒結為筆友,並在他僅剩不多的日子裡,擔任他的精神導師。海倫修女秉持耶穌愛世人的宗教信念,積極為馬太的存活權利奔走請命。在此生命掙扎期間,她勇敢無畏面對司法和宗教體制的阻礙、世人的不諒解、以及受害家屬的控訴所帶來的精神壓力,並且悲憫同擔馬太歷經生命倒數時刻的憤怒、不安、以及悔恨,從而展開一段深刻感人的生命之旅。

影片評析

  《越過死亡線》的故事情節是擷取海倫.畢珍修女同名自傳性真實小說的內容,並將書中二名死囚派屈克.桑尼爾和羅勃.威利的犯罪與悔改事件濃縮改拍而成。導演提姆.羅賓斯在重塑馬太.龐塞勒這名新角色時,並未採行一般好萊塢商業導演所慣用的技倆,媚俗地將馬太描繪成「英雄式的罪犯」,更無意浪漫化他令人髮指的罪行;而是細膩地呈現一位來自貧窮且崇尚好勇鬥狠環境下成長的青年,在承襲扭曲的價值觀和自我生存主宰一切的道德世界之下,面對海倫修女無私的關愛,逐漸卸下自我保護的心防,開始學習信任和關心他人的感受,並且勇敢承擔自己犯錯責任的人性掙扎路程。

  提姆.羅賓斯以平行交叉敘述來表現海倫修女和死囚馬太間互動的心路歷程;逐步揭露馬太對黑人歧視的偏執,並以黑人受歧視的不公平對待明喻死囚受世人怒斥為「人渣」的非人性處置;海倫修女以身作則地教導馬太應以同理心對待並尊重每個人。隨著行刑日期的逼近,馬太不斷地推測及掙扎於死刑的到來;海倫修女悲憫同擔馬太經歷生命倒數時刻的憤怒和不安,並以基督之愛幫助馬太面對並承擔自己所犯罪行的責任,不再被憤恨和死亡恐懼所捆綁;以重獲新生命的自由腳步,越過死亡線,安息上帝的懷中。

  除了深刻描繪馬太悔罪重生的心路歷程之外,提姆.羅賓斯不僅以對死囚投注人道關懷和生命尊嚴為滿足,並試圖平衡呈現罪犯和罪刑對社會各方所帶來的身心影響與思考回應:例如,假借順服民心向背,實則為自己政治利益考量的州長;強調依法律和程序執行公務,但迴避個人良知質問的行刑人員;忠實履行宗教儀式,卻未將信和愛的人性互動情感投注其中的神職教化人員;飽受罪行驚嚇,樂見罪犯定罪執行的一般大眾;以及心地善良,但無力除惡,只好專注社會救助的中產階級。當然,其中最令人不忍與亟需他人付予關注撫慰的便是受刑人家屬和被害人家屬。受刑人家屬除了面對親人罪有應得刑罰的不堪和不忍之外,並無辜成為社會大眾洩憤情緒的代罪羔羊;而被害人家屬除了漫長等待司法正義的到來,便是獨自面對喪失親人的悲痛與陷溺往昔的美好回憶。因此,隨著劇情舖陳直到片尾,以平行交叉敘述二位無辜情侶遭受殘酷受害與死囚馬太身受「比較人道且無痛」的行刑過程,三人的青春面容疊印在一起時,導演向我們觀眾逼視一個複雜的兩難問題:聲稱痛惡暴力卻師法暴力的死刑政策,其本身就與生俱有道德上的矛盾。誠如美國歐特主教所言:死刑是對複雜的道德議題做簡化的解答,處決犯人是向社會暗示暴力是處理人類問題的一種可接受方法。

  卡繆在一九五七年所寫的《斷頭台的反思》文章中說道:

  ......社會持續高高在上地消滅她當中的邪惡者,彷彿她就是美德化身。就像個尊貴的人殺了她步入歧途的兒子,說道:「真的,我不知道能拿他怎麼辦?」......斷言某個人因為絕對邪惡,所以無論如何絕對要與社會隔離,就等於表示社會是絕對的善良;而今天,任何一個神智正常的人都不會相信這一點。

  殺了一個馬太,尚有一個名叫「監獄」的地方;它不但隔離所謂的「罪惡」與「善良」的人,亦隔絕人與人之間抱持悲憫和同理心互動了解的機會,更是隔除在別人的罪行中看到自己應負責任的想法和實踐。片尾,華特父親與海倫修女彼此扶持,以關愛消弭怨恨,應是給予我們最好的啟示:惟有愛賜人尊嚴和自由,予以撫慰受創的身心。

思考主題

1. 劇中的基督徒對於支持與廢除死刑的爭議各自持有聖經經文的根據;請參考原著252~256頁與276~280頁等補充意見,分享你對此議題的個人看法。

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此經文對於馬太、受害人家屬、受刑人家屬、執法人員、神職人員、以及一般的社會大眾,帶來何種的人生啟示?

3. 你認為馬太臨刑前態度轉變的最大因素為何?「同理心」與「和解」在受刑與受害家屬兩造之間可起何種積極作用?

4. 海倫修女對行刑前馬太訴說:「我就是愛的面容」,以及原著中馬太未接受教會的終傅聖事,並說道:「修女與律師對我的愛就是我的聖事」;分享你對上述看法的意見。

5. 荷普父親曾怒稱:「馬太是神的錯誤」,而海倫修女卻悲憫地認為:「人不因其罪行而減損其價值」,並在馬太認錯之後稱他為「神的兒子」;你認為二人看法差異的主要理由為何?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