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友分享: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

作者:范揚傑



緣起:

  我從小生長在一個典型的客家村落-苗栗縣苗栗市,家中打從我有記憶開始父母就與我說海陸客語(父母來自新竹縣,新竹縣的通行社會語為海陸客語),出外就與周圍朋友說苗栗縣的通行社會語-四縣客語,這樣也造就了我會說兩種流利客語的環境。

  高中畢業前我一直生活在客庄,我甚至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福佬人」的存在。對於「客家」兩個字,自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考上大學後離開客庄,我在最繁華的都市-臺北中生活迄今。在這段時間裡生活的語言除了「國語」外就是「閩南語」(一般人均稱「臺語」,雖然我不太願意這樣稱呼)。第一個工作有許多的客籍同鄉,閒暇之餘我們常用母語-客語交談。可是有好幾次非客籍的同事會當面告訴我們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說他們聽不懂的話,以免他們會認為我們在說人是非或罵人,最好是到廁所裡說客語這樣就不會有誤解。

  這一切或者是惡意的攻擊亦或誤會的曲解,其實也是許多在本土化(福佬人)世界中生活的客家人沉重的負擔,往往愈逃避,擔子愈是壓的令人喘不過氣!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去聽客籍語言學羅肇錦博士的演講。他在結束前用"平埔族"的消失來勉勵我們這群年輕的客籍知識份子,不要讓客家人成為下一個消失的平埔族。也就這樣我開始收集有關客家的著作,期勉自己更認識客家更了解客家,能從文化的角度讓其他族群親近了解認識這個在臺灣生活兩三百年的族群-客家。

  一般在臺灣的人對客家人的認識好像很熟悉但又說不上來的了解。但陌生的程度跟一位剛下飛機來臺觀光的外國人沒有兩樣。所以與契友報告認識客家系列的專題時,我想以源流、分布、族群關係、生活空間、信仰、音樂、飲食……作一系列的報告。以期讓衛蘭的契友能進一步認識客家人,今天以客家的源流作第一次的報告。

一、 笑問客從何處來﹖

  大英百科全書如此介紹客家人﹕「客家人是一群生活在華南、福建、廣西和海南的子民,他們主要分布在廣東梅縣,而嘉應州是他們的中心。早在西元前第三世紀時,他們就依據祖先的傳統居住在揚子江 (長江)以北的山東以及其他省分。他們為了逃避韃靼、蒙古或其它中國侵略者的搔擾,避難到了揚子江 (長江)的南岸。他們不接受外來的生活約束,因此只好憑藉多方面的適應能力,不斷的戰鬥與抗拒。他們是中國的『 山地人』,同時他們語言保持古代中國話的形式。客家人在廣東和廣西兩省常有突出的表現。華南一帶最勇敢、最堅強的政治領袖和軍事將領中,有許多都是客家人。他們是強有力的個人主義者,男人是勇敢的勇士,婦女則是精力充沛的勞動者。」

二、 客家人的起源及形成:

  「客家、客家」,許多人對這兩個既為「客」又是「家」的名詞,總是產生許多疑惑,就像對於「客家」這個族群一般,總是令人不懂,這些人住在這個海島是為「客」﹖還是「家」﹖

   近代中西學者對「客家」研究產生莫大的興趣,也累積不少寶貴的見解。在這裡,我們以自民初學者羅香林教授以迄今天客家研究學者的報告,為客家人勾勒簡單的歷史輪廓(當然羅香林教授以漢為尊,中原客家的論點近來亦受到質,但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

  探究「客家」名稱來源,就字面看,客家有「客居他鄉而以為家」之意。這說明客家是一支特殊的遷徙民族,早在十七世紀開始移民至臺灣之前,客家人的祖先早已經過歷史上幾次重大的遷徙了。

1.第一時期:所謂漢族,是混合無數居住中原民族而形成的新民。其形成的年代大約開始於春秋戰國的紛爭,完成於秦漢的統一。由於當時國名為「漢」,故稱為「漢族」。

2.第二時期:東晉五胡亂華時,中原一帶兵荒馬亂,政府由洛陽遷都南京,大批貴冑、文武官員、名門望族紛紛往江南遷移。今天客家人的祖先就是出自當年第一次南遷 (東晉至隋唐)的移民。

  堂號的由來:當北方移民進入長江流域,大家混居一起,為了便於區別,人們各自在自己家門標上故鄉地名。例如從穎川來的,就寫上「穎川堂」。從東海來的,就寫「東海堂」,從南陽來的,就寫「南陽堂」等等。這各家標明堂號的風氣,至今南方的漢人還延襲下來。

  例:范姓為「高平堂」,來自山西省高平縣。祖訓:「高崇祖德懷忠恕,平淡家風守讓廉」。

3.第三時期:唐朝末年,黃巢作亂,前後十年,蹂躪遍及十省。東南半壁,除閩、粵、贛邊區山地外,幾全被擾亂。經此戰亂,客家移民的主力,遂由長江流域南岸遷移到贛南山地西南部的山區,並以寧化(閩西)一帶為據點,向閩、粵、贛區從事拓殖。這就是客家人歷史上的第二次大遷徙 (唐末黃巢之亂至北宋亡)。

4.第四時期: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南宋初年至明代中葉),是在宋代遼、金入侵之際,江淮一帶居民紛紛遷往閩、粵,企圖在佘、猺族等先住民居住的蠻荒之地,尋找世外桃源的樂土。當時政府為了便於管理,把戶籍分為兩種,凡原先居住的佘、猺族,稱作「主籍」,而北方遷來的漢人,叫作「客籍」。這種主、客的區別,就是現在客家名稱的起源了。客家人經過這三次歷史上的大遷徙,終於在中國南方形成了堅強的客家民系。經過明朝一代的休養生息,後來以此地區為中心,散佈整個中國南部,包括往台灣在內的海外移民也將開始了。

  客家人重親族團結性格的形成:客家原鄉居民過者純粹農耕生活,但這種生活既不安逸也不平靜。由於山間地區易成為盜賊土寇聚集地,又為官府力量不及之地,居民為求自保,必須習武自衛,並眾族而居,以達到團結自保的目的。

5.第五時期: 客家人的第四次大遷徙(康熙中葉至乾嘉之際) ,康熙二十二年,臺灣鄭氏(鄭成功)後人衰退,舊日部屬眾頗多逃往南洋,且其地未啟,榛莽載途,嘉應「客家」,遂趁乘機向鳳山、諸羅、彰化一帶徙進,這是「客家」渡海開拓的先軍。

6.第六時期: 客家人的第五次大遷徙(同治六年至現今)

三、 臺灣客家移民的原鄉:

  主要在今天廣東省東北(粵東) 、福建省西南一帶(閩西) ,也即是清代之「一州三府」所在 : 廣東嘉應州、惠州府、潮州府、以及福建省汀州府。由於客家原鄉多處於內陸山區,河川湍急,平原稀少,並不利於耕作。 註:個人認為近年來的田野調查發現可能要將清代之「一州三府」再加上福建省漳州府的部分成為「一州四府」。

  按民國十五年全省人口籍別調查,客家人占全省人口15.6%,次於泉州人的44.8%及漳州人的35.2%,是全省人口數量的第三名。

  客家人擁有特殊的語言系統,來自原鄉不同地區的人都操不同的口音。通長一聽客家人開口說話,便可分辨出是「四縣腔」-嘉應州話(梅縣客話),「海陸腔」-惠州府海豐、陸豐話,或者是「饒平腔」-潮州府饒平話等等。用不同的語腔,也可以把客家移民在臺灣形成的生活聚落作一定程度的區域畫分。

  1.在臺灣客家移民中,以原籍嘉應州的人數最多,估計約佔全省客家人數的一半。嘉應州:包括今天的嘉應五屬-五華縣(舊稱長樂)、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舊稱鎮平)等四個縣分及梅縣。這些習慣講「四縣腔」客語的移民後裔,今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高屏地區,和北部苗栗、桃園一帶。
  (1).南部的客家移民來臺最早,在高屏地區形成「六堆」生活聚落。「六堆」 的名稱,起源於地方自衛性的兵勇組織。「堆」原本是「隊」的意思,日久下來,成了大家熟悉的地區代號。今天稱「六堆」,包括右堆-美濃、高樹。左堆-佳冬、新埤。前堆-長治、麟洛。後堆-內埔。先鋒堆-萬巒。中堆-竹田。
   (2).嘉應州籍的移民幾乎遍及苗栗地區。苗栗可分「前山」及「內山」兩部分。「前山」包括中港溪流域的頭份,後龍溪流域的頭屋、苗栗、公館,及西湖溪流域的三義、銅鑼、後龍等地。「內山」則包括三灣、獅潭、大湖和卓蘭。今天到這些地方,處處可聽見講「四縣話」的客家移民後裔,據統計,苗栗縣客家人佔縣總人口數的60%左右。
   (3).至於客家人聚居的桃園地區(千塘之鄉),本屬土地貧瘠、水源不足的丘陵台地。客家人入墾桃園地區,除面對先住民的挑戰,還得辛苦挖掘蓄水「陂塘」,以克服缺水灌溉的問題。經過世代的汗水努力,終於使桃園地區成為可以耕作、肥美的田園。今天嘉應州籍的客家移民後裔在桃園地區的聚落,以楊梅、龍潭、平鎮、中壢為主。

  2.操「海陸」客家話,也即是由原鄉惠州府海豐縣、陸豐縣來的移民後裔,則以今天新竹縣和桃園縣的新屋、觀音一帶最為集中。

  惠州府:包括今天的-海豐縣、陸豐縣、惠陽縣、博羅縣、新豐縣、永安縣、龍川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等。

  3.從潮州府-包括饒平、大埔、揭陽等地移民來台的客家人,佔客家移民總數的第三位。而潮州府則涵蓋了今天的-大埔縣、豐順縣、饒平縣、惠來縣、潮陽縣、揭陽縣、潮安縣、普寧縣等。目前潮州府客家移民在台灣主要分布。
   (1).臺中東勢、石岡、新社一帶人口最多,操大埔話。
   (2).其次為新竹竹北、芎林、苗栗卓蘭、彰化員林、永靖、田尾等地及少數參雜在桃竹苗地區,操饒平話。其中彰化平原的員林、永靖、田尾客家移民大都已經被同化為「福佬客」。

  4.閩西-汀州府及閩南-漳州府的客家移民。
  汀州府:包括今天的-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長汀縣、寧化縣、清流縣、 連城縣、明溪縣等。
  漳州府:包括今天的-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雲霄縣
   (1).汀州府客家移民後裔以臺北縣三芝、石門鄉為主(講汀州客話)。但均已被同化為「福佬客」。
   (2).漳州府客家移民後裔以雲林縣崙背鄉、西螺鎮及桃園縣八德市、大溪鎮一帶有生活聚落(講詔安客話)。除雲林縣崙背鄉、西螺鎮廖姓家族(50歲以上老一輩)還有說詔安客話外其餘都已經被同化為「福佬客」。【本文作者為衛蘭團契晚堂主席】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